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月8日,蒋介石也致电罗斯福,正式拒绝在预定时间发动缅甸作战。史迪威的心情十分沮丧,精心准备了近半年的作战行动,突然便被搁置起来了。他在日记中把1月8日这一天记成了“黑色的星期五”,并写道“英国佬得逞了,这正是他们想要的。现在他们想推卸责任,中国人也要撒手不管,让倒霉的美国人去勇往直前、艰难奋战吧!”
几天以后,史迪威得到了美国政府授予他的一枚“优秀服役十字勋章”,以表彰他在上一年4月冒着炮火亲临东枝前线指挥作战的英勇行为。但是,这也难以排解他心中的郁闷。他深深地感到:“迎着枪弹勇猛冲锋而牺牲,或许是一种解脱。我宁愿和士兵们一起战斗而长眠在大地上,也不愿卷入现在这种勾心斗角和讨价还价之中。”作为一名勇敢、刚毅的军人,他是那样渴望战斗,但是,中缅印战区复杂的同盟关系,像乱糟糟的一团绳索紧紧束缚住了他的手脚。
5.缅北反攻
经过史迪威近一年时间的努力和斡旋,蒋介石终于同意他指挥中国驻印军队进入缅甸作战。1943年12月21日,史迪威怀揣蒋介石授以“全权”的手令,满心欢喜地离开重庆,赶到印度的利多。他不顾旅途的劳累,立即找来中国驻印军将领召开会议,研究反攻缅北的作战计划。
中国驻印军进攻密支那。关于中国驻印军的进攻目标和作战计划,史迪威早已成竹在胸。他准备率领部队从利多出发,跨过印缅边境,首先占领新平洋等塔奈河以西地区,建立进攻出发阵地和后勤供应基地;而后翻越野人山,以强大的火力和包抄迂回战术,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夺占缅北要地密支那;最后向八英方向发展进攻,与云南的中国远征军会师,打通中印公路。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中国驻印军虽然经过兰姆加尔的整训,全部换上了美式装备,火力和机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中国军队毕竟从未对日军打过大规模的进攻战役,缺乏这方面的作战经验。目前可以投入作战的部队,只有新38师和新22师,兵力不到3.5万人。刚从国内空运来的新30师,眼下尚在兰姆加尔整训和换装,还要等一段时间才能开赴前线。右翼英帕尔的英军,虽然集结了第14军和第15军共6个师,但何时能够发起进攻,还不清楚。云南的中国远征军的11个师,蒋介石已明确表态,只要英国海军不在缅甸南部登陆,他就不让这些部队入缅。驻印军的缅北反攻,可以说是孤军奋战,兵力上对日军并无优势。
从利多到密支那的作战路线,要经过野人山中的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地形极为复杂。这里崇山峻岭、飞崖叠峰、森林蔽日、河流纵横。部队难以机动,难以展开,难以充分发挥火力优势,后勤补给更是十分艰难。
当面之敌日军第18师团,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该师团有3.2万人,是日军的一支王牌部队。1937年,它参加过进攻上海和南京的作战,是制造南京大屠杀的元凶之一。1938年,它又南下在广东大鹏湾登陆,攻占广州。1939年在广西钦州登陆,投入进攻南宁的作战。1940年,它被调往南洋地区专门进行丛林作战的特别训练。于1941年占越南、进泰国、横扫马来亚。翌年2月,它在新加坡创造了以3万多人迫使8.5万英军缴枪投降的奇迹,随后又投入缅甸作战。长期的热带丛林作战经验,使其获得了“丛林作战之王”的美称。原任师团长牟四口廉也已升任缅甸方面军第15军司令官,现任师团长田中新一中将,曾任日军大本营作战部部长,是个诡计多端、老谋深算的指挥官。
尽管如此,史迪威仍然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他必须打赢这一仗,因为这不仅可以打通中印公路,增加对华援助;而且可以有力地证明他的观点:只要加强整训,更新装备,实施正确指挥,中国军队完全可以战胜任何强大的敌人。他认为,如果能让蒋介石看到中国驻印军的战斗力,或许能促使他在整编军队、进行军事改革方面,采取积极一些的态度。
史迪威请已先期入缅的新38师师长孙立人介绍了前线情况。两个月前,新38师为掩护中印公路的修建,已派出第112团进入缅甸境内。当时,日军第18师团主力尚在密支那及其以东地区,印缅边境仅有日军少数守备部队。10月24日,第112团开始攻击前进,29日占领新平洋。11月上旬,该团进至于邦地区时,遭到日军的顽强抵抗,前进受阻。
日军第18师团发现中国军队入缅后,立即调整部署,以第114联队留守密支那,以第55联队和第56联队向前线增援,师团指挥部亦向前开进。12月中旬,第56联队主力到达于邦地区,向中国军队发动反扑,被我军击退。目前,战场呈胶着状态。
