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2807000000017

第17章 正念,正思,正道(2)

果然,就像富和尚说的一样,去南海的路很遥远、很艰辛。但是,穷和尚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一路上,遇到有水的地方就盛上一瓶水,遇到有人家的地方就去化斋,有时,一连几天都遇不上一户人家,他就忍饥挨饿。路上有些地方是悬崖峭壁,有些地方野兽成群,有时狂风暴雨,有时大雪纷飞。穷和尚一路上尝尽了各种艰难困苦,很多次,他都被饿晕、冻僵,但是,他一点也没想到过放弃,始终向着南海而去。

一年过去了,穷和尚终于到达了日思夜想的南海。

又过了两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依然是带着一个水瓶、一个饭钵。穷和尚由于在南海学习了许多知识,回到寺庙后成为一个德高望重的和尚。而那个富和尚,还在准备买大船呢!

穷和尚就比富和尚少了一点钱和物资而已,从心志的意义来说,穷和尚反倒是富和尚,富和尚却是真正的穷和尚。其实,人生亦是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制订出自己的人生计划,并为实现这个计划而生活和工作。如果你能把你的人生计划清楚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能帮助你随时集中精力,发挥出你人生进取的最高效率。

只是,一定要记住,你在表达你的人生计划时,一定要以你的梦想和个人的信念作为基础,因为这有助于你把自己的计划订得具体,且具有现实可行性。

有了精确的计划就行了吗?似乎还缺少什么。再好的计划,如果你总是瞻前顾后,就会使生命陷入停滞,最终计划也不能得到实施。

跳脱浅薄,创新思考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人类都还赤着双脚走路。

有一位国王到某个偏远的乡间旅行,因为路面崎岖不平,有很多碎石头,硌得他的脚又痛又麻。回到王宫后,他下了一道命令,要将国内的所有道路都铺上一层牛皮。他认为这样做,不只是为自己,还可造福他的人民,让大家走路时不再受苦。但即使杀尽国内所有的牛,也筹措不到足够的皮革,而所花费的金钱、动用的人力,更不知要多少。

虽然根本做不到,甚至还相当愚蠢,但因为是国王的命令,大家也只能摇头叹息。

一位聪明的仆人大胆向国王提出建议:“国王啊!为什么您要劳师动众,牺牲那么多头牛,花费那么多金钱呢?您何不只用两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脚呢?”

国王听了很惊讶,但也当下领悟,于是立刻收回成命,采纳了这个建议。据说,这就是“皮鞋”的由来。

国王为了走路不硌脚发布了将国内所有道路铺上牛皮的荒诞命令,聪明的仆人另辟蹊径提出“用两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脚”的建议。这就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当一个问题很难解决时,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寻求解决之道。

路径窄时,不妨换一种思考方式,往往能突破原有的桎梏,找到新的解决方法。

在《庄子?逍遥游》篇结尾部分,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惠子家里有一个大瓠瓜,他却因为它太大而发愁,因为他不知道拿它做什么用。庄子就批评惠子,把大瓠瓜晒干了挖空当做一条简易的船,可以方便出行。你还担心瓠瓜太大了没有用,真是“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这一句话不仅骂了惠子,还骂了天下人。一个人心中空空,不懂得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不善于利用资源,缺乏创新,就是一个十足的笨蛋。

任何一个有创造成就的人,都是战胜常规思维的高手,他们不会被过去的思维所困扰,能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取得创新硕果。

开阔你的心界,才能学会创新,创新思想不是那些专门从事开发创新的人的专有领地。谁有创新思想,谁就会成为赢家;谁要拒绝创新,谁就会平庸!一个有着创新思维的人,绝对拥有闪亮的人生!

