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
2840700000006

第6章 春秋(2)

楚庄王知道右司马是在暗示自己,就说:“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长羽翼:不飞翔、不呜叫,是在观察民众的态度。这只鸟虽然不飞,一飞必然冲天;虽然不鸣,一鸣必然惊人。你回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

楚庄王觉得大臣们要求富国强兵的心情十分迫切,自己整顿朝纲,重振君威的时机已经到来,半个月以后,楚庄王上朝,亲自处理政务,废除十项不利于楚国发展的刑法,兴办了九项有利于楚国发展的事物,诛杀了五个贪赃枉法的大臣,起用了六位有才干的读书人当官参政,把楚国治理得很好。

国内政局好转,于是便发兵讨伐齐国,在徐州战败了齐国。又出兵讨伐晋国,在河雍地区,同晋军交战,楚军取得胜利。

最后,在宋国召集诸侯国开会。于是楚国便代替了齐、晋两国,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

晏子使楚

春秋时期,齐国的宰相晏子虽然身材矮小长相丑陋,却是饱读诗书、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为人机智。

有一次,晏子作齐国的代表,前去楚国京城谈判。

当楚王得知晏子要来到楚国的京城时,挖空心思,好不容易想出了一个办法。想利用晏子身材矮小的特点侮辱他,于是令人在京城城门旁边挖了一口小洞,让管礼宾的小官带晏子从此洞进城。

晏子一行人到了,楚国管礼宾的小官按照事先设计的方案,领他从小门进去。晏子不进,看看周围等着看笑话的人群,十分惊讶地说:“啊呀,今天我恐怕来到狗国了吧?怎么要从狗门进去呢?”楚国管礼宾的小官被说得面红耳赤,讨了一脸没趣,只好引他从大门进了城。

晏子走进楚宫,楚王腆着肚皮,高高地站在台阶上,傲慢地瞟了晏子一眼,问道。“你们齐国难道就没有人了吗?”

“臣不知大王这‘无人’是什么意思?”

楚王说:“寡人想知道你国中有多少人?”

晏子从容地回答:“齐国都城临淄有七、八千户人家,房屋一片连着一片,街上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踩着脚跟,张开衣襟就像乌云遮天,挥把汗水有如暴雨滂沱,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

楚王拉长了脸吭了一声,又问:“既然这样,你们齐国怎么单单派你出使呢?就派不出比你更强的人来吗?”

晏子笑嘻嘻地答道:“怎么派不出呢?可是我们齐国委派大使是有规矩的,有才干的贤人派去见有才干的国王,无能之辈才派去见无能的国王。我晏子是齐国最无能的一个使臣,所以就被派来见您了。”楚王听了,又讨了个没趣,只得暂时收场了。

到了吃饭的时候,武士们押着一个犯人从堂前经过,楚王故意问道:“这犯人是哪国人?犯了什么罪?”武士回答:“是齐国人,犯了盗窃罪。”楚王看了看晏子说:“齐国人怎么都善于做盗贼?”一句话引起楚国大臣哈哈大笑。这时,晏子从席上站了起来,严肃地说道:“大王,人们常说,橘子生于淮南,结的果实又大又甜,如果生于淮北,果实又酸又小。这是什么原因呢?不过是因为水土不同的缘故罢了。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不做盗贼,到了楚国就做了盗贼,这大概也是贵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没有想到晏子这么厉害,只得认输,他对晏子说:“我原想取笑大夫的,没想到反而被大夫取笑了!”

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的故事源于春秋末期吴越争霸之时。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率军在夫椒大败越国,越王勾践被迫讲和,之后忍受奇耻大辱,带着妻子儿女到吴国去给吴王夫差当奴仆。3年以后,勾践被释放回国,他立志洗雪国耻。为了坚定报仇的决心,不忘昔日的苦楚和耻辱,他睡在柴草堆上,每天早起后、睡觉及吃饭前,都要尝尝苦胆的滋味,提醒自己永远不忘掉志向。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推行一些休养生息的政策,终于使越国兵精粮足,国富民强。公元前473年,赵王勾践率军大败吴圉,夫差被俘自杀。

老子

老子的道家思想开启了中国几千年来崇尚自然,务使生活超然、逍遥、洒脱的精神内涵,《老子》一书也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而成了中华民族的瑰宝。

约前580年,老子出生于楚国,当时,正是春秋晚期,天下诸侯纷争,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因此,老子寻遍各种书籍,试图找到一种可以解除百姓疾苦的学问。30岁时,还在苦心作学,无心娶妻生子。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与蹇氏相识,两人一见钟情,喜结连理。然而,蹇氏却早有婚约,只是不遂心意而一直执意不嫁。现在男方听说其擅自嫁人,便派人将蹇氏抢了回去,蹇氏坚贞不屈,半路投井而死。老子伤心欲绝,暗暗发誓一定要做一番大事,且终身不娶,以对得起亡妻。

此后,老子一直潜心研究学问,虽然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但却始终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相传老子曾做过周朝守藏室的史官,管理典籍。但后来,在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内部争权夺利,社会风气颓败,于是老子辞官归隐。他骑着青牛路经函谷关,函谷关守令周大夫尹喜盛情接待了老子,并对他说:“听说先生很有学问,如今要去隐居,何不把这些学问都写出来,也好给后人留一些启示?”于是,老子在函谷关写下了《老子》上、下篇五千多言流传于世。书成后。老子又骑上青牛,出函谷关,从此,行迹杳然,不知所终,相传于前500年去世。

老子将“道可道,非常道”作为其书的开篇,点出了老子哲学的中心。他所有的思想也都由“道”推演开来,独成一家,即道家。

几千年来,老子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哲学、伦理、文化乃至人们的处世。《老子》一书被后人奉为道教的三大经典之一,尊为《道德经》,其英译本就多达四十多种,可见,老子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鲁班

