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跟德鲁克学管理
281400000005

第5章 彼得·德鲁克—现代管理之父(3)

从“现代管理大师”到“管理大师中的大师”,人们把能想到的荣誉都抛向德鲁克,然而德鲁克并不喜欢称他为管理大师,但他又自豪地承认是他缔造了管理学,他是现代管理之父,这毫无疑义。德鲁克的一生,是思考的一生,是实践的一生,也是著述的一生。要总结大师一生主要的贡献,只能择其要者,略述如下。

开创管理学

德鲁克之于管理学,就如同牛顿之于物理学,亚当·斯密之于经济学。1954年,德鲁克出版了《管理的实践》一书,标志着管理学正式建立。在德鲁克的这本书之前,并不是没有管理理论。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出版,标志着科学管理正式诞生。但是其他学者的管理理论都只是在论述管理工作中的各个单一功能,并没有把管理的各项功能有机地整合起来。比如泰勒的科学管理实际主要在讲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以管理学的另一位大师,《追求卓越》的作者彼得斯说:“在德鲁克之前,并无真正的管理学存在。”

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这本书里面,不但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理论观点和原则,而且还指出了这些原则观点应用的方式,构建了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也就是说,他不但提出了世界观,还指出了方法论。无怪乎后人评价说,德鲁克对管理有两大贡献:一是开创了管理学;二是把“管理”放到人们唾手可得的地方。

崭新的研究方法和管理理念

在前面的章节,给大家介绍了德鲁克管理思想形成的渊源,我们由此而理解,德鲁克关注的中心是“人”——人的存在方式、人的生命意义、人的行为特点、人的价值实现、人的使命责任、人的前途未来。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作为旁观者的思维纬度,使他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他将开创一个新的时代。他的哲学观、价值观、世界观决定了他研究管理的方法论。在宏观上,德鲁克从社会的角度看组织;在微观上,德鲁克从人性的角度看组织,把两者统一起来的是责任,既包括组织的责任,也包括个人的责任。德鲁克尤其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他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比提高管理效率更为重要。这对中国当下的企业非常有借鉴价值。有些企业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造成严重的劳资矛盾,进而演化为社会危机,此类事件一再发生,就是由于很多企业缺乏管理思维和理念,存在短视的毛病。德鲁克在提出管理学的时候,主要从公司这一组织形式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入手,正是这一点,突出了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也成为管理学成为一门学科的重要理由。

德鲁克在研究中重视案例,重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他不断地把他的理念向经理人强调,并且不厌其烦地重复他那些基本原则,可以这样说,是德鲁克把“管理是一种永恒的人类法则”贯彻到人们的内心。他的一系列概念观点深入人心,深刻影响了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进程。他的基本管理理念有:

我们的事业是什么?

谁是我们的客户?

以“事业理论”为基础指导企业管理和经营运作;

只有明确组织的目的之后,组织才能有绩效;

利润不是组织的目的而是结果;

客户不是在购买某一种“产品”,而是购买对需求的满意度;

创新即是创造一种资源;

管理必须面向结果说话,管理结果来自于组织外部;

迎接新经济的挑战,提高知识工作的生产力;

有效的管理者需要的是决策的冲击,而不是决策的技巧;要的是好的决策,而不是巧的决策。

有效的决策人,首先要辨明问题的性质:这是一再发生的经常性问题呢,还是偶然的例外?

……

诸如此类的观点在他的著作中不胜枚举,德鲁克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述了深刻的管理思想,他的聪明、睿智及远见卓识让企业管理者汲取了无尽的思想,也成就了难以数计的企业家和管理者。

用行动实践管理理论

德鲁克不是躲在“象牙塔”背后指指点点的学院派知识分子,也不是不懂装懂、人云亦云的好好先生。他用独具魅力而又略显夸张的语言和鲜明的理念,用实践和事实,贯彻检验他的管理理论。他立足实践的管理态度,备受企业家和管理者的推崇。他受聘做一些大公司的顾问,做各种咨询工作,他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围绕你的思路,出人意料地提出问题。德鲁克不给人答案,只是主张“教人如何尽力去思考”。他不是局囿于管理学的小圈子里,而是充分借鉴其他学科的思想,他最钟爱的是读莎士比亚的书。他将管理咨询工作当成是实验室。他追求完美,但更重要的是,他要用自己的行动实现完美!他的理论充满了实践经验的光辉,在他的一生中,无论是教学、咨询还是写作,都坚持了他“行”胜于“知”的理念。

