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美德1
2838800000009

第9章 要为人类谋福利(3)

时传祥出生在山东省齐河县赵官镇大胡庄,家中非常贫困。15岁时,时传祥外出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时传祥人小力单,又身无分文,流浪一段时间后,更是饥寒交迫,不得已,他开始在粪霸手下做给人掏粪的工作。瘦弱的时传祥跟着那些粪霸,一干就是20年,受尽了欺凌。

值得庆幸的是,新中国成立了,党的阳光照耀着掏粪工人的生活,同样也照亮了时传祥那被寒冷浸泡的心。当时的时传祥并不认为掏粪工的工作有何低贱,二十多年的时间也令他在这一行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他认为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因此他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他要用自己的双手,为祖国首都的干净美丽作出贡献。

随后的十七八年里,时传祥始终坚持以“宁肯一人脏,带来万家净”的信条要求自己,无论春夏秋冬,他都带着亲切的笑容挨家挨户地为首都群众掏粪扫污。时传祥几乎放弃了节假日休息,一有时间,就四处走走看看,问问闻闻,凭着灵敏的职业直觉查找哪里该掏粪,不用人来找,他总是主动去干。这期间,有许多人对时传祥的工作嗤之以鼻,甚至有许多人对他恶语相击,但他从不恼怒,他认为,只要自己理解自己,可以为百姓造福就足够了。因此,时传祥每到一处,不管粪坑外多脏,不管粪坑底多深,他都会想方设法地掏干净。他一勺一勺地挖,一罐一罐地提,一桶一桶地背,每天掏粪背粪5吨多,背粪的右肩都磨出了老茧。日久天长,人们看着这忙碌的身影也渐渐理解了他的辛苦、他的无私,不禁对这位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掏粪工心生敬佩,时传祥的精神世界也处处充满了阳光。

得知时传祥的事迹,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都先后亲切接见了他。刘少奇还对时传祥的事迹给以高度评价,他说:“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

普普通通的工作岗位,造就了崇高而无私的人物,时传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值得人们学习。时代在进步,也许我们今天不再应该以时传祥的工作方式而自豪,但他的精神却仍然是我们应该保有的。踏踏实实地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敬业奉献、不断进取,这在任何时候都将是熠熠生辉的。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

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北崮山村一个贫农家庭里。在党的教育和领导下。焦裕禄参加了民兵,入了党,走上了革命道路。1962年12月,焦裕禄被调到兰考县,相继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

焦裕禄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片严重的灾荒景象: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被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要改变兰考的贫困落后面貌,任重而道远。

但是,焦裕禄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畏惧,他坚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深入到生产第一线,进行一系列深入的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根据自然条件探索客观规律。在焦裕禄的带动下。县委领导班子和人民群众重新激起了抗灾自救的斗志,全县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挖河排涝、封闭沙丘、根治盐碱的除“三害”斗争。

在这场斗争中,焦裕禄以身作则,带病实干,严于律己,关心群众,终因积劳成疾患上严重的肝病。

1964年春天,正当兰考人民同涝、沙、碱斗争胜利前进的时候,焦裕禄的肝病也越来越严重。他开会、作报告,经常用右膝顶住肝部,不断用左手按住疼处。有时,用一个硬东西一头顶着椅子,一头顶住肝部。天长日久,他坐的藤椅,被顶出一个大窟窿,但他从不把自己的病放在心里。

有一次,焦裕禄和县委办公室一位同志去三义寨公社检查工作。走到半路,他的肝病发作,疼得厉害,两个人只好推着自行车慢慢地走到公社,大家看他脸色不好,劝他休息一会,他笑笑说:“谈你们的情况吧,我不是来休息的。”焦裕禄一边听着汇报,一边按着作疼的肝部记笔记。剧烈的肝疼使他手指发抖,钢笔几次从手中掉下来。但是他仍然坚持听下去。

1964年3月,兰考人民除“三害”的斗争达到了高潮,焦裕禄的肝病却又一次严重发作,党组织置焦裕禄的拒绝于不顾,决定将他送到外地治疗。

在医院里焦裕禄的病越来越严重,但他始终以钢铁般的意志同疾病作顽强的斗争,无论肝疼得多么厉害,从来都不让护士多照顾自己。随行的人恳切地向医生说:“医生,请你把他治好,俺兰考人民需要他,需要他呀!”但医生却下了死亡之令。

5月初,焦裕禄的肝病更加严重了。县里的同志和兰考的群众代表前来看他,他从不谈自己的病,关心的只是县里的工作、生产情况。省、地、县各级领导同志来看望他,这时的焦裕禄已经病危,他用尽全力断断续续地说:“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有实现兰考人民的要求……心里感到很难过……我死了不要多花钱……省下来钱支援灾区建设……我只有一个要求……请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终年42岁。

焦裕禄不愧为党的好干部,不愧为人民的好儿子,不愧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不愧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他的崇高形象,他一心为民的道德情操,至今仍在兰考的青山绿水中熠熠生辉,像一面旗帜,鼓舞着人们前进。

雷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雷锋1940年出生于湖南省望城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他经常利用出差的机会为人民服务,正如流传在人民群众中的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雷锋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站换车的时候,刚出检票口,就发现一群人在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望自己的丈夫,车票和钱不小心丢了。雷锋了解情况后,立即用自己的津贴费给这位大嫂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

大嫂紧紧握住火车票,含着眼泪问道:“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

雷锋回答:“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说完话转身就走了。

1961年5月的一天,雷锋冒雨去沈阳。为了赶早车,他早晨5点多钟起床,带上几个馒头后就披上雨衣上路了。路上,雷锋看见一位妇女背上背着一个小孩,手里还牵着一个小女孩,正艰难地向车站走去。雷锋赶紧跑过去,脱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并把他们送到了车站。

上车后,雷锋见小女孩冷得直发抖,便把自己的贴身线衣脱下来给她穿上。雷锋估计他们早上没有吃饭,又把自己带上的馒头拿出来给他们吃。火车到了沈阳,天还在下雨,雷锋又把他们送到家里。那位妇女感激地说:“同志,我怎么感谢你呀!”

