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选择,懂得放弃全集
281900000014

第14章 扫除生命的尘埃(1)

摆脱心中的绳结

古希腊的佛里几亚国王葛第士,以非常奇妙的方法在战车的轭上打了一串结。他预言:谁能打开这串结,谁就可以征服亚洲。一直到公元前334年,仍然没有一个人能成功地将结打开。

这时亚历山大率领军队入侵小亚细亚,他来到葛第士绳结的车前,毫不犹豫地拔剑砍断了绳结。后来,他果然占领了比希腊大50倍的波斯帝国。

在现实生活中,困扰我们的绳结同样存在,并且有可能在我们的心中。

有一个年青人从家里出门,在路上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正好经过一家寺院,便想考考老禅师。他说:“什么是团团转?”

“皆因绳未断。”老禅师随口答道。

年青人听了大吃一惊。

老禅师问道:“什么事让你这样惊讶?”

“不,老师父,我惊讶的是,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年青人说,“我今天在来的路上,看到了一头牛被绳子穿了鼻子,拴在树上,这头牛想离开这棵树,到草场上去吃草,谁知它转来转去,就是脱不开身。我以为师父没看见,肯定答不出来,却没想到你一口就说中了。”

老禅师微笑道:“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问的是牛被绳缚而不得脱,我答的是心被俗务纠缠而不得解脱,一理通百事啊。”

年青人大悟。

一只风筝,再怎么飞,也飞不上万里高空,因为被绳子牵住;一匹马再怎么烈,也被马鞍套上任由鞭抽,是因为被绳子牵住。因为一根绳子,风筝失去了天空;因为一根绳子,水牛失去了草地;因为一根绳子,大象失去了自由;还是因为一根绳子,骏马无法驰骋。

细想想,我们的人生,不也常被某些无形的绳子牵住了吗?某一阶段情绪不太好,是不是自己也存在某种心索?这则故事是不是也能给自己带来一些启示呢?

其实,人生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得失随缘吧,不要过分强求什么,不要一味地去苛求些什么。世间万事转头空,名利到头一场梦,想通了,想透了,人也就透明了,心也就豁然了。

名利是绳,贪欲是绳,嫉妒和褊狭都是绳,还有一些过分的强求也是绳。牵绊我们的绳子很多,一个人,只有摆脱这些心的绳索,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幸福,才能体会到做人的乐趣。

挣脱痛苦的锁链

有一只兀鹰,猛烈地啄着村夫的双脚,将他的靴子和袜子撕成碎片后,便狠狠地啃起村夫的双脚来了。正好这时有一位绅士经过,看见村夫如此鲜血淋漓地忍受痛苦,不禁驻足问他,为什么要受兀鹰啄食呢?村夫答道:“我没有办法啊。这只兀鹰刚开始袭击我的时候,我曾经试图赶走它,但是它太顽强了,几乎抓伤我的脸颊,因此我宁愿牺牲双脚。呵,我的脚差不多被撕成碎屑了,真可怕!”

绅士说:“你只要一枪就可以结束它的性命呀。”村夫听了,尖声叫嚷着:“真的吗?那么你助我一臂之力好吗?”

绅士回答:“我很乐意,可是我得去拿枪,你还能支撑一会儿吗?”

在剧痛中呻吟的村夫,强忍着撕扯的痛苦说:“无论如何,我会忍下去的。”

于是绅士飞快地跑去拿枪。但就在绅士转身的瞬间,兀鹰蓦然拔身冲起,在空中把身子向后拉得远远的,以便获得更大的冲力,然后如同一根标枪般,把它的利喙刺向村夫的喉头,深深插入。村夫终于扑死在地了。死前稍感安慰的是,兀鹰也因太过费力,淹溺在村夫的血泊里。

你会问:村夫为什么不自己去拿枪结束掉兀鹰的性命,却宁愿像傻瓜一样忍受兀鹰的袭击?在这则故事中,兀鹰只是一个比喻,它象征着萦绕人生的内在与外在的痛苦,人很容易陷入痛苦中,无法自拔。

其实,任何一个凡人,都会不知不觉地像村夫一样,沉溺于自己臆造幻想中,痛苦得不能自拔,甚至,“爱”上自己的痛苦,不愿亲手毁掉它,尽管只是举手之劳而已。卡夫卡另有一段格言,正是深明人身陷种种苦痛的洞彻哲理:“人们惧怕自由和责任,所以人们宁愿藏身在自铸牢笼中。”所以,村夫与他臆想的痛苦(兀鹰)同归于尽。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不要等待别人解决你的痛苦,只要愿意,你可以超越它,“枪毙”了你的痛苦。

