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清宫梦里花(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2826000000010

第10章 孝庄文皇后:一个女人的史诗(5)

她很欣喜地发现自己的这个孙子,符合自己曾经对于儿子的一切期望。于是她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在这个孙子的身上。康熙从登基,到亲政,再一步步成为一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孝庄都一直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他。她的付出并没有白费,在康熙帝亲政后,鳌拜被除,三藩平定,清朝开始顺利发展。朝廷中存在的各种反对势力被清除,国家繁荣昌盛,一派国泰民安的景象。这是她一生的梦想,也曾经是皇太极的梦想,现在终于实现了。

◆晚年生活

她用了前半生的坎坷、磨难和波折,换来了一个幸福的晚年。

她的一生,为清朝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以至于被史家称为“兴国太后”。但是她却不爱居功,从辅佐顺治到辅佐康熙,这位伟大的女性一直默默地站在背后,没有想过垂帘听政,也没有炫耀过自己的功绩。在老了之后,更是不愿意再过问政治上的事情。

经历了大半生的波折和苦难,晚年时候的孝庄对于政治已经没有兴趣,她最喜爱的事情不过是在宫中品品茶,和康熙的子孙妃嫔们一起玩乐,放下所有的烦恼和遗憾,尽情地享受太平的生活。但是无论时间怎么变,也无论满族人如何受到汉人文化的影响,孝庄还依旧保持着在蒙古时候的生活作风,像是对自己过去生活的一种缅怀,也像是坚持人生最初的快乐。蒙古族有着信奉喇嘛教的习俗,离开蒙古多年的孝庄,也十分信奉喇嘛教。

孝庄老了之后,因为年轻时候心思沉重而患了几种病。人在受身体疾病折磨的情况下,会十分依赖于宗教的信仰,来为自己寻找一个精神的家园。在孝庄居住的慈宁宫里,设有一个大佛堂,专门供孝庄礼佛。已经是太皇太后的孝庄,经常到大佛堂中诵经,为子孙和国家祈福。除了在宫中礼佛,孝庄也曾经到佛教圣地五台山去礼佛。去五台山那一年,孝庄已经是七十一岁的高龄,出行已经有些不便,但是康熙为了满足祖母的心愿,还是将这件事安排得十分周密。花费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终于了却了孝庄生平的一个心愿。

除了天下太平日子安逸,还有一点令晚年的孝庄十分欣慰的是,康熙帝对祖母的孝顺。

康熙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年幼时候祖母对他的教诲,全部都记在心上。他曾不止一次地对他人说,没有祖母的教诲,就不会有他的任何成就。在侍奉孝庄的三十年里,康熙能做到三十年如一日,每日给孝庄请安,如果发现孝庄的身体略有不适,就亲自端汤送药直到孝庄痊愈;遇到大事会主动和孝庄商量;外出时,每到一个地方就派遣人回到宫中报平安,不让孝庄担心。康熙的孝道,得到了文武百官的高度评价:“诚自古帝王所未有也。”

除却康熙,孝庄的另外几个孙子也很是孝顺。还有陪伴在身边多年的好友苏麻喇,可以在无聊的时候互相慰藉。很多人的一生,都没有能够得到这样一个陪伴一生的好友。从少女时代在蒙古时,苏麻喇就陪伴在了孝庄的身边,随着她一起经历了皇太极、顺治、康熙三个朝代,看着她从豆蔻少女成长为名垂青史的女政治家。她们之间的友谊,经过了六十多年的考验,比有的人一生都要漫长。

若说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遗憾的,那就是孝庄的身体健康。但人生在世,终有一死,没有人能够逃脱“生老病死”这一永恒的命运,人们无法阻止老年的到来,也无法阻止身体的衰败,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让生老病死来得更晚一些。康熙这位励精图治、有抱负、不被任何困难所打败的千古一帝,唯一担心的也就是祖母的健康,他害怕分别的那天来得太快。

康熙二十六年,太皇太后病重,康熙亲自到天坛为祖母祈福:“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罔极之恩,毕生难报。”对于幼年就丧父的康熙来说,祖母就像是一个父亲般的存在,教给他各种做人和做皇帝的道理,也有着慈母般的关怀。康熙不仅在政治上可以名垂千古,在孝道上,更是凸显了人性的光辉,是后世学习的好榜样。

孝庄在晚年时常身体感到不适,但是最后都挺了过来,唯独最后一次,尽管康熙衣不解带地在一旁照顾了三十五个昼夜,但是病魔还是夺去了孝庄的生命。这一年是康熙二十六年,太皇太后病逝于慈宁宫,享年七十五岁。

