书城宗教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2807000000015

第15章 谦逊,谦恭,谦让虚怀,低调(2)

的确,一颗谦虚的心正如那盛了石子、沙子、石灰及水的木盆,能盛下更多的东西。这也是只有谦虚的人才能成为智者的原因,因为只有谦虚,你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才会有务实的精神,也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禅师外出遇到了一个流浪儿,这个小孩很是顽皮,但也非常聪明。于是,禅师把他带回了寺院,对他百般呵护,关爱有加,并让他当了寺院的小沙弥。

禅师一边关照小沙弥的生活起居,一边因势利导教他做人的道理。看到小沙弥接受和领会问题比较快,禅师便教他习字念书、诵读经文。慢慢地,禅师发现小沙弥虽然聪明伶俐,但心浮气躁、骄傲自满。禅师决定点化一下聪明的小沙弥。

禅师送给小沙弥一盆含苞待放的夜来香,让他在值更的时候注意观察夜来香开花的过程。

第二天一早,小沙弥欣喜若狂地抱着那盆花来上早课,并当着众僧的面大声地对禅师说:“您送给我的这盆花太奇妙了!它晚上开放,清香四溢,可是,一到早晨,它又收敛起了美丽的花瓣……”

“噢,”听完小沙弥的叙说,禅师点了点头,用温和的语气问道,“它晚上开花的时候没有吵到你吧?”

“没有,”小沙弥依然兴奋地说,“它的开放和闭合都是静悄悄的,哪会吵到我呢?”

“哦,原来是这样啊,”禅师以一种特别的口吻说,“老衲还以为花开的时候得吵闹炫耀一番呢。”

小沙弥怔了一下,脸“唰”地红了,嗫嚅着对禅师说:“弟子明白了,弟子一定痛改前非!”

花开无声,却不妨碍人们喜欢它的芬芳,欣赏它的美艳。以前看佛陀拈花、迦叶微笑的故事总也不明了,看了禅师和小沙弥为我们演绎的另一个版本的“拈花微笑”,忽然好像明白了一点儿什么。

真正的美不是炫耀出来的,真正的善不是传扬出来的,真正的成功不是吹出来的。山不解释自己的高度,并不影响它耸立云端;海不解释自己的深度,并不影响它容纳百川;大自然从来不解释自己的伟大,并不影响它孕育万物。子曰:“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地载育万物,何其伟大,它说什么了吗?

《道德经》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真正的大人物往往都很低调,真正的大成就往往看起来很平凡。人生在世,一定要明白低调做人的道理。

以平凡之态示人

有一天,深山里来了两个陌生人。年长的仰头看看山,问路旁的一块石头:“石头,这就是世上最高的山吗?”

“大概是的。”石头懒懒地答道。

年长的没再说什么,就开始往上爬。

年轻的对石头笑了笑,问:“等我回来,你想要我给你带什么?”

石头一愣,看着年轻人,说:“如果你真的到了山顶,就把那一时刻你最不想要的东西给我,就行了。”

年轻人很奇怪,但也没多问,就跟着年长的人往上爬。斗转星移,不知过了多久,年轻人孤独地走下山来。

石头连忙问:“你们到山顶了吗?”

“是的。”

“另一个人呢?”

“他,永远不会回来了。”

石头一惊,问:“为什么?”

“唉,对于一个登山者来说,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登上世上最高的山峰,但当他的愿望真的实现了,同时,也就没有了人生的目标。这就好比一匹好马的腿断了,活着与死,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他……”

“他从山崖上跳下去了。”

“那你呢?”

“我本来也要一起跳下去的,但我猛然想起答应过你,把我在山顶上最不想要的东西给你,看来,那就是我的生命。”

“那你就来陪我吧!”

