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美德1
2838800000019

第19章 志当存高远(5)

通过研究,李四光还发现,不同构造带对矿产的形成有着不同的影响。各种地应力除了影响地球表层——地壳的形状外,还会影响到地球深处,驱使地下的矿藏沿某一构造带集中,形成矿床。比如,在东西走向的山脉中,常见铜、钨、锡之类重金属矿体;在“多”字形构造的沉降带,由于其具有沉积某些矿物的条件,因而多见石油及天然气,而“山”字形构造则会造成煤田。

1928年,李四光发表了《燃烧的问题》这篇文章,指出热河和四川值得勘探。1935年他在英国讲演时说我国东部地区可能蕴藏着石油资源。他以自己的研究对中国“贫油”的论点给以强有力的反驳。

1953年,为了解决国家建设所必需的石油,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任命李四光主持中国石油资源的勘探工作。

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分析了中国东部地质构造的特征,提出了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概念,根据地质力学的理论,他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包括三个沉降带和相应的隆起带,而三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他在1955年首先组织了开赴新疆柴达木、内蒙古鄂尔多斯、四川、华北和东北等地的五个石油普查大队,提出了寻找石油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亲李四光自制定了普查勘探工作的七个具体步骤和程序,展开了大规模的普查工作。通过普查所得到的资料,李四光提出,华北平原和松辽平原具有较好的含油远景。1959年,李四光在听取了松辽石油普查大队负责人的报告后,进一步指出:“如果在松辽盆地南面的隆起上找油,可能希望很大。”

根据李四光的建议,我国集中主要勘探力量在东北找油。1959年9月24日,也就是在共和国十年大庆的前夕,在黑龙江肇州县高台子构造松基三井,首次获得自喷工业油流,这就是后来形成的大庆油田。不久,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相继发现,彻底摘除了以往外国学者所宣布的中国为“贫油国”的帽子,为宏大的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能源的保证,开创了中国石油的新纪元。

李四光对科学的求实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迎难而上的坚韧性格,勇于创新的思维为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令今天的我们佩服不已。在佩服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向他学习,做一个勤于钻研、敏于思考、善于创新的新时代青年。

李嘉诚勇往直前成大业

著名华人企业家李嘉诚,依靠执着的精神及勇往直前的勇气,成了香港最大的地产商和物业拥有者,所经营的产业遍布世界,是每一个向往成功的人学习的楷模。

李嘉诚出生于广东潮州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曾任一所学校的校长,受此熏陶,他从小酷爱读书,家人都对他寄予厚望。转眼间他的家乡被日本侵略者攻占,李嘉诚一家举家迁往香港投奔亲属。在那里,全家生活窘迫,得不到亲友的帮助,年幼的李嘉诚体会到世态炎凉。李嘉诚14岁时,父亲染病去世,当时连买块好墓地的钱都没有。父亲临终前,李嘉诚曾向父亲保证,一定要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从此,家中日渐贫困,他只好辍学,到一家塑胶制造公司去做工。

凭借着聪明才智,李嘉诚很快就学会了塑胶制造公司的生产运营,于是他决定自立门户,用自己的积蓄去创业。1950年,李嘉诚筹办起了自己的塑胶公司,制作生产玩具和简单的日用品。工厂开办之初,他仅雇了两个工人,而自己每天工作16个小时,既是一厂之长,又是工人、推销员,还是传授技术的师傅。晚上,他还搞设计,钻研各门技术。但由于太急于求成,工厂扩张过快,从而导致设备和人手都无法保障,生产出的产品常被退回,各个客户也都上门索赔,恰巧,又赶上国际塑胶市场有变,李嘉诚苦苦支撑的工厂濒临破产。

这场磨难,让李嘉诚开始冷静思考,他细致地分析了国际形势和市场走向,决定重新选择一种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塑胶花。李嘉诚大胆预测: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人们必定会选择塑胶花美化生活。于是,李嘉诚的奋斗真正开始了。他苦心学习塑胶花制造技术,采取薄利多销的手段进军各大市场。当时,与李嘉诚一同搞塑胶花加工的小作坊不下100家,在香港塑胶花生意受到国际市场冲击的时候,许多同行都垮掉了,李嘉诚却坚强地挺了过来,因此,香港真正把塑胶花生意做下来的仅李嘉诚一个,他是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毅力才使企业重新焕发出了生机。李嘉诚贫寒的出身,注定他没有任何靠山,但胸中却充溢着一股舍我其谁的勇气,这种勇气致使他度过了艰难的困境,从而掘得了成就今后基业的第一桶金。

