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美德3
2840400000003

第3章 孝篇(2)

有一次,曾子到山里头去砍柴,只有母亲在家。不巧家里突然来了客人。母亲一时不知所措,唯恐因待客不周而失礼,情急之下,她就用力咬了自己的指头,希望曾子在山里心能有所感应,赶快回家。果然,母子连心,曾子正在山中砍柴,忽然感觉一阵心痛,他马上就想到了母亲,于是,就赶紧背着木柴赶回家中。

还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蒸梨给年迈的婆婆吃。当时梨蒸得还不熟,她就端给婆婆吃。曾子看了非常生气,也很懊恼,就把妻子休出家门。从此,曾子父兼母职,也没有再娶,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把儿子曾元从小就教育得非常好,使他后来也成为了贤达之人。

曾元在他长大成人之后,曾因为思念自己的母亲,向父亲请求是否可以把母亲接回来住,但是曾子并未答应。他告诉儿子说:“人一生最重要的无过于他的德行,而德行的根本在于孝道。一个女子嫁到丈夫家,最重要的是要使这个家能够承上曾参养志启下,也就是能孝敬公婆,教导子女,辅佐丈夫。”

由此可见,曾子极其重视孝道。他认为妻子连蒸梨这种小事都处理不好,又怎能承担起整个家庭的责任?怎能尽到一个儿媳、母亲和妻子的本分?如此身教会有损于家风,导致家门不修,也会影响到后世子孙。所以,与妻子分离也实在是不得已之举。曾元听到父亲这番意义深远的话语,自然也理智地认同了父亲的看法。

又有一次,曾子路过一个叫“胜母”的地方,他很避讳这个名字,所以就不肯踏入这个地方。

孔夫子知道曾子是一个孝子,所以将“孝道”的学问传达给他。在《孝经》当中,夫子与曾子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把孝道表露得一览无遗。他嘱托曾子一定要把孝道发扬光大。由此可知:曾子的为人和孝心孝行非同一般常人。

曾子不但对于奉养父母的身体非常的重视,即使在日常生活、言语行为当中,也非常的谨慎,唯恐有辱父母养育之恩,担心因为自己表现不好而使父母蒙羞。

同时,他更非常留意如何教导自己的学生,时刻以自己的修身来做学生们良好的行为典范。所以,他的学生子思继承了他“养志”的精神,不仅使自己成为了贤人,他的学生孟子后来也成为“亚圣”。

曾子一生秉承孔夫子的教诲,依教奉行,专心致力于孝道,也用自己一生的行持来告诉我们,如何顺承亲意,如何将孝道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他不但做到了“入则孝,出则弟”,还做到了“谨而信”,并且把夫子所教的这些德行流传于后世,培育他的学生。而由他所传述的《孝经》,也流传千古,直至今日。其间不知造福和成就了多少的家族与朝代。

纵观天下父母之心,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龙成凤,希望他们能有所成就。然而,成就“功名利禄”并不算真有成就,而成就“道德学问”才算真有成就。

【注释】①参:shēn。②养志: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③舆:yú。

老莱斑衣

老莱七十,戏彩娱亲,作婴儿状,烂漫天真。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人,他的生平众说纷纭。《史记》怀疑老菜子就是老子,但是历史上并不可考,所以,他真正的名字没有人知道。

老莱子生性非常孝顺,他把最可口的食物和最好的衣物、用品都用来供养双亲。生活点点滴滴,尽极关怀照顾,非常体贴。父母亲在他无微不至的照料下,过着幸福安乐的生活,家里充满祥和。人如果能在晚年安享天伦之乐,这样的人生是多么有意义,多么令人欣慰。

虽然已经年过七十,但是老莱子在父母亲的面前从来都没有提到过一个“老”字。因为上有高堂,双亲比自己的岁数都要大得多,而为人子女的人如果开口说老,闭口言老,那父母不就更觉得自己已经走入风烛残年,垂垂老矣了吗?更何况,许多人即使年事已高、儿孙成群,也总是把自己的儿女永远当成小孩一样来看待。

