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特蕾莎修女给青少年的12堂人生必修课
281700000023

第23章 “每一个生命都是尊贵的”—尊重他人是赢得尊重的最好方法(1)

饥饿的人所渴求的,不单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求的,不单是衣服;露宿者所渴望的,不单是牢固的房子。就算是那些物质丰裕的人,也都在渴求爱、关心、接纳及认同。

爱必须是面对面的给予和服务,是亲手去抚慰这一个和照料这一个,而不仅仅是一张支票——一张冰冷的没有体温的支票。

降低自己也是尊重他人的一种方法

乔治·萧伯纳是20世纪爱尔兰著名的戏剧作家,他写过许多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品,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一次,萧伯纳代表英国去苏联参加一个活动。当他在大街上散步时,见到一位可爱的俄罗斯小姑娘,胖乎乎的脸蛋,长长的辫子,俏皮极了。他忍不住停下脚步,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一样,和小姑娘玩了起来。小姑娘也很喜欢这个和蔼可亲的外国人,和他高兴地玩了起来。

玩了很长时间,萧伯纳该走了。分别的时候,萧伯纳俯下身,一只大手放在小姑娘的脑袋上,说:“你回去可以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陪你玩的,是世界上有名的剧作家萧伯纳。”

他原以为小姑娘听完以后会高兴地跳起来,没想到,小姑娘听到后却十分平静,她拉着萧伯纳的手,抬起头天真地说:“哦,我不像你那么出名,我只是一个和别人一样的小姑娘而已,不过,你回去时可以告诉别人,就说今天陪你玩的,是俄罗斯的一位小姑娘。”

萧伯纳听了,心里愣了一下,他意识到自己有些太自以为是了,同时也深深地被这位小姑娘自信的神情折服了。

从那以后,每当说起此事,萧伯纳还会说,这位俄罗斯小姑娘是他的老师,他一辈子都忘不了她。

对于“尊重”这个字眼我们并不陌生,但是怎样才能更好地尊重他人呢?为什么萧伯纳说俄罗斯小姑娘是他的老师呢?对于尊重,特蕾莎修女是怎么理解的,她又是怎样对穷人表示尊重的呢?

特蕾莎修女在当初选择离开修道院为穷人服务的时候,她换下了修女的衣服,将自己打扮成一个印度平民妇女的样子,走在加尔各答杂乱肮脏的街道上。除了随身携带的几件日用品外,嬷嬷全部的财产就是5个卢比,而且还没有一个落脚的地方。

在嬷嬷的日记里,专门记述了当时的艰难:“为了找到一个住处,我四处奔波,直到累得腰酸腿疼,这时我想,穷人为了获得一口食物、一个栖身之处,在身体和精神上要承受多大的痛苦啊。”

但嬷嬷并不因此而恐慌。相反,她觉得这是她有生以来最快乐、最自由的时刻。对于她的这样的生活,她自己曾经评价说:“除非你过贫苦者的生活,否则,你如何了解他们?如果他们对食物不满,我们可以说我们也吃同样的东西,如果他们说热,我们也说一样热。他们赤脚走路,我们也是。他们只有一桶水,我们也是。他们排长队,我们也排。我们只有降低自己,才能升高他们。如果我们能用行动证明,我们其实也可以和他们过一样的生活,那么,他们就会向我们敞开心灵。”

也就是说,只有当自己和穷人站在同一个等级上的时候,你才能对于穷人的哀乐感同身受,才能容易走到他们的心灵中去,才更更好地帮助他们,从而让他们也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尊重他人,有时候需要自己也作出一定的牺牲。对于我们来说,虽然不必为了帮助乞丐和流浪汉,而把自己也放到乞丐和流浪汉的群体中去,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抱着一种平等的心态去看待那些生活中不幸的人们、需要帮助的人们,不要歧视,不要回避,向他们伸出你热情的援助之手,相信你的善良和真诚可以温暖世界上每一个渴望帮助的心灵。

心灵追问:

怎样才能更好地尊重他人?我是否认同修女的降低自身的做法?

