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每天读一点世界史(近现代卷)
2811800000016

第16章 民族国家的壮大(4)

风光一时的欧洲霸主

亚历山大一世通过一系列战争,主要是与拿破仑的战争,使俄国的版图和势力范围在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时的基础上,又向欧洲心脏地带推进了一步,当他的铁蹄踏遍欧洲各国时,已毫无疑问是当时的欧洲霸主。亚历山大一世时代是沙皇俄国在国际地位上的巅峰时期,他是维也纳诸条约、“神圣同盟”的主要参与者和主导者,极大地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维也纳体系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和约。

死于暗杀的亚历山大二世

1814年,当亚历山大一世率领大军威风凛凛奔驰在法兰西大地上时,作为打败拿破仑主力的沙皇俄国,其荣耀也达到了高峰。此后40年中,俄国以“神圣同盟”骨干的身份,扮演“欧洲宪兵”的角色,包括出兵镇压了本来与己无关的匈牙利革命。

但1853年—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使沙俄从荣耀的顶端跌落到了耻辱的谷底,本来想从多年的手下败将土耳其身上再咬下一块肥肉,没想到遭遇英、法两国的横加干涉,在这场战争中,沙俄的落后和腐败暴露无遗,从枪到船到路,都和英法差了一大截。沙皇尼古拉一世在作战连连败北的情况下,精神崩溃服毒自杀。重振这个老大帝国的重任落在了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二世身上。

亚历山大二世从小就接受了作为一个皇位继承人的培养,在他的老师,主张实行较宽松的君主制的茹科夫斯基的影响下,也能接受一些民主思想,他年轻时代周游欧洲各国,开阔了眼界,也更能反思俄国的现实。

亚历山大二世明白落后的农奴制已经成为俄国落后的根源。当时俄国90%的人口是农奴,被完全束缚在土地上,生产效率十分低下,而且也严重妨碍了以自由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数百年来农奴制与沙皇俄国的统治基础紧密结合,以至于历代多少高瞻远瞩的雄主,包括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都不敢去打开这个“潘多拉的盒子”。但历史已经将责任无可推却地放到了亚历山大二世面前,克里木战争之后,俄国农奴反抗运动一年比一年高涨,迟一天改革,问题就更严重一步。

实际上,亚历山大二世从继位那一天起就已经决心实行改革。1857年,他成立了“农民事务总委员会”,开始筹备改革。1861年3月,沙皇终于下诏进行改革。改革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宣布废除农奴制,农奴全部获得人身自由,包括迁徙、婚姻、改变职业、拥有财产、订立契约等;二是规定全部土地为地主所有,农民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为土地实际价格的两三倍,农民支付一部分,其余由政府以有偿债券的方式代付,农民必须在49天内还清本息。还有其他一些方面改革,如将获得自由的农民组织到公社中,公社的公职人员由农民选举产生,但必须服从地方行政机构的管理。

从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条文中,可充分看出他的良苦用心。农奴获得解放之后的关键是土地问题,连带土地解放农奴,让农奴无偿获得他们一直所经营的土地在一场改革(而不是革命)中是不可能的。因为土地的产权本来为农奴主所有,农奴的经营权是同他们的农奴义务结合在一起的。亚历山大二世想最大限度地使封建贵族和农奴都满意,在巨变的同时维持国内局势安定,让农奴以赎买的方式获得土地或许已是最佳的选择。说俄国1861年的改革只是封建主对农民的一场掠夺显然是对历史不负责任的解释。许多农奴解放之后由于土地减少等原因在经济上仍然不能自立,必须以封建地租的方式接受地主的剥削,改革是不彻底的,但毕竟已迈过了最艰难的一步。

改革最深远的影响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大批取得了自由身份但缺少土地的农民拥进城市做工。上层建筑为了适应经济基础的改变,也做了一些改革,如设立地方自治机构和城市自治局,司法上引进陪审制度,给予大学广泛的自治权等,1874年开始军事改革。