不难想象,一个人年过古稀,他的父母少说也有九十多岁了。对于大多数年近百龄的人来说,身体都会比较虚弱,而且行动不便,耳昏眼花。要跟他讲讲话,可能他已经没有办法听得很清楚了。由于腿脚不太灵活,纵使想要带他们到处去走走看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老人家的生活,往往都比较孤寂、单调。善解亲意的老莱子很能体恤①父母亲的心情,为了让父母能够快乐起来,他装出许多活泼可爱的样子,来逗双亲高兴。可以说是用心良苦。

在孝顺父母的方式上,老莱子别有一番与众不同。他有一次特别挑了一件五彩斑斓的衣服,颜色非常的鲜明。就在他的父亲生日的那一天,他身着这件衣服,装成婴儿的样子,在父母面前又蹦又跳地跳起舞来,一边嬉戏玩耍,一边迈动轻盈的舞步,真像是童心未泯的小孩儿,特别逗人开心可爱。

从他挥洒自如的动作中还可以看出,为了不让父母操心,天性孝顺的老莱子,对身体的健康始终非常的关注。所以虽然年过七十,但他还能轻松活泼地在父母亲的面前迈动轻快诙谐的舞步,让父母欢喜。

一天,厅堂旁边刚好有一群小鸡,老莱子一时兴起,就学老鹰抓小鸡的动作来逗双亲高兴。一时鸡飞狗跳,热闹不已。小鸡一颠一颠地到处跑,特别的可爱。而老莱子故意装成非常笨拙的样子,煞费苦心,而又无可奈何。看到这番情景,双亲笑得合不拢嘴。温馨的画面,展现出人伦至孝的感人场景。

为了让父母在生活上有喜悦的点缀,在日常生活中,他经常会出一些点子,逗父母快乐。有一次,他挑着一担水,一步一晃地经过了厅堂的前面。突然“扑通”一声,做一个滑稽的跌倒动作,父亲哈哈大笑。“这个孩子真是养不大,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母亲说完也笑了。

年纪大的人眼睛昏花、耳朵不灵,行动更是不便,老莱子就在家里扮演一个快乐的丑角。他并没有把自己当成是年纪大的人,在父母面前,他永远都像小孩子那样活泼可爱。

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对父母的体贴、探望。让我们摒弃自私与冷漠,像老莱子那样,做一个懂得体贴关怀的人,做一个用心去感受别人需要的人吧。

《礼记》云:“恒言不称老。”为人子女永远不要在父母的面前声称自己已经老了。一位孝顺的孩子,总是会想方设法让父母觉察不到岁月的流逝、年纪的增长。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连孩子都老了,那父母不就更为年迈了吗?他们听了之后,该多么伤心啊!所以,在父母的面前,为人子女不应当提到“老”这个字。

为了让父母亲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老莱子想尽种种办法来体慰父母的心。他把这句善体亲心的话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个幸福的家庭,千百年来令人羡慕不已,赞叹不尽。

【注释】①恤:xù,对别人表同情。

郯①子鹿乳

郯子亲老,双目皆瞽,入鹿群中,为取鹿乳。

郯子,春秋时期周朝人。他天性非常孝顺,父母年老,双目失明,听人说喝鹿乳会好,郯子就借了一件鹿皮的衣服,乔装成一只鹿,跑到深山里,混进鹿群中取鹿乳。猎人看到动也不动的“鹿”抽出箭想射时,郯子便慌忙立起身来,掀掉鹿皮,并大声地把详细的情形告诉猎人,才免掉了被射杀的危险。猎人非常感动,就把鹿乳送给他。郯子将鹿乳取回家中,双亲喝后眼睛复明。

后来,他做了郯国的国君,所治理的郯国虽是区区小国,却颇有名气,这其中主要原因是郯子的政绩、才华和仁孝之德赢得了人心。郯子治国讲道德、施仁义、恩威有加,百姓心悦诚服,使郯地文化发达,民风淳厚,一些典章制度都继续保持下来,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

