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诗意人生:高考古诗词鉴赏(2010-2012)
2844800000019

第19章 中编2011年高考古诗词鉴赏(7)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由春水东流而思光阴易逝,是思维情感的自然流淌,“客子”点出诗人的身份,因故国沦亡而避乱江南,心情如何,可以推想;国难当头,而无路请缨,只能于诗卷中消磨光阴,“葛衣秋未换,书卷病仍看。若问生涯计,前溪一钓竿”,看似闲适,实是苦闷,更是无奈。颔联上句写诗人自己的情况,下句则转入对景色的描写,“杏花消息雨声中”,这句以景写情,含蓄蕴藉,其情感如何,很难推知,“杏花春雨”是江南特色,“消息”指花的开落,这里是否代指诗人所怀恋的友人天经与智老呢?春雨涨了苕溪,也误了赏花的日期,更阻断了访友的去路,“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多少情思尽在其中!方回在《瀛奎律髓》卷二十六中对此作了分析:“以客子对杏花,以雨声对诗卷,一我一物,一景一情,变化至此。乃老杜‘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贾岛‘身事岂能遂,兰花又已开’,翻窠换臼,至简斋而益奇也。”此联之妙,正在于此。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上联诗人探问的消息正在于此,禅伯的病可否好些,正如民谚所说:“早春早春,慎防‘春瘟’。”春天是旧病复发,新病易生的季节,春天来了,西庵的禅伯旧病是否好些?是否又有新病缠身?而住在北栅的宿儒虽然贫困潦倒,却能坚守气节独善其身,“禅伯”、“儒先”是对两位朋友称赞,“多病”、“固穷”又表现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担心。此联点出诗人所怀之人,并对他们的遭遇和品格作了高度评价,为尾联思念探访做好了铺垫。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最后两句紧承颈联,并点明诗题中的“怀”与“访”,也让我们想起王子猷夜访戴安道的轶事,既称赞诗人的两位朋友是戴安道式的博学多才而兼气节的人物,同时又表现了诗人如王子猷一样洒脱自适的性情,更表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轻舟”如“轻舟已过万重山”中的轻舟一样,传达出诗人将要见到老友的愉快心情,“纶巾鹤氅”可以让人想见诗人的洒脱风度,“试春风”一语含蓄有味,既写春风乘舟的快意,又写“桃李春风一杯酒”的畅快,最后以景结情,拓展了诗歌的想象空间。他们相见之后的畅谈是怎样的情景呢?只有让读者自己去想了。

不过,我们可以从陈与义的另一首题为《与智老天经夜坐》的诗中可以读到他们畅谈的情景,诗曰:“残年不复徙他邦,长与两禅同夜。坐到更深都寂寂,雪花无数落天窗。”其中对雪夜谈禅的描写,正可与此诗互相补充。

4.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一支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玉芙蓉·喜雨

明·冯惟敏

初添野水①涯,细滴茅檐下,喜芃芃②遍地桑麻。消灾不数千金价,救苦重生八口家。都开罢:荞花,豆花,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

【注】①野水,指地上的积水。②芃(péng),茂盛的样子。

(1)这支小令用什么方式来抒情?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和感情?

(2)这支曲子在语言运用上有些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1)这支小令抒情的方式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久旱逢甘霖的欢悦心情和与农民息息相通的感情。(2)这支散曲的语言朴素通俗,生动形象,轻快活泼,饶有情趣。

十二、安徽卷

1.入选理由

看到《琅琊溪》的诗题和作者欧阳修的名字,我们会自然地想起熟悉的《醉翁亭记》,也许还会自然地诵出那些熟悉的句子,“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在乎山水之间”既是《醉翁亭记》的主题,也是《琅琊溪》的主题,而这正是解读《琅琊溪》的关键,也是出题人选取本诗的初衷。

2.真题再现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文本,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欧阳修的作品,了解他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虚实结合、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诗歌中的“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参考答案】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3.深度赏析

