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每天读一点世界史(古代卷)
2843500000010

第10章 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1)

罗马的起源

关于罗马的起源,有一个动人的神奇传说故事。

相传距今2000多年前,在希腊人攻破特洛伊城后,有一个叫伊尼亚的守城英雄带了许多守城者逃了出来,他们在海上漂流了很久,最后被海风吹到了岸边。当疲惫的人们上岸后,惊喜地发现眼前竟是一片神奇的景象:一条宽阔的河流奔向大海,河的两岸长了茂盛的树林,在阳光的照耀下,肥沃的土地充满了生机……原来这里是意大利中部台伯河下游一个土质肥美的平原地区,他们决定在这里定居。当地土著部落的首领友好地接待了这些无家可归的人们,并把自己的女儿拉维尼亚嫁给了伊尼亚。后来,他们生了一个儿子叫阿斯卡尼。

阿斯卡尼长大以后,到阿尔巴山麓修建了一座新城,取名叫阿尔巴龙伽,自己做了这里的国王。几十年过去了,阿尔巴龙伽王国发生了一场政变,国王努米托尔的弟弟阿穆留斯推翻了哥哥的统治。阿穆留斯生性残暴,夺取王位后,为了斩草除根不留后患,还杀死了国王的儿子,将国王的女儿列阿·西尔维亚送到神庙里做了贞女。按当时风俗规定,贞女是不能结婚的,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西尔维亚竟然和战神马尔斯生了一对孪生子。阿穆留斯得知后十分震怒,下令杀死了西尔维亚,并命人将两个孩子扔到台伯河里去。

仆人将孩子放到一只篮子里,来到河边,时逢河里正在涨水,河水猛烈地冲刷着河岸,仆人急忙把篮子往河边一放,转身回去复命了。他想潮水很快涨上来,将篮子卷走,孩子也会淹死的。

然而上涨的河水并没有冲走篮子,相反,水涨高后,竟把篮子托起挂在岸边的树枝上了。不久,河水退落了,篮子里的婴儿哇哇大哭。孩子的哭声吸引了正在河边喝水的一只母狼,它不仅没有伤害婴儿,反而慈爱地舐干了孪生子身上的水珠,把他们带到洞里,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小兄弟俩。还有一只啄木鸟,也常常叼来野果给双生子吃。

一位牧羊人发现了这对孩子,将孩子抱回家抚养。善良的牧人给这两个孩子分别起了名字,哥哥叫罗慕洛,弟弟叫勒莫。兄弟俩在牧人的保护下渐渐长大,并练就了一身高超的武艺,深受牧民们爱戴,很多牧民、穷人、逃亡的奴隶们纷纷投奔他们,拥戴他们为领袖。

一个偶然的机会,勒莫发现了他的外公,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和哥哥决定为自己的母亲报仇,除掉阴险狡诈的阿穆留斯。在阿穆留斯的黑暗统治下,人民受苦受难,对他恨之入骨。两兄弟领导的起义队伍声势日益壮大,最终杀死了阿穆留斯。兄弟俩把王位还给了善良的外公,决定在母狼哺育他们的地方建造一座新城。

但是在筹建新城的时候,兄弟俩发生了争执,原因是谁都想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这座新城,并作为新城的统治者。两人越吵越凶,罗慕洛正在为城划定边界,勒莫却嘲笑他,并跳过新城的墙基。罗慕洛一怒之下把勒莫杀了,并宣布:“无论是谁,要是越过我的城墙,就是这样的下场。”随后,他把一头公牛,一头母牛一起套上犁,犁了一圈深深的沟,作为新城的边界,并修筑起城墙。他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新城,这就是最早的罗马城,时间大约是公元前753年的4月21日,古罗马人把这一天作为开国的纪念日。

