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左右成败的十种关键思维
2814100000012

第12章 速度思维--成败往往只在一瞬间(3)

日事日清更是一种工作态度。古今中外不乏分秒必争、努力工作的例子,我们身上却鲜少有他们的影子。爱迪生常说一句话:"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时间",历来凡集大成者,无一不是充分利用时间工作的。试想:一个满怀激情的人、一个"今日事今日毕"的人与一个消极应付的人、一个做事"拖、推、疲"的人,谁能做好工作呢?答案不言而喻。

日事日清与1984年张瑞敏在青岛电冰箱总厂(海尔的前身)提出的OEC管理法--"日事日毕日清日亮"有着相同的思想。OEC管理法的目的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亮)"。即当天的工作要求当天完成,每一天要比前一天提高1%。

"拿下美国B客户非常难!"洗衣机海外产品经理崔淑立接手美国市场时,大家都这么说,因为前任各产品经理在这位客户面前都业绩平平。崔淑立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绝不会轻易被困难吓倒。这天,崔淑立一上班就看到了B客户发来的要求设计洗衣机新外观的邮件。因时差12个小时,此时正是美国的晚上,崔淑立很后悔,如果能即时回复,客户就不用再等到第二天了!从这天起,崔淑立决定以后晚上过了11点再下班,这就意味着可以在当地上午的时间里处理完客户的所有信息。

三天过去了,由于崔淑立与客户能及时沟通,开发部很快完成了新外观洗衣机的设计图。就在决定把图样发给客户时,崔淑立认为还必须配上整机图,以免影响确认。当她"逼着"自己和同事们完成"日清"--整机外观图并发给客户时,已经是晚上12点了。大约凌晨1点,崔淑立回到家,立刻打开家中电脑,当她看到客户的回复:"产品非常有吸引力,这就是美国人喜欢的。"她顿时高兴得睡意全无,为自己的"夜半日清"有效果而兴奋不已!

样机推进中,崔淑立常常半夜醒来打开电脑看邮件,可以回复的就即时给客户答复。美国那边的客户完全被崔淑立的精神打动了,推进速度也更快了,B客户第一批定单终于敲定了!

其实,市场没变,客户没变,拿大定单的难度没变,变的只是一个有竞争力的人--崔淑立。崔淑立完全有理由说:"有"时差",我没法当天处理客户邮件。"但她只认目标,不说理由!为什么?崔淑立说:"因为,我从中感受到的是自我经营的快乐!有"时差",也要日清!"

在海尔市场链的机制下,员工的境界达到了全新的高度,他们主动工作,一切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因此,一个企业,只要机制对了头,就会焕发出蕴藏在员工中的热情。

今日事今日毕,不仅可以加快你的办事速度,而且可以使你享受到完成任务的喜悦。精力往往在成功之中更新,在拖延之中衰竭。一个人要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必须缩小时间计算的单位,用分计算时间的人,比用小时计算时间的人,效率要高得多。做每项工作,都要给自己一个时间截止,何时起,何时毕,能用半小时完成决不拖到一小时。

有个年轻人很想知道怎样怎能获得成功,他打听到在自己生活的这个地区里有一个很智慧的老人。

年轻人想出去闯世界,获得成功,在走之前,他就去拜访这位有智慧的老人,见到老人之后,他向老人诉说了自己渴望成功的心情,希望老人能给他些建议,老人笑笑说:"孩子,你永远都要记住,今天是你最美好的一天。昨天和明天都是你已经无法再去控制的了,抓住今天才是智者所为,永远不要把今天该做的事情寄托给明天。"

年轻人似懂非懂的离开了,在外闯荡的几年,年轻人逐渐明白了老人的意思,他严格地按照老人的建议,做到了日事日清。他最后真的成功了,回到自己的故乡,再去见那位老人的时候,老人已经去世了,但他还是找到了墓地,在那里给老人鞠了深深的一躬。

日事日清,说起来并不是件难事,但是能做到的人则不多,因为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总会有许多外部因素的干扰,这就需要我们能够抵得住外在诱惑,真正执著于自己的目标,不给自己的拖延开绿灯。这样才能有更大的成功机会。

当你已经有了自己的目标并且已经决心要实现它的时候,那么永远都不要自作聪明地设计工作期限,希望工作的完成期限会按照自己的计划而后延。聪明的人会牢记工作期限,并清晰地明白,今天的事情一定要今天做完。这一看似荒谬的要求,是保持恒久竞争力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惟一不会过时的东西。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想成功的人都必须奉行日事日清的理念。一个总能做到日事日毕的人,永远是成功的。其所具有的不可估量的价值,总有一天会用自己的成功向别人证明。

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我们都说,播种一个计划,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个思想;播种一个思想,收获一个行为;播种一个行为,收获一个成功。我们应该把日事日清的习惯牢记心中,让它成为我们的一种思维,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那么我们会慢慢发现自己的收获已经让自己离成功越来越近了。