年轻人在路旁搭了个茅草屋,住了下来。人在山旁,日子过得虽然逍遥自在,却如白开水般没有味道。年轻人总爱默默地看着山,在纸上胡乱画着。久而久之,纸上的线条渐渐清晰了,轮廓也明朗了,后来,年轻人成了一名画家,绘画界还宣称他是一颗耀眼的新星。接着,年轻人又开始了写作,不久,他就因他的文章回归自然的清秀隽永一举成名。

许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年轻人已经成了老人,当他对着石头回想往事的时候,他觉得画画、写作并没有什么两样。最后,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其实,更高的山并不在人的身旁,而在人的心里,忘我才能超越。

正如庄子所说:“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一个人,如果依照自己生理和心理意识,自己建立一个观念“而师之”,认为这个才是最高明的,然后根据自己这个高明的观念解释一切。那么,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个老师,所以就会谁也看不起谁,因为我有我的高明之处,而且不传给你。按自己的心态来判断一切、观察一切,认为自己就是大师,愚者都是如此!只有倒空了自己,才会发现虚无。

谦恭有礼、虚怀若谷,好比打开心灵之门,迎来更广阔、更完美的人生境界。虚怀若谷,不仅是道家的精义,更是人生的至理名言。心太满,什么东西都装不进去;心不满,才能有足够的充实空间。放空自我,以平凡之态示人,才是真正的伟大。

端正心态,谦卑处世

佛光禅师和学僧说法、开示、接心,都坐在法堂里的宝座上,所以这个宝座在全寺僧人的心目中是“法”的象征,“悟”的标志,因此又叫此宝座为“法座”。

有一次,佛光禅师应邀到南方弘法,一连数日不在,侍者每天仍如往昔地在法堂里洒扫,尤其是佛光禅师的宝座,更是擦拭得一尘不染。一日,中午跑香后,侍者非常惊讶地发现知客师竟然端坐在佛光禅师的宝座上,和信徒讲话,因对方是知客师,侍者不敢表示什么,但一颗心却老挂碍着。到晚香时,知客师也很自然地往座上一坐,闭目参禅起来。侍者看了,更是不以为然,心想:那是禅师的宝座啊!怎可如此地不尊重呢?

接连几天,衣钵师、殿主师、香灯师……经常借故在法堂会客,并且很“自然”地都会在佛光禅师的宝座上安坐。

一天,下殿后,侍者正要到法堂打扫时,看到知客师、殿主师、香灯师等大执事都在堂内话家常,尤其是知客师还端坐在佛光禅师的宝座上,侍者多日来的不平实在忍不住了,不觉问道:“各位执事法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知客师答道:“法堂呀!”

侍者再问道:“法堂做什么用呢?”殿主师回答道:“是佛光禅师开示、说法,与学僧接心的地方,谁不知道呢?”

侍者不悦地又问道:“既是如此,你们怎可毫不恭敬地在此散心杂话,还坐在禅师的宝座上呢?”

执事法师不约而同地答道:“可是禅师不在家呀!”

侍者脱口而出道:“禅师既然不在,那你们就代理禅师,你们都做住持,请先为我开示接心吧!”

执事法师无言以对。

在生活中,要准确认识自己。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就不要贪争重要的权位,否则就不能赢得别人的支持。

不骄傲自满,才能日趋圆满

明朝万历年间,明州奉化县出了两个远近闻名的活宝:一个是沿街化缘的布袋和尚,一个是闭关修炼的净瓶居士。他们行为古怪,胡言乱语,但当地人却把他们当作得道高僧。

有一天,一个好事的年轻人出于好奇,决定去拜访他们。他先在一个又脏又臭的巷子里遇到了布袋和尚。那个布袋和尚又矮又胖,像个皮球,随便躺在地上呼呼大睡。

年轻人邀请布袋和尚去吃饭,却让店里的小二端上一堆鸡鸭鱼肉,看布袋和尚怎么办。结果那个布袋和尚双手合十,虔诚地念道:“因缘因缘!”拜完之后大吃大喝,毫不避讳,不过他吃每一样都要分出一点扔在布袋里,冲年轻人笑笑。

“这样子也算是得道高僧吗?”年轻人大失所望,又去拜访另外那个净瓶居士,希望他能给自己一点有益的启示。

年轻人到的时候净瓶居士正在家里参禅悟道,他看年轻人来了就一言不发,提起茶壶往供奉的净瓶里倒水,水溢出来还不停手。

“居士,你净瓶满了,怎么可能倒进茶去呢?”年轻人忍不住提醒他说。

“是吗?”居士继续倒茶,反问道,“那么你呢?”

