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最出色的经理人
282700000004

第4章 定价定天下,价格机制影响销量 (1)

价格低廉的绿松石,提价之后反而热销

场景再现

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处旅游胜地,新开了一家珠宝店。由于正值旅游旺季,珠宝店里总是顾客盈门,各种价格高昂的银饰、宝石首饰都卖得很好,唯独一批价格低廉的绿松石总是无人问津。

为了尽快脱手,老板决定亏本处理这批绿松石。出行前他给店员留下一张纸条:“所有绿松石珠宝,价格乘以二分之一。”等他回来的时候,那批绿松石果然全部卖完了。店员看到老板回来,兴奋地告诉他,自从提价后,那批绿松石成了店里的招牌货。“提价?”老板瞪大了眼睛。原来,粗心的店员把“乘二分之一”看成了“乘二”,无意之举,却成就了珠宝店的好生意。

经济分析

英国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发现,1845年爱尔兰爆发大灾荒时,尽管土豆价格在饥荒中急剧上涨,但土豆的需求不降反升。这一现象,与市场需求大相径庭,在当时被称为“吉芬难题”。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自己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详细讨论了这个问题,并在分析中提及罗伯特·吉芬的看法,从而使“吉芬商品”这一名词流传下来。

吉芬商品是指价格上升引起需求量增加的商品。根据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对商品或劳务的购买数量一般随着价格的上升(下降),市场需求量将减少(增加)。吉芬商品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显然有悖一般商品的正常情形。

实际上,“吉芬难题”并不难。在饥荒时期,面包、肉类、土豆的价格都上升了,同时人们的收入大大减少,买不起面包和肉类,而土豆作为低档商品的代表,理所当然地成为人们的首选。土豆的需求量因此增加,其价格比其他食品类的价格增长更快。

在低收入的情况下,“吉芬商品”反而比高质高价商品更加畅销。“吉芬之谜”被经济学家解开后,也被看做需求定理的例外——这一例外的现象还发生在高档产品身上。经济学家发现,类似高档汽车、珠宝这类物品,只有价格高才有人买,反之则需求减少。

经济学家认为,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吉芬现象”总是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如股票市场上,某一种股票价格上扬的时候,人们会疯狂抢购这种股票。而当一种股票的价格下跌的时候,购买这种股票的人反而很少,拥有的人也希望尽快抛出去。价格越高人们越买,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股票价格升高,说明投资者有利可图。

吉芬商品是经济市场上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而能够体现价格机制与市场需求一般规律的另一种情况是:谷贱伤农。

按照常理,粮食丰收,农民的收入应该更高些,可是,由于全体农民都实现了丰收,造成粮食产量增加,整体供给上升,超过了需求量。这样一来,粮食的价格反而下降,农民的收入就跟着减少了。

表面上看来,这是农业生产周期性造成的。由于农产品的储存、加工、保鲜等特殊问题,农产品一般都不能存放太长时间。在进行市场交易时,农民们在讨价还价上处于劣势。消费者会认为,农民一定着急卖出去,那么其对交易的要求就没有那么迫切了,于是,消费者就会拼命地压价。而另一方面,农民达成交易的要求就会更迫切,而价格就会一低再低。

其实,发生“谷贱伤农”的根源在于粮食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其需求的价格弹性小。需求价格弹性,是表示商品需求量对商品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人们不因为粮食便宜而多吃粮食,粮食价格上涨了人们依然需要粮食。丰收造成的粮价下跌,并不会使需求量同比例增加,从而使总收益减少,农民受到损失。

与“谷贱伤农”类似的事件是乳业市场中的“倒奶”事件。由于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降价不会使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因而会减少总收益,所以一些企业把这些农产品毁掉反而会减少损失。

为什么企业不把过剩的牛奶分给那些喝不上牛奶的人呢?原因很简单,如果消费者无偿获得了牛奶,以后一段时间内,他们都不再有买牛奶的需求,无形中降低了市场对牛奶的需求。另外,消费者无偿获得牛奶,那么以后消费者更愿意“守株待兔”地等着牛奶过剩,等待再次喝上“免费牛奶”。

物品之所以成为商品,不一定在于它本身具有多大价值,更主要是看它是否存在一定的需求和供给。没有供给的商品是没有意义的,同样,没有需求的东西是没有价格的,因为根本没有人花钱去买它。所以,商品的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共同决定的。

