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美德2
2840300000016

第16章 做意志坚强之人(2)

②七略:汉成帝时刘向奉旨校中秘书,搜求天下遗书。刘向每校毕一书,就把书的篇目和大意写一篇叙录,奏给皇帝。刘向死后,其子刘歆继承其事业。刘歆总括群篇,撮其指要,著为《七略》:一辑略,二六艺略,三诸子略,四诗赋略,五兵书略,六术数略,七方技略。四库:唐玄宗时于长安、洛阳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

③汗牛塞屋:形容书籍多。

④夫人:这个人。强假:硬要借。惴(zhuì)惴:忧恐的样子。

⑤高束:高高藏起,束之高阁。庋(guǐ):收藏。

⑥俟:等待。

⑦致:得到。

⑧形诸梦:梦见。

⑨省记:了解,记忆。

⑩通籍:作了官。落落大满:意为到处是书。素蟫(yín):白色的蠹鱼。蠹鱼,一种咬衣服书籍的小虫。

公书:把自己的书公开借给别人。

【品评】

青年黄允修向袁枚借书,袁枚就写了这篇文章,连同所借之书一起给了他。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书非借不能读”,其目的是劝勉青年要珍惜书籍,珍惜时间,专心学习。作者指出,藏书、吝书的人未必真能爱书、读书,比如天子有书不读,富贵人有书不读。而借书学习,倒更能促使自己抓紧时间去读书,用心去钻研,并记牢书中的内容,因为是借来的,担心“今日存,明日去”,自然会加倍珍惜,努力学习。这一观点对于今天的读者仍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学不可以已”,古代圣贤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取得的伟大成就归功于他的好学。他七岁就背了许多古诗,以后又熟读了西汉著名赋家扬雄和三国时魏国诗人曹植的作品,最后终于写出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杜甫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两句诗告诫人们:只有苦读勤学才能有真功夫,正所谓“劳于读书,逸于写作”。

太平洋遇雨

梁启超

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①;

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②。

【注释】

①亘:绵亘,横贯。二洲:指亚洲、美洲。

②却余句:却余下戊戌政变历难未尽的人物。

【品评】

这是作者1899年往游美洲时在太平洋上遇雨有感而作的诗。诗的起首就点题,并表现出一股恢宏的气势:天宇之大,一雨能够绵延亚美二洲。接下来“浪淘天地入东流”一句,诗人设想那洒在亚洲中华国土上的雨,必定激起滔天巨浪,滚滚东流。“却余人物淘难尽”是说自己虽是戊戌劫余的人物,但决不会像千古风流人物那样,瞬息即被历史之波浪长流所淘尽。于是,诗的最后一句“又挟风雷作远游”,便表示了自己壮志未泯,此番远游美洲决不是消极逃遁,而是另有一种风雷大志包藏胸中。充分显示了作者虽屡经磨难,但不甘消沉、立志救亡的决心。

世事很少一帆风顺,挫折与磨难在所难免,立定志向,渡尽劫波,才能走向成功。唐代的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历尽磨难,前五次均告失败,但他并没有放弃,屡败屡起,直到第六次,终于到了日本,把唐朝的文化带到日本,他本人也成了日本佛学中律宗的创始人。立定志向并付之行动,败不馁胜不骄,必能成就宏伟事业。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品评】

毛泽东写这首词的时候,正是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联合起来进行反华叫嚣闹得正凶的时候,也是我们遭受三年特大灾荒经济上遇到困难的时候。词中梅花的形象和风格,可以使我们联想到坚持真理英勇卓绝的革命者的高贵品质,它所表现的实际上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威武不屈的战斗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开头“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两句,一下子把读者引到了一种挺拔严峻的氛围中。“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两句,写出了梅花对寒威的蔑视、反抗、示威、挑战。“俏也不争春”四句则体现了一个革命家高瞻远瞩的胸襟和不畏艰难的崇高精神品质。

毛泽东写这首词,意在鼓励大家敢于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又不骄傲自满,而是谦逊平和,甘于奉献。能在困境中脱颖而出的人,靠的就是不向困难低头的拼劲。三国曹魏时期的王象,从小没有父母,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后来被人卖到并州,给人当奴隶,但他始终勤学不辍,终以“文章显”,被誉为当时天下“名士”。一个人只有蔑视困难,向困难发起挑战,才能最终战胜自己,突破平凡,取得成就;一个人只有正视荣誉,不为荣誉所迷醉,才能最终超越自己,突破平庸,收获美德。

白杨礼赞

茅盾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那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所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罢?

茅盾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桠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品评】

这篇散文写于1941年,当时正是中国抗战的艰苦岁月。作者赞美白杨树,意在讴歌不屈不挠的抗战民众,讴歌中华民族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