罗马城建立起来了,但城市的人口很少。罗慕洛为了增加人口,就派使臣到附近各部落去求婚,请求周边的各部落把姑娘们嫁给罗马人,但是这些部落不愿与亡命者联姻,拒绝了罗马人的要求。罗慕洛于是想出了一条计策,筹办一个盛大节日,并向四周部落发出邀请,欢迎大家前来参加。在节庆的日子里,邻近的部落,尤其是萨宾部落的人来得特别多。然而,人们正沉醉在节日的狂欢时,罗慕洛发出暗号,一群群罗马青年冲进欢乐的人群,抢走了许多姑娘回家成了亲。尚武的萨宾人决心雪耻,兵临罗马城下。眼看血战即将开始,但是萨宾妇女们不顾一切冲进队伍里,苦苦哀求双方不要互相残杀,因为不论哪一方得胜,她们都是受害者,或失去父亲,或失去丈夫。妇女们的哭声终于感动了双方的将士,他们扔下了刀和箭,停止了战斗,彼此和解了,并且订下了和约:两个部落合二为一,世世代代在罗马城繁衍生息……

这些关于罗马城的传说,表达了罗马人民对自己历史的深厚感情,反映了罗马先民创业的艰辛,折射出一些真实的历史痕迹。传说中的阿尔巴龙伽城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它在埋葬习俗上与后来的罗马人用火葬是一致的。又比如,传说中罗马城的城址和建城时间与考古发现也大致吻合。罗马人抢萨宾妇女的故事,反映了古罗马境内各部落的合并,只是这个过程是通过长期融合而成,不像传说中的那样快。在台伯河距海不远的拉丁平原上,除罗马人所据的帕拉丁山冈外,在附近的7个山冈上还居住着不同的部族,罗马城实际上是在这7个山冈之间逐渐建立起来的。历史上所说的“七丘之盟”反映的正是这段历史。

在罗马博物馆里,现在仍保存着一尊很特别的青铜像,一只母狼圆睁双眼,露出尖厉的牙齿,正警觉地注视着前方,在它的腹下,有两个可爱的男婴,正抬头吸吮着狼奶。

罗马人不欢迎独裁

在古代历史上,任何民族都没有像古罗马人那样,会创造出那么一套严密的政治体制,来防止个人专权的产生。

罗马人在公元前509年废除了“王政”之后,就决定从此不再要国王的统治。他们用一年一度选举出的两名执政官,来取代原来的国王。这执政官虽说是罗马共和国时期地位最高的官职,拥有与先前国王相当的行政和军事大权,并享有原先国王所享有的威仪,如在出行时后面有12名肩荷“***”的扈从跟随等,但他们的权力在本质上毕竟不能与旧日的国王同日而语。这首先表现在执政官要受“同僚制”原则的约束,即他们是两个人共同执政,两人拥有完全同等的权力。一方的提议只有在征得自己同僚的同意之后,才能有效;不然的话,一方便可使用否决权否决对方的提议。

除受同僚的牵制之外,执政官还要受到任期的限制。他们的任期只有一年,连选连任是不允许的。即使在这短暂的一年期间内,他们也不敢滥用权力,因为那样他们就将面对任职期满后受到控诉和法律制裁的危险。

执政官的情况是如此,罗马共和国的其他各级行政官职,如大法官、财务官、市政官等,亦无不如此。这就是罗马共和制政体的权力原则——“同僚制”和“一年一任制”,它的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限制权力,杜绝专权现象的出现。

罗马与迦太基争霸

布匿战争是古代罗马与迦太基两个奴隶制国家之间为争夺地中海西部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著名战争。这场战争前后进行了三次。因为罗马人称迦太基为布匿人,所以他们之间的战争被称为布匿战争。

罗马发祥于意大利半岛,从公元前3世纪早期,统一了意大利半岛,成为地中海的一个强国,此后,罗马便把扩张的矛头转向了西地中海的迦太基,抢夺美丽富饶的西西里。而迦太基位于今天北非的突尼斯,由腓尼基移民而建成,占有北非西部沿海、西班牙南部沿海、西西里的大部、科西嘉、撒丁、巴利阿里群岛等地,成为罗马向海外扩张的劲敌。