不要让自己的心绊住自己

一天,庄子在一个栗园里游玩,忽然看见一只不同寻常的鸟飞了过来。

那只鸟的翅膀张开有七尺,眼睛长达一寸。它停落在树上,尾巴几乎快触及庄子的额头。

庄子觉得很奇怪:“这是一只什么鸟呢?它长着大翅膀却不飞走;眼睛很大,却连我都看不见。”

于是,庄子轻步向前,拿起弹弓准备射它。

这时,一只蝉正在为得到一段悠闲的时光而得意忘形。蝉的背后有一只螳螂在悄悄靠近,正举起双臂准备捕蝉,眼看就要得手,它也得意忘形,根本不知道危险也在向它靠近。而那只奇怪的鸟正注视着螳螂,它也忘记了自身的安全。

庄子看见了这一切,忽然醒悟:“哎呀!世间万物本来就互相牵连,任意两个事物之间也会互相吸引。”

他放下弹弓,回身准备离开。这时恰巧管园子的人看到了他,以为他偷了栗子,便追赶着辱骂他。

庄子回家后,三天不出家门。

弟子们问:“先生为什么忽然不再出门了呢?”

庄子回答说:“我追逐奇怪的鸟,但是忘记了自己的身体。我在浊水里看得很清楚,到了清水反而迷失了自己。况且我听人说过:‘到了别的地方,就要遵守那里的规矩。’现在我在栗园游玩而忘记了自己的身体,就像那只奇怪的鸟也因为有利可图,忘记了它的本性。管园子的人也因此辱骂我,所以我羞愧得不敢出家门了。”

追本溯源,庄子之所以挨骂,都是他自己造成的。这正应了那句俗话:“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阻挡自己前进的障碍往往并非道路的艰险,而是人自身。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所遇到的最大障碍往往不是所处的环境和条件,而是自身过多的“思考”和“常识”,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顾虑和猜忌。过分地在意心理,会把自己的内心牵绊住,阻碍自己的发展。

只有认清和克服了“自我障碍”,我们才有可能专注、高效地投入工作,轻松愉快地生活。

没路可走,只因心路太窄

一天,惠子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树干却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现今你的言谈,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的。”

庄子说:“先生,你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它们低着身子匍匐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跳来跳去,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上下蹿越,不曾想落入猎人设下的机关,死于猎网之中。再有那牦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过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确实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庄子屡次拿自己的朋友惠子做标靶,向我们讲述他的道理。惠子为什么会觉得大树没有用呢?在庄子看来,那是因为他的眼光太窄太小,所以看不到大的事物的用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人的心界的宽广度决定了一个人视界的宽广度。

然则心有多大,世界才能有多大。一个人只有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大自己的心域,才能比别人看到更多更精彩的事物、更多更精彩的美丽。如果你觉得你现在在生活中没有什么路可走,那么可能就是因为你的心界太窄了。

戴晋人的长远之计

魏惠王和齐威王订立过盟约,齐威王背弃了盟约。魏惠王恼怒了,派人去刺杀齐威王。将军公孙衍听说这件事情,感到可耻,就对魏惠王说:“君王是一个大国之君,可是派一个平民去报仇。我愿意领军二十万,为君王去讨伐齐国,俘虏它的人民,牵走它的牛马,然后倾覆他的国家,将大将田忌赶走,再打伤他的背部,折断他的脊骨。”魏臣子季子听到公孙衍这番话,感到可耻,就对魏惠王说:“譬如筑十丈高的城墙,已经筑好了七丈,可是又把它毁坏,这是劳役们最痛苦的事情。现在已经有七年不打仗了,这是我们国家兴旺的基础。公孙衍是个昏乱的人,他的话是听不得的。”贤士华子听到公孙衍和季子的这番话,感到都浅薄,就对魏惠王说:“花言巧语地说讨伐齐国的,是昏乱的人;花言巧语地说不要讨伐齐国的,也是昏乱的人;花言巧语地说讨伐和不要讨伐的都是昏乱的人。”魏惠王说:“那么,怎么办呢?”华子说:“君王只要追求‘道’就行了。”惠施听说这件事,就在魏惠王面前推荐了戴晋人。