贫穷是一种罪吗

对于贫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曾经看过这样的一则报道:某市一个十六岁的花季少女因为一件小事与父亲发生争执,竟然手拿菜刀砍向失业待岗在家、被她认为活得很窝囊的父亲。她当时心里其实是没有父亲的,有的,只是对贫穷的极度仇视。 

想来在少女的心里,贫穷是一种罪,是万恶不赦的。贫穷令她买不起新手机,穿不起价值超过百元的漂亮衣裳,更令她“没有面子”——外界的鄙视和内心的自卑,令少女的生活“水深火热”。

记者对此评论说:“看得出来,孩子的内心是复杂的,因此她才会在挥刀狂砍父亲卧室门的时候痛哭失声。但是她的眼泪显然不是为砍伤父亲后内疚而流,而是为了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耻辱感。”

的确,贫穷不是一种美德,以穷为傲的时代已经远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贫穷就非要走向另一个极端——罪恶。

对于贫穷,毕生致力于穷人事业的特蕾莎修女对其的理解是非常宽广的。在她看来,贫穷不仅仅是物质的缺乏,它还意味是一种精神的贫乏,即爱的缺失。她的原话是这样说的:“饥饿并不单指食物,而是指对爱的渴求;赤身并不单指没有衣服,而是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无家可归并不单指需要一个栖身之所,而是指受到排斥和摒弃。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

有一次,修女在路上遇到了一个重病的老人,为了送她前往医院就诊,耽搁了很多的时间,回去时天已经完全黑了。她在返回修道院的途中迷失了方向——她走进一条狭窄混乱的巷子里了。

这时,不断有人把手伸到她面前,粗暴地说“给我钱,给我钱”,或者说“给我食物,给我食物”。

嬷嬷害怕极了,她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这时却有人一把拉住了她,凶狠地问:“你走那么快干什么?你身上藏了什么吗,修女?”

修女们在修会里过的是团体生活,即便修道院很富有,而修女本人也是没有个人财产的,充其量她能够自由支配的财产,就是几件极其有限的日常用品而已,幸好这时圣玛丽中学(修女曾任过该校的校长)的工人哈瑞来了。惊魂未定的修女看到哈瑞熟悉的脸,这才安下心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哈瑞关切地问道:“还好吧,校长?”

修女回答说:“还好,只是没想到会这么乱。”

哈瑞笑笑说:“算你幸运,校长,他们都是一些……”

“不,哈瑞,他们只是太穷了。”修女立即打断了哈瑞。她知道哈瑞要说什么。修女说:“再说,是我还不习惯他们,我一定要习惯才行。”

对于贫困,特蕾莎修女的态度是理解并接纳,也正因为如此,她对待穷人才会充满了爱,才会将他们视为自己的亲人一样地关爱着。但是,在现实中,很多的人对于贫困都不能理解,对于不幸中的人们也不能给予援助和尊重,当然,这样的人也往往得不到他人的尊重。

一个下着小雨的中午,车厢里的乘客稀稀落落的。在桥头站,上来一对残疾的父子。中年男子是个盲人,而他不到十岁的儿子呢,则只剩下一只眼睛略微能看到东西。父亲在小男孩的牵引下,一步一步地摸索着走到车厢中央。当车子继续缓缓往前开时,小男孩开口了:“各位先生女士,你们好,我的名字叫林平,下面我唱几首歌给大家听。”

接着,小男孩用电子琴自弹自唱起来,电子琴音乐很一般,但孩子的歌声却有天然童音的甜美。

正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唱完了几首歌曲之后,男孩走到车厢头,开始“行乞”。但他手里既没有托着盘,也没直接把手伸到你前面,只是走到你身边,叫一声“先生”或“小姐”,然后默默地站在那儿。乘客们都知道他的意思,但每一个人都装出不明白的样子,或干脆扭头看车窗外面……

当小男孩两手空空地走到车厢尾时,旁边的一位中年妇女尖声大嚷起来:“真不知道怎么搞的,北京的乞丐这么多,连车上都有!”

这一下,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这对残疾父子的身上,没想到,小男孩竟表现出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冷峻,他一字一顿地说:“女士,你说错了,我不是乞丐,我是在卖唱。”

车厢里所有淡漠的目光刹那间都生动起来。有人带头鼓起了掌,然后是掌声一片。

乞讨的人也有自尊,生命是平等的,许多时候尊严被我们人为地定义在某一层面上,要知道,凡是生命都需要尊重。

正所谓“贫者无罪”,也就意味着我们对于贫困要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在现实中,也许就是我们的同学或者是朋友,可能因为父母离异、下岗或者其他的天灾人祸等,生活陷入贫困。这时候,我们一定不要歧视他、排斥他,而是要学会接纳他,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如果有一天,我们也遭遇到同样的不幸,我们也不要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告诉自己天无绝人之路,一定要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只有这样生活才会好起来,人生才会有所转机。

心灵追问:

只要内心富有,就不是贫困的人。我对于这句话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吗?

自尊,方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自尊建立在自重和自爱的基础之上。一个尊重自己的人,能够正视自己的价值,既不妄自菲薄、自暴自弃,也不会随意放任自己,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有一个小男孩在孤儿院长大,他常常为自己的出身而自卑。有一次他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有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笑眯眯地对他说:“孩子,别灰心,谁说没有人要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