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
2840700000016

第16章 西晋

司马炎称帝

魏帝曹髦被杀以后,司马昭将自己封为晋王,为自己称帝做好了准备。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他的儿子司马炎继位为晋王,命令魏的文武大臣都改任晋官。同年12月,司马炎迫使魏帝让位。正式称帝,建国号为晋,将洛阳定为都城,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西晋分封制

西晋统治者为了防止政权被外姓攫取,实行分封制。泰始元年(265年),分封宗室27个王。几年以后,又陆续增封。前后受封的一共有57个王。诸王以郡为国,规定大国有民户2万,置上中下三军,共5000人;次国民户1万,置上下二军,共3000人;小国民户5000以下,置一军,1500人。同时大封功臣和异姓世家大族为公侯,一次就封500多人。这些人在西晋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地主阶层。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西晋建国后不久发生在统治阶级内部的一场大祸乱,它自公元290年宫廷政变起,至公元306年东海王司马越立晋武帝第25子司马炽为晋怀帝止,前后持续了16年。“八王”指的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同、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颐、长沙王司马义、东海王司马越。

永嘉之战

八王之乱中,北方少数民族贵族乘机反晋。建武元年(304年)匈奴贵族刘渊称大单,于永嘉二年(308年)称帝,迁都平阳(今山西临汾)。王弥和石勒都来归附。永嘉四年(310年)刘渊卒,其子刘聪杀兄夺位,命刘曜、王弥和石勒向洛阳进兵。东海王司马越率晋军主力弃洛阳而奔许昌。永嘉五年(311年)三月司马越在军中病死,太尉王衍率军行至苦县宁平城(今河南郸城东北)被石勒追及。石勒纵骑围射,全歼晋军10余万人。东海王司马越的儿子和晋宗室48王自洛阳出逃,也尽被石勒杀害。同年六月,洛阳被攻陷,晋百官士庶死者3万余人,城市沦为一片废墟。晋怀帝被俘,后被杀害。

西晋灭亡

晋愍帝司马邺14岁继皇帝位,匈奴汉国中山王刘曜驱军大进,向长安发动攻击。建兴四年(316年),晋愍帝向刘曜递交降表。第二天,愍帝乘羊车,光着上身,口衔玉璧,带着棺木,出长安东门,去刘曜军营投降。晋愍帝受到了刘曜的礼遇,刘曜焚烧了棺木,接受了玉璧,为他解开绑绳,表示接受他的投降。至此,西晋宣告灭亡。从司马炎称帝到司马邺投降,西晋共经历了52年。

西晋流民

西晋中期以来,世族官僚凭借官吏占田荫客制的特权,广置田产,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不可遏止的土地兼并狂潮。同时,统治阶级贪婪、奢侈、荒淫,巨大的开支,更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而元康以来,又是无年不旱。元康四年(294年)发生大饥荒。元康七年(297年),秦、雍二州旱情严重,粮价昂贵、米斛万钱。元康以后至永嘉年间,持续发生旱蝗灾害。永嘉元年至六年(公元307~312年),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牛马毛皆尽”,天灾人祸,终于导致了西晋末年的流民大迁徙和流民大起义。当时陕甘地区有10余万人流徙汉川,四五万人流徙鄂北、豫南,并州地区居民更是流迁四散,居民十不存二,或徙居河北,或流亡豫中。河北地区亦有四五万人流迁山东、兖州一带。四川地区有四五万人南奔湘、鄂,有一部分进入云南境内。全国流亡总数达30万户,约占西晋全国总户数(377万户)的1/12多。

《三国志》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作者是西晋初的陈寿。

陈寿(公元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人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公元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