但是,亚历山大二世统治后期,思想越来越趋向保守,俄国离真正的宪政还很遥远。

被解放的农民由于土地减少、支付赎金,以及由改革带来的混乱,破坏了以前的那种安定感,反抗斗争更加激烈了。1860年农民骚动126次,而改革之年1861年增至1176次。但俄国的政局大体上仍保持稳定,终于度过了这段混乱时期走向新时代。亚历山大二世本人则成为打开“潘多拉盒子”的牺牲品,他成为欧洲历史上遭到刺杀最多的帝王之一。

从1866年到1880年,亚历山大二世遭到的精心策划的未遂刺杀至少有5次。1879年,激进组织民意党判处亚历山大二世死刑,组成刺杀组织训练专门的刺杀人员。在经过两次未遂刺杀之后,民意党的不懈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1881年3月1日,埋伏在冬宫拐角处的刺客将炸弹投向经过的沙皇马车,将沙皇的卫兵炸成重伤。沙皇以为自己又逃过一次刺杀,他从马车里出来,想察看伤者的伤情并说几句安慰的话,这时又一颗炸弹飞了过来,沙皇倒在血泊中,终因流血过多而死。他的改革成了他被杀的重要诱因,这也许是他始料不及的。

在亚历山大二世时代,由于克里木战争的失败,俄国一度被关在欧洲大门之外,转而将它的侵略野心投向东方。沙俄利用中国清政府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机,使用诱骗加武力威胁的方式,先后通过《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大片领土。19世纪60年代—70年代,俄国先后征服了中亚的浩罕、布哈拉、希瓦三汗国,基本确立对中亚的统治。普法战争之后,俄国在欧洲又开始活跃起来,1873年与普、奥组成了“三皇同盟”。

亚历山大二世对历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1861年改革,终于突破了阻碍俄国发展最大的瓶颈,俄国在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明显加速。历史是最公正的裁判,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尽管不彻底,但终被证明是推动历史进步的。

值得同情的改革者

亚历山大二世是一位有勇气的改革家,尽管他的改革不算成功。他解放了当时俄国的2300万农奴,除此之外,还引进了陪审团制度,废除了新兵征募中的鞭刑制,率先在国内引进了公开化制度,推动俄国的民主化进程。

民意党人的暗杀尽管带有反专制的革命性质,但在今天看来,也确实是恐怖活动。亚历山大二世是一位值得同情的改革者。

日本脱亚入欧

在一年一度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我们总能看到一个东方人的身影,他就是日本首相。为什么在这样一个西方大国的峰会上,会出现唯一的东方国家呢?原来,19世纪70年代,发生在欧洲和美洲的资产阶级革命,终于影响到了亚洲。1867年,日本发生了群众性的倒幕运动,并最终取得了胜利。1869年以后,在明治天皇的直接领导下,日本发布了一系列的改革政令,从而实现了脱亚入欧,成为亚洲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明治维新前的几百年来,日本天皇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的手里。幕府原来是指将军带兵出征时处理军务的营帐,后来,将军掌握了大权,幕府也就成了将军统治全国的最高政权机构。自1603年德川家康入主幕府以来,幕府将军的职位一直由德川家族世代相传。将军下面有200多个藩国,由大名统治,大名必须效忠于将军,负担军事方面的义务。大名下面还有武士。武士是职业军人,为领主讨伐征战,镇压农民反抗。就这样,将军、大名、武士以及天皇,构成了日本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

尽管当时幕府多方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到18世纪中叶以后,在日本的一些生产部门中还是陆续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到19世纪中叶,全国雇工10人以上的手工工场有好几百家,较大的手工工场雇工甚至达到100多人。在农村,商业性农业及从事商品生产的家庭手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随之,日本社会内部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资产阶级化的新地主。他们不满幕府的封建统治,要求实行改革。其中西南部的萨摩、土佐、长州、肥前四藩中的下层武士,迅速扩充实力,成为日本资产阶级和新地主的主要政治代表。

正当此时,日本又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1853年,美国人佩里首先打开了日本的大门。次年,美国强迫日本签订了不平等的《日美亲善条约》,1858年又签订了《日美友好通商条约》。美国在日本取得了开辟通商口岸、享有治外法权和协定关税等特权。此后,英、法、荷、俄等西方列强也接踵而至,把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强加给日本。

