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选择,懂得放弃全集
281900000030

第30章 选好了就去做(4)

收废品的人请来一位矿业工程师对现场进行勘察,得出的结论是:目前遇到的是“假脉”,如果再挖三英尺,就可能遇到金矿。收废品的人按照工程师的指点,在达比的基础上不断地往下挖。正如工程师所言,他遇到了丰富的金矿脉,获得了数百万美元的利润。

达比从报纸上知道这个消息,气得顿足捶胸,追悔莫及。

人人都想停下来收手不干,只有富有忍耐力的人才会继续坚持,人人都因感到绝望而放弃的信仰,只有富有忍耐力坚持下来的人,在继续为自己的意见辩护。所以,一个人只要具有这种卓越品质,总能获得很大的收益、最终的成功。

做我们喜欢的事情,做我们感到富有趣味的事情,成功是容易得到的;但要尽力去做那些我们自己不喜欢的、甚至内心所反对而必须做的事情,却是需要忍耐力的。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坚强的人总是表现出极大的忍耐力。忍耐是战胜挫折的自信,是直面逆境的豁达。

一个卖花的老太婆微笑着,又老又皱的脸上荡着喜悦,冲动之下小伙子挑了朵花。

“今天你看起来很高兴。”小伙子说。

“为什么不呢?一切都这么美好。”老太婆穿得相当破旧,身体看上去很虚弱。因此她的回答令小伙子大吃一惊。

“你很能承受烦恼。”

“耶稣在星期五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那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天,可三天以后就是复活节。所以当我遇到麻烦时,就学会了等待三天。一切就恢复正常了。”然后,她笑着道了声“再见”。

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处境毕竟要比卖花的老太婆强得多,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乐观,不热爱生活呢?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要有忍一忍的耐心。

成功也会成为包袱

伟大的文学家泰戈尔曾经说过:“当鸟翼系上了黄金时,就再也飞不远了。”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暂时的成功有时会给人带来自满自大的消极后果,人们会因为一时的成功而背上沉重的包袱,停止了不断进取的脚步。

有史以来,人类就盼着有朝一日能飞上银钩妙境、蟾宫折桂,并由此产生了难以胜数的神话传说,因此,阿波罗登月飞行的成功无疑是划时代的壮举。可是,据闻,登月人埃德温·奥尔德林,在获此殊荣后不久,却发生了精神崩溃。巨大的常人难以逾越的成功,使他回到地球的生活顿然丧失了值得眷恋的魔力,使他好似处于一片虚无与真空之中,感到生命中有价值的活动已经到达了终点。梦想的实现,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落。

埃德温·奥尔德林的悲剧,主要是由于他对科学进步认识上的局限的人生观所导致的。的确,登月飞行是人类宇航事业破天荒的壮举,但它绝不是人类宇航科学发展的终点,而仅仅是起点。即使退一步说,只是就人类登月活动的远景、就人类试图在月球建立生存的另一处基地这一点来说,埃德温·奥尔德林他们成功的尝试也远远没有结束。如果把登月飞行的成功既看作一项突破,又看作一项事业的开端,就不会产生这样无所适从的结果。

一个人在功成名就之际,如果只是沉溺于现状,很容易就会觉得生活乏味空虚,就像有人说诺贝尔奖对许多作家是“死亡之吻”。既然得到诺贝尔奖的肯定,许多人就被压得再也难以创作,连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在得奖之后都说:“声誉也很容易成为使才能枯竭凝滞的根源……我希望从所有名誉中摆脱出来,让我自由。”

其实,暂时的成功只是对你目前成绩的一个肯定,它并不代表你的最终成就,真正伟大的人是绝对不会因此而停止成长的。

不要让眼前的“成功”成为你前进的包袱,没有任何成功是永远的。只有前20年成功,后20年成功,甚至再过20年还能成功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成功,梦想永远没有止境。

不做无谓的消耗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自然常识:煤可以用来发电,但用煤发电时,一吨煤中大部分的能量不能到达电灯,都耗费在机械和电力运输的损耗上,而真正发出光来的能量不过总能量的很小部分。

