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诗意人生:高考古诗词鉴赏(2010-2012)
2844800000014

第14章 中编2011年高考古诗词鉴赏(2)

(2)表达技巧:①第二句运用了“弄”字,具有拟人化特点,十分精当地描绘出和风轻拂,雨云飘浮,丽日隐现的天气特征,相当传神。②末句写耳中所闻,描写了绿阴深处乳鸠细语的景象。以有声衬无声,表现了庭院寂寂之境。③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恬静安逸的情感。

5.相关链接——诗词中的雨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伶仃洋》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何逊《相送》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白居易《长恨歌》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白居易《秋雨夜眠》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

三、上海卷

1.入选理由

被刘勰评为“五言之冠冕”的《古诗十九首》,虽然其语言浅显,朴素自然,但却表现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和思绪。《明月何皎皎》以时空的转换来谋篇布局,通过主人公的一系列动作来表现孤独和思念的情感,起兴和融情于景等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显得含蓄蕴藉。《古诗十九首》中除了表现同样的主题之外,还有诸如离别相思的感伤、人生苦短的惆怅,知音难遇的悲哀和对世态炎凉的愤慨等世俗情怀。因此,《古诗十九首》的其他篇目再次入选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2.真题再现

明月何皎皎①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②。

忧愁不能寐,揽衣③起徘徊。

客行④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⑤,愁思当告谁。

引领⑥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注】①《明月何皎皎》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即古体诗,与唐代以来的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相对。②罗床帏,用罗绮织成的床帐。③揽衣,披衣,穿衣。④客行,离家旅行在外。⑤彷徨,徘徊。⑥引领,伸长脖子,即抬头远望。

(1)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五言()诗。(1分)

【试题解析】考查诗歌体裁,属于基本功题型。体裁指的是形式,可以分为三大类:古体诗、近体诗、现代诗。近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此诗每句字数是五个字,共十句,形式较自由,不属于近体诗,所以是五言古体诗。另外,如果阅读范围稍广,知道本诗出自《古诗十九首》那就更容易解决了。

(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

B.“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

C.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

D.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而余味无穷。

【试题解析】此题考查诗歌鉴赏。四个选项都是从形式上鉴赏,相对来说不容易。A项错在比兴手法上,起句运用了起兴的手法,但是没有“比”,即比喻。B项“以乐衬哀”正确,“云乐”却不快乐,游子思乡,闺妇思夫则能快乐。C项结构布局、时间推移是自然规律,只是在诗句中没有明确表示,可能导致错误理解。空间转换在诗歌中则表现得很明确。D项从语言角度鉴赏正确。这也是《古诗十九首》的总体的语言特征。

(3)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4分)

【试题解析】此题考查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角度已经限定“动作”,所以把一系列动作情景描述出来,不要遗漏,基本内容就是状态和情绪,以及抒发的情感。

【参考答案】(1)古体。(2)A。(3)“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这些动作写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状态;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动作1分;状态1分;情绪1分;情感1分)

