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诗意人生:高考古诗词鉴赏(2010-2012)
2844800000003

第3章 上编2010高考古诗词鉴赏(2)

雍陶是晚唐诗人,生于四川成都,是李白的老乡。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李白有天才般的预见,他根据当时的形势——大唐中央权力的衰微、地方势力的壮大、剑门蜀道的凶险,预见蜀地必有大乱,于是劝朋友早日离开蜀地。而日后蜀地真的发生动乱,致使雍陶也不得不离开蜀地,避难北方。

《峡口送友人》与《送蜀客》两首诗的对比很有趣,一个是中原人滞留蜀地而不能归,一个是蜀人滞留中原而不得还。两人都是送老乡回故里,送别中便自然蕴涵着思乡之意,这也是两首诗比较别致的地方。客中送客本来就不是滋味,更何况是送老乡呢?离别自然是伤感的,有家不能归更是沉痛!这种有家不能归的沉痛,我们可以从将要回家的人的喜悦中体味,“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看看杜甫那种狂歌纵酒的神态,我们就可以推知司空曙和雍陶的沉痛,“今日翻成送故人”,一个“翻”字蕴涵着多少无奈和辛酸!“把酒送春无别语,羡君才到便成归”(朱弁),送春也罢,送人也好,尽在一个“羡”字!

两首诗还有一个共同之处,送别的时间都在春天,不同的是一首是早春;一首写晚春。司空曙写他乡之春,因此不觉其美,只感其残,用春残从正面烘托自己的沉痛和无奈,所以不免要“天涯去住泪沾巾”;雍陶想家乡之春,于是极写其美,以反衬现实之无春。正如王夫之在其《姜斋诗话》中所言“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而对于司空曙来讲,家乡之春不敢思,而他乡之春又无心细赏,因此只好对着飞花而黯然神伤了。即使回去又如何呢?见到的不过是“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旧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司空曙《送别诗》)的凄凉景象而已,这是诗人想象的友人回到家乡的情景,诗人实在是愁肠百结,矛盾重重,留也愁,归更忧,正所谓“须知胡马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杜牧)。

相比较司空曙,雍陶虽有美丽的家乡可以怀恋,看似是一种安慰,但却不能回去,只得待在无春的他乡,更感沉痛,于是以丽景写哀情,写那最值得诗人怀念的“腊前春”,这实在是抓住了诗人家乡的特点,那蜡梅得雨后的娇颜。“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陆凯),这枝春就是蜡梅。不知诗人的老乡会不会回到家乡以后给他寄来一枝,以慰相思。然而,由于路途遥远且艰险,等老乡到时,蜡梅已经开过了吧。总之,春天正是南人思归的季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雍陶不能回答,王安石也不能回答。

这些意象不仅蕴涵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意味,更携带着潜在的地域风俗的信息,读懂了这些,才能读懂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4.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①。

【注】①“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水的送别图景。(2)对偶、比喻。颈联两句运用了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像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2010年——上海卷

三、上海卷

1.入选理由

这是一首元曲,高考诗歌鉴赏题每年入选的体裁中,绝句、律诗、词几乎三分天下,曲只是偶尔入选,并不是热门体裁。本曲入选有两个理由:一、表达诗人与欧阳修一样“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的与民同乐的情怀,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二、本曲“不羡日夕佳”一句从反面化用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诗句,出题人通过这种方式打通了考题与教材的联系,并借以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

2.真题再现

【越调】平湖乐·尧庙秋社

元·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①霹雳,琴名。

(1)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村民活动。(2分)

【试题解析】此题重点进行翻译概括,抓住人的活动诗句。

(2)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

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

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试题解析】此题仍要求学生判断季节类意象与词语。而赏析B句则重点把握此句的意思。社坛的烟淡了,说明祭祀活动要结束了,林鸦也疏散了。剩下来是百姓们庆丰收的活动。因此并没有点明季节,要说秋季,则在标题。春社和秋社是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3)“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试题解析】此题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表达情感必须要根据诗歌本身判断,也可既关注原诗句的内涵,又关注化用后在诗中的含义。

【参考答案】(1)村民们举杯畅饮,喜庆丰收;弹琴赛歌,欢声笑语。(2)B(3)化用了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写的是隐居之乐,而作者表达了积极用世的志向和与民同乐的意趣。

