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每天读一点世界史(古代卷)
2843500000006

第6章 希腊:欧洲文明前源头(1)

改变历史的木马计

在地中海的东北部,有一处三面环水的半岛,这就是希腊,它与周围星罗棋布的爱琴海诸岛,孕育了灿烂的爱琴文明,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爱琴文明的兴盛时期是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前期为克里特文明,后期为迈锡尼文明。他们与后来的希腊人并不是同一民族。历史就像一个大舞台,各个民族轮番上场,互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至于谁是希腊半岛最早的居民,现在还没人能说得清楚。

到了迈锡尼文明的后期,大约公元前12世纪,希腊各邦与小亚细亚半岛上的特洛伊城发生了冲突,史称特洛伊战争。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记载的就是这场战争。

传说中希腊风流的万神之王宙斯与斯巴达美女莱达相爱,生了一个美丽的女儿海伦。小海伦长得貌如天仙,美丽动人,所以古希腊各城邦的王子都争相向她求婚。她在众王子中挑选了斯巴达的王子墨涅拉依。老王死后,墨涅拉依即位,海伦成了王后,夫妻俩相亲相爱,如胶似漆,十分美满。可是好景不长,一片乌云遮住了明月,引出了一场大战。

有一天,小亚细亚半岛的特洛伊国王的二儿子帕里斯到斯巴达来玩。说起这个帕里斯话就长了。他生下来活泼可爱,深得国王和王后的喜爱。可是,一天王后做了一个梦,梦见帕里斯躺卧的摇篮中有一支火把,后来火把点燃了摇篮,火很快烧遍了整个王宫。王后惊醒过来后,发觉是场梦,才放下心来,但心中总感到不安。王后把梦中的事情说给国王听,国王请来卜梦的巫师。巫师说:“这个小王子是祸国殃民的祸根,将来会闯下亡国之祸,要把他处置了,国家才能安稳。”

国王和王后十分悲伤,但为了顾全大局,让人把他扔到森林里让野兽吃掉,或者冻死、饿死。谁知帕里斯的啼哭声被过路的猎人听到,猎人十分怜惜这被抛弃的男婴,就抱回家中抚养成人,并教他练就了一身武艺。

当时经常举行敬神活动,还附带比武活动。帕里斯在比武中打败了英武的王子——自己的哥哥赫克托。当他领奖时被妹妹认出,接着,国王和王后在痛失爱子多年后见到英俊伟岸的儿子时,再也不顾其他了,立刻把他带回了王宫。

在山林里长大的帕里斯到王宫后很受束缚,向父王提出要一艘船,到希腊去玩。因为路途不远,父王就同意了。于是帕里斯就驾驶帆船,越过大海来到斯巴达。

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依热情接待了帕里斯,而帕里斯则一眼看上了美丽、风流的王后海伦,海伦也被帕里斯的英俊相貌所倾倒。王子在斯巴达逗留期间享受贵宾的待遇,但临走时却拐走了美丽的海伦。

墨涅拉依气得发疯,发誓要报仇雪耻。于是他立即向自己的哥哥,强大的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求援。阿伽门农号令希腊各方盟友,组成10万大军,1200艘战舰,浩浩荡荡地杀到特洛伊城下,希腊人和特洛伊人的战争爆发了。

战争就在特洛伊城下濒临大海的一片原野上展开,双方都是精兵强将。战争打响后,飕飕的飞箭如雨点般地对射,雪亮的宝剑似闪电般地对刺,战车飞驰,标枪飞舞,刀光剑影,杀声震天,血流成河,战争打得异常艰苦和残酷。双方阵地战一时难以决出胜负,于是就安营扎寨再战。

特洛伊城十分坚固,它不仅城墙高大,堡垒林立,而且面向平原,背靠山陵,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城市。特洛伊人依恃城墙要打持久战,拖垮希腊联军。希腊军队则以舰队为基地,扎下大营,做了长期攻城的准备。

