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第3节给“坏孩子”送礼物,孩子看到最好的武器是爱
下午放学回家后,妈妈发现小辉的鼻子红红的,眼睛也有些肿,似乎哭过了。妈妈急忙把小辉叫到身边,问他是怎么回事。小辉见妈妈问,委屈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是昆昆打的。”小辉说着抹了抹眼泪,“下午课间休息的时候,我和几个同学嬉闹,跑的时候不小心撞了他一下,我连忙跟他道歉,可是,他二话没说,就打了我一拳,把我的鼻子打出血了。后来,汪老师把我带到医务室帮我止了血。”
小辉吸了吸鼻子,说:“我以后再也不理他了,他就是一个小霸王,班上的同学都怕他。”
听了小辉的述说,妈妈陷入了沉思,她之前也听小辉说过,昆昆是个霸道的孩子,有事没事就喜欢欺负同学。如果有谁惹了他,他就会动手打人,班上的好多孩子都被昆昆打过。有一次,他看到同桌张民从家里带来了一个有趣的玩具,他跟张民要,张民不肯给他,他就趁张民不注意,故意把那个玩具撞到地上,结果玩具摔坏了;还有一次,几个同学在操场里踢球,大家都不愿意和他一起玩,他冲上前去,一脚就将球踢到了校外;一次,方雨不小心将他的作业本碰到了地上,方雨赶快捡起来,并向他道歉,可他不仅把方雨的作业本摔到了地上,还打了方雨一拳……总之,昆昆在班上经常惹是生非,不是把这个弄哭,就是把那个打一顿。
显然,这时候去找昆昆的家长,恐怕意义不大;从昆昆日常在学校里的表现来看,从老师那里也没有解决的办法。于是,妈妈决定找到一个根本的解决办法。
一晚上,妈妈都在想该怎么办,突然她眼前一亮,想起自己从一本书上看到过一句:“爱是最好的武器。”此时,用爱去感动他,不是很好的办法吗?
第二天早上,小辉上学前,妈妈告诉他:“我下午去接你,顺便跟昆昆谈谈。”
下午,妈妈到小辉的学校门口等他。一会儿,小辉就出来了,他指着一个穿得有些邋遢的孩子,告诉妈妈:“那个就是昆昆。”
妈妈将昆昆叫了过来,告诉他:“我是小辉的妈妈,想跟你谈谈。”昆昆听说了,眼里流露出一丝害怕,但转而又流露出挑衅和不屑。
妈妈对昆昆说:“你别紧张,阿姨只是想跟你谈谈,我们说会儿话好吗?”见校门口人很多,妈妈带昆昆来到了学校旁边的麦当劳,给昆昆买了一杯可乐。妈妈问昆昆:“你说小辉是个好同学还是坏同学?”
昆昆回答:“好同学。”
“那你愿意跟他交朋友吗?”
昆昆迟疑了一下,低声地说:“愿意。”
妈妈把书放到昆昆面前,对他说:“这几本书很好看,阿姨送给你。另外,小辉在家里还有很多好看的书,你要是想看的话,可以借给你看。”
昆昆接过书,点点头。
“好了,今天就先说这么多,你赶快回家去吧,要不你妈妈该着急了。”妈妈对昆昆说。
从那之后,昆昆再也没欺负过小辉,而且慢慢变得不再那么爱欺负人了,渐渐的,也有同学跟他一起玩了。
上例中这位妈妈的做法很明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人际交往范围逐渐扩大。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会使他们产生“困惑”、“曲解”或“冷漠”等消极心理,并导致他们产生认识偏差,情绪偏差,进而会产生不适应、不理智,甚至极端的行为反应。因此,在孩子与人发生矛盾时,妈妈要及时指导孩子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中的矛盾。
生活中,可能很多孩子都受到过别的同学的欺负,这时,家长可能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告诉孩子“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要以牙还牙,甚至亲自出马,讨回公道;二是告诉孩子爱是化解矛盾最好的武器,教孩子去关爱别人。显然,第二种方法是可取的。
曾经有报道说,一个女孩的父母,因为女儿在学校和一个男孩子发生了一点小冲突,第二天就冲冲地来到学校找那个小男孩算账,将小男孩暴打了一顿,结果导致小男孩死亡。由于父母的不冷静,导致了两个家庭的毁灭。
每个孩子在学校都有可能遇到“坏孩子”,此时,如果家长出面,目的应该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而不是去报复。可以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但是有一点必须要明确,那就是不能伤害那个“坏孩子”,同时也需要考虑所采用的方式对自己孩子人格行为的影响,以及对其今后人际关系的影响。
好妈妈成长课:
每个孩子在学校都可能会遇到“坏孩子”,这时,如果妈妈出面,目的应该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而不是去报复。爱孩子,就应该帮他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而不要给他制造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