“这是我应该做的,不用感谢!”雷锋说。

雷锋的一个战友,性格开朗,平常爱说爱笑,有一天他收到家中来信,说他的父亲病了,希望儿子能寄钱回去治病。战友再也不说不笑了,因为他手里没钱,雷锋知道后就不声不响地将自己节约下来的几百元钱寄给了战友的父亲,事后也没告诉战友。过年的时候,战友们在一起举办各种文娱活动,雷锋正和大家在俱乐部打乒乓球,突然想到春节期间服务和运输部门最需要帮助,便放下球拍,叫上同班的几个同志一起请了假后,就直奔附近的瓢儿屯车站,这个帮着打扫候车室,那个帮着给旅客倒水。最后,雷锋把全班的人都带动了起来。

雷锋就是这样,他常帮助有困难的同志,他总是永不停息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做好事。他的名字已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一束闪烁不灭的火焰。他把自己旺盛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他崇高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必将成为永远的精神,在我们青少年一代身上不断发扬光大。

孔繁森无私奉献

孔繁森,山东聊城人,党的好干部,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

1979年,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报名加入了支援西藏建设的队伍,并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到了西藏,他又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作为人生座右铭。

当地党委考虑到孔繁森年轻能干,在征求了他本人的意见后,就派他到海拔更高的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一任就是三年。这期间,孔繁森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和当地群众一起收割、打场、干农活、修水利,访贫问苦。1981年,孔繁森奉命调回山东,先后任莘县县委副书记、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地区林业局局长、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等职。

1988年,孔繁森再次带队进藏,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而家里则留下了年迈的母亲、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和体弱多病的妻子。

1992年,拉萨市周围的几个县发生地震。在救灾活动中,孔繁森认识了三个父母被地震夺去了生命的孤儿。他将这三个孤儿接到家里,从此担负起了养育的责任。孔繁森的家境原本就不富裕,再加上每次下乡都要接济贫困的藏族群众,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以至于经常不到半月,工资就所剩无几。领养了三个孤儿后,他在经济上更加拮据。为了不让孩子跟着他受苦,他曾悄悄到西藏军区总医院要求献血。护士说他年纪已大,不适合献血,他就恳求护士说:“我家里孩子多,负担重,急需用钱,请帮个忙吧!”护士见他如此恳切,只好同意他献血。1993年,孔繁森先后献血900毫升,共收取医院按规定付给的营养费900元,均用作了生活补贴。

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时连路费都是自己筹借的。由于看病急用,妻子将自己返程的路费也用光了,只好开口向孔繁森要钱。孔繁森东挪西借,才勉强凑足了500元,而返程机票却是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妻子到济南后,顺便去看望了在济南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妻子一听,眼泪马上就流了出来。自己身上连回聊城的车票都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1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一行在从新疆塔城考察返回阿里的途中,不幸发生车祸,孔繁森以身殉职,时年50岁。在他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八元六角,在场的每个人都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1995年4月29日,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亲笔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也题词:“学习孔繁森同志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一个人的价值有时候并不在于他留下了多少钱财,而在于他留下了什么样的精神。论钱财,孔繁森身后几乎可说是不名一文,但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是巨大而丰厚的。他光辉的事迹、高尚的道德风范将鼓励着我们勤奋学习,立志将来报效祖国和人民,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徐虎爱岗敬业

徐虎是上海市普陀区的一名普通的水电修理工。多年来,他总是积极主动地为居民排忧解难,始终坚持着“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的信条。

1975年,徐虎从郊区农村来到上海城里,当上了普陀区中山北路房管所的水电修理工,担负着管区内六千多户居民的水电维修、房屋养护工作。徐虎的家境不宽裕,在读书时,他是依靠学校发给的助学金完成学业的,因此,父母经常教育他,不能忘记党和政府的关怀,徐虎对此铭记在心,所以工作起来总是全心投入,勤勤恳恳。

水电维修又脏又累,经常与粪便、草纸、污水打交道,而且工作难度大,又没有固定时间,可是每当看到居民焦急的样子,徐虎便立即奔赴现场。徐虎只要一有空,就认真学习房修水电技术;碰到居民报修,便及时解决;每次修理完毕,即主动做好清洁工作;对居民的酬谢,他笑着谢绝;遇到挑剔的居民,还要耐心说服。一来二去,管区内欢笑声、赞扬声不绝于耳,徐虎也体验到了人生和工作的价值。

在多年的工作中,徐虎发现居民下班以后是用水用电高峰,更是故障高发时间,但此时,水电修理工已下班休息,这使得各种问题难以及时解决。为了给居民带来更大的方便,徐虎在他的管辖区内挂上了三只“夜间水电急修特约服务箱”,上面写着“凡属本地段的公房住户如有夜间水电急修,请写纸条投入箱内。本人热忱为您服务,每天开箱时间晚上7点。中山房管所徐虎。”自那以后,晚上7点成了徐虎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时间概念,十多年来,无论刮风下雨、冰冻严寒还是烈日炎炎或节假日,徐虎总是准时背上工具包,骑着破旧的自行车,直奔报修箱,然后按着报修单上的地址,挨家挨户上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