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特蕾莎修女收留了神庙的主持。主持一直被虔诚的印度教徒视为圣人,但是当他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病之后,加尔各答的所有医院都拒绝收留他。在当时,肺结核病还不能得到很好的医治,更何况这还是一种传染病,所以主持一时间无家可归了。
但是特蕾莎修女收留了他,修女没有介意从前主持对她的排斥和不谅解,而是悉心地照料他,帮助他,正是这件事打动了政府的官员和信徒们,他们彻底改变了态度。
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特蕾莎修女经受了许多痛苦和麻烦,安息之家甚至差点被这些人毁掉,但是通过对他们的宽恕,特蕾莎修女的人格更加完善,也更受人们的尊敬了。
所以,宽容不仅仅是对别人的谅解,不仅对他人有益,对于自己,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和提升。俗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果大海没有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世上的一切溪流江河,它怎能形成波澜壮阔的大气魄呢?
读到这里,你是否想起了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因为同学小徐的一句“你这发型真老土”,而从此拒绝和他说话?是否想起由于小李的戏言“他整天就知道看书,书呆子”而终日闷闷不乐,甚至你曾因为种种相似的情景而让自己的朋友花名册上空无一人?
现在想想,多少有一些不值得吧,不懂得宽容别人,也就同时孤立了自己,放弃了一次又一次原本可以获得成长的大好机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重新开始吧。
心灵追问:
我的朋友中,最宽容的人是谁,他(她)的人缘很好吗?
不宽容等于自我折磨
有一位西方的记者哈普曾经去拜访特蕾莎修女,他很尊重特蕾莎修女,对修女的行为感到非常震撼和感动,但他们在对于一些问题的理解上出现了分歧,有一次,哈普对修女说:“您期望无尽的宽恕,您怎能忘了暴力,忘了腐败,您怎么会不愤怒?”
修女回答道:“不,你错了,哈普先生,我也会愤怒,不仅如此,我常常生气。当我看到弃婴,我很生气;当我看到一个孩子生活在恶劣的环境里,我很生气;当我看到年轻的女孩在战争中被虐待,我很生气,但是我必须宽恕,否则我怎么继续工作?我可以宽恕,但我并不接受。”
从这段话中,我们能够了解到特蕾莎修女对于宽恕的看法,特蕾莎修女也会对罪恶和暴行感到愤怒,但是她最终会选择宽恕,至少不为别人,为了自己的心境和工作。如果不能放弃内心强烈的愤怒感,那么人就会永远地被心中的怒火所焚烧,不停地忍受这种折磨,既不能安心地学习工作,更无从享受生命。
作恶的人,是应该受到惩罚,但是当他们为此付出了代价并决心悔改之后,就应该得到世人的原谅。那些伤害他人的人,如果程度不深的话,就对他们一笑了之吧。我们经常看到武侠电视剧里那些的报仇情节,结果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受苦的反而是那些报仇的人,他们的人生中没有快乐,他们为了报仇放弃了爱情、友情甚至生命。
传说,古代的时候,有一位画家在集市上卖画,不远处,前呼后拥地走来一位大臣的孩子,这位大臣在年轻时曾经把画家的父亲欺诈得心碎地死去。这孩子在画家的作品前流连忘返,并且选中了一幅,画家却匆匆地用一块布把它遮盖住,并声称这幅画不卖。
从此以后,这孩子因为心病而变得憔悴,最后,他父亲出面了,表示愿意付出一笔高价。可是,画家宁愿把这幅画挂在自己画室的墙上,也不愿意出售。他阴沉着脸坐在画前,自言自语地说:“这就是我的报复。”
每天早晨,画家都要画一幅他信奉的神像,这是他表示信仰的唯一方式。
可是现在,他觉得这些神像与他以前画的神像日渐相异。
这使他苦恼不已,他不停地寻找原因。有一天,他惊恐地丢下手中的画,跳了起来:他刚画好的神像的眼睛,竟然是那大臣的眼睛,而嘴唇也是那么的酷似。
他把画撕碎,并且高喊:“我的报复已经回报到我的头上来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若心存报复,自己所受的伤害会比对方更大。
人生就像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它既种植希望和成功,也会播种怨恨。但你要记住,最好不要在人生中播撒这种怨恨的种子。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不管我们的理由如何,怀恨总是不值得的。潜留在我们内心里的侮辱,永难平复的创伤,都能损坏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可爱的事物。我们被锁在自己的苦恼之渊里,甚至无法为别人的幸运而愉快。怨恨就像毒害我们的血液、细胞的毒素一样,影响、侵蚀我们。
所以,无论你经历过怎样的痛苦,或者看到过怎样的人间惨状,都请记住:不要怀疑人生,不要怨恨他人,生命中总是有很多美好的东西。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将怨恨化为宽容,停止这种难熬又难堪的自我折磨呢?
心灵追问:
如果我对每一个有意无意间伤害过我的朋友积怨在心,我会生活得很快乐吗?
