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可不知的天才家教智慧全集
2838000000002

第2章 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1)

为了孩子少走弯路,为了孩子不受伤害,为了孩子多学点儿知识技能,为了孩子能健康地成长……父母有太多的理由,也付出了太多的心思和精力。可是。在父母给孩子太多关爱的同时,也络了孩子太多的束缚、太多的限制,使孩子的好奇心受到压抑,使孩子的一些行为受到控制,使孩子的逆反心理被激起,使孩子与父母的沟通变成了形式。

家长们,不妨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少一些枯燥的说教,多一些应有的尊重;少一些强制和命令,多一些理解和支持;少一些干涉和嘲弄,多一些宽容和鼓励:少一些猜测和居高临下,多一些信任和心平气和……

给孩子自由想象的空间

现代心理学表明,创造力与想象力关系密切。具有创造力的人一般具有超强的想象力。因而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具有重大意义。

对于儿童而言,他们常常会有出人意料的梦想。真实是重要的,梦想也是重要的。梦想对于儿童是一个解放,会使儿童从现实的束缚走进自由的世界。泯灭儿童期的幻想就等于把现实的一切变成束缚,使儿童的创造力受到抑制。

像植物成长一样。儿童也需要精神上的各种养料。自由便是孩子最重要的成长养料。而一些家长往往对儿童的某些天真的想象感到忧虑,常常善意地控制孩子的一些本能需要。结果是好心办了坏事。在孩子对道德没有任何反应的时期,在他们还不需要进行行为控制的年龄段,强迫孩子们接受道德观念是没有用的。唯一效果是引起孩子的厌烦,到以后那些道德观念可能发挥作用时,孩子们却灌不进道德观了。现实为这种推断提供的铁证还少吗?家长不应当阻碍儿童的想象,不应当侵犯儿童梦想的疆域,而应当让他们自由发展。

罗素说:“如果孩提时代的想象力通过适合各年龄的刺激保持得很活跃。那么当他以适合成人的方式发挥作用时,则以后的想象力会更为活跃。”

黄先生一家刚移民到美国,他5岁的儿子进了一所美术学院办的绘画班。才去了不到5次,孩子就不想去了。孩子说:“老师根本不教画画!每次都是给一个题目,就叫我们自己画,爱怎么画就怎么画,老师一点也不管。画完了老师就知道说‘Verygood’,那些美国小孩子的画根本就是一塌糊涂!”

后来,黄先生发现,那些美国孩子画完画后,只会问你“好不好”,而中国的孩子问的多半则是“像不像”。

黄先生的发现,实在是独具慧眼,两国孩子将来人生的不同走向,或许已隐约地体现在这不一样的“问”中了。

我们知道,美国孩子学绘画,老师往往不设样本、不规定模式,让孩子从现实生活联系内心的想象,自由去“构图”,孩子画的画完全是一种“创作”,根本不存在什么“范本”。这样,他们自然便只会问“好不好”,而无从问“像不像”。这样培养出的孩子,思维充满创造力和活力,日后才可能是开创性、原创性的人才。

而我们将目光投向国内,强烈的感受则是,我们无论是办企业也好,搞科研也好,做研究也好,缺少的是真正“开创性”的崭新思路。我们的企业口口声声地宣称在“追赶”与“缩短”那些“国际先进水平”,实则却不过是在亦步亦趋地“拷贝”人家、“临摹”人家,和这些画了画只知道问“像不像”的中国孩子是一样的。这些孩子从小就把“像”作为自己最高的追求,他们有人确实可以画得和范本非常像,但仅仅只是“像”罢了。因为没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没有了自由创造的思维,孩子的“画”也只不过是一张“临摹品”而已,只是现在临摹的是画,将来临摹的是技术和经验。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如果我们的教育还如此禁锢孩子自由想象的空间,那么我们培养出的还将是毫无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模仿型”人才。家长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相对宽松和自由的天地,让孩子无拘无束地成长为“创新型”人才。

给孩子们自由吧,他们的世界本来是就属于他们自己的,我们没有权力用我们的权威影响他们的生活,我们没有权力剥夺这本应属于他们的自由,在自由的天空下,孩子们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在自由的天空下。他们才有可能展翅高飞。

不要阻止孩子播种鲜花

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岛上休养,他10岁的儿子跟着妈妈来看望他。调皮的儿子四处游玩,还把院子里的泥土翻得乱七八糟。高尔基皱起了眉头,但还是没有说什么,因为儿子兴致勃勃地从故乡来看望他,做父亲的不忍心因为一点不快而训斥儿子。不久儿子就回俄国去了。

第二年的春天,高尔基蓦然发现自己住所的窗前长出了一些鲜花,他才知道儿子翻泥土原来是在种花籽。于是,他激动地给儿子写了一封长信:“孩子,你走了。可是你栽下的花却留了下来。要是你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么你的一生将会无比美好……”