战争整整持续了10年,谁也没能取胜。

但是,正当战争进入艰苦对峙阶段时,希腊联军内部发生了内乱,起因是为了争夺一个女奴。这个女奴是希腊人从特洛伊抓来的俘虏,被联军统帅阿伽门农收为侍女。但是她又是阿波罗(太阳神)神庙祭司的女儿,祭司表示愿出巨款赎回女儿,遭到阿伽门农拒绝。祭司痛恨之下,请太阳神降瘟疫给希腊军队作为报复,希腊军队染上瘟疫之后,死了不少士兵。

在众人的强烈要求下,阿伽门农送还了女奴,但他要联军另外一名实力雄厚的首领阿喀琉斯的女奴作为补偿。阿喀琉斯虽然将自己身边的女奴转让给了阿伽门农,但两人从此结怨。阿喀琉斯不愿同阿伽门农一起战斗,并将自己的军队带走退出了战斗,这大大削弱了希腊联军的战斗力。

阿喀琉斯的战友帕特罗克洛斯穿着阿喀琉斯的服装披甲上阵。特洛伊的王子赫克托耳奋勇冲杀过来,杀死帕特罗克洛斯,解下他身上的盔甲,穿在自己的身上。

阿喀琉斯被激怒,率军马冲出营帐,杀死了赫克托耳,特洛伊人见状,吓得赶紧逃回城里,关闭城门。

赫克托耳阵亡之后,帕里斯只得出城应战,他在赫克托耳的保护神阿波罗的指点下,用毒箭射中阿喀琉斯脚后跟而致其丧命。后来,帕里斯则被阿喀琉斯的好友菲罗克忒斯杀死。双方都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之中。

这时足智多谋的将领奥德修斯向希腊联军献出妙计。希腊人遵照他的计策,选了一只巨大的木马,马腹是空的,可以容纳很多战士。木马造好后,墨涅拉依带领一批勇士藏到木马内,希腊联军则佯装退军,登上战船,扬帆回国了。

特洛伊人高兴地欢呼雀跃,拥出城门,把高大的木马当做战利品拉入城中。

深夜,特洛伊全城的人都沉沉地进入梦乡,而希腊的勇士们却从马腹中出来了,偷偷地打开城门,把佯装撤退的希腊将士接应到城里来,几乎将睡梦中的特洛伊人杀尽,据说只有6个特洛伊的男子逃出被火海吞噬的城市,最后流落到意大利的拉丁平原上,成了古罗马民族的先祖。

“当心希腊人送的礼物”,这句话连同“挖心战”在许多国家流传着。

实际上,帕里斯诱拐海伦,只不过是希腊联军进攻特洛伊的一个借口而已。特洛伊由于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十分发达,希腊各城邦对其垂涎三尺。因此,希腊联军远征特洛伊并不真是的为了美女,而是为了掠夺人口和财富。

据历史学家考证,公元13世纪前后,古希腊城邦和特洛伊之间确实发生过战争。人们不仅在位于小亚细亚的今土耳其境内找到古代特洛伊城的遗址,而且还在废墟下发掘出特洛伊王后的金冠呢!

特洛伊古城重见天日

特洛伊战争载于《荷马史诗》,千百年来人们只把它当做神话,并不相信真有其事。但德国有个叫谢里曼的人偏要弄个水落石出。

海因希里·谢里曼(1822—1890)青少年时代以做学徒谋生。但他酷爱读书,尤其专心攻读《荷马史诗》。经过自学,掌握了德、英、法、意、俄、希腊、拉丁、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18种语言。他坚信《荷马史诗》所述特洛伊战争皆属史实而非虚构,立志要把埋藏在地下的特洛伊古城发掘出来。克里米亚战争时期,他靠经商发了笔财,当即决定自费进行考古发掘。当时学术界对谢里曼发掘特洛伊城址之事不予重视,甚至加以嘲笑和诽谤。谢里曼根据实地调查,写了《伊萨卡、伯罗奔尼撒和特洛伊》一书,认定土耳其小亚细亚半岛东岸的西萨立克就是特洛伊城址。1870年后他组织发掘,终于发现了城垣街道遗址,并见战火焚烧的痕迹,特别是在墓葬中获得大量惊人的文物,有金质王冠、金银手镯、项链、酒杯、碗、盘等等,从而印证了《荷马史诗》所言不虚。使整个西方学术界为之震动。

