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常用中草药百问百答
2852000000004

第4章 中草药基础知识(2)

中医用药治病可以用单独一味药(称为单方),也可将多味药配在一起应用(称为复方)。这要根据病情的需要,当病情比较单纯时,选用一种针对性强的药物即能获得疗效,如治疗轻度肺热咳嗽可用单味黄芩,驱除绦虫可单用鹤草芽。但如果病情复杂,应用单味药难以全面兼顾治疗要求时,就需要同时使用两药以上的复方,这时药与药之间就会发生某些相互作用,如有的能±曽进或降低原有药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毒性和烈性,有的则能产生毒性或副作用。因此,在使用两味以上药物时,就必须有所选择,这就要考虑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称为中药配伍的“七情”因具体地说,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单行:就是单用一味药治疗疾病。除前述者外,又如单用人参煎汤饮服可治疗虚脱之证。

相须:就是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相互促进,增强疗效。如大黄与芒硝都有泻下的作用这合后泻下作用。

相使:就是用一种药物为主,配合其他药物来协助提高主药的功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和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相畏:就是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相杀:就是一种药物能减轻或肖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

相恶:就是两种药物合用后,一种药物与另一种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削弱人参的气作用。

相反:就是两种药物合用后,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下述的中药“十八反”就是典型的例子。

由此可见,中药“七情”,除单行外,都是中药的配伍形式。在临床配方用药过程中,我们要尽量考虑“相须”和“相使就勺配伍;在使用有毒药物时,又要考虑“相畏”和“相杀”的配伍;而“相恶”和“相反”是配伍的禁忌,应予避免。

11.中药“十八反”、“十九畏”指的是哪些药物?是否绝对禁忌同用?

中药“十八反”、“十九畏”都是中药在应用过程中要注意的配伍禁忌。有医家为了便于记诵,把它们编成了歌诀。

“十八反”歌诀是这样的:“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敛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说明半夏、瓜蒌、贝母、白敛、白及都反乌头(包括乌、草乌、附子、天雄)藻藻、大戟、甘遂、芫花都反甘草;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白芍、赤芍)都反藜芦。

“十九畏”的歌诀是:“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藻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有卩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藻乌草乌不顺犀应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应若逢石脂便相欺。”说明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有卩金,牙硝畏三棱诸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肉桂畏。

近年来对“十八反”、“十九畏”的研究报告渐多,但认识不一,还有待作进一步的实验和观察,并研究其机理。因此,目前应采取慎重态度,在没有充分根据及实际应用经验时,应尽量避免盲目配伍应用。

12.中药中“毒”的概念是什么?常见的有毒中药有哪些?

“毒”在中药学里是个很复杂的概念。它包括以下三种情况。第一是药物的总称,也就是说“毒”就是“药”。第二是指药物治病的特征,也就是药物的偏性。第三是指药物的毒副作用。由此可见,对古代本草书籍中记载的“毒”字要作具体分析,有的可能真的有毒,有的实际是无毒的。

现代中药学中所记载的某药“有毒”、“无毒”,是指该药有无毒副作用。同时还根据有毒中药的毒性大4、,注明该药“有大毒”、或“有毒”、或“有小毒”,以提示使用者注意。①有大毒的中药,指毒性剧烈,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超量应用可致严重毒性反应,而且容易中毒致死的药物。常见的有砒霜、巴豆、马钱子、乌头、雷公藤、斑蝥、水银、闹羊花、雪上一枝蒿、钩吻等;②有毒的中药,指毒性较大,治疗量与中毒量比较接近,过量也可致中毒,甚至死亡的药物。常见的有洋金花、附子、大戟、甘遂、芫花、商陆、半夏、苦楝皮、雄黄、硫黄、轻粉、铅丹、密陀僧、天南星、全蝎、蜈蚣、常山、瓜蒂、黄药子、朱砂等;

③有小毒的中药,指有一定毒性,治疗量与中毒量差距较大,但剂量过大也可发生毒副反应的药物。常见的有苦杏仁、白果、蚤休、川楝子、苍耳子、水蛭、细辛、干漆、火麻仁等。因此,病人在使用上述药物时务必遵照医嘱和有关特殊规定,千万不可粗心大意。

13.发生中药中毒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从许多中药中毒的报道来看,发生中药中毒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服食过量有些药物与食品在一定份量的范围内原是安全可用的,但如果超量服用可以引起中毒。

(2)擅自服药有的人在思想上对有毒药物毫无警惕性;也有人笃信祖传秘方,随便相信一些不明性质的药物和土方,以致发生中毒。

(3)错误服药有的人不识药,错把有毒的药物当无毒应用,结果引起中毒,如把商陆根当人参,把红茴香当成八角茴香。

中药的中毒应着重于预防。平时做到不擅自服药,不随便增加药量和服药时间,不在非正规的地方购买药材,有毒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