戴晋人对魏惠王说:“有一种叫蜗牛的东西,君王知道吗?”魏惠王说:“知道。”戴晋人说:“有在蜗牛的左触角上建立国家的,名字叫角氏;有在蜗牛的右触角上建立国家的,名字叫蛮氏。两国经常因为争夺土地而发生战争,死在战场的尸首就有几万具,他们追赶败兵,十五天才能够返回来。”魏惠王说:“哈!这大概是谎话吧。”戴晋人说:“我愿意为君王证实这件事情。依君王的意思说,在天地四方上下之中,有没有穷尽呢?”魏惠王说:“没有穷尽。”戴晋人说:“如果心神遨游于无尽的境域之中,再返还到四通八达的各国之间,就感到似有似无的一样,君王知道这个道理吗?”魏惠王说:“知道。”戴晋人说:“四通八达的各国之间有个魏国,魏国之中又有个梁邑,梁邑之中有个君王。这个君王和蛮氏相比,有没有分别呢?”魏惠王说:“没有分别。”戴晋人走后,魏王就不知所措地如同丢了什么东西似的。

魏惠王因为他和齐威王之间的私人恩怨,就想发动一场声势浩大的战争,很多大臣都用不同的方式劝谏,最后,神秘人物戴晋人在惠施的推荐下隆重登场,化解了一场战争。戴晋人通过把魏惠王的心界拉高、拉远,使魏惠王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看待这场战争和恩怨,最终使得“魏王就不知所措地如同丢了什么东西似的”,一场浩劫就此化解了。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子说,一个人的眼界随着他的心界而不断扩大,“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就是一个不断拓展眼界、不断获得成就的过程。

执著而有远见,将无所不窥

有一个人经常出差,经常买不到对号入座的车票,可是无论长途短途,无论车上多挤,他总能找到座位。

他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耐心地一节车厢一节车厢找过去。这个办法听上去似乎并不高明,却很管用。每次,他都做好了从第一节车厢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准备,可是每次他都用不着走到最后就会发现空位。他说,这是因为像他这样锲而不舍找座位的乘客实在不多。经常是在他落座的车厢里尚余若干座位,而在其他车厢的过道和车厢接头处,居然人满为患。

他说,大多数乘客轻易就被一两节车厢拥挤的表面现象迷惑了,不去细想在数十次停靠之中,从火车十几个车门上上下下的流动中蕴藏着不少提供座位的机遇;即使想到了,他们也没有那一份寻找的耐心。眼前一方小小立足之地很容易让大多数人满足,为了一两个座位背负着行囊挤来挤去也让他们觉得不值。他们还担心万一找不到座位,回头连个好好站着的地方也没有了。与生活中一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害怕失败的人,永远只能滞留在没有成功的起点上一样,这些不愿主动找座位的乘客大多只能在上车时最初的落脚之处一直站到下车。

不行动,就不会有收获,眼光放得不远,脚步就只能被困在眼前。这就告诉我们,不能被眼前的表象所困,心界要比眼界放得更远。

《庄子?逍遥游》中就有这样一段论述:到近郊的草木间去,一天在那里吃上三顿,回来了肚子还饱饱的;假如走一百里路呢,就不同了,得带一点干粮,说不定要两三天才能回来;如果走一千里路,那就要准备带两三个月的粮食了。

在这里,庄子也在讲述人生境界的问题。前途远大的人,就要有远大的计划;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看现实的人,恐怕只能抓住今天。

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眼前利益的绚烂外貌蒙住了双眼,宁愿一直低头享受那片刻的短暂欢愉,也不肯抬起头望望远方,去寻找更大的空间。只图眼前利益的人,受人性所限,只会陷入庸人自扰的无边烦恼;唯有立足长远的人,才能突破人性的瓶颈,活出智慧人生。

前途究竟是什么?前途是一次有计划的旅行,执著而有远见,自信而能把握关键。这就是庄子这个“其学无所不窥”者带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