岛上的鲜花是儿子无意中留下来的。倘若高尔基在儿子乱翻泥土时便训斥他,那么鲜花与高尔基后来充满父子间挚爱的书信很可能就不会存在。庆幸的是高尔基没有那么做,他让儿子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一个充分自由的空间,去梦想与创造,一旦获得成功,便去鼓励和赞赏儿子。

是的。孩子的天性对其成长十分重要,但是我们往往压抑着他们天性的发展。当他们不走大路而偏要走崎岖小道时,我们不总是在训斥他们吗?其实他们潜意识地在挑战不平的道路。当他们拿着颜料毛笔之类四处涂画的时候,我们不总是皱起眉头制止他们吗?其实他们想把脑子里无数的精彩图画画下来。我们总以为这是“教育”和“爱护”他们,没想到却是大错特错了。其实,我们有时许多行为都是愚蠢的,我们不应该低估或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应该用我们自己死板的观念去束缚他们的行为。

记住,孩子们随时随地都会“播种鲜花”,孩子们随时随地都会创造奇迹,只要他们在正确的教育引导下就会自然地健康地成长。

让孩子撑起自己的天空

上小学三年级的小晴,每次做家庭作业时总是喜欢让妈妈看着她做作业,而且每做完一道题都要问一句:“我做得对吗?”开始的时候,妈妈总是为她判断正误。后来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小晴竟然没有完成测验题。妈妈问她原因,她说自己做题时总是没有把握,犹犹豫豫,所以耽误了时间。妈妈这时才发现,也许正是她每时每刻的“辅佐”才使得女儿对自己缺乏自信心。

从那以后,小晴做家庭作业时,妈妈依然像往常一样陪在她身边,每当她问做得对不对的时候,妈妈不再直接告诉她正误,而是对她说:“你是个聪明细心的孩子,你应该相信你自己的能力,对自己有信心。只要你认真去做,即使错了也是可以原谅的。”渐渐地,小晴问妈妈的次数少了,而且在做完作业后总是满怀信心地对妈妈说:“妈妈,我做完了。”

看了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当今子女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错误做法:许多家长都心甘情愿地把大把大把的金钱花在孩子身上,为他们创造各种优越条件,事必躬亲,让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而正是这种溺爱使孩子变得自私懒惰,胆小懦弱。一旦要他们独立做什么事时,“我不行”的回答就会脱口而出,缺乏应有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与毅力。“我不行”与“我能行”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哥伦布说过:“世界是勇敢者的天下。”每一个人在人生的征途中都需要勇气,这种勇气要从小培养。鹰之所以能够搏击长空,是因为当它们还是雏鹰时,鹰妈妈就会把它们带到悬崖边,并把它们一个个赶下悬崖。迫使它们展翅飞翔。

所以家长在教育子女时要施爱有道,引导有方,爱子有度。对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事必躬亲并不好,与其死死盯住他们,不如留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给他们机会去锻炼自己的能力。送给孩子一把自信的伞,让孩子用它去经历风雨。搏击人生。去亲身体会失败的滋味和成功的喜悦,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自由的鸡

伯岭肯农场是一个大型机械化养鸡场,一个个大房间里排列着近百个小笼子,每个笼子里都有两只产蛋鸡。

笼子很小,母鸡在里面根本无法转身。鸡笼前面的自动传送带给它们送来食物,后面的传送带则带走它们刚下的鸡蛋。

有个来此参观的人发现不远处有十几只四处游荡的鸡,一个工作人员正在撒米喂它们。

“你是想把它们引回鸡笼吧?要帮忙吗?”他问工作人员。

“谢谢,我不想抓住它们,”那个员工对他说,“我们有意让这几只鸡自由活动,关在笼子里的那些家伙如果看不到几只自由的鸡,会由于神经过度紧张而停止产蛋。如果没有这几个‘逃跑’分子。其他鸡最终会放弃希望,甚至死掉。”

这些鸡让我们他意识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这些笼子里的鸡是多么相似。多少人一生都生活在笼子里,渴望看着别人去历险,追求梦想,享受自由。

世上有两种鸡:生活在笼子里的和自由自在的。

孩子是最渴望自由的。他们渴望自由地呼吸,自由地玩耍,自由地哭,自由地笑……

但愿在家长的关怀下,孩子们不会成为那些“关在笼子里的鸡”。而成为悠闲地游走于草地上的“自由的鸡”。

爸爸在你身边

“爸爸我们幼儿园的墙上新安了攀岩玩具,你和我去玩一会儿。”五岁的彤彤高兴地和爸爸说着。

刚刚把女儿从幼儿园教室里接出来的爸爸,就接到女儿这样的指令。当然乐意陪同前往。

新装的攀岩在教室的后墙上,规模不小,是一幅各种小动物在一起游玩的场景,高低错落有致,最高处是一棵大树的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