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美德4
2840500000015

第15章 魏晋南北朝(1)

王祥王览兄弟相护

三国时,一个中秋前夕。王氏兄弟家中,哥哥王祥与弟弟王览伫立在屋檐下,抬头仰望着星空。王祥高兴地说:“明日就是中秋佳节,又是弟弟你十五岁生日,真是双喜临门啊!”

王览却叹了口气说:“哥哥,你说我长大后,我们还会像小时那样好吗?”王祥说:“原来你担心的是这个呀,不论何时,你我都是最好最好的兄弟!”这时母亲回来了,她把王览拉到里屋,塞给他一块点心。王览不满意地说:“怎么又只给我买,不给哥哥买?”王母很生气地说:“傻孩子,跟你说过多少次了,王祥又不是我亲生的!都这么多年了!我容易吗?你一个就够了,还要带上个他!唉!都十五了,还是这么不懂事!一点也不体谅当母亲的艰难!”原来,王祥和王览是一对同父异母的兄弟。哥哥王祥两岁时,母亲死了,父亲娶了后母。后母开始还对他挺好,可不久生下了弟弟王览,从此王祥可就遭了殃。后母总是支使他去干这干那,也不管他小小年纪是不是受得了。父亲在世的时候,还能帮他一把;父亲病死后,王祥就更惨了。但是这对同父异母的兄弟从小却亲密无间。

王览见母亲生气了,只好承认说:“孩儿错了。”王母摇摇头,忙碌着将买来过节的食品从篮子里摆出来……忽然掉下一只黄色布包,包上写着“砒霜”二字,王览大吃一惊:“啊?!”王母冷酷而严厉地说:“这都是为你好!你已经十五岁了,成家立业在即。家里这么点家当本来就不够,到时势必还要和你那个兄弟一分为二!所以……”

中秋之夜,王家三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赏月。王览一改往日的活泼,神情紧张,低着头若有所思。王祥什么都不知道,看到弟弟这样,很是奇怪:“弟弟今天怎么了?”王母笑道:“没什么,大概是偶感风寒,有点不舒服吧。”王览默不作声,脑海里回忆起儿时的情景:那是一个冬日,大雪满山。王祥衣衫单薄,在奋力地砍柴。寒风阵阵袭来,他被冻得直打哆嗦,只好更加使劲地砍着。这时,一个身影由远而近,原来是弟弟王览。王祥惊讶道:“你怎么来了?”王览说:“我来帮你。”王祥拉住弟弟说:“快回家吧!外面太冷了,母亲让你留在家里是对的!”王览说:“要回家,就一块儿回家!”王祥一愣,想了一想说:“我送你下山!走。”王览说:“不,要回家,就一块儿回家!”王祥很感动,把斧子往腰间一插:“好!一起回家!”风雪越来越大,王祥脱下外套,将两人一起罩住,靠得紧紧地下山去了……王览从回忆中缓过神来,下意识地说:“哦,对……没什么,也许是昨夜小感风寒……”王祥说:“弟弟今日身体不适,就早些回房休息吧。”说完,就想让弟弟走。王母大急:“哎哎,等等,今天是弟弟生日,总要干完这一杯再走吧!”王祥说:“弟弟过生日应该干一杯!这杯酒我替他喝了吧。”说完,拿起弟弟的酒一饮而尽。他正要起身,王母急道:“还有你这杯!”王祥笑道:“哎呀,差点把自己这杯忘了。”他拿起酒杯……突然,王览一把将哥哥的酒杯夺下:“你替我喝了,我也替你喝!”说完,拿起酒杯就往嘴边送。王母大叫:“使不得!”伸手一巴掌打翻酒杯,毒酒洒在地上“嗤嗤”地冒烟,慢慢地流淌……王祥吃惊地看着。

第二天一大早,王家门前。王祥背起行囊,向王母作揖辞行,王母默默无语。王祥出发了,穿过热闹的集市,经过寂静的村庄,爬过绿色的山坡……忽然他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跟在后面——是弟弟!王祥大惊:“你……你怎么……”王览说:“要走,就一块儿走。”王祥说:“傻瓜!我们兄弟俩各有各的路要走,家里太小,我是哥哥,理应搬出来。快回去!母亲还要你去照顾!”王览说:“要回家,就一块儿回家。”说着,死死拉着哥哥的衣服不放。王祥长叹一声:“弟弟,不是我不想与你一起回去。我已经没有母亲了,你不能再没有了母亲!不必远送了,唉!我们兄弟俩总有再见之日……”说完,回头欲走,却看见王母不知何时已站在了小路的尽头,她惭愧地朝王祥跪下了。原来王母思考了整整一夜,终于良心发现……