人和自然有着惊人相似的地方,一个年轻人在刚刚跨入社会的时候,以为自己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他相信能利用自己这巨大的精力储备,做出惊人的事业来。他也希望把一切精力完全变为促进成功的因素,他为自己年轻感到自豪,以为他的能量不会有用尽的一天,所以在各个地方、各种方面不知爱惜自己生命的储能。花天酒地、饮食无度、不检点的生活、奢侈的习惯、工作的不认真等都可以摧残、减弱他的生命储能。直到最后,才会大吃一惊,他开始反思过去、开始质问自己。“我生命的储能所发出的光亮到底在哪里?难道我的能力竟然不能发出什么光亮来吗?”

他会惊异地察觉到,他原本有着充分的精力,但竟然连照耀自己的光亮都发不出来,更不用说要照耀他人了。原来本可以促成他成功的力量,就像用于发电的煤的能量一样,已在半路上消耗干净了。

一个青年在一夜之间将辛苦积蓄的千百元浪费掉,固然是可惜,但如果他把精力消耗干净,岂不是更可惜吗?两相比较起来,金钱的损失和精力的耗费孰轻孰重?哪样更有价值呢?

我们都知道,金钱损失以后,还有很多补救的方法。但精力一旦消耗就无法收回,而且随着精力的消耗,往往还附带着其他千百倍的损失,比如可能败坏人格,可能会在无形中埋没一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

凡是一切足以消耗你生命储能和精力的活动,都应当设法排除。如果你发现自己遭遇到了不幸和错误,那么你应当设法及时补救和挽回。但在你竭尽全力后,你应该将那件事抛在脑后,不要再多加考虑。千万不要让过去的不幸与错误再来绊住你前进的脚步。永远不要允许一切过去的不幸,一切应该遗忘的东西,再来搅乱你的心境,更不要让这些东西来消耗你的“生命资本”。

所以,凡足以损伤你的精力、减弱你生命储能的事情,你都不应去做。要常常这样问自己:“在我所做的这件事情中,对我的事业、我的能力,是否有所裨益?能否使我成为更有效能、精力更充沛的人呢?”

每一刻都是新生

如果一个人每天只是翻来覆去、没有目标地过日子,那他的人生就毫无意义了。倘若希望人生是繁荣、和平与幸福,生活就不应是如此单调反复。今天应该比昨天进步,明天比今天更进步,也就是每天生命要有所成长。而生命成长到底是什么?对人生又有什么意义?

所谓“生命成长”,就是每日新鲜不断,每一刹那都是新的人生,每一时刻都有新的生命在跃动。换言之,旧的东西灭亡,新的东西诞生取而代之;一切事物没有一刻是静止的,它不断地在动、不断地在变。这是不可动摇的宇宙哲理。

如此想来,就能了解由生到死就是一种生命成长,死就是消灭,一个接一个地死去,又一个个地诞生出来。为了实现人类的繁荣、和平和幸福,对死亡必须有从容不迫的态度,即所谓“生死由命”的人生观,不视“死”为可怕,而是把它当作一种完美的自然法则。

生命成长的原理告诉我们:死亡,既不可怕,也不可悲,因为这是生命成长必经的过程之一,也是万物生生不息的象征。死亡合乎天地法则,其中包含着喜悦和耐心。

我们如果能看清死亡的真谛,自然会明白如何面对每天的现实生活,每天的生活也就会经常保持日日新的创意和发明。

至于“十年如一日”,这就是说十年的努力就好像一天的努力那样起劲,旨在强调勤劳、努力与毅力的精神,而不是说在这过程中不要有任何进步。这种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一定会产生非常新颖的创意和进步,但假如大家的工作十年来没有任何变化,千篇一律,那就真是违反了生命成长的原理。

明治维新时,功臣之一的坂本龙马常和西乡降盛长谈,坂本的谈话内容和观念每次都有一点改变,使西乡降盛每次的感受也都不一样。于是,西乡就对他说:“前天,我遇到你的时候,你所讲的内容和今天又不一样,所以你说的话,我有所存疑。你既然是天下驰名的志士,受到大家的尊敬,应该有不变的信念才行。”坂本龙马就说:“不,绝对不是这样。孔子说过‘君子从时’,时间不停地流转,社会情势也天天在变化,昨天的‘是’成为今天的‘非’,乃是理所当然的。我们从‘时’,便是行君子之道。”接着又说:“西乡先生,你对一个事物一旦认为是这样,就从头到尾遵守到底,将来你一定会变成时代的落伍者。”

人世万物始终在替换更新,珍惜每一刻,每一刻都是新生!