年轻人恍然大悟,忍不住感叹道:“果然是有道高僧!是我愚昧了!”

“说来听听?”居士淡淡地问。

“大师是教我做人谦虚、有容乃大,不要骄傲自满,为知识所累;我参悟之后,才发现布袋大师也在教我吸取每天的经验教训,用心琢磨。有了你们教给我的这两个法宝,我就再也不用烦恼了。”

做人要谦虚,不要骄傲自满,应该拿得起放得下才行。“有容乃大”,吸取每天的经验教训,用心琢磨,你才能日趋圆满。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

西汉初年,冒顿身为北方匈奴的首领,励精图治,一心想把匈奴打造成最强大的民族,但是当时的匈奴势单力薄,经常遭到邻邦,特别是东胡的无理攻击。

匈奴人生活在西北部的草原上,以强悍善骑著称。冒顿养有一匹千里马,皮毛油黑发亮如锦缎,全身上下没有一根杂毛,它能日行千里,为匈奴立下过汗马功劳,被视为宝马。东胡知道后,便派使者到匈奴索要这匹宝马,匈奴群臣认为东胡太无理了,一致反对。

足智多谋的冒顿一眼便看穿了东胡的用意,但他并没有表露出来。他知道,如果一旦正面冲突,吃亏的只能是自己,于是决定忍痛割爱来满足东胡的要求。他告诉臣下:“东胡之所以要我们的宝马,是因为与我们是友好邻邦。我们哪能因为区区一匹千里马而伤害与边邻的关系呢?这样太不合算了。”于是,他把宝马拱手送给了东胡。冒顿虽然表面上不与东胡作对,但他暗地里壮大实力,励精图治,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打败东胡。

东胡王得到千里马以后,认为冒顿是胆小怕事之人,就更加狂妄了。他听说冒顿的妻子很漂亮,就动了邪念,派人去匈奴说要纳冒顿之妻为妃。

冒顿的妻子年轻貌美、端庄贤淑,深得民心。匈奴群臣一听东胡王如此羞辱他们尊敬的王后,都气得摩拳擦掌,发誓要与东胡决一死战。冒顿更是气得咬牙切齿,然而他转念一想,东胡之所以三番五次地欺负自己,是因为东胡的力量比匈奴强大。一旦发生战争,自己的实力不济,很可能会战败。

于是他强颜欢笑,劝告群臣:“天下女子多的是,而东胡却只有一个啊!不能因为一个女人伤害与邻邦的友谊。”这样,他又把爱妻送给了东胡王。

之后,他召集群臣,指明东胡气焰嚣张的原因,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鼓励大臣们帮助他治理国家,增强国家实力,外修政治,为以后打败东胡做准备。群臣听冒顿分析得有道理,于是按照冒顿的要求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以图日后报仇雪恨。

东胡王轻而易举地得到千里马与美女,认为冒顿真的惧怕他,于是更加骄奢淫逸起来。他整日灯红酒绿,寻欢作乐,不理朝政,以致国力越来越衰弱。然而他却毫无自知之明,又第三次派人到匈奴去索要两邦交界处方圆千里的土地。

此时,匈奴经过冒顿及其群臣多年的治理,政治清明,兵精粮足,老百姓安居乐业,其实力之雄厚远远超出了东胡。

老子曾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将能力表露在外面是人的天性。但貌似强悍、威风凛凛的人并不是最有能力的,真正有本领的人懂得隐藏自己的实力,不会轻易将才艺外露,韬光养晦才是聪明人之所为。

“大智若愚”,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有智谋的人保护自己的一种处世计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