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诗意人生:高考古诗词鉴赏(2010-2012)
2844800000001

第1章 序

当张建文和曹晓丽把他们的书稿《诗意人生——高考古诗词鉴赏》送到我手上时,我先是粗略地浏览了一下,立即被他们深厚的知识积累、华美的文辞和勤于思考的精神吸引住了。

一个浮躁的时代,常常是急功近利的,而教育却不能急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这个长期的过程就要求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必须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不能仅仅为学生的眼前利益着想,只为学生能考上哪所大学作准备;还应该为他们的将来,为他们的一生着想。让学生的生活除了单一的高考目标外,还应该具有伟岸的理想、磅礴的激情,具有高雅的情趣、悲悯的情怀,具有旷达的胸襟、独立的尊严。让他们面对权欲功利,浮躁喧嚣,能望天上云舒云卷,看庭前花开花落,拥有一个高品位的人生,正如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所写的那样“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或者说,让他们以审美的姿态去创造性地思考、追求人生理想。鉴于此,张建文和曹晓丽两位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中,选择了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色彩的高考语文所涉及的古典诗词进行鉴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更能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一层诗意的底色,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仔细阅读之后,我发现两位作者在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过程中,运用了一些独特而对学生有用的鉴赏方法,这也正是这本书的几个亮点:

一、在鉴赏高考诗歌时采用“以诗证诗”的方法,即利用甲诗人的A诗印证其B诗,或者用甲诗人的诗印证乙诗人的诗。比如他们在赏析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其三十九)》一诗时,用我们学过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解释“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用“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来说明“白日掩徂辉”所表现出的美人迟暮之感。由于语言的隔阂和知识的积累不足,我们的学生在鉴赏古典诗词时感觉很困惑,建文和晓丽凭借他们深厚的知识积累,运用“以诗证诗”的方法,以意象或情感为纽带,将不同诗人的诗句进行比较,相互印证,举一反三,延伸拓展,如果认真阅读,对提高学生的古典诗句的积累和鉴赏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用丰富的诗例对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情感进行类型化分析。两位作者在赏析诗歌时,总是先对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诗人情感进行类型化梳理,比如一个意象通常会表达哪几种情感。他们在赏析郭麟《菩萨蛮·北固题壁》一文中论述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在古代山与水是一对相应而生的象征物。山水除了这种人格的对应象征以外,还有很多文化上的象征意蕴。山以其静,往往成为家园的象征,‘只有青山围故国,黄叶西风菜圃’,‘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往往生发的是青山依旧、家园荒芜、物是人非的感慨。山又因其不动不变,也常常用来象征永恒,‘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终不改,人事费兴亡’,功业成败,人事兴亡,这都容易成为过往,而青山却是永恒的,见证着一切。

更多的时候,青山因为其形成的时空阻隔,成为对人生磨难和坎坷的象征。‘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这是说仕宦的艰难;‘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正是象征了人生的种种坎坷挫折。还有,因为山有一种‘云深不知处’的隐逸感,有一种‘望峰息心’的功能,所以往往成为高人逸士隐居的首选,所以李白才‘五岳寻仙不辞远’,不倦地游尽天下名山,所以陶渊明才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王维本就有‘素怀在青山’的佛心,所以才能领会‘若值白云屯’的禅机。”又比如一种情感通常可以用哪些意象来表现,他们在论述王安石诗中的云意象诗时这样写道:“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人生境遇,云在王安石的诗中有不同的寄托,如身处高位时,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浮云是小人的象征;而遭遇挫折时,便是‘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浮云又是圣者的化身;当对仕途完全绝望时,则是‘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通过云来寄托留恋美景的情怀。”这些类型化的梳理,有的是他们借鉴了别人的成果,有的则是他们自己研究的成果,这种类型化的分析,无论是对于老师的讲授,还是学生的答题,都具有指导意义。

三、精美、灵动、诗化般的语言,毫无疑问地成了该书的一抹风景。赏析古典诗词的语言非常精美,似具于丹之风。如他们写道:“诗人喜欢登高,唐代诗人尤其如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是对于生存局限的超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高能获得一种居高临下的广阔视野;‘遂令三五少年辈,登高远望形神开’,登高更能够开阔胸怀。登高,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的眼界,更需要一种‘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的雄心壮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种极目千里的视野,即使今人坐在飞机上俯视也很难获得,那是一双天眼,非诗人不能有,正如曹邺诗曰‘游子想万里,何必登高台’。登高指的不仅仅是一个实在的行为,更是借登高以进入一种摆脱现实困境超越生存极限的状态,超越的不只是空间,更是时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种上下古今的求索是唐代诗人特有的人生风貌。”这样的段落在文章中比比皆是。我以为,要想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古典诗词,不仅要带着学生走进古诗词,让他们感受古典诗词的意象美和意境美,教师更要提高自己语言表述的美感,在学生和古典诗词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古典诗歌,感受语言本身的无穷魅力。

建文和晓丽的这本《诗意人生——高考古诗词鉴赏》就要出版发行了,从3月开始他们跑前忙后,不亦乐乎。二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令人感动和兴奋。希望两位年轻人以这本书的出版发行为契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教学实践和专业研究上取得更大的发展,更希望在我们康杰育人团队中能涌现出一大批如建文、晓丽这般具有相当学术素养、教育情怀和人生追求的新老康杰人。诚如是,当为康杰学子之幸事,也确属康杰中学之幸事。

山西省康杰中学校长路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