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半壁史书:历史上的那些姐儿们第2卷
2847900000015

第15章 班大家——千古帝师(1)

(第一章)那一家子牛人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汉书》,虽然作者署名是“班固”,但实际上,《汉书》成于四人之手。

班固的父亲班彪,生于汉哀帝时代。他博学多才,尤其喜欢历史,当时有很多好事者做过《史记》的续篇,但水平都不高,完全是狗尾续貂,班彪觉得很不满意。所以,他就决定自己写一本书,作为《史记》的后传,主要记录汉武帝之后的历史。

班彪五十二岁那年,他死了。此时他已经著成《史记》后传六十五篇,比如《元帝纪》、《成帝纪》就是他的作品。他的长子班固,在回乡守孝期间,详细阅读了父亲所写的后传,觉得尚且有所缺漏,于是,他就萌生了继承父亲遗志的想法。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班固要是没点儿本事,他自然是不敢修史的。事实上,他是一个超级牛人,比班彪更牛。如果说班彪是非一般的牛,那班固就是一拳打死一头牛的牛,老虎狮子见了都得靠边站的。他九岁那年,就已经出口成章过目不忘,等到十几岁的时候,“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后汉书·班固传》)

九流,就是道、儒、墨、名、法、阴阳、农、杂、纵横;百家,就是诸子百家。基本上,他就是百科全书,他就是活字典,别人一辈子都搞不定的事,他小小年纪就已经全部搞定了,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呀。

班固十三岁那年,有一个名叫王充的人,不小心跟他见了一次面,感到极度震惊:这孩子,简直就是牛气冲天,离他百步之内都能感觉得到呀!于是,王充就抚摸着他的背部,对班彪说:“老班,你这孩子,怎一个牛字了得!再过些年,记录汉史的重任就交给他了!”

果然不出王充所料,十年后的今天,班固二十三岁,终于要开始做一件名垂青史的大事了——编写《汉书》。班固写呀写,写呀写,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居然写出祸事来了——有人告他私改国史。结果,班固被抓进了监狱,他的书稿也被人给抄了,就在这危急关头,另外一位超级牛人出现了——他就是班彪的儿,班固的弟,班超。

班彪和班固之所以牛逼,是因为他们头脑发达,既是文学家,又是史学家;而班固之所以牛逼,是因为他头脑和四肢都很发达,他跟别人面对面坐着的时候,是一个心思缜密反应敏捷的外交家、政治家,如果用谈话的方式解决不了问题,他就亲自操家伙上阵,不砍死丫不算完,是一个武艺高强鲜有败绩的武斗家、军事家。

这位牛人以前也耍过笔杆子,但他发现这活儿技术含量太高,工资酬劳太低,所以后来他就找了个机会,扔掉笔杆子,拿起枪杆子,跑到国外去工作了。他平时主要是通过外交途径,来保障东汉皇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和平,当然了,也不排除使用军事手段来解决问题。他虽然只带了三十六个马仔出国,却打遍天下无敌手,终于将西域五十余国全部平定,岁岁向中国纳贡。他在西域一共工作了三十一年,保障了边境的和谐稳定,促进了经济又好又快增长,为祖国作出了巨大贡献。班超直到七十一岁才回国,同年九月,病卒家中。“投笔从戎”的典故,就是出自这位牛人。

当时班超尚未出国,为了救他老哥,他赶紧跑到洛阳,上疏一封,为班固辩白。汉明帝看过了他的奏折,又看过了班固的书稿,觉得班固写得挺不错,是个牛人,于是,他就下令释放班固,将其召入宫中,任命班固为兰台令史。

兰台,是东汉皇室藏书的地方,共设六位令史,非博学多才者不能担任。班固进去工作了一段时间,奉明帝之命,先编撰了一部分东汉史,作列传、载记共二十八篇。把这些事都搞定之后,明帝给了他很大的自由,让他得以专心从事《汉书》的编撰工作。

班固殚精竭虑二十余年,终于基本完成了《汉书》。剩下的一些后续工作,本来是可以由他一个人来搞定的,不过,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做人很不低调,这使得他最终丢了性命,无法独立完成这项伟大事业。