历代帝王视郯子为德、才、威、雅的化身,郯子死后,后人建郯子庙、郯子墓来纪念他。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郯子庙中塑有“三圣”像,即孔子、老子、郯子。人们对郯子的崇拜之情由此可见。

【注释】①郯:tán。

汉文尝药

汉孝文帝,母病在床,三载侍疾,汤药亲尝。

汉朝文帝,姓刘字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他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汉文尝药兴礼仪,爱民如子,注重发展农业,到了播种的时候,亲自带领大臣到乡下耕地、播种,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身为皇帝,非常虚心,而且知错就改,在位期间,没有建新房子,把省下的钱用来照顾孤儿和老人。他治国有方,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贤明的皇帝,与汉景帝一起被誉为“文景之治”。

在他八岁时,高祖封他做代州地方的代王,因为他是庶出的,养身娘是薄姬,后来称薄太后。汉文帝的天性很孝顺,薄太后曾经生病整整三个年头之久,文帝心忧如荼①,早晚侍奉毫无倦怠,和颜悦色地来安慰自己的母亲,用亲情为母亲解忧,照顾得非常周到。夜间睡觉的时候,衣不解带,每次端药都要亲自尝一尝后再给母亲喝,可见汉文帝的至孝之心!虽然贵为天下之尊,奴婢成群,但他都亲自来侍候着自己的母亲,以自身的仁、孝治天下。

言教不能令人责服,唯有身教能摄于无形。这个故事说明,孝不分贫贱,不分富贵,只要你有心,每一个人都可以恪尽职责,都可以尽到孝道。

【注释】①荼:tú。

郭巨埋儿

郭巨埋儿,雷震儿活,天赐黄金,官不得夺。

汉朝郭巨家里很贫穷,兄弟三人,父亲去世后留下一些家产。而郭巨都分给其他兄弟,却将母亲接到自己家奉养,克勤克俭地生活。后来,家里添了个儿子,生活更加艰苦,母亲总将好吃的留给孙子,郭巨很心痛,就让孩子在吃饭时出去玩。有一天孩子出去玩时溺水而亡。为了不让母亲伤心,他叮嘱妻子,千万不要让母亲知道,并对妻子说:“子可再有,母不可复得。”郭巨的妻子不敢违背丈夫的话,赶紧挖坑。当挖到三尺深时,突然有一雷巨响,震醒了她的儿子,这时看到坑内有一坛黄金,上面写着“天赐黄金,郭巨孝子,官不得夺,民不得取”十六个字。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供养孩子。

江革负母

江革避难,负母保身,乱平贫苦,行佣供亲。

后汉江革,字次翁。年少父亲就过世了,独与母亲居住,当时正遇王莽作乱,所以他就背着母亲逃难。

在逃难中,经常遇到盗贼,这些盗贼不但想要劫他,还想让他当盗贼。面临这种情形,江革就在盗贼面前苦苦哀求,希望盗贼能念他老母没有人赡①养,放他一马。盗贼看到孝子如此诚心诚意地哀求,所以不忍心劫他,更不忍心杀他,甚至有的还告诉他如何行走,以免再遇到盗贼。有的盗贼被他感动,思念自己的母亲,便纷纷解散了,可见,做盗贼也不是他们的本性,都是因为一时之乱,一时环境所迫,才会沦为盗贼。所以江革虽然多次遇到困难,多次遇到艰险,但到最后还能得到这些盗贼的帮助,转危为安,可见孝道的力量有多么大!孝道感染力有多深!

后来盗贼被平乱之后,江革就带着母亲一起走到下邳②这个地方居住。因为非常贫穷,所以他就找了一份苦力挣钱供养母亲,挣的钱再少,也买最好的东西给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母亲过世之后,江革非常哀伤,晚上睡觉都不脱孝服。他的行为不但感动邻里,还感动了地方的父母官,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但是不久,他就辞官返乡。皇帝非常思念江革的为人,下旨朝廷一定要年年慰问江革,而且一生所需要的财物由朝廷来供给。