西方国家不乏这种探根究底、不计成本的人,所以他们科学发达,学术繁荣,长期以来是思想文化的输出者。

尚武轻文的斯巴达人

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古代希腊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奴隶制城邦,最著名的是雅典和斯巴达。斯巴达是面积最大的一个城邦,它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南端,拥有一块在希腊各城邦中少见的肥沃平原,农业比较发达。它的国家制度也很有特色。

斯巴达国家是在征服中产生的,整个社会建立在剥削和压迫奴隶的基础上。为了方便管理,整个社会被分成三个阶层。居于统治地位的是斯巴达人,包括妇女儿童,大约有三万人,他们居住在斯巴达的大部分地区,自己不从事耕作,靠奴隶供养。

奴隶在斯巴达被称为希洛人,处于社会的底层,从事一切劳动,服从主人和国家的需要,人数大约有20万。斯巴达人的统治是极为残酷的。他们迫使希洛人穿着标志卑贱的衣服,不许有任何独立人格的表现。不论有无过错,希洛人每年都要按时挨打,提醒他们牢记自己的奴隶身份。斯巴达政府常令青年公民组成小队到希洛人居住的村庄明察暗访,白天探查寻觅希洛人中有无强壮勇敢、不满现状的青年人,夜晚就突然袭击,把他们活活打死。可见斯巴达社会是多么残酷无情。

介于斯巴达人和希洛人之间的是皮里阿西人,即边民,一共约有12万人。他们是自由居民,以从事贸易与工业为生,有纳税和服兵役的义务,但不能参加政府组织,也不能与斯巴达人通婚。

为了统治比自己多10倍的边民和奴隶,斯巴达人非常强调集体主义与服从,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不拧成一股绳,就无法维持统治,就会面临灭邦之灾。所以,斯巴达人个个都是战士,而整个斯巴达看起来就像一座大军营。这种全民皆兵、重武轻文的程度可谓空前绝后。

斯巴达人建立了自己的道德准则:强健与勇敢被认为良善;战死沙场被视为最高荣誉与喜乐;战败而生,虽身为母亲也难以宽恕儿子的耻辱。斯巴达的母亲在与出征的儿子道别时的用语是:“与你的盾牌同归或死在你的盾牌上。”携带笨重的盾牌逃脱是不可能的事。在希波战争中,斯巴达国王李奥尼达带领300名战士扼守温泉关,最后全部战死,无一人投降,就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尚武不屈的社会准则。

为了训练这种理想,斯巴达从抓婴儿的优生开始。

当新生婴儿呱呱落地时,婴儿的父亲如果没有得到长老的允许是不能养育孩子的。父亲必须把婴儿送到长老那里,经检查决定是让他生存,还是将其抛到荒郊野外的弃婴场。任何被认为有缺陷的婴儿都要被掷到悬崖下,死在悬崖下的尖石上。斯巴达的贵族就是用这种野蛮的办法弃弱留强,以保持公民的“优生”。通过这一手段,不仅达到优选目的,而且对全国男女都是一个警告,对欲与其结婚的对象,健康程度与品性必须慎重考虑,即使贵为国王,也会因为娶了一个矮小的女人为妻而受到处罚。因此,在所有的希腊人中,斯巴达的男人最为强壮俊秀,女人最为健康可爱。

被允许生存的男孩长到7岁时,由双亲送到一所军营化学校,由儿童监督人员负责训练。在班中由最有能力与最勇敢的儿童充任首领,其他儿童必须服从他。当首领的儿童可以对其他儿童加以处罚,其他儿童也要想方设法在纪律、训练上与首领看齐,甚至超过他,其目的在于军事性的激励和价值。

