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谋人谋职谋事业
2819800000015

第15章 用恩莫如用人(3)

人有百种,有智谋的人喜欢建功立业,勇敢的人喜欢实现自己的志向,贪婪的人则钻营于功名利禄。有能力的领导应根据他们不同的性情抓住他们品质个性的优点,根据每个人的专长。安排他们的工作,做到人尽其才,而无能的领导则只会埋怨手下无人可用。

西夏王元吴的心腹爱将野利王、天都王多次率兵侵犯宋朝边境。掠夺财物,宋朝守边大将种世衡想设计除掉这二人,但一时之间也想不出什么办法来。论武艺,种世衡手下大将无一人是二王对手,硬拼肯定不行,那么只能借元昊的手杀了他们了。种世衡突然想到一个叫王嵩的和尚,为人坚忍厚道,佛学高深,可以任用,于是便劝他还俗,又奏表让朝廷授给官职,并借助职务之便替他办了家中之事。

王嵩很感激种世衡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一心希望能有机会报答这位恩人。忽然有一天,种世衡因事审讯拷打王嵩,打得极其残酷,但王嵩始终说自己是被冤枉的,一点也不为酷刑屈服。

种世衡便对王嵩说:“我知道你是冤枉的,拷打你,只是试试你的忍耐力。我想让你去完成一件大事,要你保守秘密,可能比刚才所受的拷打还要痛苦,你能始终坚持下来吗?”

王嵩忍痛说道:“卑职早就想报答大人的恩情,愿以死相谢。”

于是,种世衡写了一封给野利王的信,用膏蜡裹了,让王嵩封藏在衣裳里。

种世衡叮嘱说:“这封信不到死的时候不能泄漏。如果必须泄漏时,得说自己辜负了恩情,不能完成将军之事。”

接着,种世衡又取出一幅画着龟的画和一筐红枣,要王嵩赠给野利王。

王嵩到了野利王那里,就把种世衡吩咐的都做了。

野利王笑着说:“我一向很看重种将军的人品和胸怀,现在怎么有这种小儿女的见识呢?”

他估计王嵩另有书信,向他索要。王嵩假装用眼睛看看左右,回答道:“没有。”

野利王不敢隐瞒此事,就把龟图和红枣封好连王嵩一起献给西夏王元吴。

元吴召见王嵩,问种世衡的信在哪里。王嵩说没有信。元昊下令用刑。

王嵩被酷刑折磨得死去活来,但仍说没有信。

过了几天,元吴又召见王嵩,严厉地说:“如果再不说出信在哪里,就杀了你。”

王嵩还是回答“没有”。元昊大怒,命人将他拉出去杀了。

王嵩被杀前,大叫道:“原先将军派我送信给野利王,要我不得随便泄漏,现在不幸要死了,没有完成将军所托之事,我对不起种将军!”

说完,他解开衣裳,拿出信,献给了元昊。

元吴从此怀疑野利王不忠,便暗中派爱将假充野利王的使者,到种世衡处探听虚实。

种世衡知道这是元吴派来的,假装不知,就大骂元吴:说野利工有心归顺大宋,并备了丰厚的礼物送给使者,并说:“替我对你们的王爷说,快点下决心,不要优柔寡断了。”

使者回去后不久,王嵩被放了回来,报告种世衡说野利王已被元吴处死了。

接下来,种世衡又想离间天都王,就在边境上祭祀野利王,在祝版上写了悼念的文字,文中多处提到野利王与天都王的暧昧联系。还说什么两王有意归顺宋朝,谁想野利王中道却先去了。可惜可叹!把祭文杂在纸钱里,等看到敌人出现,立刻烧掉。

祝版上的字不能很快消失,被敌军得到献给元吴。

于是,天都王也开始被元吴怀疑,终被治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种世衡手下兵将如云,皆不入法眼,偏选了一个和尚,大概是凡为和尚皆有能忍人之所不能忍的精神吧!

正是王嵩的作用,才使得此反间计不废一兵一卒而能一石二鸟地获得成功。

可见任何人在某些方面都有其所长,人无庸人,关键在于如何用人。

没有无用的下属,只有不会用人的领导。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听许多老板讲,企业里缺少二件:硬件缺资金,软件缺人才。人们不禁要问,老板你会用人才吗?