拖延是最狠毒的事业杀手

迟疑不决是一种疾病,拖延磨蹭则是它的前期症状。对那些深受犹豫不决之苦的人来说,唯一的改正方法就是做出果断的决定。否则,这一疾病将成为摧毁胜利和成就的致命武器。

通常来说,犹豫不决的人就是失败的人。拖延是最狠毒的事业杀手,拖延并不能使问题消失,也不能使解决问题变得容易起来,而只会使问题深化,给事业造成严重的危害。我们没解决的问题,会由小变大、由简单变复杂,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解决起来也越来越难。而且,没有任何人会为我们承担拖延的损失,拖延的后果可想而知。

老张是一家药厂质量监督部门的负责人,工作几年来一直兢兢业业,颇得领导的赏识。由于老张工作谨慎认真,该药厂生产的药几乎很少出现质量问题。因此,药厂的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效益不断增长,老张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

有一次,一批新感冒药经审核投放市场后,却有部分消费者反应吃完之后有不适反应。药厂厂长找到老张,让他尽快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给消费者一个答复。可是,老张当时以为既然该药已经通过了双重检查,有问题的概率基本上很小,部分不良反应应属正常现象,因此并没太放在心上,以为过两天再处理无所谓,还是先把手头其他重要事做完要紧。结果没想到,几天之后,问题越来越严重,出现不良反应的人越来越多。并且有人开始投诉该药厂,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药厂名誉一扫而光。厂长知道老张没有及时处理这件事之后非常生气,严厉地批评了他,并辞去了他部门主任的职务,并扣掉了一年的奖金。

而且,老张不知道,本来厂长是打算下个月提升他当副厂长的,结果就因为自己一时的拖拉而毁了大好前程。

可见,拖延并不是一种无所谓的耽搁,它足以毁掉一个人甚至是一个公司的前程。虽然老张平时工作表现非常好,但这却并不能弥补他一时的工作拖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他的拖延不仅毁了自己也毁了整个药厂。

拖延是最狠毒的事业杀手,比尔·盖茨说过这样的话:"过去,只有适者能够生存;今天,只有最快处理完事务的人能够生存。"

只有不拖延善于立刻投入行动的人才能挤出时间来完成更多的事,这也是帕金森定律所揭示的内容之一。帕金森定律认为,拖延只会耗尽所有的时间。

一位闲来无事的老太太为了给远方的外甥女寄一张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上一整天的工夫。找明信片要一个钟头,查地址半个钟头,写信一个钟头零一刻钟,然后,送往邻街的邮筒去投邮究竟要不要带把雨伞出门,这一考虑又花了20分钟。一个效率高的人在3分钟内可以办完的事,另一个人却要操劳整整一天,最后还免不了被折磨得疲惫不堪。

避免帕金森定律产生作用的办法似乎很明显:为某一工作定出较短的时间,也就是说,不要把工作战线拉得太长,而是尽快完成某项任务--当然,必须保证工作完成的质量。如果不这样做,你对待那些困难的或者轻松的工作就地产生惰性,因为没有期限或者由于期限较长,你认为可以以后再说。如果你只是从工作而不是从可用的时间上去着想,你就会陷入一种过度追求完美的危境之中。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无味地拖延,因为你会巨细不分,且又安慰自己已经把某项(实际上是次要的)工作做得很完美,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主要的目标落空了。

当一个人面对困境的时候,更容易犯拖延的错误。因为人们往往会对困难产生一种逃避心理,不愿去面对,这样就会在无形中把该做的事拖延下去,这样对于事情的解决没有任何帮助,只会给自己造成更大的压力。

福特公司的一位老顾客约翰·韦尔逊先生的事业在经济衰退期曾经经历过不小的冲击,当时他已经到了要宣告破产的地步,不但身负巨债,更有许多债权人威胁着要打官司。事实上,已经有多位债权人将他告上了民事法庭。在这种走投无路山穷水尽的情况下,破产对约翰来说是迟早的事情。

在这段期间,约翰整个人变得意志消沉,憔悴萎靡,每天的上班对他来说已经成为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只要一踏入公司,讨债的电话便蜂涌而至,刺痛他全身每个细胞。

有一天,他在下班搭乘地铁的途中,读到了一本杂志。其中一则记载某位人士买下一家即将倒闭的公司并将之重新整顿的报道,深深地吸引了他。

"他都能够挽回破产倒闭的命运,为什么我就不能呢?我应该也可以做得到。"

约翰的心底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他开始从"办得到"、"干下去"的观点来重新衡量事物。

他仍然会以萎靡不振的样子出现在公司吗?不,完全相反。第二天,一大早,他匆匆忙忙乘坐地铁,一进公司便要求经理将所有债权人的电话都整理出来。

然后他开始打电话给每一位债权人:"能不能请你再宽限一段时间,只要再过几个月,我一定会将欠你的钱连本带利一起还给你……"他用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诚恳态度来请求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