史迪威认为,必须乘日军主力立足未稳,迅速发起进攻,占领于邦,掩护后续部队入缅。第二天,他便赶到新平洋,建立了指挥部。23日,召集新38师各师、团长开会,部署对于邦的进攻战斗。此时,新38师第113团和第114团已到达前线。史迪威决定,以第113团担任正面进攻,第112团和114团分别从左右两翼,向日军侧后攻击。
24日清晨,史迪威离开新平洋徒步赶往前沿阵地。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步行,在战斗开始前20分钟到达了担任正面进攻的第113团第3营指挥所。军官们惊呆了,一位60岁开外的中将、战区副统帅,竟跑到第一线的营级指挥所来视察战斗,这他们在中国军队里从未见过。
上午9点,于邦战斗打响,炮兵部队进行了1个小时的炮火急袭,370多发炮弹在敌人阵地上开花。10点零5分,随着一阵嘹亮的冲锋号,部队向敌人发起了攻击。史迪威看着驻印军官兵一个个地夺占敌人的据点,心中感到十分喜悦和快慰。“中国人打得很好,这些人勇猛无畏,下级军官是好样的。”那天晚上,史迪威回到司令部,在日记里写下了自己的观感。
10月29日,新38师经过6天的激战,全部夺占了于邦的日军阵地。日军第56联队丢下300多具尸体,仓皇向后退却。
于邦战斗初战告捷,充分显示了中国军队经过兰姆加尔整训之后,战斗力特别是攻击能力的明显提高,大大鼓舞了驻印军官兵打败日军的信心和勇气,同时也给日军以巨大的震撼。据日军战史记载:“过去,日军一个大队(相当于一个营)对付中国一个师绰绰有余。尤其是在九州编成、转战中国、素有把握的第18师团,与中国军战斗最有自信。岂料胡康河谷的中国军,无论是编制、装备,还是战术、技术,都完全改变了面貌,……使我军损失惨重……按此情报后,全军不禁为之愕然。”
1月2日上午,史迪威召集驻印军将领,部署下一阶段的战斗。
此时,日军第55、56联队已退守达罗至太白加一线。这里是胡康河谷中一块少有的平缓地带,塔奈河曲折婉蜒横贯其间,日军在河对岸凭借突起的山地和热带丛林构筑阵地,以阻止中国军队的进攻。其主力部署在太白加一带,企图乘驻印军发动攻击、兵力分散之机,从右翼实施反击。
驻印军新38师正从于邦地区向太白加攻击前进,廖耀湘新22师的先头部队第65团已进至新平洋。史迪威决定,以新38师第113团向太白加日军第56联队之左翼攻击;第114团为主要突击方向,进攻太白加敌之右翼,并切断日军第55联队与第56联队之间的联系;以第112团为穿插部队,翻越太白加以北山地,插向日军左侧后,阻断日军退路;另以新22师第65团攻击达罗之敌。
至1月中旬,新38师已夺占日军各外围阵地,开始攻击太白加之前沿。日军急忙抽调达罗第55联队主力向大白加方向增援,遂造成左翼空虚。新22师第65团,乘势迅速包围达罗之敌一个大队,经过激战将该敌大部歼灭,于1月31日占领达罗。新38师亦于1月28日,向太白加发起总攻。美军第10航空队出动了30余架飞机,轮番实施空中打击,日军第18师团主力不得不突围后撤。2月1日,新38师占领太白加。
达罗——太白加战斗的胜利,使中国驻印军在缅甸境内站稳了脚跟,开辟了向纵深地区进攻的道路;同时打乱了日军的部署,使敌人陷入被动地位。
2月1日,史迪威将指挥部迁至刚刚夺占的太白加,准备下一步的作战行动。驻印军占领太白加、达罗一线后,已深入缅甸境内约90公里,距利多基地达120公里。继续向纵深进攻,后勤补给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2月5日,负责修建中印公路的皮克准将应召来到太白加,史迪威命令他于3天之内,在太白加修建一座可供运输机起降的临时机场,并在2月20日之前将中印公路从新平洋修到此地。皮克将军是一位出色的工程专家,而且非常能干,他果然准时完成了任务。
在整个反攻战役过程中,尽管地形极为复杂,交通十分不便,运输非常困难,但驻印军的弹药、粮袜、油料和器材等军需物资一直比较充足,负伤官兵也都能得到及时的救治,这对取得作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驻印军在战后的经验总结中写道:“我军任至何处,弹药不虞缺乏,即令深入敌后被敌包围,亦可利用空军投掷补充,亦不致发生断绝之危险。总之,物资多,运输便,后方之补给圆滑,前方之战力自可发挥。此足证明补给运输实为战胜之最要条件。”
日军第18师团自达罗、太白加一线撤退后,改变防御部署,将第55、56联队成梯次配置,分别占领孟关和瓦鲁班地区,两地前后相距约12公里,企图以坚固的纵深防御,阻止驻印军的进攻。
