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揭露骗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2813700000004

第4章 《慕尼黑协定》是怎样出笼的(2)

1939年3月15日德军挺进布拉格。德军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英法两国政府对德要用武力和武力威胁解决苏台德问题,不惜破坏欧洲的稳定的做法感到极度不安。英法决定对德国施加压力和影响,以迫使德国在英法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行事。也就是说要通过妥协,在不动用武力的情况下解决问题。因此,在以后的48小时内,欧洲出现了1914年8月以后最繁忙的外交活动和最紧张的军事准备,这是英、法、苏和捷克团结一致抵抗德国侵略的最后一次表现。

面对德国的挑衅,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于5月20日发布“部分动员令”,征召后备役人员和某些技术人员入伍。

5月21日,法国外长发表谈话指出,如果德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将履行《法捷互助条约》的义务。

同一天,英国驻德国大使也对德国外长表明,如果法国履行《法捷条约》的义务,英国政府不能保证在事件的压力下不会介入。英国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说得更加干脆:“德捷战争就意味着法德战争,因而也许或迟或早成为英德战争。”

在此期间,苏联政府也多次发表声明,要同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一起采取一切措施以保证捷克斯洛伐克的安全。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加里宁甚至公开声明:“互助条约不禁止每一方提出援助,无须等待法国。”

捷德边境的对峙引起的国际紧张局势,形成了所谓的“五月危机”。在这次危机中,英、法、捷、苏虽然立场不同,出发点不同,但是在抵制德国采用武力威胁一个小国、破坏整个欧洲的和平与稳定这一点上,有着某种共同的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的顾问们一致认为有必要实行政治退却。他们警告说,德国军事机器能够在不遇抵抗的情况下进军奥地利,但其准备状况却不足以在两条更可能是三条战线上同时作战。在多方的压力下,希特勒才指示外交部告诉捷克斯洛伐克公使,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没有任何侵略意图,德军在德捷边界集结的传闻“毫无根据”。26日,汉莱因奉希特勒之命恢复了同捷政府的谈判。五月危机得以暂时缓和。

英、法两国在五月危机中所表现的较强硬的立场并不意味着它们放弃了既定的绥靖战略。他们的目的仍是不惜任任何代价维持“和平”。因此,到7月26日,张伯伦派沃尔特·伦西曼勋爵以“非官方身份”赴捷充当苏台德德意志人党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调解人”,为英法“普遍的绥靖”政策开辟道路。

伦西曼奔走于苏台德和布拉格之间,不断胁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企图以肢解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达成英德妥协。

为了赢得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贝奈斯总统作出了最后的让步。

除了拒不接受捷克斯洛伐克应该扭转其外交政策这一要求外,贝奈斯总统几乎答应了苏台德德意志人党所有的要求,甚至包括在一个民主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中为一部分居民建立一个***的政权。

贝奈斯总统把这个妥协计划交给英国方面的时候,在一份随文附送的照会中说得非常清楚,这个最后的让步是他以及他的政府在英、法外交代表的直接压力下作出的。但是,他的看法是:“由于柏林政府的众所周知的计划以及汉莱因党的目标,这项建议德国人不见得会接受。”

9月7日清晨,在莫劳斯卡·奥斯拉瓦的一次游行示威中,一个苏台德德意志人党的代表与一名捷克骑警发生了冲突,据说骑警用马鞭抽打了那个代表。这就足以作为借口了。苏台德德意志人党全面中断同捷政府进行的谈判,在苏台德地区煽起了民众骚动。直到9月15日,苏台德地区的肉搏战才平定下来。

就这样,捷克政府作了巨大让步的谈判以苏台德德意志人党对他们自己突然得到的胜利成果感到惊慌而告终。

9月7日贝奈斯总统在《泰晤士报》上读到了这样一项建议,要捷克斯洛伐克再作牺牲,牺牲的代价是连苏台德德意志人党本身都从未提出过的,即割让领土给德国。

这是英、法的绥靖主义者决定不惜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来避免与德国冲突做出的举措。

不久,张伯伦受法国之邀,同时也代表英国火速赶到德国同希特勒商谈“寻求和平解决的办法”,经过磋商,张伯伦带回了希特勒要求的、按照民族自决使苏台德德意志人地区脱离捷克斯洛伐克的基本原则。

9月19日,张伯伦返抵伦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同法国政府共同起草了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最后通牒条款,并送至捷克斯洛伐克政府。

通牒声称,捷克斯洛伐克如果不立即把主要是德意志人居住的地区割让给德国,“和平的维护和捷克斯洛伐克切身利益的安全,便不可能获得切实的保障”。英、法政府表示,在捷克斯洛伐克作出如此巨大的牺牲后,它们同意参加对捷克斯洛伐克新疆界的国际保证。但同时,他们也直接威胁说,如果捷克斯洛伐克不改变态度,法国“将不履行它的条约义务”,英国也将“置身事外”。