我们正在经历社会剧变的时代

德鲁克从事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长达60余年,正好处于人类历史的大变革时代。他的研究历程,几乎就是现代管理的发展历程。他就像掌控管理这艘大船前进的舵手,始终处于理论研究的前沿。他充分预见到知识经济将潮水般涌来,作为舵手,首先就要提醒船员和乘客们系好安全带,保持警觉,迎接知识浪潮的挑战。德鲁克不断地提出新理论、新思维、新方法,他不断地告诫他的船员和乘客们,知识经济的到来将会引起前所未有的变革,管理革命将彻底改变组织形态,“人”将是知识经济时代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很多观点几十年前他就已经阐发,并在此后的管理实践中,不断地贯彻、修正。当我们进入德鲁克皓首一生建造的理论海洋时,我们不能只是赞叹其理论的广阔深邃,而必须明确我们处于怎样的海域中,有没有旋涡,有没有台风,我们要向我们的舵手学习,制订我们的目标,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惟其如此,才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素养,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

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革命和组织社会

德鲁克认为,我们正在经历一场由资本主义到知识社会的变革,这场变革改变了我们的社会秩序,也必将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入而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显然,知识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信息技术革命,它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性渠道,它改变了资源的配置方式,而且正在也必将创造一种不同的新繁荣。

知识生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知识成为这个时代“唯一有意义”的资源,这并不是说传统的生产要素(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等)的作用消失了,而是这些因素都一律退居次要位置。由于知识成为新的生产和财富创造中心,传统的管理结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以及管理理念都受到空前的冲击。一场新的管理革命就要到来,德鲁克提醒管理者要准备迎接挑战,要改变管理方式,要重新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的组织。

知识逐渐成为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基础资源,任何一个组织,都需要将各种知识整合在一起,整个社会成为一个知识系统,建立在这样基础上的组织和社会,其运行的方式以及发展前景都会发生改变。作为管理者,转变思维,重新审视组织和社会的变化,将成为我们能否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

知识劳动者是组织最重要的资产

我们经常听到,各种各样的企业组织都例行公事一样地宣称:“人才是根本,人是我们最重要的资源!”德鲁克批评到,其实这只是一种宣言,并不代表组织会这样去做,更不要奢望这是他们的理念。很多企业还停留在传统管理的模式中,他们不想去改变,并不认为这种划时代的变革将会意味着什么。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人们接受的挑战已不仅仅是知识经济、网络技术,而是“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方式。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资源是知识劳动者,组织要发展就必须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作为管理者,就必须重新认识自己和组织内的成员,设身处地为自己的成员服务,想方设法地激励自己的成员,尽可能地满足成员的需要。知识劳动者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这要求企业管理必须有所变革:管理的重点由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管理的对象将趋向分散化;管理将从多层次的金字塔型变为以技术和专业人才为重点的扁平型;管理重视新型的精神激励;管理的目标也将向持续性方向发展。

德鲁克认为,知识经济深刻地改变了员工和组织之间的关系。传统的生产要素是站在资源本位上的,所以人容易被商品化。知识劳动者以及知识阶级的产生,使生产知识与组织的生产形成统一的基础。组织内员工与组织之间,不再是简单的雇佣与被雇佣、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组织和员工要协调一致,那只能是责任。并且只有统一在责任基础上的生产才能长久。

要发展就要有全球竞争力

新的世界性渠道的开辟,使人类的经济活动真正连为一体。知识生产逐渐全球同步,人类交往的速度和宽度迅速扩张。尽管绝大多数组织的活动与市场还主要维系在本地,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不存在危机,恰恰相反,由于信息传递的灵敏度和快捷性,任何一个行业和组织都有可能受到冲击,这只是个时间问题。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一个组织,尤其是企业,都应该具有全球视野,积极提高自身的全球竞争力。德鲁克认为,对于企业而言,绩效是第一位的,因为绩效是维系组织存在的基础,要发展就要有全球竞争力,要提高竞争力,就要创新。用德鲁克的话说就是:“不创新,就等死!”

德鲁克管理思想的实战效果

德鲁克的管理思想,被企业家们奉为圭臬,广泛运用,更重要的是,德鲁克理论的实战效应。按照德鲁克理论进行变革和创新的企业案例不胜枚举。以下仅举几个重要案例,简要说明德鲁克管理思想的实用性。

1分权授权理论被广泛运用

1946年,德鲁克发表了《公司的概念》一书,此书提出大公司应该实行分权制,管理层应该将权力分配给各个事业部,只保留最核心的决策权力。这一理论是根据通用汽车公司的成功经验总结的。当时美国的很多企业并不以为然,然而到了80年代,迫于形势的压力,绝大多数企业都按照德鲁克的理论,对企业进行了改组,很多企业取得了巨大成功。

德鲁克的这本书传到日本以后,日本企业争相引入,他们怀着极大热情采纳了德鲁克的观点,几乎是全盘吸收。日本企业改组后,生产效率和质量迅速提高,到了70年代,通用汽车公司的市场份额被日本的汽车企业占领,这种局面是意想不到的。因为这本书原本就是写通用汽车公司的,在书里,德鲁克还提出了授权理论,然而遗憾的是,这一理论通用汽车公司并没有接受。结果导致通用公司在和日本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2为韦尔奇在通用公司的变革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