以史为鉴,这句话我们平时也说得不少了。按理说,班固是写史的,对于某些道理,他应该很清楚才对。比如说《汉书·外戚传》出自班固之手,大道理写了一大堆,看样子,他对外戚势力应该是比较痛恨的,应该是明白外戚擅权的祸害的。但他说是一回事,做是另一回事,偏偏就是要往死路上走,跟势力庞大的外戚,窦宪,扯上了关系。

本来吧,就算扯上了关系,也不是什么大事,只要班固平时做人低调点,那就不会有问题。但问题是,他有了窦宪这位后台老板之后,就飘飘然不知所谓了,就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了,就纵容他的儿子、家奴违法乱纪了。这样一来二去,就结下了不少仇家。以前他有窦宪撑腰,别人不敢拿他怎么样,后来窦宪垮台,被迫自杀,班固也未能逃过一劫,结果,他死了,时年六十一岁。

班固啊班固,你跟了不该跟的大哥,做了不该做的事,惹了不该惹的人,怎么会有什么好下场呢?你的经历,让我想起那位脑残许废后,她跟你一样,也是“聪慧善史书”,但做事却十分离谱,最终自取其祸。唉!越是聪明的人,就越是容易犯糊涂啊。

班固死后,由于《汉书》尚未彻底完成,所以,又引出了当世的另外一位牛人。如果说班氏父子三人都是公牛的牛,那么,这位牛人就是母牛的牛——当然了,也是姓班的牛。

班昭,字惠班,又名班姬,是班彪的女儿,班家兄弟俩的妹妹。中国除了有四大美女之外,还有四大才女,即卓文君、班昭、蔡文姬、李清照。这位班昭无论人品学识都没得说,同时兼文学家、史学家、教育学家三大头衔于一身,是个世所罕见的好女人。

班昭十四岁那年,她早早出嫁,成了同郡曹寿(字世叔)的老婆。曹寿是个短命鬼,年纪轻轻的就驾鹤西去了,抛下班昭一人,独自把几个孩子拉扯大。如果说后来她老哥班固没有死于非命,那她的才华很可能就此埋没于历史长河中,但牛人毕竟是牛人,注定要度过彪悍的人生,从来不需要任何注解。

于是汉和帝一纸诏书,一代才女班昭终于闪亮登场。她的任务,是编撰《汉书》尚未完成的八表,以及《天文志》。所谓“八表”,就是《异姓诸侯王表》、《诸侯王表》、《王子侯表》、《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外戚恩泽侯表》、《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

和帝对班昭礼遇甚厚,数次召班昭进宫,让邓皇后以及诸贵人拜她为师,学习文化礼仪方面的知识。为了表示对班昭的尊敬,和帝还特意赐给了她一个称号:大家(读作“大姑”)。由于她老公姓曹,所以,后人一般尊称她为“曹大家”。

班昭平时除了专心写史之外,应和帝之邀,她还会经常从事一些主旋律文化创作,比如歌颂领袖的伟大,赞美社会的和谐,展望大好的形势,等等。

后来和帝驾崩,邓太后临朝称制,作为邓太后的老师,班昭也逐渐参与到政事中来,为邓太后出谋划策,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她的表现令邓太后感到非常满意,因此,邓太后特意封她的儿子曹成为关内侯,官至齐国丞相。

班昭除了给女人当老师之外,她还给男人当老师。当时《汉书》刚刚出版问世,由于文辞艰深,内容繁杂,很多人都看不懂,所以,有个名叫“马融”的老乡,就拜入班昭门下,专门研读《汉书》。

班昭虽然博学多才,但毕竟还没有达到无所不知的地步,她完成了《汉书》八表之后,《天文志》却迟迟不能搞定。恰好,马融他哥马续对天文知识比较有研究,于是,在马续的协助下,历时约四十年的《汉书》编撰工作,终于彻底宣告完成。