病中的孝庄回忆自己的一生,心平气和,无怨无悔。她在病逝前,留下遗诰,简短地概括了自己的一生:予以薄德,幼承太祖高皇帝登聘,获奉太宗文皇帝,替助内政。越既有年,不幸龙驭上宾,痛不欲生,誓以身殉。诸王大臣,以世祖皇帝,方在冲龄,继承大统,保护靡托。合辞坚请,勉留此身,抚育教训,未尝少懈。十有九年,重遭不造。世祖皇帝崩逝,悲悼予怀,益无意人世,告天籲众,再申初志。诸王大臣,复以今皇帝冲龄践祚,正须鞠育,恳请再四。予顾此藐孤,难忍捐弃,勉抑哀衷,相依岁月。今皇帝至孝性成,诚切肫恳,视膳问安,朝夕罔间,备物尽志,无所不周,屡荐徽称,尊崇斯极,终始惟一,几三十年。予因兹敬养,遂使两世哀感之怀,大为宽释。且皇太后奉事勤恪,予心甚安。但念世际升平,皇帝纯孝,亘古所无。予正可诞膺福祉,奈年齿逾迈,时用自伤。顷当寝疾,皇帝躬省药饵,寝食捐废,步祷郊坛,竭诚呼籲。乃数尽难挽,遽至弥留予寿七十有五,得复奉太宗文皇帝左右,惬予夙心,夫复何憾。今皇帝励精图治,爱育苍生,海宇乂安,兆姓乐业,天下臣民颂太平之庥者,功归启佑,予殁有荣施焉。惟是皇帝大孝性成,超越近古,恐过于悲痛,宜勉自节哀,以万机为重。中外文武群臣恪恭奉职,勿负委任,以共承无疆之福。其丧制,悉遵典礼,成服后三日,皇帝即行听政。其持服,依世祖皇帝遗诏,以日易月,二十七日而除。天地、宗朝、社稷之祭,不可以藐躬之故,致稽大典,及百神祀事,照常无停。故兹诰谕,其各遵行。

遗诰短短几百字,从下嫁皇太极开始说起,说到皇太极逝世时,孤儿寡母所面对的困境,也说到自己将年幼的儿子抚养成人,儿子却在最鼎盛的年华死去,留下年幼的孙子和快要年迈的母亲。又说到和年幼的康熙相依为命的岁月,康熙的至纯至孝,很好地弥补了丈夫和儿子留给自己的遗憾。活过了七十五年,在弥留之际还有孙子在一旁陪着,实在是没有什么遗憾可言。更重要的是,四海升平,国泰民安,生平最大的愿望已经得到了实现,实在是没有什么可惋惜的。

孝庄逝世前,曾对于死后应该葬在哪里留下过自己的遗嘱。按照传统,孝庄死后应当和皇太极合葬。在顺治六年,博尔济吉特哲哲死的时候,就将遗体火化后送往盛京的昭陵内和皇太极合葬在一起。而孝庄死后,也应当将遗体火化后送往盛京,和皇太极合葬在一起,这是一种身份的体现。

但是孝庄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死后将骨灰送往盛京,那必当又是一件声势浩大的事情,需要花费许多的人力和财力。对于一向崇尚简约的孝庄来说,并不想如此兴师动众。更何况,清朝入关之后,接受汉族人土葬的传统思想,认为火葬是对死者的一种不敬,开始渐渐抛弃火葬。那么,将遗体送到盛京,就是更加繁琐的一件事情。皇太极所在的昭陵中,已经放了皇太极、哲哲和海兰珠的骨灰,若是再放一口棺材,可能要面临的就是扩建。

所以孝庄坚持,不必将遗体送去盛京和皇太极合葬,而是在顺治帝的孝陵边上安葬。康熙对于祖母临终前的要求十分重视,对于建造都是亲自督查。

在孝庄死后,康熙亲自为祖母拟定了谥号“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简称孝庄文皇后。

在此后的将近两百年时间里,清朝皇室想要拜谒东陵时,都会先去东陵旁边的孝庄太后所在的昭西陵进行拜谒,可见在后代的子孙中,孝庄也是享受极高的地位的。

若说孝庄的一生留有什么遗憾,那大概就是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爱情。古往今来,不知多少诗人文人对爱情有过赞扬,有过自己的看法,爱情是十分美好的东西。那些古诗里的“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不知道感动了多少的后世男女。这些爱情,孝庄都没有体验过。作为一场政治婚姻中的女人,孝庄永远是理智的,为了家族可以牺牲掉自己的幸福。并且,自己的丈夫皇太极,把所有的深情都给予了姐姐海兰珠,自己不过是个爱情中的局外人。

孝庄的一生,像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给世人带来太多的惊喜。她曾经是在科尔沁草原怒放的花朵,却甘愿进入后宫,在狂风骤雨中度过自己的人生,她坚韧的性格,让她得以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也绽放着自己的生命。

人们对她有过误解,有过扭曲,但是她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