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可不知的成功方法全集
2844600000010

第10章 付诸实际行动(6)

香港巨富霍英东就是凭着“不厌其少”的经营指导思想获得成功的。刚起步时,霍英东涉足远洋运输业。当时,跑一趟中东,可赚到50万美元,而跑“冷航”,则只能获取20万美元,且货杂难运。霍英东是位具有发展战略眼光的企业家,高额利润的生意他不放过,小额利润的生意他也积极去做,目的就是树立形象,巩固用户群。这样收益很小的“冷航”他坚持了5年而不改初衷。不久,中东战争爆发,跑中东的“热航”变成了“冷航”,而“冷航”则变成了“热航”。可想而知,霍英东凭着这条船赚了多少美元。20世纪70年代初,霍英东又把眼光盯到了掏沙上,掏沙不仅利润低,而且市场而窄,不少人对此不屑一顾。可霍英东看准了房地产市场的火爆,必然带来房产业的兴旺,利润低的掏沙业肯定会热起来,他掏钱买下了大片优质沙的海滩,不顾一切地干起来。形势的发展证实了霍英东的预见,掏沙成了热门,而沙的利润则成倍上翻。不用说,霍英东又取得了成功。

成功与否,资本的多少许不能完全决定竞争双方的胜负,关键在于怎样善于运用仅有的资金。那些凭借雄厚资本,大进大出,守株待兔,坐等顾客上门的经营,并无太多技巧。而难的就是那些善于将手中的小钱变成大钱,将小资本转化为大资本的经营,这才是真功夫,这样的经营者才是真正的英雄好汉!

对于一个人来说’刚起步做生意就应本着不厌其少的原则,扎扎实实地从小从少做起;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不厌其少,薄利多销只是一种策略而已,最终目的是赢得高额利润,占据市场。江苏、浙江和温州等地有许多小企业,专门生产各种服装纽扣,其产量之大,占全国一半以上,其利润之低之少,恐怕也是不为一般人所看重。但他们不为其少而不为,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而扩大销量,那利润也是很可观的。

小产品,大市场,在经营决策时,绝不能贪大弃小,大生意要做,小生意也要做;赚钱的生意要做,不赚钱的生意也要干一些。不为其小而不做,不为其少而不为,只要产品适销对路,不愁没有利润。

勿以利小而不为。只要专心致志地经营、开发,很小的领域也可成就一番大事业。以小商品赢得大市场的事例不胜枚举,巴西《圣保罗州报》曾发表过一篇题为“神奇的美国市场”的文章,颇有启发性。文中谈道。美国的杂货市场容量和潜力很大,但巴西却很少去开发利用。如折叠扇和葵扇,仅香港和台湾就向美国出口了价值5亿多美元的制品。又如铅笔刀,香港仅向美国就出口了400多万美元的货。又如玩具类,1984年香港向美国出口的娃娃玩具服装达2000万美元。最初,这些产品都被视为微不足道的小商品,然而,现在这些商品却意味着几十亿美元的市场。

你要记住:别人认为无利可图、微不足道的生意可能是最有厚利可赚的。

日本京都有一位叫做长泽三次的年轻董事长,他就是在不被人看在眼里的书套纸盒上下了一番工夫而获得优厚利润的。

长泽高中毕业后在一家工厂工作,一年后他就不干了。此时他所拥有的只是做纸盒的技术,别的则一窍不通,所以他只好向这一条路求发展,先在京都开一家小小的纸盒行。

包装糖果糕饼、水果、布匹、衣服等用的纸盒需求量虽然不少,但这种纸盒行也多得触目可见。跟别的行业一样,规模大而历史悠久的纸盒行可以垄断市场。他才刚创业,想要打进其中真是比登天还难,虽然偶尔有订货,但都是在完全无利可罔的情形下咬着牙干的。

在这种勉强维持的情形下,有个小出版社向他订了两万日元的书套纸盒。这笔小交易终于使他获得了出路。

长泽就借此机会到处调查书套盒的市场、他一去纸盒行,老板们就异口同声地说:“那种东西是属于书籍装订商的业务范围啊!”

遇到书籍装订商,他们便冷冷淡淡地讲:“书套是纸盒行做的,我们从来不做这个小玩意儿!”这样看来,书套盒好像被人遗忘或是漠视似的。在当时出版豪华精装书籍的出版商并不多,难怪没有人把它放在眼里。

长泽认为既然那么我的纸盒商、装订商都不屑一顾,没有人愿意去做,那么自己先下手,在没有劲敌竞争之下一定大有可为。就这样进入了这一行。

随着时髦豪华精装书籍的增加,没有几年他就轻而易举地坐上了日本书套盒界的第一把交椅。

朋友!请别去争表面上有利可图的生意。表面看起来最有利可图的生意,做起来往往是最没有利的,别人认为无利可图、微不足道的生意可能有厚利可赚。无论是什么行业,如果你尽心尽力去做,那么一定有成功的一天。

老子曾说过:“合抱之木,始于毫未;干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人如是,经商亦然,小商品的单件利润虽然很小,但其市场容量大,而且很多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同样大有发展天地。西部各地在制定开发战略时,不应重大轻小,切不可因为小商品量小利薄,油水不火,而加以轻视。积沙成塔,积水成河,有时,做成大买卖的,反而是一些小商品。再说,这些小商品在培育市场、投资开发初期,有着成本低、风险小的优势,即使不能形成大的气候,也不会像其他大的工程、大的项目那样,一旦失败,就会让整个地区经济陷入困境,背上沉重的负担。相反,一旦这些小商品走出了大山,赢得了市场,潜力之大就无法估量。

成功个案

下定决心就去做的莫瑞儿·西伯特

多年以前,俄亥俄州一位报纸专栏作家露丝·码肯尼和她的妹妹一同到曼哈顿打天下。她写了一了系列关于她们坎坷遭遇的短篇文章,就刊登在《纽约客》杂志上。稍后这些故事被改编成一出名叫《我的妹妹艾琳》的音乐剧,后来更成为百老汇的歌舞剧,剧名叫做《奇妙的城镇》。在剧中露丝唱道:“为什么,为什么哟,为什么我要离开俄亥俄?”