毫无疑问,在《汉书》的四位作者当中,班固功劳最大,班彪次之,班昭再次之,最次才是马续。总的来说,一部《汉书》,实际上是班氏家族两代人的共同劳动成果。对这家人,我只能满怀敬意,作出这样的评价:一个牛逼的父亲,生了两个牛逼的儿子,一个牛逼的女儿,这一家子都是牛人。

班昭比较长寿,活到了七十多岁。她死后,邓太后特意为她素服举哀,举行了一场庄严而隆重的葬礼。班昭生平著有赋、颂、铭、诔、问、注、哀辞、书、论、上疏、遗令,共十六篇,大部分已经失传。

事实上,班昭之所以牛逼,并不仅仅是因为她参与了《汉书》的编撰工作,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她写了一部关于女子教育的著作,《女诫》。虽然全文篇幅不足两千字,却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足以使她名垂青史。

接下来,我将会专辟一章,来讲一下这部《女诫》。

(第二章) 尘洛若影说《女诫》

《女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女子教育的著作。内容共有七章,分别是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关于这部著作,历来众说纷纭,评价不一,下面,就让我从个人的角度,来谈谈对这部著作的理解和看法。

卑弱第一:古者,生女三日,卧之牀下,弄之瓦塼,而齐告焉。卧之牀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弄之瓦塼,明其习劳,主执勤也;齐告先君,明当主继祭祀也。三者盖女人之常道,礼法之典教也。

班昭所说的“古者,生女三日,卧之牀下,弄之瓦塼”,出处在《诗经·小雅》: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弄之瓦。

牀读作“床”,也就是古人睡觉的地方,不过他们的“牀”跟我们的床有些不同。按照班昭的说法,女婴出生三天之后,应该让她睡在“牀下”,也就是打地铺。这样一来,就说明了她“卑弱”的地位,以后要做一个“下人”。这是班昭本人对“卧之牀下”的解释。

这句话似乎是封建糟粕,是对女人的轻视。具体情况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容我稍后再讲。

解释完“卧之牀下”之后,班昭又接着解释“弄之瓦塼”。塼读作“团”,她所说的“瓦塼”,并不是我们现在的瓦片和砖头,而是一种纺织用具。大人们往往有让新生儿抓周的习惯,依班昭所说,女婴出生三天之后,让她接触这种“瓦塼”,性质其实就是抓周。在古时候,男耕女织是许多家庭的生活方式,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一个女婴,她长大之后,肯定是要从事纺织工作的。所谓的“弄之瓦塼”,通俗点说,就是“纺织要从女娃抓起”。纺织是一种劳动,劳动当然要勤奋,不能偷懒,所以班昭紧接着又用了八个字来说明:明其习劳,主执勤也。

至于“而齐告焉”,班昭解释为“齐告先君”,这句话就比较容易理解了。生了女婴,烧烧香,拜拜神,把这件事告诉祖宗,是应该的。另外,当女婴长大嫁人之后,在夫家那边,逢年过节,烧香祭祀之类的事将会由她来操持,所以班昭才说“明当主继祭祀也”。

班昭接着又进一步解释说:

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

在班昭心目中,所谓的“卑弱下人”,首先要做到“谦让恭敬,先人后己”。这八个字的意思,大家都明白,我就不罗嗦了。至于“有善莫名”,是说如果你做了什么好事,有什么功劳,千万不要沾沾自喜,得意忘形,更不要到处去宣扬,生怕别人不知道一样。毕竟,有些事,自己心里知道就行了,如果你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就算真的有那么一回事儿,恐怕别人对你的好感也会大打折扣。

想当年,马皇后“自撰《显宗起居注》,削去兄(马)防参医药事”,其本意也是“有善莫名”,结果《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却违背了她的意愿,将此事记载了下来,实在是此书的一大败笔。这段故事让我想起雷锋叔叔,每次做好事都不留名,但是偏偏全国人民都知道是他做的……

“有恶莫辞”中的“恶”,指的并不是坏事,而是麻烦事。如果有什么麻烦事,别人都懒得做、不愿意做,那你千万不要推辞,应该勇敢地承担起这份责任。你做了,大家都看在眼里,知道你是一个负责任的人,自然就乐于亲近你,信任你,如此一来,何愁人际关系不佳?