曹操五十立大志

三国时,军阀袁绍以十万精兵称雄北方,对只有四万兵卒的曹操不屑一顾。他骄纵蛮横,致使谋士许攸愤而投奔曹操,献出火烧袁军粮草之计,从而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袁绍也在不久之后暴病身亡。袁绍死后,曹操最大的威胁消除了。

古代瓷器曹操带兵凯旋。一路上,将士们都很兴奋,认为袁军败退,北方已定,大家可以弃甲归田,过安稳日子了。但是大胜而归的曹操却郁郁寡欢,满腹忧思。

黄昏时分,曹军来到一高坡前,曹操策马上坡,远眺着苍茫暮色和万丈彩霞,不禁吟道:

岁月悠悠,老年已将来临

转战南北,何时能回故乡?

天下没有统一,我的壮志未酬。

战马不卸下鞍,铠甲不离开肩。

谋士郭嘉紧随其后,默默无言。可是不远处却传来战士们悠扬的歌声:

离家数载无音信,姑娘等得烦了心。

如今战胜得回还,喜抬花轿迎亲归。

月亮照在我头上,姑娘不要嫁他人。

原来,此时曹军上下都认为北方平定,可以安享太平了。但曹操胸中的大志却是:平定中原,进而统一全国。郭嘉深知曹操之心,于是怒斥那些贪图安逸的将士,代曹操说出统一中原的大志。曹操见他如此知心,甚为相惜。就在这时,探马来报:袁绍之子袁尚、袁熙已经投靠东北乌桓。曹操因势利导,趁机激励全军将士直捣乌桓。

兵发乌桓的路上,连日干旱无雨,将士们口渴难耐,正在无计可施之时,天降大雨,曹操欣喜若狂。可谁知连日暴雨,洪水泛滥,行军速度异常缓慢。这时,有谋士建议驻军休整,但曹操担心延缓时日错失良机,执意不肯。这时,郭嘉献出一计:丢弃重物、扔掉盔甲、轻装行军。这一计策遭到众人反对,因为一旦遭遇敌军,后果不堪设想。曹操沉思片刻,下令依计而行。

可怕的事终于发生了:在地势险峻的白狼山(在今辽宁喀剌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境),曹军遭遇乌桓三万骑兵的伏击!一时之间,曹军上下惊惶失措,乱成一团。曹操见此情景,拔出宝剑,高喊:“大家不要惊慌!随我来!”他带头纵马杀开一条血路,直冲白狼山头,在制高点上镇定自若地指挥战斗。将士们深受鼓舞,奋力拼杀,大败三万乌桓骑兵。

随后,将士们士气高涨,纷纷要求乘胜追击,但郭嘉却坚决反对,并说:如今诸侯割据势力,矛盾重重,我们一旦进攻,他们就会联合抵抗;我们不进攻,他们反而会起内讧,自相残杀,到时我们只需坐收渔翁之利!曹操听后,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采纳了郭嘉的建议,按兵不动。可是,几个月过去了,乌桓毫无动静,曹操变得非常焦虑、急躁。郭嘉深知其意,便宽慰他再等一等。曹操一听,大怒道:“等!我已经五十岁了!再等我就……”郭嘉终于明白曹操一直郁郁寡欢,是因为他担心自己已经老了,无法完成统一大业了!

事隔不久,乌桓果然派人携袁尚、袁熙的头颅拜见曹操,曹操由此更加赏识、信任郭嘉。征服乌桓后,曹操信心大增,决定发兵南下。然而在南下途中,曹军却因缺水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艰难险阻,军心开始涣散。对曹操打击最大的是:郭嘉因病去世了。此时,年过五十的曹操扪心自问:要不要就此放弃?最后,他毅然决定继续统兵南下。

南下途经渤海时,曹操临海凭眺,看着惊涛拍岸,巨浪滔天,写下了著名的诗篇《龟虽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自此,他更加坚定了意志,再也没有消沉,直到统一中原。

