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美德3
2840400000017

第17章 忠篇(4)

他一生非常清廉,在没有过世之前,皇上看他家非常清贫,就给他五千两黄金,而他却返给皇上后,隔天就去世了。皇上非常伤心,痛失了良臣,当时皇上跟左右的人说:“李沆是国家难得的大臣,他忠厚纯良,始终如一。”

【注释】①沆:hàng。②陛:bì,宫殿的台阶。③非谗即佞:密奏的人,不是谗言告状就是不好的言语。④跛倚:bǒyǐ,跛:瘸(qué)腿和脚有毛病,走路身体不平衡。倚:靠着、偏、歪。⑤佞言似忠,奸语似信:伪装的言语、阿谀的言语听起来好像也是忠心耿耿;奸巧之语,听起来也好像很值得相信。

王旦荐贤

王旦为相,荐举至公,寇准数短,反称其忠。

王旦,字子明,是宋朝一位著名的宰相。他的曾祖父、祖父都曾是当朝重臣。父亲王佑,为宋太祖、太宗两朝名臣,官至尚书兵部侍郎,道德隆重,学识渊博,为天下百姓效命,曾经解救因冤狱被连坐的人,多达近千人左右,人们都说他为后代子孙积了许多阴德,王佑曾亲手在他家亭前种植了三株槐树,并说道:“我们家后世为官者,必定有可以当到三公位置之人,此树可以作为见证。”

王旦出生在这样一个德范高超的仕宦之家,从小自然受到父亲的严格教导,古圣先贤的德行令他敬慕,长辈的风范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幼年时他就显得沉稳静默、气宇非凡。他勤奋好学,并具博大深远的胸襟。因此,王佑十分器重这个儿子,说道:“此儿定当位至公相。”人们见到少年王旦气度不凡,称他颇有其父之风。

宋真宗时期,王旦担任朝廷宰相之职,位高权重,但他朝夕惕厉,处理任何一件事都十分谨慎小心、细致周到。皇上十分器重这样一位尽职尽责的大臣,因此,长期让他担任宰相,国家大小事情都特别放心交给他办理。有一次王旦奏事完毕退下,皇上目送他离去,情不自禁地说:“能为朕致太平者,必是此人。”

当时朝廷还有一位大臣——寇准,他刚直忠正,也是皇帝身边的左右手。但寇准见王旦官职在自己之上,心里有点不大服气,隐隐约约感到自己屈才。所以他在见到皇上的时候,言语之间不知不觉就会提到王旦,而且不由自主地对王旦的言行有所诋毁。在朝廷之上,寇准也曾公开指责王旦的缺点,当然这缺点可能只是寇准自己认为的,但王旦全都虚心领纳,可谓从善如流。

反过来,因为寇准作为国家重臣,兢兢业业,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王旦认为寇准忠心耿耿,足以堪当重责大任。因此,每次在皇上面前,王旦都专门称赞寇准的优点,认为他是一个值得众人学习的榜样,真宗觉得非常惊讶。有一次,他和王旦私人交谈的时候,就问:“你经常称赞寇准,寇准他却数次说你的短处,你为什么能这样做呢?”王旦听了,微微一笑,说:“我在相位已经这么久了,缺失一定很多,但因职位较高,一般大臣都不敢指出我的缺点,而寇准能够直陈我的不足,可见他是如何的忠贞直率,这也是臣下看重他的原因。有这样的大臣,既是国家之福,也是我的良师益友啊!”皇上听了,不禁开怀大笑,说道:“人们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我看你就是这样一个宰相啊!”

王旦做宰相的,说话分量比较重,因此有很多人辗转拜托王旦荐举人才或提拔新秀,王旦从来不接受任何私人形式的求情。有一次,寇准私下来找王旦,希望他能向皇上推荐自己当宰相。王旦很是震惊,义正词严地对他说:“当将军当宰相这样的职位,怎么可以去求得来?”寇准听到王旦这样地回答,感到非常惭愧,羞愧地告退了,同时也担心自己或许再也无法当上相位了。后来寇准被朝廷派官为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寇准万分感激皇上的知遇之恩,他入朝拜谢皇上,眼眶涌出泪水激动地说:“如果不是陛下了解微臣,怎会有臣下的今天?”皇上特意把事实真相告诉寇准,他说:“你能当节度使,又能当同平章事,都是王旦为你推荐的。”寇准听说了这样的内情,不禁非常羞愧,对王旦的正直宽宏大量自叹不如。

