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282400000001

第1章 序:朝夕相处就是妈妈的优势

序:朝夕相处就是妈妈的优势

有人说,母亲的工作是上帝的工作,她得天独厚地承担着教育人类的使命。

教育,教师首当其冲,但唯独只有妈妈能够在孩子的成长起步阶段与之朝夕相处。孩子每天的言语、表情、走路的神态、做的事情、看的节目、睡觉的时间等,都在传达着他的成长信息,除了妈妈,谁都不能听见,谁都不能解读。因而,改变人的往往不是教师,而是母亲。

胡适的母亲名叫冯顺弟,这个名字自然也有招弟的意思。她农村出身,19岁嫁给胡适的父亲,生下胡适不久就成了寡妇,23岁成了大家族的主心骨。

冯顺弟不识字,她让胡适在3岁前就学了约有一千字。为了让先生好好教胡适,她交的学费特别优厚,嘱托先生要为儿子“讲书”,使胡适在学习上比一般的孩子更扎实,9岁就能看《水浒传》。

一大家子人难免会有摩擦,冯顺弟作为续弦,在家中时时处处小心谨慎,面对兄嫂的指桑骂槐,她从来不说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并非没有原则的软弱女子,胡适的五叔有一天发牢骚说肯定给了某人不少好处,人家才处处帮忙,冯顺弟知道后请了几位本家,当面质问五叔有什么依据,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

“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望一眼,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目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胡适回忆起母亲的教育方法,充满了感激之情。

为了增长儿子的见识,冯顺弟在胡适13岁时就送他去上海求学,临行时母亲没在儿子和众人面前掉一滴泪。但命运无情,她再也没有和儿子长久地相处过。胡适先是去了上海,后来又去了美国读书。回家后不到一年,母亲就去世了。

这个在胡适的生命中只出现了十几年的女人,却影响了胡适的一生。胡适作为大学问家,谦虚、好学、爱惜名誉,这些无一不是冯顺弟教育出来的。

冯顺弟无疑是一位好妈妈,她的教育方式,就是珍惜和孩子朝夕相处的时光,把自己该做的做好,该让孩子自己做的也不用代劳。爱他,也严格教育他,在适当的时候,把他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好妈妈不需要有深厚的学识,不需要是名门出身,不需要做父亲背后的影子,甚至不需要一个一辈子的约定,只需要在孩子成长之初,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

如果一个母亲能够珍惜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每一天,那么无论她何时离开,她的爱都能穿越时空,陪在孩子的身边。

但是,如今的家庭教育状况并不容乐观,用孔子的一句话说:“以不教民战,是谓之弃。”让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民众去打仗,等于让他们去送命。同样,孩子没有经过完善的教育就被推向社会,匆忙找工作、租房子、交朋友,结果弄得一塌糊涂,不也是被“抛弃”了吗?虽然朝夕相处,最后却成了抛弃,这是妈妈的悲哀,孩子的不幸。

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马克在《美国父母怎样教育孩子》一书中那段著名的论断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孩子生长于批评中,便学会了论断人。

孩子生长于敌意中,便学会了攻击人。

孩子生长于恐惧中,便学会了焦虑。

孩子生长于无助中,变学会了抱憾。

孩子生长于羞辱中,便形成了罪恶感。

……

让孩子生活在鼓励、友爱、稳定和包容之中,做一个冯顺弟一样坚强独立,自尊自爱的母亲,你本身做的一切,就是最好的教育。

成就孩子,需要妈妈多久的陪伴?一辈子,也许还不够;一瞬间,也许已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