同样的事情在李嘉诚身上一再出现过,李嘉诚始终不为人言与时局形势所动,坚定信念,让自己的企业一步步登上了更高的台阶。这样的成功靠的不单是超凡绝俗的智慧,更多的是不服输的韧劲和卓尔不群的勇气,如果不是这样,就永远不会有后来的地产大商、香港“首富”李嘉诚。

世间许多失败和挫折都是因意志薄弱和缺乏勇气所致,所以成功必须是通过诚实的努力和勇敢的面对命运的惊涛骇浪得来的。一个人的睿智决定着他的努力方向,而他的勇气则决定着努力的程度。勇气表现在默默的努力和辛勤的耕耘之中,表现在为了真理和正义而敢于忍受和承担一切痛苦。惟有勇气才能造就人们崇高的英雄气慨。“初生牛犊不惧虎”。正是对年轻人特有的敢作敢为的“牛犊”精神的赞誉,2l世纪的年轻人应该以此为榜样,开创出属于自己的未来长空。

钟南山为科学追求不息

2003年,一种恶性传染病非典型性肺炎在中国出现了。

钟南山,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开始了与病毒的真正较量。

钟南山已经六十多岁了,但他不顾年事已高,凭借自己的工作经验,一直坚守在工作第一线上。1月的一天,一位刚转送来的病人出现了严重的呼吸窘迫综合症,生命危急,钟南山坐镇指挥:先经鼻插管,然后接上呼吸机使病人通气,再选择合适的通气参数,同时注意对可能受到影响的器官的监视。遇到危急情况,钟南山甚至亲自动手救护。

过度的劳累终于使他病倒了。他出现了感冒发热、全身乏力等症状,医院为了保护他,强制他回家休息。但休息不到两天,他又强撑着回到了工作岗位,一下连续工作了38个小时,休息时间少,工作强度大,使钟南山再次病倒。

整个2003年的春节期间,钟南山几乎都在医院里陪着病人度过。

钟南山是个“铁人”,对于扑朔迷离的非典型肺炎,他一方面心急如焚,但另一方面却非常兴奋,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遇上一个“千载难逢”的难题无疑是“幸”事,于是能及早找出病因,找到治疗非典型肺炎的有效方法成了他最大的心愿。钟南山根本不在乎自己年事已高,也不怕被感染,始终忘我地钻研着。

探索的道路总是艰辛的,钟南山经常夜不能寐,书房的灯光也亮彻通宵。同事们怕他累倒、病倒,劝他不要这样拼命,可他却说,“不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一天都无法安心”,这种执着不仅体现着一个医学专家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爱,同时也表现了一个学者对真理、对科学的追求。

终于,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钟南山和他的助手们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用针对性的抗生素来缓解病情。用这一方法治疗使多数危重病人病情趋向好转和稳定,早期的已康复出院。

虽然临床治疗已见成效,但病原体的寻找迟迟没有突破。寻找病原体不仅仅意味着一种医学上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对病人负责。在强烈的职业责任感驱使下,钟南山毫不放松对病人的密切观察,并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联络相关专家等各种途径,积极寻找病原体。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月的临床检测及研究,专家们找到了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祖国大地非典疫情有效地得到了控制。

作为知名院士,钟南山从未想过停下来小憩,躺在荣誉簿上睡觉,他对事业始终保持着炽热的追求,无时不刻不跋涉在科学的殿堂上,接受风险大、难度高,最具有挑战性的考验。他这种一惯坚持创新、永不停步的性格和工作作风令强大的病魔望而却步,令祖国大地又恢复了勃勃生机,也为新时期的医护、科研人员树立了一个榜样。

海迪精神永放光芒

1955年,张海迪出生在山东省文登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她5岁的时候,一场大病使她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生活不能自理。更让张海迪的家人悲伤的是,医生们一致认为,像她这种高位截瘫的病人,很难活过2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