14.怀孕的妇女服用中药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孕妇服用中药时应注意保护胎元。凡是有损胎元以致堕胎的药物,均应作为妊娠用药禁忌,根据药物对胎元的损害程度不同,一般可分为禁用与慎用两类。

禁用的大多是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水银、轻粉、砒霜、巴豆、牵牛子、马钱子、大戟、芫花、甘遂、商陆、斑蝥、三棱、莪术、水蛭、轻虫、乌头、附子、天雄、雄黄、雌黄、硫黄、铅粉、硇砂、蜈蚣、牛膝、麝香、蟾酥等。

慎用的包括通经祛瘀、行气破滞、大辛大热及渗利下走的药物等,如桃仁、红花、苏木、当归尾、赤芍、蒲黄、五灵脂、牡丹皮、穿山甲、牛膝、益母草、乳香、没药、大黄、芒硝、枳实、槟榔、厚朴、郁金、瞿麦、通草、薏苡仁、木通、葶苈子、洋金花、牛黄、滑石、瓜蒂、胆矾、代赭石、半夏、干姜、肉桂等。

对孕妇用药的原则是,凡禁用的药物绝对不能用。慎用的药物则可根据孕妇的疾病情况控制使用如旨不使用的应尽量避免,以防发生堕胎事故。为了便于大家记诵,有医家为它编写了歌诀,现录于后,供读者参考。

“虫元斑水蛭及虹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代赭芫花麝,大戟蝉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都失中。”

15.煎煮中药为什么要用陶瓷、瓦罐而不用铁锅、铜锅?这是因为砂锅、陶器、瓦罐的化学性质极其稳定,不会和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化学反应,锅底又厚,导热均匀,热力缓和,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量、,相对有利于不太耐热的中药成分的保存,故煎得的药汁成分全面,而且它的价格也很便宜,所以陶瓷器皿是较为理想的煎药容器。而铁锅和铜锅就不具备这些优点而铁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氧化,在煎药时药材中广泛存在的许多化学成分,如黄酮、生物碱、香豆精、氨基酸、鞣质和其他酚类等,均能与铁离子发生化学反应,结果往往使药液变色、浑浊、沉淀等,导致汤剂质量改变而药效降低、失效甚至产生毒副反应。如用铁锅煎山楂,汤液外观会变成黑色,经分析原来是山楂中所含的黄酮、黄酮醇、多种有机酸、鞣质等与铁离子发生反应,生成有色络合物的缘故,不仅降低了药效,而且在服用了这样的山楂汤后,病人易产生恶心、呕吐、胸闷、腹胀等副反应而在应用铜器煎出的药液中可检出有微量铜离子,某些药物还可与铜生成有毒的铜绿(碱式碳酸铜)等。所以,铁锅和铜器均不宜作煎药容器是十分正确的。

16.煎药前为什么要用冷水浸泡?一般以浸多长时间为好?

因为中药材绝大多数是用干品,煎煮前一般要用适量的冷水进行浸泡,使水分缓慢渗人药材组织内部,使其细胞膨胀或胀破,造成良好的溶出环境。另外中药一般都含有淀粉、蛋白质成分,如果不预先用水浸泡,加水后就直接用急火煎煮,就可致使药材表面的淀粉糊化、蛋白质凝固造成毛细管堵塞,水分就不容易透人药材的组织细胞中去,里面的有效成分难以分解溶化出来,自然也就影响了有效成分的煎出。

关于药材的浸泡时间,一般30分钟即可。但也要根据药材自身质地轻重不同和季节温度差异分别对待,如花、叶、草类质地疏松的药材,浸泡20-30分钟;根和根茎、种子、果实及矿石、化石、贝壳类质地坚实的药材,浸泡30-60分钟。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要短些;冬天气温低,浸泡时间要长些,总之以药材浸透为准。

浸泡药材的水温要适当。天气热的季节,宜用凉水。天气冷的季节,宜用温水(30-40°)。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宜用凉水。坚硬、胶质药材,宜用温水,忌用开水浸泡。

17.煎药的用水有什么讲究?为什么有的中药要用米泔水或加酒煎?

水是煎煮汤剂的常用溶媒。古人对煎药用水很讲究宜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水部》中记载10余种煎药用水,有雨水、露水、泉水、河水、井水、地浆水、甘澜水(千扬水)、米泔水,以及酒、醋、童子便等等。现在煎药虽未能完全承袭古代汤剂用水要求,但对水质亦不敢忽视,仍然十分强调煎药用水需认真选择,一般宜用洁净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重要的是水质必须澄清洁净,矿物质少,没有咸苦味。凡不良水质,不能用来煎药。水的外观污浊者,其杂质中多包含病原微生物或其他有害物质。外观虽然清澈,但水的比重较大,又有苦、涩味,多含有钙、镁、汞、硫等矿物质。此类矿物质可与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反应,或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降低疗效。若因条件所限,难以得到理想的煎药用水,只能用不良的水煎药时,可先将水煮沸放冷,使部分矿物质沉淀,气味排出,然后再来煎药。

中药汤剂,除用水作为溶媒外,中医根据治疗上的特殊需要,以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提高疗效为目的,有时也用酒、醋、童便或其他液体作为溶媒。各种溶媒都有其本身的作用,选用得当会增强疗效,扩大治疗范围。如酒性温散,能温通气血;醋性酸敛,能消肿敛疮;蜂蜜味甜,性缓,能解毒;米批水有调中开胃化滞的作用等,均可根据治疗需要选用。至于具体怎样应用,应遵医嘱。

18.煎药时一般要加多少水才算合适?