但愿长醉山水间

——欧阳修《琅琊溪》赏析

一看注释,我们马上会想起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当然,如果没有注释提醒,记忆好联想丰富的同学也可以猜测,琅琊溪即《醉翁亭记》中的“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并可以根据课堂上掌握的《醉翁亭记》的背景去解读本诗。

解题:《琅琊溪》是组诗《琅琊山六题》之一,组诗题咏六处胜景:归云洞、庶子泉、琅琊溪、石屏路、班春亭、惠觉方丈。因此,我们可以将《琅琊溪》视作一首咏物诗或山水诗。根据常识,咏物诗并非只为描摹景物而写,而是有所寄托的,或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山水诗也并非只是状山写水,而是要借山水表现闲适情怀,正所谓“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王羲之《兰亭集序》),或“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欧阳修无论酒酣醉翁亭,还是探源琅琊溪,都只不过是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间,而寄所托罢了。解读咏物诗或山水诗,就是通过诗歌对物或山水的描摹,揣摩诗人的情感志向。

“空山雪消溪水涨”,首句点题,带出“溪”字。“涨”是溪水的状态,“雪消”既交代了溪水骤涨的原因,又点明了春天的时令特征。诗人敏锐地察觉到了春天到来的消息,于是要沿溪寻春了。“空山”二字很有意蕴,一、表示山的空阔静寂,暗含禅机,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之空;二、表示诗人寻春心切,写雪消溪涨却不见花开的空。首句描写了一幅雪消溪涨的早春画面,表达了诗人盼春寻春的心情。

“游客渡溪横古槎”,第二句继续围绕琅琊溪展开。“游客”,诗人自指;“渡”,诗人的寻春行动;“槎”,有两层含义,一如注释,是一种简易的木桥,欧阳修另一句诗“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中的“槎”也指木桥;一是小舟,如李清照的“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槎前用古字修饰,通常给人一种曲径通幽深渊岑寂的感觉,如温庭筠“红叶下荒井,碧梧侵古槎”,金君卿“纵游向晚寻归路,渡口平沙卧古槎”。“横古槎”之横让人想起韦应物“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境,虽然一桥一舟,但传达的都是一种无人的幽深之感。这一句写古槎横溪的景致,和游客渡溪的情景,营造出一个幽深闲适的意境。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上句虚写,是诗人的猜测,表面上猜测溪源的远近,其实却是对山中春意的描写,暗示美景更在深山幽静处;下句实写,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按照通常的逻辑,诗人应该是先看到溪水中的落花,才猜测溪源的远近,进而判断山中春意离自己的远近,然而诗人却将顺序颠倒,先虚后实,虚实结合,既使诗意曲折有波澜变化,又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丰富了画面的内涵。也许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感慨,但更多的是“云深不知处”禅意和洒脱。

本诗虽然以溪为题,但却不像2011年山东卷诗歌鉴赏选取的储光羲的《咏山泉》,借咏山泉而表达“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的人生志趣,而是围绕溪水而写春意,通过描写春来雪消溪涨,游客寻春渡溪,溪中水流落花,猜测山中春意等画面,表达自己寄情山水的情怀。因此本诗并非咏物诗,而是山水诗。

4.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东溪

宋·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1)这首诗的第二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是名句,元代方回赞为“当世名句”,清代纪昀赞为“名下无虚”。它的妙处在哪里呢?请你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1)第二句流露出诗人悠闲与留连山水之情(从“发船迟”可看出)。(2)三、四两句,写“看水”时所见岸旁之景,作者不仅抓住最有特征的景物,而且写出新意。(或:每句前四字写景,后三字写意,边写边议,景中有意,意中有情。)第三句“凫眠”是水乡人所共见的,而“闲意”则由作者的想象与感觉来。第四句写岸边老树,春深着花。这也是乡村常见之景,但说它“无丑枝”,是作者的新意(或:有双关的含意)。