击好下一个球

有人问世界网球冠军海伦·威尔斯·穆迪:“你的上一场温布尔登公开赛打得很艰难,当时,你与对手只有一分之差,你当时的感觉怎么样?你在想什么?”

“我在想什么?”她有点儿惊异,微笑着回答道,“我只有时间去想如何打好下一个球,击败对手!”

无疑,她又登上了英国网球的冠军宝座。在紧张的时刻保持冷静,发挥自己所有的潜能和技术,这才能造就冠军。

这是一个镇静取胜的很好例子。只有在别人激动或者用一张严肃的脸掩饰内心的不安,而你却保持冷静,调动自己的每一根神经时,你才能够取得胜利。

如果她失去了自控,她就会失去比赛。如果她想像着比赛结束,自己取得胜利的场景,如果她在击球的过程中有一秒钟的走神,她都会以失败而告终。

有些人可能因为过于自信而失掉比赛,有些人可能因为过于恐惧而满盘皆输。赢得比赛和赢得人生的唯一办法就是认真地击好下一个球,做好每一件事。

如果我们能打好下一个球,不是随后的球,也不是最后一个球,只是下一个球而已,我们就能赢得比赛,否则,我们就会输掉。

生活的秘诀在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只有这样才是无法战胜的。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如果我们不能把自己的精神集中起来,我们就会输掉比赛,甚至在比赛之前就已经输了。

不管目前的情况有多糟,调整好情绪,认真地击下一个球,这样整个比赛都会改观,即使失败也会在转瞬之间变成胜利。

无限的潜力

一位音乐系的学生走进练习室。在钢琴上,摆着一份全新的乐谱。“超高难度……”他翻着乐谱,喃喃自语,感觉自己对弹奏钢琴的信心似乎跌到谷底,消磨殆尽。已经三个月了!自从跟了这位新的指导教授之后,不知道为什么教授要以这种方式整人。勉强打起精神,他开始用自己的十指奋战、奋战、奋战……琴音盖住了教室外面教授走来的脚步声。

指导教授是个极其有名的音乐大师。授课的第一天,他给自己的学生一份新乐谱。“试试看吧!”他说。乐谱的难度颇高,学生弹得生涩僵滞、错误百出。“还不成熟,回去好好练习!”教授在下课时,如此叮嘱学生。

学生练习了一个星期,第二周上课时正准备让教授验收,没想到教授又给他一份难度更高的乐谱,“试试看吧!”上星期的课教授也没提。学生再次挣扎于更高难度的技巧挑战。第二周,更难的乐谱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形持续着,学生每次在课堂上都被一份新的乐谱所困扰,然后把它带回去练习,接着再回到课堂上,重新面临双倍难度的乐谱,却怎么样都追不上进度,一点也没有因为上周的练习而有驾轻就熟的感觉。学生感到越来越不安、沮丧和气馁。

教授走进练习室。学生再也忍不住了,他必须向钢琴大师提出这三个月来他何以不断折磨自己的质疑。教授没开门,他抽出最早的那份乐谱,交给了学生。“弹奏吧!”他以坚定的目光望着学生。

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连学生自己都惊讶万分,他居然可以将这首曲子弹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教授又让学生试了第二堂课的乐谱,学生依然呈现出超高水准的表现……演奏结束后,学生怔怔地望着老师,说不出话来。

“如果,我任由你表现最擅长的部分,可能你还在练习最早的那份乐谱,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程度……”钢琴大师缓缓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