忧虑如沼泽

忧虑,是人在面临不利环境和条件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抑制。它是一种沉重的精神压力,使人精神沮丧,身心疲惫。我们看那些忧心忡忡的人,整日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一副暮气沉沉的样子。他们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生活成了一种苦刑。恰如高尔基说的,忧愁像磨盘似的,把生活中所有美好的、光明的一切和生活的幻想所赋予的一切,都碾成枯燥、单调而又刺鼻的烟。

忧虑的人是无法专注工作,无法享受生活的。忧虑也使人神思恍惚,反应减慢,智力水平下降。整天为不如意的事忧虑伤神,大脑长期处于低潮状态,工作、劳动自然不会取得成果。忧愁也会使人生病,中医早就指出“忧者伤神”。长期心绪不佳,胃口必然不好,体质必然虚弱。严重的忧郁症,还可能引发轻生。整天忧虑的人如同陷入可怕的沼泽而无法自拔,即使有力也无法用上。

忧虑的人常常有这样一些行为:

逃避问题。由于问题难以解决而干脆采取回避态度,但事实上问题依然存在,自己只是在表面上逃避,内心深处还是放不下,难题成为心头的沉重包袱。

对问题过分执著,将其看得过于严重。这实际上是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精神压力。

不敢正视自己的内心,自我封闭。所谓“烦着呢,别理我”,就是这样一种心态的反映。

无论是逃避问题还是对问题过分执著,实际上只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问题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么糟,至少没有到无可挽回的地步。只要采取积极正确的态度,问题就会得到解决。这样,我们也就没有什么可忧愁的了。另一种情况是,问题的确是超出了我们的能力所能解决的范围。对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乐观一些,就像杨柳承受风雨一样,我们也要承受无可避免的事实。哲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要乐于承认事情就是这样的情况。能够接受发生的事实,就是能克服随之而来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美国克莱斯勒公司的总经理凯勒说:“要是我碰到很棘手的情况,只要想得出办法解决的,我就去做。要是干不成的,我就干脆把它忘了。我从来不为未来担心,因为,没有人能够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影响未来的因素太多了,也没有人能说清这些影响都从何而来,所以,何必为它们担心呢?”

对自我封闭的心理行为,要通过积极地与外界交流来改变。遇了烦心的事,不要闷在心里,试着向亲人、朋友、老师讲讲,他们的倾听以及有益的劝慰,会驱走你心中的阴云。

你也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和“心像”(自我的内心形象)来摆脱忧愁,比如:

在情绪阴郁时,尽量想像自己很快活的样子,充满信心地去做事。挺起胸,抬起头,微笑!虽然在开始时需要相当的勇气和努力,但只要你坚持做下去,就会发现其实这并不难。

忧虑的人往往变得邋遢。你应反其道而行之。服装整洁,理理发,洗个澡。

反复地说出自己的名字,给自己打气。说:“这没有什么了不起!”这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心理暗示术。

改变交往的对象,结识新朋友。

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如跑步、唱歌、听音乐等。

帮助别人,做一些公益性的事。你将会找回自我的价值,感受到生活中有比个人的忧愁更为重要的事。

还有其他一些方法,比如“让自己忙碌”。卡耐基说,忧虑的人一定要让自己沉浸在工作里,否则只有在绝望中挣扎。

曾经有个故事,战争中,敌机把家园炸成了废墟。许多人在那里,悲痛欲绝。而唯有一名男子,默默地从废墟中捡出一块又一块砖,放到一边——这是重建家园所需要的。他的行动影响了众人,众人不再哭泣,也默默地捡起了砖。

的确,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次退潮,忧虑会成为生命中一时难以承受之重。要祛除这沉重,达观安然的哲学态度是一剂良方。另一剂良方就是行动,行动可以有效地转移你的注意力。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在烦恼忧虑时,会去拳击馆或足球场拼命运动。行动会使你找回自信和力量,行动也会直接产生实际成果,从而更加鼓舞你。

事事难满意

阿茜是一位学过文学的中年女士,但她除了在一家电台当过一阵子编辑助理外,从未做过与文学有关的工作。大学毕业后,她的工作和生活一直很不顺利,在15年时间里,她做过上百种工作,包括那些薪水极少、令人厌烦的苦力活。

一次,有人介绍阿茜给一位职业作家当编辑。阿茜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她对这项为作家编辑稿子的工作很感兴趣。作家跟她说好,每编辑一篇稿子,付给她一千美元。阿茜表示同意。

编辑的过程中,阿茜发现这项工作不像她想像的那么简单。她花了将近十天时间,努力到十分,才好不容易编完一篇稿子。她觉得太亏了,十天才赚到一千美元!可是作家如果将这篇稿子卖出去,也许能赚上万美元,甚至更多。她认为自己是在出卖廉价劳动力。她对作家说:“先生,我的确是第一次做这种工作,不知道它的难度。但我想你是知道的,难道你不认为你支付的报酬太低了吗?”