王旦就是这样一位称职的大臣,虽然表面上不说什么,但是私底下发现了真正的良才,就绝对不放过,一定会推荐给皇上,而且他施恩从不求回报,总是默默地做。后来朝廷整理宋真宗的遗稿与修订史料时,他们无意发觉原来朝廷当中,有许多大臣及众多建功立业的栋梁之材,很多都是出自王旦的推荐。

后来,王旦病重之际,真宗忧心忡忡地问他:“将来朕该把天下大事托付给谁啊?”王旦勉强举起奏事的板笏①,一字一句地说:“以微臣的愚见,莫若寇准最为合适。”王旦病逝之后不久,真宗果然启用寇准为相。

王旦一生忠正清廉,而且度量之大,实在少见。在他的传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平常在家,家人从来没有见过他发怒。有一次,家人要来考验他是不是真正有涵养,就在他的肉羹汤里撒了一些脏的东西,王旦看了也不生气,他就只吃饭不讲一句话,旁人问他为什么不喝汤,他说:“我偶然有点不喜欢吃肉。”后来家人又在他饭里弄了一些脏东西,王旦就说:“我今天不喜欢吃饭,是不是可以另外做点粥?”家里人无不为他的修持、涵养而佩服得五体投地。

后人评价说:“魏国公(王旦封号)德量恢弘,从容大度,为国家举荐贤才,真诚地为国为民,是一个真正的忠臣。但他却经常称赞别人忠正,而且自己却不漏痕迹地做,让对方没有感觉,也不会跟对方邀功,他的心胸、度量是何其的宽广!”

王旦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廉洁之人,在他晚年的时候,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置田宅家产?为什么不留给你的儿孙?”王旦当时就讲道:“儿孙当要自立自强,如果父母留下这些田宅财产给他们,无非就是要让他们造成不义之争而已。”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八德”,事实上,如果其中一德真正做到了,“八德”也做到了。王旦是一个忠臣,也是一个“八德”具足非常完美之人。的确,古圣先贤的点点滴滴,无不垂范于后世,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努力效仿啊!

【注释】①笏:hù,古代大臣上朝拿的手板。

岳飞报国

岳飞兵寡,善破众军,尽忠报国,盖世功勋。

宋朝岳飞,他最擅长以少胜多,岳飞很小的时候就有很大的力量,他拉的箭有三百斤,并且左右手都能开弓,所以人们都称他为神力。他在出生当天,天空有许多大鸟在他家的屋顶上,因此,父亲给他起字鹏举,名飞。

在他没有满月时,黄河决堤,母亲抱着他坐着家里的瓮顺流而下,后来平安活下来。他在十几岁时就读兵书《左氏春秋传》,对于忠贞报国的事情了如指掌。在十几岁时就跟周炯学箭,学得非常好。后来不幸老师过世了,每逢初一、十五在家祭祀老师,他的父亲、母亲又谆谆告诫他,一定要凭借这些武艺好好地报效国家。

岳飞出生的时候,北宋、辉中、金中发生战役,所以当时的国仇家恨铭记在心,一定要报效国家。因为他精通武术,又懂得兵法,作起战来比别人精明,以少胜多。在朱仙镇战役中,岳飞以五百人就破了兀①术所率领的十余万敌军,可见岳飞非常善战,是一个文武至全之人。但每次朝廷下来褒奖,他一定说:“这些都是将士们浴血奋战的结果,自己哪里有什么功绩?”所以,底下的人非常效忠岳飞,在战场上英勇奋战,杀得金兵闻风丧胆,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曾率军一直打到距离原北宋首都汴京附近的朱仙镇,很快就要收复汴京。然而,以奸臣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掌握了朝中的大权,秦桧平时在朝廷里跟岳飞有摩擦,所以处处跟岳飞过不去,想办法陷害他。秦桧与兀术私通说服宋高宗,一天之岳飞内,朝廷连发十二道金牌,让岳飞从前线回到杭州。他又设计把岳飞父子打入大牢,让大臣何铸来审判。当时何铸是一位忠臣,他举证了一些资料证明岳飞是清白的。岳飞被审问时,把自己的衣服撕毁给何铸看,母亲在他入伍前,在后背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字。何铸看到很惊讶,他也知道岳飞的忠心,就跟秦桧讲了这件事情,秦桧当时无话可说。可秦桧一心一意要害死岳飞,他看到何铸跟自己不是一路人,就改用万俟契②继续审判岳飞的罪,最后实在找不到罪名,就用“莫须有”这三个字来定罪,一代名将就这样被害死了。