5.相关链接——欧阳修诗讽酸秀才

宋代一纨绔子弟,虽无才思,却以“才子”自命,常在亲朋邻里中吟几句歪诗以显示自己的才学,人们私下里称他“酸秀才”。某日,酸秀才整理行装带着家僮上京找欧阳修比试。路上,他看到一棵大枇杷树,两个大丫杈上枝繁叶茂,朵朵白花开放,煞是好看,便诗兴大发,吟出两句诗来:“路旁一古树,两个大丫杈。”无奈,下面两句憋了半天也憋不出来。这时,来了一位老者,手指枇杷树续道:“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酸秀才一听,拍手叫好,便邀老者一同去访欧阳修。

说话间,来到了河边,河中有一群鹅,有的鹅潜水,有的鹅浮在水面,酸秀才一见,灵感忽现,又吟出二句:“一群大肥鹅,嘎嘎跳下河。”可灵感突然飞走,酸秀才抓耳挠腮续不下去。老者捋须笑道:“白翼分清水,红掌踏清波。”酸秀才这下高兴极了,认为老者有点才气,两人同访欧阳修必成一段文坛佳话。于是,酸秀才大步流星从船头跨到船尾,向欧阳修伸出友好的双手,一边走一边说:“诗人同乘舟,去访欧阳修。”“修已知道你,你却不知修(羞)。”老者续道。原来,这老者竟是去寻访佳山胜水的大文豪欧阳修!

十三、山东卷

1.入选理由

炼字炼句是古人写诗最关键的步骤,也是诗人最着意经营的地方,许多诗人往往先有好句,然后再围绕好句构造成一首完整的诗作。因此,我们鉴赏诗词,除了先大体了解诗歌的整体结构和构思外,更需要对诗中的妙句嘉联尽兴品鉴赏析。因为这不仅是理解诗词的钥匙,更是出题人设题的高频点。就像本诗中的颔联,从声色两方面表现山泉的情态,突出了泉水流于山中的奇观,为尾联称赞山泉的品格传达诗人的志向做好了铺垫。

2.真题再现

咏山泉

唐·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4分)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4分)

【试题解析】本题考察对古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作为一首较为工整的五律,本诗的内容组合与行文结构颇具特色。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起得平和自然。颔联承接上文,从正面立意,描绘山泉的出俗形象。颈联从反面角度立意,转写山泉遭冷遇境况。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一尘不染的秉性。

全诗形象生动,画面清新鲜丽,诗人既泼墨渲染,又精雕细刻,把清冷丰溢的山间清泉逼真地展示于读者面前。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恬淡”,说山泉的“无人问”、“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寻味。总之,咏山泉与明心志的高度和谐统一,使本诗“格调高逸趣远情深,销尽常言”。

【参考答案】(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3.深度赏析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从《咏山泉》看古诗中山与泉的关系

题解:从题目看,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一特征(形态、色泽、环境)着意描摹,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寄寓在对物的描写中。咏物诗在描摹外部特征时,追求形似;在表现精神品格时,力求神似;最终取得形神兼备不即不离的艺术效果。从结构上看,咏物诗往往从物到人,人物对照;由实到虚,虚实相生。常用托物言志、托物言情、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以及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本诗既以山泉为吟诵对象,那么诗人储光羲描摹了山泉什么样的外部特征和精神品格,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志向呢?这都是我们鉴赏这首诗歌需要回答的问题。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首联点题,“山中”即山泉所处的环境,“不知名”写出山泉因身处山中而不为人知的特征。储光羲与王维、孟浩然等承继陶渊明的田园诗开创了盛唐的山水田园诗派,这一流派,常常借咏山水以寄托隐逸闲适的情趣,储光羲与王维关系很密切,与王维写过不少唱和之作,无论诗作还是性情都不免受王维影响。“山泉”是山中一景,诗人借山泉寄寓性情是极自然的事。“山中”往往是隐士隐居之所,“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太上隐者《答人》),“无”、“不”,正是隐士追求的最高境界,“会作山中相,不管人间事。争甚么半张名利纸!”(马致远《清江引》),元曲以其直白浅俗的语言道破诗人向往山中的心曲。诗人向往山中的隐逸生活,正是对空无状态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