3.深度赏析

文化风俗与古代诗歌鉴赏

——以王恽《【越调】平湖乐·尧庙秋社》赏析为例

这是一首元曲。要透彻地理解本曲,必须搞清楚本曲背后蕴涵的文化民俗信息。

先从曲题说起。尧庙是供奉尧的庙宇,“尧舜与周孔,古来称圣贤”(白居易)。尧和舜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神圣的,是圣君的化身;“尧舜传天下,同心致太平”,他们当时所管理(注意,是管理而不是统治)的社会也成为古人追求的终极的理想社会,所以杜甫才孜孜不倦地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尧管理人民采用的是无为而治的黄帝之术,“尧时恩泽如春雨”(白居易),他的恩泽如雨露,润物而无声。尧舜又善于选贤任能,“舜举十六相,身尊道何高”(杜甫),使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

曲中“壤歌亭外山如画”一句是由尧庙联想到的,是对上古歌谣《击壤歌》的化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百姓安居乐业,而感受不到尧帝的管理之功,正是尧帝管理的本意。尧时的都城在平阳,即今天的山西临汾,此时王恽正在平阳做官,为平阳路总管府判官。既然到了尧都,又逢着秋社,那自然地就会想起尧时的古歌谣《击壤歌》,并受到尧无为而治管理智慧的启发,因此借着秋社大倡与民同乐之风了。

说到秋社,这是古人春夏秋冬四社之一。社,就是土地神,是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两个神祖之一;稷,即谷神。古人称国家为社稷,可见二神在古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这两个神原本都是农业社会图腾崇拜的产物,后来被人格化了。社神有两个来源,一说是共工的儿子后土,《礼记·祭法》说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之以为社”,因此我们有皇天后土之说,在古都北京,祭皇天者有天坛,祭后土者有地坛(即史铁生《我与地坛》中所描写的地坛);一说是大禹,《淮南子》说:“禹劳力天下,死而为社。”而稷就是后稷,因播莳百谷,救民饥饿,使周族延续兴盛,遂成为中华先祖之一。

四社中以冬日社祭最为重要,然而诗词中涉及最多的却是春社和秋社,春天“社而赋事”,在于把一年之计说给社神听,同时祈祷社神保佑,以待丰收;秋社在于“蒸而献功,男女效绩”,意在感谢社神护佑,并通过向社神献祭丰收的物品和表演节目来表达敬意。首先是庄重的仪式,“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王维),祭祀仪式完毕,“社坛烟淡散林鸦”,社坛上的浓浓香烟慢慢消散开来,人们各自分得属于自己的那份祭肉,“拄杖东家分社肉”(辛弃疾),乌鸦也与民同乐,吃饱归巢了。接着呢?“把酒观多稼”,一手举杯,一手指点着堆积如山的禾稼,与人们笑谈着今年的收成,诗人的心里定是乐得开了花。“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这正是最热闹的时节,也可以说到了社祭的高潮,霹雳弦声此起彼伏。可以说,春社和秋社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不仅仅为了娱神,更为了自娱,人们正可以趁着这热闹甚至有点疯狂的斗乐场面,来放纵一下一年来疲累的身心。至于诗人们的偏好,那是因为这两个时令特别能引起他们感兴,“浪花如雪叠江风,社过高秋万恨中”(赵嘏),这是悲秋了;“又是春残去,倚东风、寒云淡日,堕红飘絮。燕社鸿秋人不问,尽管吴声越鼓”(王之道),一片伤春情思!王恽此曲独特之处就在于抛开了通常的伤春悲秋情绪,融入农人快乐的情绪中,表现了与民同乐的情怀。

“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这句连用魏晋时期的两个典故。“朝来致有,西山爽气”化用了《世说新语·简傲》篇中王子猷的“西山朝来,致有爽气”一语。王子猷是大将军桓冲的车骑参军,桓冲问王子猷:“卿在府久,必当料理。”也就是问你在我手下已经很久了,都做了些什么呢?王子猷起先什么也没说,过了一会才说出了上面那句经典的话,这就是魏晋风度——率性、真情、不为俗物功名缠身!在人们淳朴率真的性情感染下,王恽运用这个典故,表达他不把功名利禄放在心上,而是以人民之乐为乐的追求。“不羡日夕佳”是对陶渊明《饮酒》诗中“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几句的反意化用。陶渊明这几句表现的是一种隐居情趣,而王恽却说“不羡日夕佳”,也就是说不羡慕陶渊明的那种独善其身的隐居之乐,而要追求兼济天下,与民同乐。