1867年10月的一个秋雨绵绵的夜晚,在京都天皇宫中的一间书房里灯火通明,由改革派首领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召集的会议正在进行。大久保利通先扫视了一遍与会的人,然后说:“现在德川家茂已死,刚继位的德川庆喜没什么威信,而天皇又是站在我们这一边,形势对我们很有利。”西乡隆盛接着说:“我们要趁机打垮德川幕府,何不让天皇下令讨伐他们呢?”他的意见很快得到大家的同意。他们商量好后,就去向天皇睦仁报告。

此时,老天皇刚刚亡故,即位的睦仁天皇年仅15岁,但他很有雄心壮志。面对西方国家的步步侵略,年轻气盛的他不甘心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国家重蹈邻国中国的覆辙,决心发奋图强。不久,睦仁天皇签署了《讨幕密诏》。就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已处于兵戎相见、短兵相接的前夜。

就在倒幕派满心欢喜、积极准备讨伐幕府之际,突然有消息说:德川幕府主动上表,请求辞去将军的职位,还要“还政于天皇”。原来,德川庆喜已感到形势对自己不利,而自己又一时无法应付,于是决定先发制人,主动辞职。企图以此分化瓦解倒幕派,等待时机,以便卷土重来。

德川庆喜的这一缓兵之计果然起了作用,倒幕派内部很快发生了分歧。倒幕派中的妥协派对德川庆喜奉还大政于天皇信以为真,遂挟持天皇予以接受,并下令收回《讨幕密诏》。幕府也趁机在大阪附近集结军队,依靠武力继续保持政权。

眼看形势急转直下,武力倒幕派决心抢先行动。1868年1月3日,他们发动了宫廷政变,解除幕府派驻皇宫警卫队的武装,同时废除幕府,恢复天皇为国家首脑、亲掌政权的统治形式。西南强藩的倒幕派武士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和西乡隆盛掌握了新政府的实权。德川庆喜眼看大势已去,仍作最后的挣扎。1月6日晚,德川庆喜潜回大阪,集结军队,准备反扑,一场内战爆发了。

1868年1月底,以萨摩、长州两藩为主的政府军队约5000人,在京都附近的伏见、鸟羽两地迎击幕府军。双方很快展开了激烈的厮杀。当时幕府军队虽然人多势众,有1.5万多人,但士兵们不愿打仗,一上战场,便成群地溃逃。而倒幕军却斗志昂扬,越战越勇。倒幕派又及时提出了“减免租税”、“四民平等”的口号,把广大农民和商人也争取到自己的一边。很快,幕府军伤亡惨重,大败而逃。

德川庆喜逃回江户后,看到自己的军队实际上已经瓦解,江户的民众又不拥护自己,再战也只有死路一条。于是,1868年4月,他宣布谢罪归隐,不再过问政事,希望倒幕军不要杀他。天皇答应了他的这一请求。10月23日,天皇睦仁定年号为“明治”。随后,改江户为东京,定为国都。

幕府彻底倒台以后,明治天皇按照改革派的愿望,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改革,历史上称作“明治维新”。

明治政府的资产阶级改革经过了20多年,使日本“脱亚入欧”,成为亚洲的一个资本主义强国。它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日本避免沦为欧美殖民地的转折点,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近代化发展道路的国家。但是,由于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保存了大量封建残余,因此,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军事特征和****倾向,使得日本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很快走上了****道路。

日本的“伏尔泰”——福泽谕吉

日本最大面值的钞票是万元大钞,上面印的头像是穿和服的福泽谕吉(1834—1901年)。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文明开化运动的先驱者和启蒙者之一,他还是著名的庆应大学的创始人。

1872年,福泽写成《劝学篇》,主张人与人之间应平等和独立,只有每个人能独立之后,国家才能独立。人身的独立,必须反对以当时卑屈的封建道德观来学习西洋文明。这种提法,显然是针对日本在开国以后,一切屈从于欧美的情况而发的,对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当头棒喝。

1875年,他又出版了《文明论概略》一书,批判当时日本社会上流行的,只在生活上、风俗上洋化的做法,认为此用末技,未学到西方的精髓。他把世界上的国家分成野蛮、半开化和文明三类,日本则列于半开化国家之中。说:“仿效西洋文明为日本今后之急务,然其顺序应为:人心——政法——衣、食、住。”他不但这样主张,而且还以身作则,例如他的不穿西装是很有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