前面曾提到过“钻石与水悖论”。水的需求大,但是供给也大,于是在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共同作用下,水的价格相对低廉。而钻石是一种奢侈性消费,对人们正常的生活不是必需的,所以它的需求价格弹性很大。价格稍微提高一点,人们就有可能放弃这种需求。由于钻石的供给十分困难,供给的价格弹性很小,这样一来,很大的需求价格弹性与较小的供给价格弹性共同作用之下,造成了钻石的高价。

实践指导

经理人在制订企业的生产计划和商品定价时,应结合需求定律做出科学的分析,了解经营的产品针对的目标消费群体对于价格的敏感程度,从而指导产品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与定价,而不要成为“谷贱伤农”中的无奈老农。

通过谷贱伤农,经理人还可以明白“薄利多销”的定价基本原理,这符合价格和需求量成反比的需求定理。同时,“吉芬商品”又告诉经理人,商品的价格不单体现出市场的需求,它往往还传递着产品质量、级别甚至形象等方面的信息。因此,经理人在给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制定价格时,不仅要深谙商品定价的一般规律,也要同时对如“吉芬商品”一般的特殊规律运用得当。

超低价机票拉动业务的秘密:只卖行程,不卖服务

场景再现

一家经济型美国航空公司推出了一种超低价机票,不过,该航空公司只提供航空业的一项最基本职能——从甲地飞到乙地。除此之外,不提供其他任何服务。如果你需要更好的位置和服务,那么就得多付钱。

尽管如此,该业务一经推出,仍大受欢迎,航空公司的营业额直线上升。顾客的大量加入,同时也带动了该公司其他业务的一并发展。经过这一次的战略定价,该航空公司迅速成长为全美数一数二的航空企业。

经济分析

被誉为“全球战略定价之父”的汤姆·纳格曾说过:“战略定价并非简单的提价,它是一整套关于企业如何为实现利润增长而构建的体系。”

所谓的战略定价,是以价格为基点,重新构建产品与服务,来开拓新的市场。根据战略定价,经理人需要依据现有的价格结构,制订出相应的激励政策,以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与订购量,扩大企业产品的市场需求,最终为企业创造利润。

在运用战略定价的时候,经理人要先问自己几个问题:“什么是企业的竞争优势?应该做哪些与众不同的事?什么样的消费者是企业所追求的?企业的优势应针对哪些类型的消费者?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会直接影响到战略定价。

从航空公司的案例中,经理人在制定企业价格机制时,便有了战略定价的第一个原则:低价。

低价的商品总是能够吸引用户,因而,企业的产品便能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所以,经理人要想保证企业产品的营销顺利,战略定价首先要以低价开路。

低价的战略定价选择,也是市场竞争所决定的。面对激烈的竞争,任何企业的产品要想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赢得用户是关键。低价,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

亨利·福特是运用低价原则的典型代表,他创造性地开发出“流水线—大批量—低成本”的汽车制造模式。这一模式充分满足了20世纪初汽车消费者的需求,福特的企业也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成功典范。

在决定大批量生产汽车的时候,福特就认识到,必须让广大普通消费者相信,福特汽车就是为他们而生产的。通过批量生产的模式,福特将成本压缩到最低,于是,他采取了不断压低汽车价格的方式来吸引消费者。其营销策略看起来非常简单:“每次把我们汽车的价格降低一美元,我就可以得到一千名新买主。”

福特以一种近乎狂热的态度,下调着其经典的T型车的价格:1908年,福特公司生产了6000辆T型车,每辆售价为850美元;1916年福特公司卖出了6万辆车,售价为360美元;而到1927年,在生产T型车的最后一年里,第1500万辆车走下生产线,售价仅为290美元。

福特在大规模生产的前提下,进行的低价策略取得空前成功。20世纪的前20年,整个汽车行业几乎是福特T型车的天下。低廉的战略定价,也使福特公司成为经济学上“规模经济”的经典案例。

不过,为了获取市场份额,采取低于成本的价格,赔本赚吆喝,这只能是定价的权宜之计。经理人要清楚,企业需要的是获取利益,所以,在低价原则之上,战略定价的第二个原则是:获利。

也就是说,战略定价的低价原则必须以获利为前提。如果战略定价时,价格低于企业所付出的成本,企业一直处于亏本做买卖的境地,这样的定价战略就值得商榷了。

仍以福特公司为例,在20世纪的头10年里,汽车行业中的产品差异性非常小,产品价格最低的公司往往能够轻而易举地获胜,因而,以低价进行销售是公司成功的秘诀。但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当市场需求出现饱和时,这一方式遇到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