无论兼济天下,还是独善其身,都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至于选择什么和诗人的境遇相关。因为古代文人只有通过读书进入仕途这一条路可走,谁也无法保证这条路一辈子走来都顺顺畅畅,官职的升降往往非个人能够把握,迁谪贬黜是宦途常态。古人必须用一种东坡“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有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的自信与从容态度来面对。朝廷如尧舜任用贤能时则造福一方百姓,与民同乐;皇帝昏聩无能时,就如陶渊明一样,饮酒赏花,辨自然之真意。王恽此时“不羡日夕佳”,而到了晚年却常常写“我无适俗韵,乐与泉石亲”这样的诗句,这不正是对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化用么?“隐居不见求高意,千古渊明最可人”,此时的王恽不仅羡慕“日夕佳”,更把陶渊明当作了自己的精神偶像。

正所谓“用舍由时,行藏在我”,无论人生平步青云还是沉潜下位,留得的是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

4.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社日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1)开头两句描写了村外村内怎样的景象?反映了农家怎样的生活情景?

(2)末句“扶得醉人归”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1)村外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村内猪满圈,鸡栖埘。反映了农家是一片富庶的景象,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2)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正因为心里高兴,才不觉贪杯,而这种高兴又是与丰收的喜悦分不开的。

四、重庆卷

1.入选理由

郭麟这首《菩萨蛮·北固题壁》最大的亮点是拟人手法的运用,他把山的阻抑与水的冲决结合起来,构成了一组张力极强的对抗关系,并且诗人运用童心的视角,使无情之山水变成了有情之活物,让词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染上了诗人的主观情感。仕途的险恶、人生的坎坷以及诗人自信和洒脱的态度都自然地转移到了山水之中。出题人选择本词的目的就是要考查学生对词人微妙情感的把握以及“放”、“住”等字妙处的辨析。

2.真题再现

菩萨蛮·北固题壁

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2分)

【试题解析】此词要求炼“住”这个字,主要是联系语境分析其本义与引申义。“住”即停住,静止。而江住表面上说江停止不动了,而本来流动却停住,从诗中看,则为视觉感受。因此可以得出是“住”字写出了水流之舒缓。

(2)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试题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炼句,其实重点在于把握两句诗的意思,因此语境至关重要。“侬也替江愁”是因为“青山欲截江流住”,而又“山山不见头”,是诗人害怕山截住江而愁,是忧愁。而从“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的反问中,我们知道是留不住的,因此才由愁转到了笑。还可联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诗句理解,就更为容易了。

【参考答案】(1)“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2)不矛盾。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3.深度赏析

童心说与古代诗歌鉴赏

——以郭麟《菩萨蛮·北固题壁》赏析为例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李贽《焚书》卷三《童心说》

这段话大致是说,要做真人,须有童心;只有具备童心,才可以写出天下至文。写文章如此,鉴赏文章也如此。我们必须先恢复自己的童心,才能够理解诗人的童心,进而妙悟诗中的真趣。我们今天要鉴赏的郭麟的这首《菩萨蛮·北固题壁》,就是一首充满童真童趣的词。在儿童时代,物我不分,往往以我为物,以物为我,运用同情之心感悟世界,因此会说出许多童稚的话,做出许多童趣的事,我们往往不以为幼稚,反而会被那番真情深深感动。诗人就是这么一群保有童心的人,他们用童真的眼光看待世界,世界在他们笔下变得充满童话般的色彩,真挚感人。青天青山本是无生命无情感的存在物,一个要截留,一个却要放去,为长江的去留而生争执;而长江东流入海是必然之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诗人当然也不例外,然而诗人却要“替江愁”,只因“山山不断头”,一座接着一座,连绵不绝,使人怀疑这山是否真有穷尽的时候。诗人表面是“替江愁”,其实是为己忧,这就是王国维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诗人与江水已经化而为一,江水即诗人,诗人即江水,江水之困厄就是诗人之困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