江革的孝行争光于日月,为天下人所知,他的孝顺是非常伟大的,所以人人称他为“江巨孝”。

【注释】①赡:shàn,供给人财物。②邳:pī。

蔡顺拾椹①

蔡顺丧父,世乱岁荒,拾椹奉母,赤黑分筐。

汉朝蔡顺,小时候就失去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因躲避王莽兵祸战乱逃难来到了椹涧。谁知这里也因连年兵祸,土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母子二人日子过得很艰难。为了能活下去,蔡顺留母亲在家,自己天天外出讨饭,讨到好一些的食物带回家让母亲吃,自己只吃些野菜剩粥充饥。

后来,樊②崇率领的赤眉农民起义军打到许昌,当时,老百姓害怕军队抢掠,逃的逃,躲的躲。本来就以要饭为生的蔡顺生活更加艰难了,经常是跑了很远,也讨不到一口吃的。太阳落山了,蔡顺还没有返家,母亲惦念儿子,就坐在村头等候,故而今天椹涧乡菜园村西的山冈上还存有“等子寺”遗迹。

又是一年青黄不接的时候,蔡顺饥肠辘辘地跑到下午,还是没能讨到吃的。忽然,他发现一片桑林。看到地上落着不少桑椹,他如获至宝,赶忙捡拾。他把黑紫蔡顺拾椹色和青红色的桑椹分开放入篮中,欢欢喜喜地往家赶。不料在回家途中遇到一队赤眉军,士兵们见他篮内的桑椹按颜色分开放置,感到奇怪,问其缘故。蔡顺说:“黑紫色的是成熟的果子,味道甜,带回家给母亲吃;青红色的发酸,留着自己吃。母亲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分开来母亲好拿。”

好人总有好报。赤眉军怜悯蔡顺人好心诚,没有伤害他,而且还要把抢来的东西米、谷、牛、羊送给他。但蔡顺明辨是非,不义来的东西丝毫都不接受。

驻守在熊耳山上的赤眉军士兵们看到蔡顺如此孝敬母亲,不禁思念起家乡的亲人,也就不想再四处征战,想回到父母身边,以尽孝道。于是,士兵们就在营寨旁的小河边洗掉眉毛上涂的红颜色,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因此,当地群众就叫这条河为“洗眉河”。

等盗贼平定后,生活也安定了,母亲却不幸过世,还没有来得及办理丧事,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邻居发生火灾,眼见火临近,他就抱着母亲的灵柩号啕大哭,这时火竟然绕过他家,这是孝子感动天地的证明!母亲活着时怕打雷,每到下雨打雷,他都跑到墓地,抱着墓碑哭着说:“儿子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蔡顺不仅母亲活着的时候孝顺,母亲去世后仍然视父母如活着一样,确实做到了“事死者,如事生”。

【注释】①椹:shèn,桑树结的果实,同“葚”。②樊:fán。

姜诗出妇

姜诗夫妻,孝奉甘旨,舍侧涌泉,日跃双鲤。

后汉姜诗,是一位非常孝顺父母的人,他的妻子庞氏也尤其孝顺。婆婆愿意吃鲜美的鱼,又爱喝六七里路以外的江水,庞氏就去江边挑水,无怨无悔。

有一次,在挑水的半路上遇到大风,回来迟了,婆婆口渴,姜诗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妻子赶出了家门。庞氏毫无怨悔,但又不想离开这个家,就到邻居家居住一段时间,在邻居家还关心婆婆和丈夫。她用纺织得来的钱买了一些东西,叫邻居送给婆婆吃,并且不让邻母说出来。婆婆觉得奇怪,问邻母:“你为什么经常送这么好的东西给我吃,以前却没有?”后来邻母把一切告诉了她的婆婆,婆婆很感动,将庞氏接回来。庞氏回家后更加孝敬婆婆。

有一次,姜诗的儿子不幸在外面被水淹死,他跟庞氏为了不让母亲伤心,就编了个理由对母亲说孩子出外求学去了,不能回家。后来夫妻二人对母亲的孝心感动了天地,在他家的旁边,竟然涌出一口泉水,而且泉水的味道就跟江水一样甜美,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自水中跃出。庞氏每天将鲤鱼做给婆婆吃,同时也请邻母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