岳飞去世后,皇上封他谥号“武穆”,忠勇之将。他虽然被秦桧陷害,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后人的心中,成为名扬千古的抗金英雄。

从这个故事中,让我们联想到民国初年书法家林闪之很有哲理的四句话:“有德有才(他会)爱才;无德有才(他会)妒才;有德无才(他会)用才;无德无才(他会)毁才”,这是用人的方法。有德有才会让更多的人贡献社会;无德有才祸国殃民,忌妒置人于死地,我们看到秦桧杀害民族英雄岳飞,但是他也没有好下场,夫妇二人至今还跪在杭州岳飞庙里,天天受到万人唾骂,真是弄权一时凄凉万古。当一个人有地位的时候,绝对不是用这个地位去弄权去享受,而是代表自己有责任和义务为老百姓服好务,造福于人民。

【注释】①兀:wù。②万俟契:mòqíxiè,秦桧的老师,万俟,复姓。

孟容制强

孟容执昱①,贷债令偿,不奉诏旨,抑制豪强。

唐朝许孟容在当京兆君的时候,遇到了保护皇宫的神策军官吏李昱。这些军吏,自己凭借特殊的权威就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借钱不还。这个李昱跟当地的富人借了八百万两,三年从来不提,富人就到衙门告状。

先前许孟容还没有到位时,这些神策军我行我素,没有章纪,为非作歹。孟容到职后,不怕权势把李昱抓了起来,收押在狱中,没收身上的武器,并立下契约,让李昱在规定的时间内偿还欠债,否则要处死刑。当时军队里的同僚非常害怕,从来没有一个官吏敢办他们,碰到许孟容不怕权势。同僚向朝廷反映这件事,皇上派一位吏者让孟容将李昱送回军队里,孟容说:“我不能接受这个诏令,因为臣管辖的区域是陛下的相邻,如果不能抑制他们,如何能治理这个乡镇、这个都市,使这些地区得到安宁呢?李昱钱一日不还,就不可能送他到军中。”于是皇上体贴到孟容的一片苦心,就赞叹孟容,也肯定了他的做法。

富有的人经常放高利贷,固然危害社会很大,而借债不还会失去诚信,社会风气将会大乱。如果你袒护富有的人,是不对的;如果你矫枉过正,袒护贫民,也是不对的,如佃户抗租,欠钱赖债,使信用丧失,风俗败坏,这种现象跟掠夺没有什么区别。孟容刚直不阿,心地无私,皇上奖赏了他。

【注释】①昱:yù。

洪皓就鼎

洪皓不降,愿就鼎镬①,此真忠臣,光明磊落。

南宋的洪皓,奉了皇上的使命,到金朝里去做使臣。到了云中的地方,金朝里的人强迫他在刘豫部下去做事(刘豫原本是宋朝人,后降金人)。洪皓说:“奉了皇上的使命,走了万里的远路,哪里能侍奉两个主人?这是不可能的,我恨不得能把叛逆刘豫给杀了,哪里能忍受这种屈辱来侍奉刘豫而苟且偷安呢?如果让我投降,宁愿下油锅都在所不惜。”当时金中有一个叫粘没喝的大怒,要一剑将洪皓杀了,这时金兵里面有一个军官说:“这个人是真正的忠臣,不要杀他。”就替洪浩跪着请求。后来粘没喝接受了军官的请求,就把洪皓流放到了冷山这个地方。一直到了绍兴十二年时,他才回来。