2月20日前后,中国驻印军各部队进至孟关外围阵地,新22师已全部投入战斗,美军上校罗思韦尔·布朗率领的驻印军坦克部队和美军的加拉哈德部队也已到达前线。根据史迪威的部署,以新38师为左路,新22师为右路,担任向孟关之敌的正面进攻,同时两师各抽出一部兵力攻击孟关后侧;以坦克部队穿越丛林,切断孟关与瓦鲁班之敌的联系;以加拉哈德部队沿北侧山地长途迂回,攻占瓦鲁班,完成对日军的包围。
2月24日,中美联合部队向日军发动全面进攻,新22师和新38师主力迅速向孟关逼近。3月1日,美军加拉哈德部队在崇山密林中艰苦跋涉近百公里,抵达瓦鲁班东北地区,随即向日军发起攻击,并占领其侧后南北河渡口。日军发觉其后方被截断后,除留少数部队在孟关正面抵抗外,集中全力向瓦鲁班发起反击。加拉哈德部队在已迂回至此的新38师第113团的支援下,与日军展开激战。3月4日,新22师攻克益关正面阵地,继续发展进攻,日军已被包围在瓦鲁班周围的狭小地段。3月9日,日军凭借工兵部队在丛林中临时开辟的两条秘密通道,侥幸逃出绝境。
孟关-瓦鲁班战斗,歼灭日军1500多人,给第18师团以重创,并肃清了胡康河谷之敌,为反攻缅北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战斗结束的当天,新22师师长廖耀湘兴高采烈地来见史迪威,他骄傲地说:“新22师在昆仑关打败了日军最厉害的第5师团,这回又打败了日军第二厉害的第18师团。”本来,史迪威对原属于杜聿明部下的廖耀湘并无好感,在他和孙立人之间,史迪威还是更器重和欣赏孙立人。但是此时,他也为新22师表现出来的崭新面貌和战斗精神感到由衷的高兴。多年以后,廖耀湘尽管对史迪威也略有微词,但仍然满怀深情地说:“他的确是一位真正的军人,卓越的统帅,我非常敬佩他那刚毅勇敢的性格和注重实际、讲求实效而且忘我的作风与献身精神。他作为我的长官,永远受到我的尊敬和仰慕。”
史迪威根据日军已受重创,仓促布防的情况,采取了更大胆的包抄迂回战术。他命令,以新22师担任坚布山隘口的正面进攻;以新38师一部向坚布山口右侧后迂回,将敌前后斩断;以加拉哈德部队和新38师另一部,从左侧向沙杜祖后方包抄,将当面之敌包围歼灭。
3月14日,各部队开始攻击。第二天,史迪威亲自赶到担任主攻的新22师第66团督战。19日,新22师攻克坚布山隘口。这一天恰好是史迪威的61岁生日,几位工作人员为他做了一个生日蛋糕,上面还做出了“乔大叔生日快乐”,的字样。马歇尔给他发来了生日贺电:“你的工作对这场战争和中国的未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史迪威对在战场上度过这样一个有意义的生日,感到非常兴奋。
战斗在顺利进行。3月23日,新38师和加拉哈德部队到达指定位置,与敌人展开激战。日军第18师团毕竟是一支作战经验极为丰富的精锐部队,尽管经前期作战兵力已折损近半,且被中美联合部队切成数段,但仍然顽强抵抗。3月26日,日军集中全力向沙杜祖方向突围。中美穿插部队长途奔袭,立足未稳,没能切断敌退路,致使日军残部突出重围,朝加迈方向逃窜。3月29日,中美部队占领沙杜祖,肃清了坚布山中的残敌。坚布山战斗虽未达到全歼日军的目的,但仍给日军以重大杀伤,并且打开了进入孟拱河谷的大门。
就在史迪威率领中美联合部队胜利进军的时候,英军的英帕尔战场出现了十分危险的形势。3月8日,日军主动打破了战场的沉寂,向英军发动进攻。15日,日军3个师团突破亲敦江,进入印度境内。至3月下旬,英帕尔、科希马等要地的英军,陷入日军包围。如果英军一旦溃败,日军就会切断阿萨姆至孟加拉的铁路;史迪威率领的部队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蒙巴顿一面调集部队向英帕尔和科希马增援,一面要求伦敦和华盛顿向重庆政府施加压力,迫使蒋介石出动云南的远征军,以牵制日军行动。同时,他也致电史迪威,要他去重庆,争取说服蒋介石。
3月28日,史迪威赶到重庆,立即会见了蒋介石。蒋介石已在前一天直接致电罗斯福,明确拒绝派云南的远征军部队向日军出击,当然也不会接受史迪威的劝告。但是,他还是同意在4月份前后向利多空运两个师,即第50师和第14师,以加强缅北的攻势。史迪威立即与有关方面联系,确定了具体的空运计划。
3月30日,史迪威从重庆直接飞到孟关,这里已经建立起了机场。此时,史迪威面临着十分艰难的选择:当面之敌已遭受重创,正仓皇后撤,恰是乘胜追击、包围歼敌的大好时机;但是,英帕尔的日军已严重威胁缅北战场的侧后,万一英军不守,日本人就会切断中美联合部队的退路和后方供应线,继续前进无疑将冒很大的风险。史迪威必须首先弄清楚英国人是否有坚守英帕尔的决心和力量,他立即致电蒙巴顿,要求在阿萨姆召开军事会议,以研究目前的形势和盟军的行动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