作家心里有些不高兴。他说:“我一直是按这个价钱支付报酬,如果你觉得不够多的话,那么什么方式才公平呢?”

“我认为按时间计酬比较公平。”

作家不愿为报酬的事多操心,他答应每小时付给25美元。阿茜对这个价钱相当满意,因为她以前从没拿过这么高的工资。

但是,当她编写完第二篇小说时,她发现又上当了,所得报酬还不到一千美元。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她编第一篇小说时,对这项工作很陌生,做起来比较盲目,所以花了十天时间。现在她有经验了,速度快得多了,只花30个小时就完成了,所以只能得到750美元。她觉得自己干了一件特别蠢的事,心里极不平衡。于是,她要求作家将报酬方式再改回来。

作家心里很厌烦,冷冷地说:“这是你自己要求的报酬方式,你还有什么不满意?如果你打算对一件事情不满意,别人是无法让你满意的。”

作家中止了阿茜的工作,她又一次失业了。

只考虑自己想要得到什么,不考虑自己应该得到什么的人,往往是比较不幸的人,他们可能在任何地方都混得不开心。人际关系归根到底是一种经济关系,不按交易规则,片面考虑自己的感受,即使父子、兄弟、夫妻之间也会反目,更不要说其他人。

此外,当一个人想对一件事不满意时,无论别人怎么对他好,都无法让他满意。因为他的意念执著于某一点,再也看不到其余的,正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有的员工执意辞去一份很不错的工作,有的妻子或丈夫执意离开一个很不错的伴侣,可能就是这样造成的。他们似乎努力改善过关系,却不见效果,因为他们看见的始终是一个错觉。

不满意心理过甚的人,经常干一些愚蠢的事,然后到处买“后悔药”,“吃”了却不见疗效。

远离恐惧

恐惧是我们心灵最大的敌人,它会剥夺人的幸福与能力,使人变为懦夫;恐惧使人失败,使人流于弊贱;恐惧使人惧怕任何东西。其实,让我们恐惧的东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恐惧本身,恐惧比什么东西都可怕。

直升机在高空中盘旋,一群士兵背着跳伞的装备,站在机舱门口,准备进行他们的第一次跳伞。

从高空中向下看,所有的景物似乎都小得不能再小,树木像一根针一样细小,海中的小岛也只有石头般大而已。

从空中跳下去,命运全部维系在降落伞的一根绳索上,稍有不慎,人就会像一颗从高处落下的西瓜一样,脑袋开花。这群新兵想到这一点,不由得闭上眼睛,不敢再往下想。

气氛有点沉重,每个人连一句话都不敢多讲。不久,班长用手向站在最前面的新兵示意跳伞,但是他迟迟没有反应。看着这位新兵脸上紧张的神情,班长贴着他的耳朵,大声喊着:“你怕吗?”

这位新兵迟疑片刻,看着这一双紧盯着他的眼睛,想到这也许是自己这一生所看到的最后一个画面,于是,他老老实实地点了点头,小声地说:“我很害怕。”

“偷偷告诉你,我也很害怕。”班长接着说,“但是,我们一定能完成这个跳伞任务,不是吗?”

听了这句话,新兵的心情豁然开朗,原来连班长也会感到害怕,每个人都会害怕,自己又何必为此而羞愧呢?

新兵深吸一口气,从高空一跃而下,顺利地完成了首次跳伞任务。他和队友乘着风,缓缓地降落在地面上,成为一名不折不扣的伞兵。

许多年以后,新兵变成了老兵,每当率领着新兵跳伞,老兵也不忘在机舱口问一句:“你怕吗?”

然后,他们会用坚定的语气告诉新兵:“我也怕,但是,我们一定做得到。”

弱者的害怕,是在害怕中充满疑虑;强者的害怕,是在害怕中仍然充满自信。

害怕是人的正常情绪,压抑自己的害怕只会令你更加手足无措;你可以怕,但是不能输给眼前的敌人。

恐惧纯粹是一种心理想像,是一个幻想中的怪物,一旦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恐惧感就会消失。如果我们都被正确地告知没有任何臆想的东西能伤害到我们;如果我们的见识广博到足以明了没有任何臆想的东西能伤害到我们,那我们就不会再感到恐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