俗话说“没有没用的人,只有不会用人的人”。大概就是说关键是你如何用人了。在这方面,大家都经常引用汉高祖刘邦的用人之道。《史记·高祖本记》记载:刘邦获天下之后,大宴群臣,席间,刘邦问及:“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占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曾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这句话经常被人引用,但是,有许多老板们未必能从一定的高度理解用人之理。其实。人各有其长,又各有其短。据《泾野子内篇》记载,一老头有五子,老大质朴,老二聪慧,老三目盲,老四背驼,老五足跛。试看这位用人“高手”的神奇安排:老大务农去,老二经商去,老三按摩,老四搓绳子,老五纺线。真乃神来之笔。

其实,用人之长,去人之短,历代宏论颇丰。司马光说;“夫人之材,各有所宜,虽周孔之材不能偏为人之所为,况其下乎?固当就其所长而用之。”唐太宗李世民也说:“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拱角,无曲直长短,各种所施。明主之任人亦由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将无弃才,明主无弃士”真是高论。

如上用人宏论,或许有些有志之老板在用的时候研究过,有些可能学以致用了,而有的则不得要领。其实,这在相当的情况下属于用人态度问题。有些国营企业用人之毛病自不必说,而有些私营企业在用人问题上,又担心“放权”太多会导致“私有财产流失”。总之用丽疑之。还有些老板对人才的理解有问题。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是一个工种,那么也就不可能只需要一种人才。而是各种各样的人才。这样也就导致人才的分工与协作。老板的任务就是在分工和协作中起协调的作用。

日本的丰田公司也是因此而任用有才能的人,而辞去不擅职之人。

1950年,丰田公司内部的劳资纠纷,使得丰田喜,郎辞去了社长的职务。在这种危难的关头,只有选用有才能的人来扭转危局。丰田家族的当事人选中了当时在公司内作中层的“外人”石田退三。

石田退三实际上没有任何专业知识,但是,在他早期的经商活动中,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没有什么专业知识的石田退三,之所以被选为丰田家族产业的总管,这主要是因为他有两个方面的优势:其一,是他的务实的精神。相比较而言,丰田的前两位创业者,对技术和机械的着迷,使他们身上多少都有些浪漫主义的色彩,他们是按照理想来经营丰田的。但是商业所通用的却是扎实的、甚至是冷酷的务实主义。而石田身上正具备这种品质。其二,是石田对丰田家族的忠实、可靠。正是这一点,使得石田获得了丰田家族的充分信任。

其实,石田退三有足够的才能来创建自己的产业。所以在石田退三退休之后,他曾不无后悔地说:“在我一生中,最遗憾的是,没有建立起一份以石田为名的事业。”但他却为丰田这份事业尽了自己一生的责任。事实上,在石田作总管的十几年间,他确实掌握着丰田的实权,尽管有创造自己事业的念头,却从没有想过要把丰田集团据为已有。石田从一开始起,就确认为,以丰田汽车为中心的丰田集团是丰田家的产业,他自己只不过是个“总管”。在这里石田出表现出了一种真正的企业精神;企业的发展是公,而自己的利益只是私,公私一定要分明。

后来,事实证明,选择石田退三来管理公司,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丰田公司这个家族从石田退三以及其他“外人”身上获得极大的实惠。

石田以其独有的务实精神,来管理丰田汽车公司,把1950年还只是刚刚起步的丰田汽车业一步步,稳扎稳打地树立为“世界丰田”。他的务实管理是相当成功的。到1961年石田退三为会长时,丰田汽车已是国内的佼佼者,并已走向世界。这十几年问,丰田的另外一个最重要的业绩,就是在他的“总管”之下,丰田家族内部没有任何“内讧”。这与他自己强有力的管理有关。他对丰田家族里的人也使用,但必须根据他们的才能来使用。如果没有什么管理才能,即使是丰田家的人也同样被降职。因此,有评论认为:“丰田集团公司从一个地方企业,发展成世界性规模的大企业,虽说仍是一个家族企业,却始终没有出现家庭内讧,其中,大总管石田的存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用人之前必先知人

曾国藩认为,人才是根据求才者的智识高低而出现的,也需要用才者善于鉴别、善于使用。用人就像用马,如果得到千里马却不认识,或者即使认识了,却不能充分发挥它的能力,那当然就只会喜欢那种衰弱无力的马,而抛弃雄壮剽悍的骏马了。

知人善用是曾国藩人才观的一个显著特点。“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收之欲其广,用之欲其慎”。凡具一技之长者都要广为延揽,而在使用时要小心谨慎,尽可能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量才录用,扬长避短。