在训练中,年长者还设法在孩子的个体间和群体间制造纠纷,以便检验他们的活力和忍受力。如果有人表现出怯懦行为,则要遭到多日的嘲讽。为了考验青年人肉体的承受能力,神庙里有鞭笞未成年人的制度。让他们每年跪在神像面前,受一阵鞭打。执行鞭打时,女祭司们临场监视,她们手持女神塑像,有时高有时低,用以指示鞭笞应该加强还是减弱。当鞭子落下来时,不许被打者喊叫、求饶,否则,皮鞭会落得更猛、更凶。军事训练的项目有:跑步、掷铁饼、拳击、击剑、斗殴甚至杀人。斯巴达人向儿童灌输斯巴达人高贵、希洛人低贱的思想。教官在儿童面前任意侮辱和鞭打希洛人,甚至带他们参加屠杀希洛人的活动。

男孩们到了12岁,就编入少年队。转队之前要经过考试,考试的项目是搏斗。孩子们分成两队,一声令下,双方拳打脚踢,尽力拼杀,人人表现得勇敢、狡猾和残忍。

编入少年队之后,男孩们将接受更严酷的训练。个个光头赤脚,无论冬夏只穿一件衣服,食物很少,但学校鼓励他们偷食物,以培养饥饿忍受能力和生存能力。他们终年睡在手工编织的粗糙芦苇席上,以锻炼吃苦精神。他们不能像雅典青少年那样经常沐浴,因为斯巴达人认为水和软膏可使一个儿童变得软弱,而寒冷的气候与清洁的土地则可以使人坚强与富有抵抗力。男孩们冬夏都要露天过夜,而且是睡在断残堤坝的河沿上。

满20岁后,斯巴达男青年正式成为军人,一直到30岁都是和同伴生活,居住在军营里,不知道家庭生活的安适。30岁之后他们才被允许成亲,但是每天还要参加军事训练。60岁才能退伍,但还都是预备军人。

斯巴达的女童虽然留在家里抚育成长,但也遵守国家的规定,必须进行体质和技能训练,如赛跑、摔跤、扔铁圈、掷铁饼等,以便长大后强壮健康,很顺利地履行一个完美母亲的职责。因为只有身体强壮的母亲,才能生下健康的婴儿。斯巴达甚至让女子们裸体参加群众舞蹈和游行,以激励她们要爱护自己的形体,发现并矫正自己的缺点。

斯巴达轻视文化教育,青少年只要会写命令和便条就可以了。认为教育应当是道德性而非智慧性的,一个人的品行较智慧更加重要。斯巴达人恪守沉默是金的生活原则,表达语言简明扼要。

尚武轻文的传统,培养了斯巴达人忠于国家、不畏死难的军人气质,国家也涌现了许多英勇善战、视死如归的英雄。但是它严重扼杀和窒息了斯巴达人的创造才能,辉煌灿烂的希腊古典文明中,斯巴达人几乎没有任何重大的建树和贡献。

军营斯巴达

斯巴达以其严酷纪律、独裁统治和****而闻名。斯巴达的政体是寡头政治,整个国家像一个大军营,它强调纪律和服从,轻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斯巴达城里,几乎看不到一座宏伟的建筑物,斯巴达人也没有制作出一件精致的艺术品传到后世。它凭借武力虽然可以称霸一时,但对后世的影响是无法与雅典相比的。自由和宽容的社会氛围,人的全面发展,旺盛的创造力,这才是衡量一种文化先进与否的标准。

梭伦倡导民主制

公元前594年的一个清晨,古城雅典的中心广场上聚集了成千上万的农民、手工业者和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兴致勃勃的人们正急切地等待着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新上任的首席执政官梭伦将在此宣布一项重要的法律。

只见梭伦在众人的注视下大步登上讲坛,环顾四周,径直走到一个大木框前,嘈杂的会场立时变得鸦雀无声,人们凝神屏息,视线随着梭伦不约而同地投向了那个大木框。梭伦用手一拨,将架在木框中的木板翻转过来,刻在木板上的新法律条文便呈现在人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