3.深度赏析

《古诗十九首》中的离别诗赏析

——以《明月何皎皎》为例

《古诗十九首》中以思妇望夫盼归、游子念妇思乡为主题的诗作占了很大比重,这大概与汉末动荡的社会环境有关,行旅离别成了汉末文人的常态,如《古诗十九首其一》“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写因行旅而离别,如《古诗十九首其三》“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写人生如客居的感受,如《古诗十九首其四》“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写人生如尘飘摇不定的动荡感。思念也成了诗歌中最常见的主题,如“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古诗十九首其一》),“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其二》),“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古诗十九首其十二》)等都表达游子思妇间深深的思念之情,虽然语言均浅显朴素,但是自然流畅,余味无穷,经得起琢磨玩味,令人百读不厌。而《明月何皎皎》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明月何皎皎”首句起兴,引出相思。明月寄相思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主题,这四句大概启发了李白,使他写出了更为著名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许还启发了张九龄,因此有《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望月怀人,披衣而起,徘徊不寐,几乎成了思妇游子程式化的动作。正如谢庄《月赋》所说“隔千里兮共明月”,东坡说得更为明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正是明月将“各在天一涯”的思妇游子连在了一块。清代朱筠评曰:“神情在‘徘徊’二字。”(《古诗十九首说》)“徘徊”表达了思妇游子怎样的神情?朱筠未明说,我们可以试着说一下。先是明月惹动了相思,因相思不见而生愁,又因愁绪而辗转不寐,继而披衣起床,仍然无法排解,因此只能借助不断的徘徊来压制愁思。借徘徊而排遣忧愁苦闷是诗人最无奈的选择,“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是阮籍孤独压抑的徘徊,“雪似鹅毛飞散乱,人披鹤氅立徘徊”是白居易等友不至焦灼关切的徘徊,“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是宋琬因思故人而欲睡不能的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如果抒情主人公是思妇,那么这就是想象中游子的情景。正如俗语说的,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客行怎么可能言乐呢?这两句中关切的语气中却蕴涵着思妇委婉的埋怨和规劝,不说客行之苦,而用“虽”字退一步说,使客无可托词,不得不回。清代陈祚明说得好:“客行有何乐?故言乐者,言虽乐亦不如归,况不乐乎!”(《采菽堂古诗选》)朱筠也说:“把客中苦乐思想殆遍,把苦且不提,‘虽云乐’亦是‘客’,‘不如早旋归’之为乐也。”(《古诗十九首说》)诗人运用对面着笔的艺术手法,以退为进,将盼归之情又推进一层。如果抒情主人公是游子,意蕴就没这么深厚丰富,只是说客行也有快乐之处,但总不如家中温暖,以乐衬哀,写客行之苦与思家之切。有了这两句,整首诗就显得缓急有度曲折有致。李白《蜀道难》中“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一句明显是从此句中化出,由此可见这一句的妙处和影响。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衣裳。”彷徨即徘徊,换一个词语以避免重复,同时彷徨与徘徊也有区别,彷徨更能表现一种不知所措的情态。最后四句以出门彷徨、伸颈远望、回房落泪等一系列动作写出了抒情主人公夜不能寐愁思难排的状态,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亲人(或游子)的情感。通过这些具体可感的外在行动,去表现抽象的内在情绪,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也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引领还入房”一句写得最为曲折感人,远望可以当归,诗人引领正是为了远望以安慰思念的情怀,然而,远望毕竟不能当归,却更能引发欲归而不能的无奈之感,因此又一次回到房中,禁不住泪湿衣襟了。

清代张庚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心理发展层次说:“因‘忧愁’而‘不寐’,因‘不寐’而‘起’,因‘起’而‘徘徊’,因‘徘徊’而‘出户’,既‘出户’而‘彷徨’,因彷徨无告而仍‘入房’,十句中层次井井,而一节紧一节,直有千回百折之势,百读不厌。”(《古诗解》)抒情主人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转换场景,床上辗转,披衣徘徊,出户彷徨,又入户落泪,似乎只是转了一个圈,然而思而不得彷徨无告的情感却层层推进,直至不得不以泪宣泄的地步。本诗的妙处正在于这种千转百回曲折有致的宣泄过程。

4.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余干旅舍①

唐·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①本诗是刘长卿寄居在余干(今属江西)旅舍时所作。

(1)这首诗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离情乡思?

(2)有人评论此诗具有“时渐进,情渐浓”的特点,请结合相关意象赏析。

【参考答案】(1)暮天,枫叶(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捣寒衣。(2)暮色初起,稀稀落落的枫林触动了诗人的离情乡思;随着暮色渐浓,孤城关闭,独鸟归巢,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渐深;夜幕降临,明月初上,空寂的渡头更让诗人乡心欲绝:偏偏在这个时候,却不知哪里传来捣寒衣的砧声,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烈。诗歌正是借助这一系列引发乡愁的意象,随着时间推进不断叠现,从而使离情乡思逐渐浓化。

四、重庆卷

1.入选理由

读张弼的这首《渡江》,会使我们想起许多熟悉的诗句,如孟浩然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杜甫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崔橹的“独立空山冷笑人”等,联想到这些熟悉的诗句对我们理解诗中所表现的旅途漂泊、孤独思乡、知交零落等情感是很有帮助的。此外,“西飞白日忙于我”一句的构思更是巧妙,白日西飞本身就会给人一种美人迟暮的感觉,诗人又运用强喻的修辞手法,与“我”相比,更将旅途奔波的感怀融入其中,使诗作蕴涵的情感更为丰富。

2.真题再现

渡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通读诗歌,了解主旨,抓住“忙、孤、散”三字不难发现作者感情。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试题解析】抓住沙鸥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从表现手法方面去解答,问题就迎刃而解。

【参考答案】(1)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2)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3.深度赏析

