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宋朝花落知多少(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2825900000005

第5章 佘赛花:一曲举家赴国难的慷慨悲歌(2)

关于佘赛花和杨继业二人在年轻时如何走在一起,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相传,佘赛花的父亲佘德扆看着女儿成年后,决定为她找到一个如意郎君,于是便在符州城南设下擂台比武招亲。佘赛花出身将门世家,少年时期对军戎生活早已是耳濡目染,跟随父亲习武练兵,早就练就了一身好本领。而杨继业更是不弱,少年时期就随父亲到麟州,骑马射箭样样精通,一杆梨花枪耍得更是出神入化。二人见面惺惺相惜,又互不服输,一方面怕伤了对方,另一方面又各自施展看家本领,二人斗了三十回合不分胜负。三十回合战罢,佘德扆见二人旗鼓相当,便斟酒一杯,亲自擂鼓三通,向众人大声说道:“哪位若能胜小女,我愿为壮士亲自送上这杯酒,并将小女许配给他!”杨继业一听这话,着急了,此战势在必得,便提长枪跨战马,大喝道:“侄儿愿意一试!”又与佘赛花大战七十回合。二人直斗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飞沙走石,左一个三十六回合,右一个三十六回合,依然是难分胜负。此时杨继业心里琢磨着,要是这么斗下去只怕不是个办法,而且万一伤着佘赛花可如何是好,于是假装露出破绽,故意退败,纵马一跃,朝城外奔去。佘赛花一看,大喝一声:“哪里走?”快马加鞭追了上去,一直追到了郊外的七星庙。杨继业见佘赛花穷追不舍,便趁其不备,使出杨家枪中绝技回马枪将佘赛花挑到马下。佘赛花不甘示弱,也使出了自己的绝技走线铜锤,缠住了杨继业的脚,一把将杨继业拽下马来。此时马下的杨继业与佘赛花四目相对,惺惺相惜,杨继业连声道歉说:

“刚才可曾伤到妹妹?”佘赛花害羞道:“不碍事。”杨继业害怕刚才失手不慎将她打伤,慌里慌张地说:“让我看看!”佘赛花脸色一红,羞答答地跑进了七星庙,杨继业也快步跟了上去。二人进入庙中,看见庙中神像慈眉善目,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当即跪拜在神像前,说道:“山神在上,皇天后土为鉴,今日我二人以天为亲,以地为媒,誓为结发夫妻,至死不渝!”于是一段佳话世代流传。时至今日,这座七星庙依然屹立在陕西府谷县城南,世代被人们祭祀。许多人都会慕名前往一睹风采,前往观光的游客都会为七星庙比武定终身的佳话和两位英雄夫妇抗敌御辱的故事所感动。

◆壮士血洒金沙滩,杨门慷慨赴国难

爱情总是因为共同的理想而显得璀璨辉煌,婚后的佘赛花和杨继业不但在生活中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而且他们肩负着一个共同的理想:抵御外敌,收复失地。五代十国时期,儿皇帝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后,守护中原腹地的天然屏障荡然无存,契丹的兵马经常利用手握燕云十六州的地理优势,进犯内地,侵扰中原,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麟州与契丹的地盘毗邻,是辽军南下的重要障碍,一直被契丹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杨继业之父杨弘信曾任麟州刺史,人称火山王,雄踞西北,威震八方。杨继业就是出生在这样的名门世家,他是杨弘信的第二个儿子,他从小就跟随父亲迁往麟州,在军戎生活和当地民风的熏染下,熟谙骑射,枪法精绝无伦,为人行侠仗义,光明磊落,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威名远播,人称“杨无敌”。少年乳虎的杨继业,在战场上可谓纵横驰骋,所向无敌,在一次战斗中与契丹萧太后的重臣萧多罗照面,初生牛犊不怕虎,杨继业快马上前,只一刀便将其斩于马下,吓得辽军奔逃四散。而后在另一次战役中擒住了李重海这位辽军的高级将领。契丹人只要听得杨继业大名,便吓得心惊胆战,屁滚尿流,在沙场上只要有人高呼:“前方乃杨继业的旗号!”契丹人便慌乱引军退走,唯恐与其照面。作为火山王杨弘信的第二个儿子,杨继业未能继承父亲麟州刺史的称号,于是只身前往太原,投奔了当时的北汉皇帝刘崇。杨继业武艺卓绝,深谙治兵作战之道,英勇善战,很快得到了皇帝刘崇的赏识,做上了保卫指挥使。后又跟随北汉皇帝刘崇连年征战,屡立奇功,后被赐予国姓刘,当上了代州节度使。公元979年,北宋对北汉发起猛烈进攻,这一仗打得相当惨烈,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杨继业虽然是抗击北宋的主要将领之一,但是他一心希望天下苍生免遭刀兵之祸,为了民生大义,他向当时的北汉皇帝刘继元劝谏道:“陛下年年用兵,抵御北宋军队,如今已经国资匮乏,百姓食不果腹,饿殍遍野,不如归降宋室,结束这场战争。纵然我杨业背负千秋骂名,为了百姓安其居,乐其业,虽肝脑涂地,亦无悔!”北汉皇帝刘继元甚为感动,决定归降北宋。宋太宗赵光义早就听闻杨继业英勇善战,声名远播,并且熟悉边关事宜,非常赏识他,便封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继续驻守代州抗击辽军,并且让他恢复了杨姓。