布匿战争的导火线是墨西拿事件。公元前264年墨西拿城邦由于雇佣兵起义,分别向迦太基和罗马两方求救,迦太基和罗马先后派兵前来干预,双方为了各自在这一地区的利益互不相让,终于导致布匿战争的爆发。

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罗马人在陆战中不断取得胜利,阿根里图战役是第一次布匿战争的转折点,罗马军队历时半年,攻下了这座被迦太基人作为据点的城市,控制了西西里东部和东南部的广大地区。从此罗马人毫不掩饰他们的对外扩张政策,并确定了新的战争目标,即征服整个西西里。

然而迦太基人素以经商和航海著名,拥有当时一流的海军舰队。而当时罗马只有一些小型的船只,要想在海战中战胜迦太基就必须兴建海军。在希腊人的指导下,罗马人迅速地组建了一支强大的舰队。聪明的罗马人采用了一项新的技术装备,在每艘战舰的头部都装上叫作“乌鸦”的小吊桥,上面装有栏杆,末端有形如乌鸦嘴的尖钩。这些吊桥垂直地装在罗马战船的头部,系在桅杆上,前进时竖起,可以阻挡敌方投掷武器的进攻,靠近敌舰时就迅速放下,吊桥前端的钩子就钩住敌舰的甲板,步兵就可以发挥优势,如履平地一般从吊桥上冲上敌舰,与敌人展开短兵相接的厮杀。依靠这种新型的舰队,年轻的罗马舰队初试牛刀,在西西里岛北面的米雷海峡同号称“无敌舰队”的迦太基海军展开了一场大海战,结果罗马海军取得了胜利,迦太基海军受到了重创。为了庆祝这次海战的胜利,罗马广场修筑了一座大理石纪念柱,上面用俘获的迦太基舰首作装饰。米雷海战使罗马取得了对西西里水域的制海权。此后罗马舰队又取得了几次海战的胜利。至公元前241年,内外交困的迦太基被迫求和,而罗马政府也深感财匮力乏,便与迦太基签订了和约。第一次布匿战争以罗马的胜利告终,西西里成了罗马的第一个行省。

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后,罗马人一直没有停止它的扩张活动。他们先后占领了科西嘉岛、撒丁岛、波河流域以及隔着亚得里亚海的伊利里亚和希腊西岸。迦太基也养精蓄锐,重整旗鼓,把势力伸向西班牙,经营着反罗马的基地。公元前219年,迦太基主将汉尼拔以挑战性的行动摧毁了罗马在西班牙的同盟萨根敦城,于是战端再起,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了。

战争爆发后,迦太基主帅汉尼拔采取先发制人的战略,历尽艰辛,穿过阿尔卑斯山,神速出现在意大利,并在波河流域打败罗马执政官的军队。汉尼拔乘胜而下,与罗马军队会战于特拉西米诺湖。经过残酷的激战,罗马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主帅阵亡。在这场战役中,汉尼拔充分显示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

次年,汉尼拔军队占领了罗马的粮仓坎尼,罗马人决心全力夺回,坎尼激战开始了。坎尼激战中,罗马投入了8万步兵、6000骑兵,而迦太基约有4万步兵和1万骑兵。力量对比,罗马步兵占绝对优势,而汉尼拔的骑兵也占明显优势。

罗马军的布阵是:强大的步兵居中,骑兵分置两翼。汉尼拔则把主力骑兵和重步兵置于自己左翼,右翼也配置相当实力的骑兵和步兵,由一名能将指挥,中央部突出,兵力最弱,整体阵势呈“凸”字形。汉尼拔又挑选了500名手持长矛、怀揣短剑的精兵,准备开战后让他们假投降,混入罗马军中。汉尼拔在战前还仔细地观察了战场的地势和气候,他留意到这一地区中午常刮东风,于是他就埋下一支伏兵,让他们背对风向,准备在东风刮起来时顺风出击敌人。为此,汉尼拔还有意拖至中午快刮风时才开战。