刘备三顾茅庐

三国时,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汉室后代刘备欲恢复刘氏江山,干一番事业,苦于没有能人辅助。一天,隐士徐元直向刘备推荐了南阳居士诸葛亮(即孔明),说他是当今贤士,不可多得。刘备向友人司马徽打听情况,司马徽也对其赞不绝口,愈加增强了刘备拜见这位贤士的迫切愿望。

第二天一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二位兄弟骑着马寻到卧龙冈。三人来到茅庐前,刘备下马亲叩柴门,有书童出迎,刘备笑问孔明在否?书童称主人外出未归。刘备无奈,只好和二位兄弟扫兴而回。

行至数里,忽见林中有人走出,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刘备猜想此人可能就是孔明,急忙下马向前施礼,不料来人说自己不是孔明,而是孔明的朋友崔州平,正欲拜访孔明。刘备听后无奈,三人继续行路回家。

几旬以后,刘备听说孔明在家,忙叫张飞备马前往。张飞以为一个村夫,没有必要劳驾哥哥前往,可以派人把他叫来即可。刘备认为不妥,孔明是当今能人,应该亲自去请。于是刘、关、张三人又一起前往卧龙冈。

行不多远,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张飞埋怨天气太冷,刘备听后说:“这正好使孔明知道我的殷勤诚意。”三人骑着马、顶着风雪进入山里,忽然听到路旁酒店有人正在饮酒作歌。张飞看到酒店顿时来了精神,想进店喝酒御寒。三人悄然走进酒店,只见暖炉旁有两位长者在对歌。刘备以为是孔明,待其歌毕,急忙上前行礼询问,不料他们还是孔明的朋友。

三人快马来到卧龙冈孔明茅庐,刘备问书童:先生在家吗?书童回答说:正在堂上看书。刘备听后喜形于色,马上跟书童进了屋子,只见草堂之上,有一青年拥炉抱膝正在咏诗。刘备等其咏毕,急忙上前行礼:“刘备久慕先生,今特冒风雪而来,得瞻道貌,实为万幸!”青年慌忙答礼:“将军是刘豫州,想见我哥吧?”刘备一听是孔明之弟,连忙打听孔明在家否?孔明弟弟说他哥出外闲游了,刘备颇感失望。

三人无精打采地骑马返回。途中见一人暖帽遮头,骑着毛驴,后跟一个青衣小童,刘备一见:“此真卧龙先生!”下马快步向前拜见,结果却是孔明的老岳父。

几个月后,刘、关、张三人再次前往卧龙冈。刘备听说孔明在家,但在草堂午睡未醒,就叫关、张二人等在门口,自己入内探望。刘备从窗外瞧见孔明确在草堂卧睡,就静静侍立在门口。孔明醒后,听说有客人来访,连忙整装换衣出来会客。刘备目睹孔明尊容,马上下拜行礼,请孔明出山辅助自己。孔明推说自己年幼才疏,有误下问。刘备恳求:“望先生以天下苍生为重,开备愚鲁而赐教。”孔明听过刘备之志,又念他三顾茅庐之诚意,终于答应出山相助。当夜,孔明留三人住宿草堂,彼此围坐一起,纵论天下大事。

诸葛亮巧设空城计

忽听一声急报:“报丞相,马谡、王平失守街亭!”紧接着又是一声:“报丞相,司马懿统领大军,欲夺取西城!”诸葛亮轻叹一声,不停摇动着手上的羽扇。“报……报……报丞相,司马懿大军已经到了离城不远的山头,步步逼近!”又有探子来报。此时的蜀军大帐中,文臣武将都屏气凝神,表情严肃,气氛十分紧张。

诸葛亮低头凝思了一刻,站定后大声说道:“传令下去,各军收拾行装,准备秘密撤退。”说罢,转身对大将马岱、姜维说:“你们两人断后,掩护全军撤退后,才可退兵。”两人齐声答道:“是!”诸葛亮望了望蜀军全部人马,然后果断施令:“余下五千兵马随我去西城搬运粮草,二千五百名一批轮番调换。”

古代青铜器又有一探子飞马赶来:“报丞相,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正在向西城蜂拥而至!”“来得如此之快!”诸葛亮连忙抬头张望,远处果然尘土冲天。诸葛亮身边只有一班文臣和替换搬运的二千五百名士兵。文臣们紧张得睑色煞白,大气都不敢出。士兵们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诸葛亮大声发号施令起来:“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各守岗位,有敢高声说话者,斩!”众将士个个面露诧异之色,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不断地流下来。诸葛亮又道:“大开四门,每门派二十名老兵,扮作百姓清扫街道。告诉他们,只顾扫地,丞相已布下天罗地网,只等引诱魏军进城!”