洪皓在回来时,秦桧还当权,因为以前与秦桧有冤仇,秦桧在他回来时也屡屡向皇上说他的坏话,又被流放。当洪皓到秀州做司禄这样的小官时,碰上大水来临,许多食物不能及时发放老百姓,他就向陵守建议,发官库里的谷粮,直接给受难老百姓。而在当时绣州是粮食的转运战,米到此处要转送到一般小的城市,所以洪皓向陵守建议不转运,而卖给老百姓。当时郡守不敢担当,说:“不可以。”洪皓又说:“我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十万人生命,希望郡守将粮发放给汲汲②可危的百姓。”后来太守也深受感动,这样就解救了十万人的性命。人们感之入骨,大家把他比喻跟佛一样救苦救难,悲天泯人,称他为“洪佛子”。在发水灾后不久,又遇到了盗贼,盗贼抢到洪家的时候,知道他就是洪皓洪佛子,盗贼说:“洪佛子不能抢。”可见,当时百姓是多么的尊重他,皇上在他过世后封他为“忠宣”的谥号。

历史记载,洪皓饱读经书,他的长子洪适③记忆力很强,次子洪遵举、三子洪迈,三个人都很会读书,都有过目称诵的能力,并同时考中,品性、文笔都兼备。高宗说:“洪皓能效忠宋朝,所以他的后人有这样的果报,闻名满天下。”

【注释】①镬:huò,古代的大锅。②汲:jí,急切的样子。③适:kuò。

孝孺①斩衰②

孝孺斩衰,草诏四字,振笔直书,燕贼篡位。

方孝孺(1375~1402),字希直,又字希古,宁海县北乡溪下村人。他是明初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从学于大学者宋濂,尽得其所学。方孝孺通经史,擅诗文,博学多才,但生性耿直,人称“正学先生”。

建文四年,明成祖朱棣(原封为燕王)起兵攻陷南京,推翻惠帝,夺取了皇位,而后,朱棣因方孝孺闻名,逼其为他起草登基诏书。方孝孺自惠帝被害后,日夜恸哭。听到朱棣召见,就身穿麻衣,殿见朱棣。“麻衣”在古代称为孝服,方孝孺穿麻衣,一方面表示对惠帝遇难的哀悼;一方面是对朱棣篡夺皇位的仇恨。朱棣见方孝孺身穿麻衣,就走下台阶扶起方孝孺说:“你何苦呢?今天环境已经不同往日,哭也没用。我是效法周公辅佐帝王的。”方孝孺冷笑道:“成王安在?”方孝孺义正词严地反击燕王,弄得朱棣十分狼狈。

在周朝时,武王过世早,而成王年少,如果当时辅佐他这个人没有德行,没有大公无私,将无法治理周朝。周公将周朝的礼、乐全部建立下来,辅佐成王有六年,等到第七年成王长大了,周公就把所有的权力交给了成王,他没有因为他弟弟去世,而要篡夺国家大权,他只想治理好国家。所以周公在当时所作所为除了辅佐成王之外,还不遗余力地教他进退、应对等方面的礼仪和规范。因此,周公辅佐成王在历史上传为美谈,被后来许多人效仿。当时朱棣假借效法周公辅佐成王,软硬兼施,逼方孝孺为他草诏。方孝孺走到案前,从容提笔,写了大大的几个字“燕贼篡位”投笔于地。朱棣本待发作,忽然记起下江南时,有个叫姚广孝的人曾对他说:“殿下至京,希望保全方孝孺。若杀此人,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因而仍耐着性子对他说:“这是我家族中的事,先生何必这样自苦呢?”方孝孺听后,便声色俱厉,骂方孝孺不绝口。朱棣见此,再也按捺不住怒喝道:“你不怕灭九族吗?”方孝孺从容答道:“即使灭十族,又敢奈我何?”朱棣恼羞成怒,便下令拘捕方孝孺亲属,每捕到一个便当着方孝孺的面,捆缚杀戮。方孝孺仍面不改色,骂声不绝,但当他看到弟弟方孝友被捆缚带到时,便流下泪来。方孝友见哥哥流泪,便随口咏诗一首安慰道:“吾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当此间,华表柱头千载鹤③,旅魂依旧到家山。”

方孝孺宁死不屈,连他的弟弟也那样视死如归。他的门生卢原质、郑公智等都是宁海人,因都是方孝孺的学生而被杀,凑足十族之数。

在历史上记载有一千人左右被杀,有一千五百人被流放到边疆,朱棣手段毒辣,方孝孺是国家的栋梁大臣,他推出被斩时,写了绝别书,让人看到声泪俱下,被害时年仅四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