鲁班,姓公输,名般,字若,春秋末年鲁国人,公元前507年出生在一个工匠世家。传说鲁班家境贫寒。他自幼跟随家人参加了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劳动中,他总是虚心请教,刻苦钻研,用心观察家人和那些老师傅高超的操作技巧。经过长期的勤学苦练和生产实践,鲁班渐渐掌握了家人所有的技艺,而且还青出于蓝,成为了当时鲁国有名的能工巧匠。

传说有一次,鲁国皇帝要建造一座巨大的宫殿,需要很多梁柱,就命令鲁班在15天之内做出300根。鲁班便让徒弟们带上斧头上山伐木,他们起早贪黑,眼看时间过半了。可他们却只砍了不足100棵,鲁班很是着急,便亲自到山上看看情况。他正急匆匆上山,突然手被一片草叶划了一条大口子,鲁班不解:一片草叶竟然如此锋利?他仔细观察了草叶,发现叶子的边缘有很多小锯齿,他一下子豁然开朗,受此启发,他回家将铁片做成锯齿状,然后用他伐木,果然事半功倍。这就是锯子的原形。

鲁班还发明了木匠划线用的墨斗。最初他划线总是拿一个尺子或是其他直的东西当工具,但有时候木材太长,这些工具就不好用了。后来他看见母亲裁衣服划线时用的粉袋,便有了灵感。做成了墨斗,可麻烦的是每次划线都得要母亲捏住另一头。最后还是母亲想了个主意,让他在墨斗上有加了个小钩子,于是代替了人力,从此,他一个人就可以弹线了。因此,这个小钩子也叫做“班母”,直到现在木工师傅们还在使用着。

他还曾对古代的锁进行了重大改进,锁在我国奴隶社会已有使用,其形若鱼,但结构简单,极易打开,鲁班经过研究后,将锁的机关设在里面,只有借助特定的钥匙才能打开,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锁的安全性。

鲁班一生发明无数,从生产、生活用具到作战用的工具都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宝贵的遗产,为我们今天的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孔子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了中国两千年来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孔子的先世本为宋国贵族。后因政治避难于鲁国。传说孔子出生时,怪异难看,鼻孔朝天,且头顶凹陷,看起来像是一座山丘。于是,父亲给他取名孔丘。但在3岁时,父亲去世,孔子与母亲过上了清贫的生活。孔子虽然年幼,但却非常懂礼貌,而且对各种祭祀活动很有兴趣。每有祭祀活动,他总要让母亲陪他去观看,回来后便按照祭祀的程序,模仿学习。因此,孔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对各种祭祀礼节了然于胸。随着年龄的增长,孔子开始接触各种学问。他孜孜不倦地探索和追求,不仅向名人学,也向平民学。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期间,孔子曾在鲁国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管理蓄养)等小吏。中年时,孔子成为了鲁国知名的学者。开始广收门徒,前来听其讲学的人总是围得像堵墙似的。前515年,齐宣王问政时,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主张,未被重用。后率弟子周游列国,宣扬礼教仁政的政治思想,但备受冷落。后于前484年,返回鲁国,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删改鲁史编成《春秋》,创立了编年体史,直至公元前479年病逝。

孔子学说的核心和主旨就是一个“仁”字,这在他思想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他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他还说“仁者,爱人”,“仁”的境界是一个博爱的社会,仁者要对世人有同情心,要能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

孔子游历遍天下,徒生众多。他死后,其弟子将他的语录言行编成书,定名《论语》,其中很多佳作、佳句广为后人流传。

墨子

墨子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9岁时,进私塾读书,对儒家所说的大同社会非常欣赏,重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经典,很快就成为了一名既有理论知识,又擅长实践的杰出人才。但是后来,随着他对儒家学说的深入反思,逐渐对儒家繁琐的礼仪和厚葬久葬的虚伪行为感到厌恶,认为儒学“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因此,最终与儒家分道扬镳,创立了代表工商业小生产者阶层利益的墨家学派。

墨家学派是当时最有实力、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与儒学并称为“世之显学”。为宣传墨家的思想,墨子广收门徒,其行迹遍布齐、鲁、郑、卫、楚、越等国。墨家学派组织严密、纪律严明。成员都称为“墨者”,而最高的领袖称为“巨子”,所有的成员都要效仿大禹,身着布衣、日夜操劳、刻苦自励。而且要听从“巨子”的指挥,对“巨子”忠心耿耿,绝对服从。相传,墨子的门徒个个都可以成为赴汤蹈火、视死如归的勇士。

墨子有十大思想主张,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其中,最为核心的便是“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即“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就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爱,无分差等厚薄,与儒家的“爱有差等”比起来更为进步。

墨子除了学识渊博,还精于机械,像滑轮、轱辘、车梯等都缘自墨子的发明。据《墨子》一书记载,墨子还做成了小孔成像的试验。墨子的事迹和思想主要收录在《墨子》一书中,共33篇,是墨子与其弟子所著,其中也包括后期墨家的一些著述。《墨子》以成了现在研究墨家学派和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史料。

《诗经》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左右)期间的诗歌305首,因而又称为“诗三百”。《诗经》中的诗篇都是配乐的歌辞。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十五个地区的“国风”。指的是各诸侯国的土乐民谣,有诗160篇;“雅”是周王室所在地的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有诗105篇;颂是歌功颂德,用于宗庙祭祀的歌舞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有诗40篇。《诗经》在语言句式和篇章结构上独具特色:在句式上以四言为主,每句二拍,杂以一、二、三、五、六、七、八言,在篇章和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回还往复的形式。来加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