远处,司马懿大军叫嚣着:“杀啊!”他们越来越近,那地动山摇的气势,使人骇然。将士们纷纷劝阻诸葛亮别冒这个险。诸葛亮一甩手,道:“你们都别说了。这步棋,我非走不可!”

魏军正飞速向西城拥来,司马懿率领大军,冲在队伍最前端。他望见不远的西城城门大开,而且诸葛亮居然只有两个书童伺候左右,在城楼上饶有兴致地抚琴。司马懿大喝一声:“众将士止步!”身后的十五万大军纷纷勒住了马。

诸葛亮身旁的两个书童紧张得厉害。一个手捧书卷,不住地颤抖;另一个惊慌中失手将诸葛亮的羽扇跌落到地上,他连忙弯腰捡起扇子,下意识地举起宽大的袖子擦拭汗如雨下的脸。但一直在城楼中央抚琴的诸葛亮却不为所动,仍然专注地拨动着琴弦。

远处的司马懿亲自策马前来观望:城楼下有几个老汉正在旁若无人地扫地;城楼上青烟袅袅,琴声悠悠。司马懿暗自思量:“连老百姓都可以如此镇定,看来此中必有玄机!”司马懿抬头观望诸葛亮:诸葛亮正在全神贯注地弹琴,连头也不抬一下。司马懿:“且看诸葛亮有何诡计!”琴声时而低沉,时而激昂。“嘣”的一声,琴弦绷断,琴声嘎然而止……司马懿听得不由打了个寒颤,说道:“这琴声充满杀气,西城内定有埋伏!”

他举起手,正想下令撤退,儿子司马昭突然策马上前,道:“父亲,千万不要被老奸巨猾的诸葛亮所骗,他一定是没兵可用,才故作姿态,诱你上当!”诸葛亮见此情景,不由大笑:“哈……司马兄不必害怕,我并未在城中设下埋伏,尽管进来吧!”司马昭:“父亲!诸葛亮明明是在设计骗你,我们十五万大军,难道怕他一座空城吗!”司马懿断然否定:“你们年轻人懂什么!诸葛亮为人细心谨慎、决不冒险。他大开城门,正是想引诱我们进城,我们岂能中计?”

司马懿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下令:“后军作前军,立即退兵!”司马懿率领大军垂头丧气、灰溜溜地往回撤。不多时,魏国十五万大军已经撤得无影无踪了,地上只留下许多马蹄印。城内的蜀军将士都如释重负地舒了口气。

城楼上,历经考验的诸葛亮望着所有的魏军都撤了回去,才轻轻吐了口气,举起衣袖擦了擦头上的冷汗,不由脱口而出:“好险哪!”早已赶上城楼的将士们惊奇地问道:“丞相为何敢冒如此大的风险?”诸葛亮正色道:“我不是冒险,而是不得已。我方二千多人难抵强敌,仓促逃走也必然被追上活捉。在危急关头,唯有出其不意,才能保平安。”

仓慈智治敦煌

敦煌城内。忽然传来一阵鸣冤的击鼓声,这鼓声已经好多年没有听见了。原来当地财主豪强横行霸道,州府二十多年来一直没有太守,昨天魏明帝派来了一位新太守,名叫仓慈。

仓慈一上任就碰到了一起棘手的案子——村民王老汉和张财主都告对方欺诈。仓慈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说。

王老汉说:“去年九月,家女小兰刚满十八。张财主见我女儿相貌姣好,要强娶为妾。我起初决不同意,无奈家中实在贫困不堪,张财主又许以重金作聘礼,明媒正娶,我才勉强答应。本说好十一月过门,可张财主等不及,竟于十月初八在集市上硬要将我女儿拉进他张家宅院。我女儿小兰执意不从,但张财主苦苦相逼,我女儿她……她竟被逼得跳下河去!连尸首也遍寻无着!至今已一年有余。敦煌府久无官员,我也不指望能让他偿命,只要他遵守婚约,拿出聘礼,还我女儿小兰名份。可他……他竟连这也抵赖得一干二净!说小兰之死与他毫无关系!大人一定要为我伸冤啊!”仓慈直皱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