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美德2
2840300000003

第3章 美德铸英魂(2)

④逃家复归:据郑烈的《林觉民传》所记载,林觉民结婚后不久,他父亲忽接他一信,上面写着“有急事立刻去南洋,归期不定,请您不要挂念”的话。他父亲很着急,第二天搭轮船赶到厦门去阻止他。在厦门找了三天,毫无踪影,只好回家。不料一进家门。就看见林觉民带笑站在那里。这里指的就是这件事情。

⑤寸管:笔的代称。

⑥眼成穿:眼睛都望穿了,由“望眼欲穿”变化而来。骨化石:比喻精诚所致的结果。古代传说:有男子久出不归,其妻天天登山眺望,久而久之,凝立着化为一块石头,还在眺望,被称为望夫石。

⑦依新:作者的长子。

⑧心电感应有道:近代的一些唯心主义者认为,人死后心灵还有知觉,能和生人的精神、心情交相感应。

⑨巾短情长:这封信是写在一条白布上的,所以这样说。

⑩一恸(tòng):指心中引起一阵强烈的悲痛。

【品评】

此信是林觉民在广州起义的前三天(1911年4月24日)夜里写给妻子陈意映的。这是一封绝笔书,因为林觉民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在信中,林觉民倾诉了自己对妻子真挚的爱和对革命的热忱,表达了他对清朝反动统治者的无比愤恨,对解放中华民族的热烈追求以及甘愿牺牲个人幸福而为天下谋福的崇高理想。

信中回忆了夫妻间多年的爱情点滴。应该说,这是一对恩爱的夫妻,也是一个幸福的家庭。出国留学的林觉民如果仅仅埋头于学问,不过问国事,完全可以把这样的幸福生活延续到白头而亡。但作为一个爱国忧民的革命家,林觉民甘愿牺牲自己的幸福和生命去拯救中国,在他的信念中,个人的幸福不能建立在国家的不幸之上。这就是无数革命者出生入死的崇高胸襟。读了林觉民的信,一股高尚的爱国情操激荡在我们的心田。

革命烈士牺牲前留给妻子的书信,还有夏明翰的《致郑家钧》、邓中夏的《致李瑛》、陈觉的《给妻子的遗书》等。这些书信洋溢着强烈的别之痛,但更多的却是国之忧,显示了他们捐躯赴国难的英雄气概。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些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烈士才战胜了一切困难,冲破了一切阻碍,走进了改革开放的今天。

给兄嫂的遗书

刘伯坚

凤笙大嫂并转五六诸兄嫂①:

弟于三月四日在江西信丰县唐村被粤军俘虏,押解大廋粤军第一军部,三月廿二日在大廋牺牲了②。

弟在唐村被俘时,就决定一死以殉主义,并为中国民族解放流血,曾有遗嘱及绝命词寄给你们,不知收到没有?

弟为中国革命牺牲毫无遗恨,不久的将来,中国民族必得解放,弟的鲜血是不会空流的。

虎、豹、熊三幼儿将来的教养,完全赖诸兄嫂了。豹儿在江西,今年阳历二月间寄养到江西瑞金武阳围的船户,赖宏达(四五十岁)老板。他的船经常往来于瑞金、会昌、雩都、赣州之间。他的老板娘名叫郭贱姑,媳妇名叫梁照娣,儿子三十岁左右,名叫赖连章(记不清楚了)。另有吉安人罗高,二十四五岁,随行,是个裁缝。罗高很忠实很爱豹儿,他无论如何都同豹儿一起。你们在今年内可派人去找,伙食费只能维持四五个月。

熊儿生后一月即寄养福建连城属之新泉区芷溪乡黄萌胡家中,黄业中药铺,其弟已为革命牺牲,弟媳名满菊,抚养熊儿,称熊儿为子,爱如己出,因她无子。

熊豹两儿均请设法收回教养。

诸幼儿在十八岁前可受学校教育,十八岁后即入工厂作工为工人。他们结婚更不要早,迟至三十岁左右再结婚亦不为迟,以免早婚多儿女累,不能成就事业。

最重要的,诸儿要继续我的志向,为中国民族的解放努力流血,继续我未完成的光荣事业。

这封信须要叔振同志一阅,她可能已到沪了④。

此致

最后的亲爱的敬礼

弟刘伯坚

三月廿日于大廋

【注释】

①凤笙大嫂:即梁凤笙,刘伯坚妻子的嫂嫂。

②大廋(sōu):地名,在江西省。粤军:国民党广东军阀部队。

③虎、豹、熊:即刘虎生、刘豹生、刘熊生,刘伯坚的三个孩子。

④叔振:即王叔振,刘伯坚的妻子,早年参加革命,后在闽西牺牲。

【品评】

这封信是刘伯坚就义前写给兄嫂的“诀别”书。

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作者没有悲哀和痛苦,有的只是对亲人的挂念和希望,表现了一个革命者大义凛然的品质。

作者在信中嘱托兄嫂照顾自己的孩子,并要他们继承自己的志愿。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临死前嘱咐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可刘伯坚却是诸儿要“继续我未完成的光荣事业。”读罢此信,一个大公无私的革命者形象跃然纸上。

囚歌

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叶挺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品评】

这首诗是叶挺在牢狱中写成的。诗虽然简短,但却是一个革命者发出的铮铮誓言。

诗的开头以“门紧锁着”和“洞敞开着”形成对比,形象地写出了革命者所处的严酷环境:身陷囹圄,失去自由。敌人使出各种伎俩,武力威胁不成,又用所谓的“自由”来作诱饵,但是利益面前,革命者不为所动。因为“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革命者宁愿就死,不愿苟活,头可断,血可流,革命的气节不可丢。“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革命者愿将自己献身革命,换来真正的自由与和平。

革命者的身体是血肉之躯,但他们的意志却是钢铁铸就的!革命情操不只是体现在战场上、刑场上和敌人的监牢中,而应该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我们面对困难、面对挫折想要退却的时候,想想他们,不是可以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吗?

义勇军进行曲

田汉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前进!进!

【品评】

《义勇军进行曲》作于1935年,当时正值外敌入侵、国土沦陷的危难时刻,一声“起来”,奏出了中华民族的心声,它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激励和鼓舞着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斗志和信心。

这首《义勇军进行曲》,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它无疑是一次最有力的动员,“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简炼而有力地揭示了我国人民进行抗战的正义性和严重性。是的,“哀兵必胜”,正义之师必胜,历史已经证明,中国人民“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终于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反抗侵略的历史,正是民族不屈的战斗精神,迎来了民族解放的最后胜利。在当前世界和平的年代里,我们不能忘记战争的因素仍然存在,而且必须进一步认识到敌对势力敌视、遏制我们的言行从未一刻休止,我们仍然处于建设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危险的时候”。我们要发扬先辈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与世界霸权主义作斗争,让这首雄壮有力的《义勇军进行曲》永远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勇前进。

最后一次的讲演

闻一多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污,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讲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这成什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