著名的坎尼大战就这么开始了。罗马军主帅见汉尼拔大军的中央部位力量薄弱,便临时调整兵力部署,加强自己中央部位的力量,想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一举击垮汉尼拔的中央方阵。瓦罗自以为高明的这一计策,恰好中了汉尼拔的圈套。待罗马军中央主力发起猛攻后,迦太基军的中央部位的步兵就开始慢慢收缩,两翼精兵则向罗马军两侧包抄过去,“凸”字形阵势慢慢变成了“凹”字形阵势。瓦罗还以为这是敌军在开始败退,不禁暗自得意。这时,500名迦太基的轻装步兵装出溃败的样子向罗马军“投降”来了,瓦罗命令部下收缴了“降兵”手中的长矛,将他们安置到自己的阵后。瓦罗想敌军又败退又投降,应该可以决战了,于是一声令下,把预备队全部投入,向汉尼拔发起了全面进攻。

汉尼拔一直注视着战局朝自己预计的方向发展,这时见时机成熟,就命令两翼骑兵出击。实力雄厚的左翼骑兵迅速击溃罗马军的右翼,并迂回到罗马军左翼的侧后面。罗马军仅剩的这一路骑兵遭前后夹击,顷刻瓦解。随后迦太基骑兵配合步兵围歼敌步兵。这时天空中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汉尼拔预先背风埋伏的士兵和假投降到罗马军阵后的士兵又一齐出击,罗马步兵正对着强东风,被风沙吹得两眼流泪,根本无法观察敌方行动,只有任人宰割。至此,罗马军残余的骑兵和步兵挤成一团,攻无力,退无路,死伤7万余人,被俘1万余人,而迦太基方面仅损失6000人。

这场战役成了世界军事史上的著名战例。

然而,由于缺乏战略头脑,汉尼拔没有乘胜攻入罗马城,只是徘徊在意大利南部,打算征服意大利中部和南部的所有城邦。他成功了,同时也陷入了一个可怕的困境:征服的地区越多,汉尼拔的兵员就越是捉襟见肘,城邦成了他的包袱。

汉尼拔给了罗马人喘息的时间,4年以后他们就拥有了一支25万人的军队,并且还有了一个年轻的军事天才小西庇阿。公元前204年,小西庇阿在攻下西班牙后,率400艘战舰、2.5万士兵横渡突尼斯海峡,直扑迦太基。战火一下子就烧到了汉尼拔自己的家门口。

面对罗马人的强攻,迦太基人慌了神,他们一面下令召回汉尼拔,一面向小西庇阿求和。汉尼拔接到回师的命令后,痛心疾首地说:“征服我汉尼拔的人不是被我打败和击溃的罗马人,而是迦太基人的妒忌和诽谤!”

在驰骋转战了16年之后,在不是被罗马的任何军队打败的情况下,汉尼拔无奈地撤离了意大利。这一撤则成了汉尼拔终身的遗恨。

到了公元前202年,罗马军队在扎玛城击败汉尼拔,迫使迦太基再次求和,并接受了罗马十分苛刻的条件,失去一切海外属地,向罗马支付巨额赔款,解散军队。从此,迦太基海上霸主地位彻底丧失,罗马成了地中海的霸主。

第二次布匿战争后,迦太基城凭借商业优势迅速复苏并繁荣起来,这引起了罗马人的忌妒和政治家的警觉,一些罗马奴隶主元老鼓吹:“必须毁灭迦太基!”在这种情感的支配下,公元前149年,罗马挑起了第三次布匿战争。由于双方实力过于悬殊,迦太基不得不答应罗马人提出的苛刻条件,同意交出全部武器和300名儿童作为人质,表示和平的诚意。而罗马则步步紧逼,要求迦太基毁掉城市,移居离海15公里以外的内地,遭到迦太基拒绝。第三次布匿战争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