北宋初年,辽军进犯宋国边境,此时的宋太宗赵光义正在五台山进香还愿。契丹天庆辽王设下毒计,在幽州摆下鸿门宴,假装和宋军议和,邀宋王赴“双龙会”,想要先用毒酒毒死宋太宗和八贤王,再在宴会厅外拜两口吊钟,只要钟声一响,就万箭齐发,将宋朝君臣一网打尽。即便是鸿门宴,也不能给宋王朝丢脸,于是杨继业和儿子们商议后决定让大郎扮成宋王模样,二郎扮成八贤王模样,和三郎、四郎、五郎一同前往辽营,自己和六郎在宴会厅外面等候,情况万一有变,就杀进辽营救出大郎二郎,七郎八郎则在外面接应,战不得胜就想办法逃脱。且说大郎一行人到了宴会厅,天庆辽王主动举杯称臣道:

“太宗皇帝,孤现在把降书呈上了,请满饮此杯。”大郎、二郎只当是应对礼仪,谁知喝完酒之后顿觉腹内一阵疼痛,才明白中了天庆辽王的奸计,便厉声质问道:“天庆辽王,你为何在酒中下毒,用此卑劣手段骗我大宋君臣?”天庆辽王将酒杯扔在地下,大笑道:“大宋皇帝,只怕今天你就要葬身在此地了,临死前我让你死个明白,你刚才喝的酒中乃是八步断肠散,只怕你今天是拿不到孤的降书了!”大郎听闻罢怒目而视,旋即大笑。天庆辽王愣道:“将死之人还能笑得出声吗?”大郎大喝道:“我也让你死个明白,我乃大宋金刀令公杨继业之子,杨延平是也!”天庆良王大骇,整个人傻在那里,没想到自以为天衣无缝的局竟让杨家给搅和了,就在这一眨眼的功夫,大郎挥手抬袖,一支袖箭呼啸而出,正好击中了天庆梁王耶律尚的喉咙,天庆梁王当场毙命。众人一看天庆梁王已死,顿时大乱,辽臣韩昌便敲响了吊钟,瞬间辽军的五百名弓箭手围住了宴会厅。大郎杀死耶律尚后毒酒发作,面色乌青,七窍流血而死,二郎看着大哥死去,心中悲恸不已,朝天狂啸一声,手持凹面金锏左右厮杀,势不可挡,契丹大臣望而却步,全部退到屏风后躲命。一阵厮杀之后,二郎单膝跪地,口吐鲜血,他知道自己快支撑不住了,便奋力扔出金锏,哐当一声倒在地下,咬牙切齿大喊道:“不杀辽贼,死不瞑目!”旋即含恨而死。当此场面,壮士下泪,飞鹰徘徊。此时,三郎大呼:“不好!我们被包围了!”话音未落,箭矢像雨点般地飞扑过来,众人纷纷拔刀躲避,且战且走。辽国都督李重辉听到钟声一响,知道事情有变,便下令关闭城门,想给城中的宋军来个瓮中捉鳖,杨继业岂能让他得逞,双方就打了起来。六郎听见钟声响,知道大哥二哥可能凶多吉少,便率领三千虎贲军杀往宴会厅。刚到门口,遭到契丹五千精兵的阻拦,杨家素来是铁马长枪作战,无枪无马,六郎施展不开,且战且走,甚是焦急。正在这时,突然一人高喝:“六哥,我来救你了!”六郎一看,不是别人,正是七郎、八郎,二人一黑一白,快马奔来,使着一杆长枪,左右奔袭,如入无人之境。六郎见状惊问道:“大哥何在?”七郎应道:“只怕在宴会厅内凶多吉少。”六郎心中大惧,大喝一声:

“走!”便提枪快马,与七郎、八郎杀进宴会厅。一进门,六郎看见大郎、二郎的尸体,悲愤交加,眼中泣血,仰天长啸一声,枪点处血肉横飞,马踏过遍地横尸,杀得辽军节节败退,无人能挡,无人敢当,救出众人,直杀到南门与杨继业汇合。此时杨继业与李重辉激战正酣,只听一声巨喝:“父亲,孩儿来也!”李重辉听得背后一阵惊颤,被杨继业一刀劈成两半。直奔至城门口,韩昌命手下十几名辽兵死死勒住绳索,关掉城门,不得放宋军出城。就在城门即将关闭的一瞬间,突然冒出一杆丈八蛇矛,横扎在城门上,只见一黑面少年战马如飞,已奔至城门前。众辽兵大骇,争先拉住绳索去关闭城门,只听一声暴喝:“啊呀呀呀!”如红光一闪,一道飞影从众人头顶掠过,七郎跨着战马飞进去了!瞬间城门闭合,先前争前恐后去关城门的辽兵全部被压成肉饼。话说七郎快马赶至杨继业面前,看见韩昌正率辽军围攻杨老令公,便飞身一矛过去,只听“哐当”一声,韩昌握在手中的兵器被七郎挑出去十丈外。韩昌觉着脑边一凉,伸手一摸,耳朵没了,真是又恼又怕。辽兵一看主帅负伤,不战自退。杨继业和六郎、七郎杀将出来,但是始终不放心四郎、五郎一行人,便在南门口等待消息,须臾,宋军来报:

