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第4节创造力书写孩子的未来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人的“人才观念”发生了变化。过去那种单凭学历堆砌,只会纸上谈兵而缺乏实际能力的所谓“人才”,是无法适应现代信息以及未来智能社会的发展需要的。在现代教育体制中日益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升学考试中也加入了综合能力的考核项目。事实上,如今世界各国已经意识到了创造性的重要,纷纷改变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标准。
这是一个德国普通学校的课堂,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们正在上艺术课。老师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给孩子一个物体,让孩子简单地去临摹,而是先给孩子们讲故事:一个小朋友搬到了一所新房子里,房子是用砖头砌成的,阳光射进屋子里面。房子的周围有一些小花,一条小河从房子的后面流过。给了这几个条件以后,老师要求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象把新家画出来。于是,有的孩子在新家的前面添加了停车场,画上了汽车;也有的孩子给新家画上了草坪,画上了小猫、小狗;还有的孩子在屋顶画了栖息的小鸟。老师并没有埋怨孩子们瞎画,而是表扬了孩子们的创造精神。
德国作家、理论家卢多尔夫·维恩巴尔格也认为创造才是教育的最高范畴,只有呼唤出学生内心深处的创造潜能,才是国家与人类进步的根本前提。他在著名的演讲《知识、教育与人生》中说:“人不光是一面镜子,用来折射创造,解释创造,他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拥有天赋的权利和力量,在现有的世界中抢占一席之地。他应该以这种创造活动去维护和巩固这种地位,牢牢立足于现在,去从事反映其短暂一生的创造……”而母亲们的责任,就是最大限度地开发、保护孩子的创造精神。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母亲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令人头疼的问题:孩子特别具有破坏欲望,什么东西到了孩子手里没一会儿被大卸八块,弄得你哭笑不得。一些母亲为了保护玩具,不许孩子任意摆弄玩具,更不许孩子拆卸。殊不知,妈妈们这种做法是本末倒置的,只保护了玩具,却破坏了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
创造精神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孩子们总拥有极强的好奇心,刚对世界有了一个最初认知的孩子,对一切都充满了求知的欲望。有时他们的问题会特别多,多到家长不知道怎么回答。
有一位家长曾记录了一个三岁孩子的“为什么”。
“这是谁的裤子?”
“妈妈的裤子。”
“这两个裤子为什么不一样?”
“一个是蓝色的,一个是黑色的。所以不一样。”
“为什么一个是蓝色的,一个是黑色的?”
“妈妈喜欢蓝色的,姥姥喜欢黑色的,所以不一样。”
“妈妈和姥姥为什么爱好不一样呢?”
“因为妈妈和姥姥是两个人,不是一个人。”
“妈妈和姥姥为什么不是一个人呢?”
“不为什么。”
“为什么不为什么呢?”
“去,一边玩去!别烦我!”
妈妈们也许不能相信,你们的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精神也许就在你们的一声断喝中被毁灭了。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呢?
1.创造温馨民主的家庭气氛
在这种气氛下,孩子和母亲之间存在着积极的交流关系,很小的孩子就会尝试着想出新颖的主意,使自己的行为方式更加独特。这在好问的态度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孩子的好问,有时会打破沙锅问到底,其固执令人惊讶,有时妈妈也难以回答。妈妈如果将此看做是一种负担和麻烦而予以压制,就会使孩子的创造性受到打击,时间长了,儿童的思维就会日渐刻板、呆滞。在民主式的家庭教育中,妈妈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容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的事情,只有这样孩子的创造力才能得到发展。
2.要鼓励孩子先天的创造性
孩子天生有好奇心和创造力,不幸的是,妈妈有时候常挫败他们的这些能力。家长不应该因为自己不喜欢或不同意孩子的爱好,而试图说服甚至逼迫孩子做我们喜欢的或我们认为他应该喜欢做的事。
3.不要限制孩子对周围环境的探索爱好
专家认为:当婴幼儿在探索周围环境时受到阻拦或受挫时,那么他做事就很容易放弃,这种性格甚至会贯穿其一生,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很听话、很顺从,遇事听天由命。对孩子天生的好奇心的约束也会影响他的学习劲头,因为好奇心是孩子获得扎实全面教育的基础。
所以,面对孩子好奇的双眼,请妈妈们停下匆匆的脚步,因为在这一点点小小的好奇心下,说不定就藏着一个爱因斯坦呢!
好妈妈成长课:
人类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创造。要是没有无数人的创造发明,也许我们现在还没有电灯,没有汽车。所以,创造才是教育的最高范畴,妈妈要最大限度地开发、保护孩子的创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