9月21日,无可奈何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照会英、法政府,声称“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为时势所迫,不得不对这种毫无商量余地的劝告表示让步,只好以沉痛的心情接受法、英两国的建议”。

贝奈斯总统在向国民演讲时悲愤地说:“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因为我们被抛弃了。”

至此,张伯伦带着英、法两国的建议及捷克斯洛伐克的屈辱条约,再次飞到德国,准备与希特勒进行第二次会谈,但是,张伯伦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希特勒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德意志族占居民50%以上的地区,由德国进行军事占领;德意志族不占居民多数的地区,应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同时还要捷克斯洛伐克满足匈牙利和波兰所提出的领土要求。

张伯伦虽然对希特勒的出尔反尔、贪婪蛮横感到震惊和气愤,但他更害怕德捷冲突会把英法卷入战争,并且担心他以个人名誉担保要维护和平的努力失败;于是他答应把希特勒新的苛刻条件再转交给捷克斯洛伐克政府。

希特勒的贪婪要求在整个欧洲引起了强烈反响。

捷克斯洛伐克全国掀起了抗议的浪潮,要求政府抵抗侵略。25日,捷克斯洛伐克驻英公使向英国首相递交了拒绝照会,随后发布了战争动员令。

希特勒在签订《慕尼黑协定》时曾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残山剩水予以保证。但仅时隔两个多月,他就下达了“清除残存的捷克国家”令。9月20日、22日和23日苏联政府多次声明:苏联将按照互助条约的规定承担义务,对捷克斯洛伐克提供有效的援助。为此,苏联在西部集结了30个步兵师,并且命令空军和坦克部队进入战备状态。

9月25日,法国政府宣布,如果捷克斯洛伐克遭到攻击,法国将履行法捷条约的义务向捷提供援助,并于27日宣布部分动员。

在国内外反对意见的压力下,张伯伦也不得不向希特勒发出“警告”:“法国政府已经通知我们,如果捷克人拒绝那份备忘录,而且德国向捷克斯洛伐克进攻,他们就要履行其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要是法国军队因此而转为与德国交战,我们觉得有义务支援他们。”

欧洲的局势又紧张起来。在紧张之中,希特勒一方面对捷克斯洛伐克及其领导人大肆攻击、谩骂和威胁,并且蛮横地限定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必须在9月28日下午2时以前接受德国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别有用心地对英法摇动橄揽枝,声称德国并不希望和英、法打仗,并感谢张伯伦争取和平的努力,重申这是他在欧洲的最后一次领土要求。

张伯伦从德国回来之后,仍执意向希特勒退让。他表示:“不论我们多么同情一个强邻压境的小国,我们总不能仅仅为了它的缘故就不顾一切地把整个大英帝国拖入一场战争。”因此,他两次致电贝奈斯,要求捷方接受德国人对苏台德地区“某种有限度的占领”。他还威胁说:“这个计划如果不被采纳,取而代之的就只有武力入侵、武力肢解这一条路。”

4.签定屈辱条约

就在这种微妙的情况下,德国的***朋友出来救场了。意大利总统墨索里尼提议,召开一个有英、法、德、意四国参加的国际会议。

9月28日,希特勒同意了这个建议,并且发出了邀请。29日,张伯伦第三次飞往德国,在慕尼黑同达拉第、墨索里尼、希特勒讨论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方案。

同一天,苏联政府也提出了建议,立即召开国际会议,讨论防止侵略和避免新的大战的措施。但是,无论在英国还是在德国心目中,都在有意地排斥苏联,不让其参与解决欧洲的政治问题。

英、法、德、意四国领导人在慕尼黑的谈判基本是一边倒,协定完全是按照希特勒的要求作出的。

捷克斯洛伐克作为当事国,它的代表虽然也被召到了慕尼黑,但却一直被排斥在会议之外。

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之一马萨里克博士后来在他的文章里就当时的情况描述道:

“9月29日晚上10点,英国代表霍拉斯爵士把新计划的要点告诉了我们,并交给我们一张地图,上面标明了将要立即被占领的地区。我提出了反对意见,对此他两次斩钉截铁地说,他对于他所讲的话,没有什么可补充了。我们就对于我们来说极为重要的那些地方和地区发表了意见,他对这些意见毫不在意。最后,他回去开会了。”

4个小时后,捷克斯洛伐克代表接到了四国达成的协定。

马萨里克博士在他的文章里写道:“一个法国人用一种十分粗暴的态度向我们解释说,这是一项无权上诉、也不可能改变的判决。”面对慕尼黑协定,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很清楚,1918年边界所确定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已不复存在了。

当布拉格正在沉痛地发表公告时,在英国、在法国、在德国、在意大利则是一片欢欣鼓舞的景象。人们沉浸在一种残酷而短视的欢乐中。正如丘吉尔就德捷问题上评价张伯伦一样:“让你在战争与耻辱之间作一抉择,你选择了耻辱,而你将来还得进行战争。”

在英法同***分子共同狂欢不到半年,希特勒就撕毁了协定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们的国家也立即陷入了捷克人民一样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