扬子江的涛声,金山寺的乡梦

——张弼《渡江》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镇江金山的题作。金山本为长江中的一个小岛,因金山寺全为黄色建筑覆满金山而得名。作者是上海松江人,宦游归来,重游并夜宿金山寺,思前想后,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颇受好评的《渡江》诗,并题于金山寺。在金山寺题诗的文人墨客代不乏人,著名的如东坡的《题金山寺》:“潮回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尤其家乡在江浙一带的诗人,对金山寺的感情就更为深厚。如陆游《将至京口》:“卧听金山古寺钟,三巴昨梦已成空。船头坎坎回帆鼓,旗尾舒舒下水风。”写诗人入蜀抗金无功而返,将至京口卧听金山钟声的感慨;还有王安石的《与宝觉宿龙华院三绝句》:“与公京口水云闲,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金山。”我们还读过王安石的“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夜宿金山卧听涛声原来是江浙一带诗人魂绕梦牵的思乡梦。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扬子江指长江从扬州以下至入海口的一段,扬子江头即指镇江渡口。津,渡口;在渡口多次探问出航的消息,意谓诗人多次外出求官奔走于仕途。“风波如旧”,写仕宦回来看到的扬子江头的风起波涌一如离开时的样子,而将要回乡的游子却平添了许多新的愁绪。这两句是应化用自孟浩然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写的同样是一种羁旅奔波之愁。首句点明题旨,全诗正是围绕着游子的新愁展开的。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白日如飞轮向西奔驰,我则旅途奔忙如白日,而犹不及,用白日西飞与我的旅途奔波相比较,构思巧妙,一个“忙”字,既写出白驹过隙催人老,时不我待令人哀的感慨,同时还写出仕途奔忙旅途劳顿的疲惫之态,可谓一字千金。“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人生易逝,世事沧桑,功业难成,而青山却是永恒的存在物,短暂的人生在永恒的青山面前,自然是渺小可笑,一个“笑”字,将情景戏剧化,山不能笑,是诗人自嘲而已,又加一个“冷”字,诗人把对仕途事业的寒心委婉含蓄地传达了出来。“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青山不仅是永恒的象征,还常常代指故乡,诗人为仕途奔忙了一圈回来,离去时可能如李白一样胸怀壮志曾向青山夸口“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归来时却白发萧疏,而功业未就,青山观之,岂不冷笑?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前四句是诗人夜宿金山寺时,对傍晚舟中所见情景的回忆,这两句写宿于金山僧榻辗转不眠的情景。乡国梦即思乡梦,本是抽象之物,无所谓轻重,而一个“不胜”却使思乡梦有了重量,重如那家乡的隐隐青山,小小孤枕如何消受得起?这种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是诗人传情的奥妙,如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舴艋舟再小毕竟比枕还大些,尚且载不动满怀愁绪,有倾覆之险,小小孤枕更是无能为力了。诗人实在是一个善用比较写情的高手,旧风波与新愁的对比,白日与我的较量,南山与人的纠缠,乡国梦与孤枕的纷扰,真是百感交集,旅梦难成;既然乡梦不成,只好披衣而起,看着因旅途奔波而变得陈旧破烂的衣服,轻轻一抖,飘落的竟然是仕宦京师时惹上的尘埃,能够辨出衣上的尘埃来自何处,也只有诗人才有这样的眼力和心思!一缕尘埃又勾起诗人多少思绪?诗人也许想起了与倒离骚派的争斗,也许想起了自己因写《假髻行》讽刺达官贵人所遭受的贬谪之苦,也许还想起了陆机的“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总之,仕宦京师对于诗人来说并不是一段“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快乐时光。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承接五、六句而来,如2011上海卷诗歌鉴赏选的《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中的抒情主人公一样,忧愁不寐只能“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想要出门找一个朋友诉苦解闷,结果却是,平生知己都如晓星一样渐渐沉落,不知漂泊何方,正在沉吟之际,一只沙鸥飞掠而过,诗人突然意识到,自己或者自己的知己们不正像这只孤独无助的沙鸥一样么?以飘然飞翔的沙鸥衬托自己的孤单漂泊,化用杜甫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想起老杜的一生,悲不自禁,怆然神伤。“星散”一景不仅交代了时间,点明诗人因愁思沉重而彻夜未眠,同时还象征诗人与其知己们如晓星一样沉落四方,强化了诗人的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