宽容以体谅为基础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经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许你对孔子的了解并不多,或者你对于他的那些语录给你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和背诵负担感到痛苦和难受,但这些都只是你现在的想法,等到某一天,你亲身经历了某些事时,就会突然间恍然大悟,原来这个道理我早就知道了,只是当时因为机械记忆和厌恶情绪,没有真正读懂而已。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东西,也不要强加给别人。翻译成现代文之后,文意很好理解,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做到。其实,宽容就需要这种心理的帮助,如果没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精神,宽容是很难达成的。
特蕾莎修女做到了这一点,当她第一次来到印度加尔各答的贫民窟时,那里的人当然都不认识她,孩子们更是对于她的到来感到好奇,也许是因为这里很少出现干净整洁的人的缘故,孩子们一看见修女,就纷纷围过来,喊道:“修女,给钱!”
但是修女并没有钱。
结果他们就把修女唯一的午餐——一块面包抢走了,修女并没有责怪他,她甚至是微笑着让她抢走的。她的微笑中包含了巨大的宽容和慈爱。
修女知道,这些孩子一定是饿极了,他们还小,长期的饥饿会让他们营养不良的。因为这种设身处地的着想,修女体谅了他们的难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宽容产生的道德上的震动比责罚产生的要强烈得多。”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有一位18岁的姑娘安娜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在一家高级珠宝店当售货员的工作。圣诞节的前一天,店里来了一位30岁左右的男顾客。他虽然穿着整齐干净,看上去很有修养,但很明显,这也是一个遭受失业打击的不幸的人。
此时,店里只有安娜一个人,其他几个职员刚刚出去。
安娜向他打招呼时,男子不自然地笑了一下,目光从安娜的脸上慌忙躲闪开,仿佛在说:你不用理我,我只是看看。
这时,电话铃响了。安娜去接电话,一不小心,将摆在柜台上的盘子弄翻了,盘子里装着的六枚精美绝伦的金戒指掉在了地上。姑娘慌忙去捡。可她捡回了五枚以后,却怎么也找不到第六枚戒指。当她抬起头时,看到那位男子正向门口走去,顿时,她明白了那第六枚戒指在哪里。
当男子的手将要触到门框时,安娜柔声叫道:“对不起,先生。”
那男子转过身来,两个人相视无言,足足有一分钟。
安娜的心在狂跳,他要是来粗的怎么办?他会不会……
“什么事?”他终于开口说道。
安娜极力压住心跳,鼓足勇气,说道:“先生,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现在找个事做真不容易,是不是?”
男子长久地审视着她,良久,一丝微笑在他脸上浮现出来。安娜也平静下来,她微笑着看着他,两人就像老朋友见面似的那样亲切自然。
“是的,的确如此。”他回答,“但是我能肯定,你在这里会干得不错。”
停了一下,他向她走去,并把手伸给她:“我可以为你祝福吗?”
紧紧地握完手后,他转身缓缓地走向门口。
安娜握着手心里的第六枚戒指,望着男子的背影,感激的泪水在眼里打转。
安娜是个聪慧的姑娘,她用一颗体谅的心融化了男子心中的坚冰,让男子为之动容。可见体谅是宽容的基础,如果安娜没有体谅这位男子刚刚失业迫不得已的处境,她就可能会报警,也可能与男子发生激烈的正面冲突,但是结果肯定没有故事中那样圆满。
我们都知道,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如果不了解平面几何的知识,就难以学会复杂的立体几何;学英语的时候,如果你连最基本的单词都不认识,又怎么能读懂一个长篇的英文小说呢?体谅和宽容也是这样的关系,如果你不懂得体谅别人,那么你很难获得宽容的心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宽容开始的地方。
心灵追问:
在我和我最好的朋友发生矛盾的时候,我曾经将自己放在他(她)的立场上为他(她)着想吗?
像父母原谅我们一样原谅父母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人们对于不十分看重的人,要宽容得多。”这个说法看起来不通情理,但在现实中却极为常见。这并不奇怪,不是吗?如果街上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对你恶言相向,你不会难过很久,但是如果有一天当你满怀欣喜地向母亲或者父亲讲述学校里的快乐情景时,他们由于一些工作或生活上其他琐事烦心的原因,对你的态度有些冷淡,这样你可能伤心很多天,如果他们无缘无故地对你发了脾气,你可能因此而怀疑他们对你的爱。这种情形不就是上面那句名言的写照吗?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理解,对于那些与我们无关的人,在我们的心中没有任何地位的人,我们不会为了他们的某些行为而深深地伤心,因为我们对他们没有太高的期待。但亲近的人尤其是父母家人不同,我们对他们的要求很高,他们必须爱我们,所以一旦出现一些小的伤害,我们就难过得不得了。《红楼梦》中曾讲到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不虞之隙”,其实也正是这个意思。
但是对父母家人的过分苛责会对他们造成伤害,关于这一点,也许你没有想过。父母也是人,他们每天经历着比我们多几倍的问题和烦恼,他们也会犯错,也会在不经意间伤害孩子,但他们绝对不是故意的。试想,世间哪会有父母愿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呢,他们往往在孩子受到伤害时承担“保护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