汤剂在煎煮时加水量的多少,是影响效果的一个因素。加水过多,煎药时间势必延长,从而使某些药物的成分被破坏或消失,同时药液过多也不便服用;加水过少,药物浸煮不充分,有效成分不易煎出,达不到治疗效果。那么煎一剂药究竟加多少水合适呢?这要由药物的重量、体积、吸水能力、煎煮时间、火候及所需的药量等因素来决定。药量增大或减少,用水量也相应增减。用量相等的药物,质地轻松的体积就大,质地坚实的体积就小。如花体、草类及其他质地轻松的药物,其吸水量较大加石、化石、贝壳、果实类药物,因质地坚实,其吸水量较小。在一个复方中往往有吸水量较大的药与吸水量较小的药配伍使用。如果是干药,平均起来每克中药约需加水10毫升。当遇到吸水量大的中药占多数时,可适量多加些水;当遇到吸水量小的中药占多数时,可适当少加些水。加水量可随药物的性质而适当增减,把计算得到的总加水量的70%加到第一煎中,余下的30%留待二煎应用。如果所煎药物事先已经加水浸泡应药材本身已吸足了水分应那么在煎药加水时,将药物放入煎药的容器内,看准药面位置,第一煎力口水至超过药面2厘米处。在连续煎第二煎、第三煎时,必须加人热水。如在热药里加人冷水,会使药材表面形成凝固膜应不易煎透。煎药的用水应一次加足,不要中间加数次水。更不能把药煎干了再加水重煎,煎干的药应弃掉。

19.听说煎药的火力亦有讲究怎样掌握?

煎药的火力,又称煎药火候。火候,是指煎药时火的缓急与火力的大小。历代医方本草着作中在论述煎药时有“武火”、“文火”之分。所谓文火,又称小火,即火力较小较缓之火;所谓武火,又称大火,即火力较大较急之火。由于煎药火力的强弱会影响汤剂的质量,所以讲究煎药火候对提高汤剂疗效有较大的影响。

一般而言,对煎药火候的要求是“先武后文”,即在沸点前用武火,沸点后改用文火,使药液保持微沸状态。“先武后文虽是煎药的一般原贝,但在实际煎药过程中还需根据药物的性质与质地区别对待,最好采用大、中、小三种火候为宜。①大火:一般在药锅未沸前用之,目的在于促使其尽快开锅(注意当锅内达至U沸点时,某些含粉末药物容易溢出锅外对口生蒲黄等,为防止药液外溢,应改为中火);②中火:对解表药与含挥发成分的药物宜用中火,若采用大火,由于火力过强使芳香气味从蒸汽中散失过多,会影响药效;③小火:对于滋补药,在沸点后宜采用小火,使锅内保持小沸状态,以减缓水分蒸发,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避免因锅底受热过猛而烧焦。

20.中药煎煮的时间以多长为宜?一般要煎几次?

煎药时间的长短目要根据药材的性质和病情而定目同时与加水量的多少,煎药的火候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根据浸泡原理,中药煎煮时间愈长,扩散值愈大,愈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浸出,其煎出量则愈多。有人观察白头翁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发现,前30分钟抑菌直径为17毫米应0分钟为20毫米应0分钟为22毫米。可见有些药物友卩煎煮时间太短,有效成分难以充分溶出。因此,应保证药物有充分的煎煮时间,以获得有效成分的最大提取量。但也必须知道,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在水中溶解到一定程度之后,即使延长加热时间,也不能增加有效成分的煎出量,何况长时间的煎煮,一方面不耐热的成分破坏得更多,挥发性成分也丢失得多;另一方面可因药液过分浓缩而影响有效成分的扩散,甚至造成药液焦化,这样反而会使药液的质量受到影响。

对不同的方剂,需用不同的煎煮时间。如治疗外感表证的发汗解表药(多系植物的茎、枝、叶,如紫苏、麻黄、桂枝、菊花、金银花、桑叶、薄荷等),因其体轻质松,含挥发油较多,煎药时间宜短,第一煎煮沸15分钟,第二煎煮沸10分钟;治疗虚证的滋补药(多系植物的根茎、果实及甲、角、壳类,如党参、黄芪、金樱子、女贞子、龟甲、鳖甲、鹿角等),因其质地坚硬厚实,滋腻性强,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煎煮时间宜长,第一煎煮沸30-45分钟,第二、第三煎各煮沸30分钟。此外,煎药时间的长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医嘱指示,灵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