“杨老将军,四将军中了绊马索,被辽军生擒过去,生死未卜,五将军和八将军陷入重围,下落不明,三将军中了耶律斜轸的暗箭,乱军之中被马踏身亡。”老令公一听,心如刀割,这金沙滩一役,折却了自己的三个儿子,还有两个下落不明,他怒目圆睁,仰天长啸:“儿啊!身虽沙场死,留得忠烈名!六郎、七郎,随我冲杀出去!”三人所到之处,天昏地暗,鬼哭狼嚎,无人能挡,快马至吊桥前,砍断铁索,冲出了幽州城。高印、呼延赞见了宋太宗,把“双龙会”、血战金沙滩、七郎闯幽州等事情的前前后后陈述了一遍,宋太宗听完大为感动,杨门忠烈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马上传旨:“大开营门,朕要在门外迎接我大宋国的栋梁之才。”三炷香的时间后,只见杨继业带着六郎、七郎和剩余残部回来了,浑身上下血迹斑斑,灰头土脸,面目全非,无不下泪。杨继业含泪道:

“陛下,臣有何德何能,劳龙体大驾,我与部下将士谢主隆恩!”是夜,宋太宗大宴群臣,斟满一杯酒,热泪盈眶地说道:“这杯酒,不敬天,不敬地,敬给‘双龙会’上为我大宋捐躯的忠烈将士。”言罢将酒洒在地下。群臣这时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悲痛与感动,哭成一片。

金沙滩一战,在京剧《四郎探母》中有佘太君的唱段道:“沙滩会一场败,只杀得杨家好不悲哀:儿大哥长枪来刺坏;儿二哥短剑下他命赴泉台;儿三哥马踏如泥块;我的儿你失落番邦一十五载未曾回来;唯有儿五弟把性情改,削发为僧出家在五台;儿六弟镇守三关为元帅,最可叹儿七弟他被潘洪就绑在芭蕉树上,乱箭攒身死无葬埋。”可怜一门忠烈,最后竟只剩下六郎杨延昭一人在佘老太君膝下,佘太君成了老少皆知、人人赞誉的“杨门女将”的核心人物。杨继业怒触李陵碑后,佘赛花顶着失夫丧子之痛毅然扛起了杨家将的大旗,与儿子杨延昭、孙子杨文广共同抵抗辽军,保卫国土。杨延昭治兵有道,有勇有谋,屡获大捷,威震四方,真宗皇帝也曾赞叹说:

“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六郎抗辽屡立战功,功勋显赫。真宗大中祥符七年,一代将才陨落,杨延昭在军中病逝,享年五十七岁。他的一生真可谓是“大丈夫生当以死报国,马革裹尸还”,河朔的子民看到杨延昭的灵柩之时,无不痛哭流涕,哭声直上云霄,个个白衣缟素,为他送葬的队伍绵延几十里。杨延昭儿子杨文广也是一员骁将,名相范仲淹非常赏识他,置于麾下,后来他跟随狄青南征,立有大功,英宗非常赏识他说:“文广,名将后,且有功。”杨家将从杨继业的父亲火山王杨弘信到将门虎子杨文广,祖孙四代,一门忠烈,纵横沙场,抗击辽军,为国捐躯,他们慷慨忠勇的故事感天地、泣鬼神。在杨家将中,佘赛花的丈夫杨继业和几个儿子还有女儿杨八妹相继为国捐躯后,佘赛花成为杨家将的中流砥柱。佘赛花将“折”姓改成了“佘”姓,是为了祈求杨家子孙不再损兵折将,期望后人平安,子孙有余,挑起这杨家将的大梁,撑起这个家,家族祥瑞,国家太平。世人纷纷为她的精神所感动,为她的胸怀所折服,为了表达对她的尊敬和爱戴,敬称她为“佘太君”。虽然正史中对佘太君没有过多的记载,但是她的感人故事流传在民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佘太君深明大义、纵横沙场、为国为民、勇挑重担、飒爽英姿巾帼英雄的光辉形象一直深深地印在广大人民脑海之中,她镇定自若地指挥杨家将英勇杀敌,驰骋疆场抗击辽兵等可歌可泣的故事世人耳熟能详。佘太君墓现在在山西保德县折窝村,陕西白鹿县佘家坡头村也有一部分佘家的子嗣,佘姓后裔对自己祖先的英雄事迹也是倍感骄傲的。后人为了纪念她、歌颂她、学习她的事迹和精神,创作了许多评书、小说、戏曲,希望佘太君的名字流芳百世,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