这出经典音乐喜剧一向为莫瑞儿·西伯特所喜爱,而这位女士本身就是独立自主的最佳典范。西伯特小姐从不吟唱追悔的歌,她说:“我20多岁就离开了俄亥俄,我除了一辆破烂老爷车外,就仅有牛仔裤里的500美元了。然而那是我一生中采取过的最最明智之举。”

被朋友称为米琪的莫瑞儿·西伯特在职业生涯中采取过不少明智举动,但最明智的,可能莫过于创立了她自已的事业。那项事业就是今天位于纽约市的莫瑞儿·西伯特公司,那是全美最成功的经纪公司之一。

从牛仔裤里的500美元开始,她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现在的她,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拥有一个席位,事实上,她是这个交易所里第一个拥有席位的女人。西伯特常被尊称为“金融界的第一女上”。然而她是如何达到这些崇高地位的呢?那是因为她了解在这个男性掌权的行业中,是没有人会让她“加入俱乐部”的,所以她必须独立自主地开创自己的事业。

西伯特从俄亥俄来到了纽约,她首先在一家经纪公司,做一名周薪65美元的实习研究员(她放弃了另一份75美元周薪的会计工作)。于是她成了一名产业分析员。在当时,资深的分析员可以将某些没有价值的产业丢给新来的实习人员去负责。而部分交到她手上的却被证实是块瑰宝,而不是那些资深分析员所认为的鸡肋。刚开始的时候,她由一位负责铁路、海运及其他运输行业的分析师手中,分到航空运输业。她笑着说:“如果飞机起飞了,我就追它!”不久,其他的资深分析师又分给了她其他产业,例如广播、电影和电视业。她详细追踪这些公司的营运绩效,并且撰写相关报告。

那时她还没有登记为经纪人从事股票买卖,后来她跳槽到另一家经纪公司。有一天,她接到一个她曾经写过报告的公司来电,告诉她,由于她所写的报告,他们公司赚了一笔钱、所以他们欠她一个订单。就这样,她得到了她第一个订单。这时她赶紧去办理登记,从此就脱离研究部门,转入为客户买卖股票的经纪部门。她从赚取吲定薪水转变为仰赖佣金收入,最终联合了许多小型经纪商合伙经营。

西伯特并不以此为满足。有一次她努力想获取一家大型经纪公司的合伙资格,却遭到对方的拒绝,也许对方认为他是女人就该注定被贬抑。于是“为老板工作”和“与别人合伙”的日子不再有,她要创立自己的事业。她当时给自已的建议是“放手去做吧!”,而这句话对那些现在正准备创业的人来说,也是非常适合的。

当时她根本没有能力拥有办公室,幸好她以前做过生意的一家公司提供他们交易所的一角,做为她的办公室。在那个角落里,她发觉自己真是孤单,无论她面向何方,都只能看到她自己。那滋味的确令人心寒。但她知道,想要站稳脚跟的话就必须坚强,尤其在经纪股票买卖这个竞争激烈的行当里;同时还要认定,自己一定会找到客户的。她确实找到了。

如果这整个过程一定要备尝艰辛,那她必须坚强起来,加以克服。她知道自己一定办得到的。她回忆起她那位长期与癌症抗争,最后仍耗尽家财而死的牙医父亲,她知道父亲一定会说:“米琪,坚强起来,打倒它们!”

于是,勇于战斗的米琪·西伯特就在这个临时的办公室里,与恶劣的环境抗争。虽然他人有许多反对的意见,她还是跟银行借了30万美元,然后用44万美元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买了一个席位。结果在6个月之内,她就离开了那个临时的办公室,搬进了她自己精致的办公室。经过不断的奋斗,现在的莫瑞儿·西伯特公司已是一家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公司了。

莫瑞儿·西伯特曾经担任纽约州第一位女性的银行监督人达5年之外。她也曾经出马竞选纽约州的参议员,可惜在初选时就告淘汰。除此之外,她还获得8所大学颁赠的荣誉博士学位。这一路走来,她可真算是兴风作浪!当她为了申请交易所的席位而寻求赞助人时,在她征询的10个人当中,有9个人拒绝了她,甚至有段时期华尔街似乎对她冷眼相看,但这些情形都闲扰不了她。

如果你问莫瑞儿·西伯特,如何自立自强并且屹立不倒,她会这样回答你:“不要害怕冒险或者做决定,任何时候如果有任何人或事想要把你击倒,你就顽强撑住!”为什么莫瑞儿·西伯特离开俄亥俄?因为她对自己有信心,她有“放手一搏”的决心。而这正是她迈向成功所跨出的第一个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