慎用人才的一个基本内容是量才器使,才尽其用。要真正做到量材器使,首在如何去认识人。他指出:“窃疑古人论将,神明变幻,不可方物,几于百长并集,一短难容,恐亦史册追崇之辞,初非当日预定之品。”把有一定能力或有一定成就的人誉为“百长并集,一短难容”,甚至神化,无疑是认识人才上的一种片面性。因此,衡量人才要不拘一格,判断事情要不苛求,不因木材腐朽就弃置不用,不频繁撒网有失去捕抓大鱼的机会。重要的是善于去认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可苛求全材,“不可因微瑕而弃有用之才”。他写信给弟弟说:“好人实难多得,弟为留心采访。凡有一长一技者,兄断不肯轻视。”有材不用,固是浪费;大材小用,也有损于事业;小材大用,则危害事业。曾国藩说:“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嫠牛不可以捕鼠;骐骥不可以守闾;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垦田,则不如耜。……故世不患无才,患有才者不能器使而适用也。”曾国藩以良药不适于病,梁丽之材用于窒穴,嫠牛捕鼠、良马守门等比喻,批评用人不当,指出对于人才必须“器使而适用”,使其特长得到充分发挥。用其所长,这正是领导者的用人艺术。蔡锷对此评价较高,他说:“曾(国藩)谓人才以陶冶而成,胡(林翼)亦说人才由用人者之分量而出。可知用人不必拘定一格,而熏陶裁成之术,尤在用人者运之以精心,使人之各得显其所长,去其所短而已。”据说,每有赴军营投效者,曾国藩先发给少量薪资以安其心,然后亲自接见,一一观察:有胆气血性者令其领兵打仗,胆小谨慎者令其筹办粮饷,文学优长者办理文案,讲习性理者采访忠义,学问渊博者校勘书籍。在幕中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使用,感到了解较深,确有把握时,再根据具体情况,保以官职,委以重任。为了使贤才学用一致,他十分重视幕僚的工作安排。对长于治军者,便安置到营务处,使其历练军务以为他日将才之备;对精于综核者,便安置到粮台、转运局、筹饷局等机关,使其学习筹饷、理财、运输的工作;对善于创造者,便安置到制造局,做造舰制炮工作。务使人人能尽其用,用尽其才。

有关知人善用,曾国藩重用容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曾国藩曾重用并委派容闳赴欧美采购机器。这位广东香山县人,自幼接受西方教育,早年留学美国耶鲁大学,后人美国籍。李善兰、华衡芳、徐寿等人都同曾国藩举荐过。尽管容闳到过太平天国和天京,还向干王洪仁玕上书,提出过发展资本主义和七项建议,以后又与太平天国多次做过茶叶生意,曾国藩对此却并不怪罪。曾国藩接连三次发出邀请。35岁的容闳初次登上总督衙署大门,次日便受到了曾国藩的接见。曾国藩在了解容闳的经历和学识以后,认为他确是个既了解西方又有胆识的人才。在问及当前对中国最有益、最重用的事情当从何处着手的问题,容闳答以莫过于仿照洋人建机器厂,尤需先办制造工作母机的工厂。曾国藩十分赞许,及时拨发巨款,委派他赴欧美采购机器。多年来一直在异国他乡做着中国富强之梦的容闳,受命之日,十分感奋。一年后他从美国采购来的机器,就安装在当时中国最大的军事企业——江南机器制造局中,为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知人是对人才实施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知人是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是激励人才奋发进取的有效措施。

《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陈平,阳武(今河南省阳武县)人。家境清贫,好读书,初事魏咎,继事项羽,后归汉。他通过魏无知推荐得见刘邦。刘邦跟他谈话,见他有才智很高兴,问:“子之居楚何官?”陈平答:“为都尉。”当天,刘邦就任陈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诸将知道了都为之哗然,说:“大王一旦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刘邦听了,更加厚待陈平。

过了一段时间,周勃、灌婴等大将也对陈平有意见,认为刘邦如此信任陈平不当,都谗毁陈平说:“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刘邦听了也起疑,便叫魏无知来,责备他为何推荐陈平这样的人,无知说:“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拒,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刘邦也叫陈平责备他说:“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固多心乎?”平答道:“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画有可中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刘邦见他说得有道理,便向他道歉,厚加赏赐,擢升为护军中尉,监察全体官兵。从此,诸将不敢再谗毁陈平。

刘邦的长处是善于知人用人,大胆于基层中提拔人。陈平归汉之初,与之谈话知道他有才智,便赏识其人,任为都尉,兼参乘,典护军,这虽非大官,但却是重要的官职,参军是亲信侍卫,与刘邦同车出入,非心腹之人是不能任此职的;典护军是军法监察,是参加管理人事工作的,陈平新来而监察原有的将兵,可见对他的信任。尽管众将认为刘邦如此信任一个从楚来的逃犯而大哗,并不能动摇刘邦对陈平的信任,反而更厚待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