我们平时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为人处事,适度的忍让当然是应该的,但是,有没有必要做到“忍辱含垢”这一步呢?这个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吕后和傅太后,这两个都是极易动怒的女人,但她们之间最大的不同,是吕后易怒而能忍,傅太后易怒而不能忍。当年匈奴冒顿写信调戏吕后,意图挑起事端,引发战争,吕后看完了信,虽然一开始的时候很生气,但在大臣的劝说下,她的怒气很快就平息下来了。她为江山社稷而忍,为天下百姓而忍,这样的“忍辱含垢”,是值得称道的。而傅太后呢,从来不知道“忍”字怎么写,别人稍微有些不合意,她就怒不可遏,非得把别人整死不可,这样的女人,与疯狗何异?

当然了,有时候你容忍别人,别人还以为你好欺负,非但不知悔改,反而更加肆无忌惮地侮辱你,像这种情况,你就不该忍。总的来说,“忍辱含垢”这句话过于笼统,既不能完全说对,也不能完全说不对,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常若畏惧”,又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现代社会,有一种女人,叫做“女强人”。作为一个女人,她能够超越大多数男人,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这当然是值得一赞的。但是,如果女人太强,男人是不会喜欢的。男女之间的婚姻,总是倾向于“男强女弱”,或者“男女平等”型,比如说男博士娶女大学生很常见,男女大学生结婚的也极多,但是,女博士嫁给男大学生则凤毛麟角。现代社会上有许多“剩女”,她们之所以嫁不出去,并不是因为她们条件不好,恰恰相反,是因为她们条件太好,很少人男人能配得上,而她们又不愿意降低标准,这样一拖再拖,结果,就只能变成剩女了。

男人不喜欢比自己强的女人,女人不喜欢比自己弱的男人,这是一个事实。基本上,无论男女,都是很难接受“女强男弱”这种婚姻类型的。所以,一个女人,不管她有多么的强大,当她面对自己的丈夫,或者恋人的时候,都应该显露出自己温柔的一面,仿佛小鸟依人,柔弱无助,“常若畏惧”,需要依靠男人的肩膀,需要得到男人的保护。男人觉得自己被需要,被依靠,他才会觉得这份感情是值得珍惜的,如果女人个性太强,事事都要高人一等,男人就会失去存在感,觉得自己对她而言,是可有可无的,到最后,这份感情当然只能走向破裂。

“常若畏惧”,其关键在于“若”字。若,好像是,但不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这是一种境界。同样的,一个女人,她无所畏惧,却又“常若畏惧”,这也是一种境界。

班昭认为,一个女人,如果她能做到“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虽然无所畏惧,却又“常若畏惧”,这就叫做“卑弱下人”。“卑弱”,卑,谦卑而非卑微,弱,柔弱而非软弱;“下人”,指的并不是丫鬟奴婢之类的下人,而是看似不如别人,位居他人之下的“下人”。她高贵,她坚强,她并不比别人差,但是,她的态度是谦卑而非盛气凌人的,她的外表是柔弱而非刚强冷硬的,她愿意做一个处事低调、平易近人的下人,而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上人。

高贵是从内而外的,而不是从外而内的,高贵不可刻意为之,而是一种自然散发出来的气质。套用一句很流行的话:“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乌鸦就算披上凤凰的羽毛,它也还是乌鸦,改变不了它卑劣的本质。凤凰就算坠入凡尘,被俗世所玷污,它也还是凤凰,有朝一日,必将浴火重生,再度翱翔于九天之上。

所以,一个女人是否高贵,看的不是她的身份地位,住什么样的房子,开什么样的车,穿什么样的衣服,而是看她的内在,她的灵魂,她为人的准则,她处世的态度。奢华的物质所能带给人的,是尊贵,而非高贵,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理论性的东西,可能说起来不好理解,那么,我们可以找两个例子,来对比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