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常用穴位解剖图谱
2852100000005

第5章 重要及危险穴位的层次结构与操作(1)

百会督脉经之穴。

【位置】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甲乙》)。

【取法】取正坐位,在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点取之。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厚而致密,所以针体的选择上宜稍粗、进针时稍用力。

②中层:帽状腱膜为覆盖颅顶上部的大片膜状结构。整个腱膜厚而坚韧,并与浅筋膜和皮肤紧密相连,临床上的“头皮”即是这三层的合称。

③深层:成人颅骨厚度在0.2~1厘米,在一些颅骨比较薄弱的部位,如颞窝、眶壁等部位,不宜用力深刺,特别是婴幼儿。

【刺灸法】向前、后、左、右平刺,深度0.5~1寸,可透刺“四神聪”。针体应平刺保留在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内,即介于帽状筋膜和颅骨外膜之间,也就是通常我们撮捏进针时的“头皮”下。由于浅筋膜和帽状筋膜之间有许多垂直连在两层之间的结缔组织小梁,形成无数网格,网格内血管多被周围结缔组织固定,使得该区血管损伤后断端不易自行闭合,因而头皮出血也不易自行终止,所以针体在这一区域应避免大幅度提插,以免引起大面积血肿,这也是颅顶区穴位出针时必须按压针孔数秒钟的原因。一般而言,头顶部由于毛发的原因,灸法宜少用。

【主治】头痛,眩晕、中风不语,阳痿,颈项强直,癫狂,头晕耳鸣等。

【现代研究】百会是治疗脑血管意外的常用穴。按照中医辨证,脑血管意外时,无论是中风闭证还是脱证,均可选用。但是对于脑出血,究竟是否可以刺灸是临床一直存有争议的问题。据实验研究表明,针刺百会穴具有明显的升高血压作用。其途径是通过相应的传入神经,将冲动传至脑干网状结构,然后通过自主神经,尤其是交感神经的兴奋,反射性地引起某些脏器的小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心脏收缩功能加强,而使血压上升。本例患者是慢性高血压病者,在其大脑、小脑等部位内,直径50~150微米的穿通动脉管壁常会发生脂肪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而形成微动脉瘤,这些穿通动脉以垂直方向从主干分出,在变成网状的前毛细血管前不发分支,很容易直接受到血压波动的影响而破裂。当针刺百会穴时,由于本穴的升高血压作用而使患者的血压明显增高,这样就造成患者的许多穿通动脉破裂出血并汇聚成血肿,引起脑水肿。严重时会自大脑镰下嵌向对侧或经天幕孔向下嵌压脑干,导致脑干缺血、出血和坏死而死亡。

人迎足阳明胃经之穴。

【位置】在颈,大动脉应手,侠结喉(《甲乙》)。

【取法】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平喉结处,动脉应手。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薄而多皱襞,进针时应绷紧皮肤再行针刺,由于该区域神经敏感,所以针体的选择上宜稍细。

②中层:颈血管鞘(颈总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

③深层:交感干、颈深部肌,以及椎动脉等等。

【刺灸法】避开动脉,直刺0.2~0.4寸;禁不可灸。

注意:由于从该穴位断面层次看,深层涉及到许多重要结构,如迷走神经、颈动脉窦、交感干等,所以施针者必须十分谨慎,可采用皮肤针,或避开动脉浅刺(注:深度以0.5寸以内为妥,并参考个体差异)。若针刺不当,如不避开颈总动脉,则针刺深度超过0.5寸,即可刺中颈总动脉,或刺中颈动脉窦,引起血压异常波动;若已经避开动脉,但针刺深度到0.6~0.8寸,则极易刺中迷走神经,超过1寸则易刺中交感干,而迷走神经、交感干则是总统内脏的重要神经,受刺激后会严重影响心血管系统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主治】咳嗽,头痛,高血压,瘰疬等。

哑门督脉经之穴。

【位置】在后发际宛宛中(《甲乙》)。

【取法】后正中线发际直上0.5寸处凹陷中。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较厚,针刺时有韧感,阻力大,所以针体的选择上宜稍粗。

②中层:项韧带和环枕后膜均为致密结缔组织,针刺时,针下阻力较大。

③深层:硬膜、蛛网膜、软膜和延髓。

【刺灸法】该穴区断面结构同风府,所以针刺深度应不超过1.5寸。

注意:该穴位针刺切勿朝鼻的方向,因为其深面正对延髓,慎之!总体上看,项部后正中线结构清楚,层次比较明确。督脉经穴区结构大致相同,以大椎穴为例,其进针层次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肌腱、棘上韧带、棘间韧带,若再深刺则会通过弓间韧带(黄韧带)进入椎管,产生严重后果。所以针刺督脉经穴位时,施针者特别要注意手指下的针感变化,具体表现为:进针后由于斜方肌肌腱、棘上韧带、棘间韧带以及弓间韧带等的关系,针感先为阻滞状,阻力明显;一旦针尖突破弓间韧带,阻力突然消失(即临床上所说的“脱空感”),表明针体已经进入椎管,这时操作者应立即停止进针;如果继续进针,针感再次变为阻滞,表示刺中硬脊膜,若强行突破,针感阻力再次消失,即出现第二个“脱空感”,此时针体已经到达蛛网膜、软脊膜,接下来针体极易顺势刺中脊髓,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因此,我们在针刺相关穴位时,遇到第一个“脱空感”时,操作者必须立即停止进针,千万不可继续深入,以免不测。在对督脉经头颈之间的风府、哑门进针时,除了要注意手指下的针感变化,最重要的是要严格遵守规定的进针方向:针刺风府时,针尖方向朝下颌骨隆凸较为安全;针刺风府、哑门时,针尖方向切不可朝向鼻尖,因其深层正对延髓,若不幸刺中便会危及生命。关于后正中线两侧区域穴位的针刺,这里以临床上常用的风池穴为例阐述。针刺风池穴时,患者取低头伏案位,针尖朝向对侧眼内眦方向,可直刺0.8~1.0寸。针体通过的结构为:皮肤、皮下组织、头夹肌、头半棘肌至枕下三角,再深层为延髓、椎动脉等结构。采用针尖朝对侧眼内眦方向,即使深度达到1.0寸以上,由于其深层正对环枕关节,理论上看依然没有太大的危险。但若采用针尖朝对侧眼外眦方向,深层正为延髓,针体将通过枕下三角、环枕后膜、硬膜、软膜而至延髓;或者采用针尖朝同侧眼内眦方向,深层正对椎动脉,这两种针刺方向均会导致严重后果,因此临床操作时,务必审慎对待。

【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直,癫狂,中风不语等。

风池足少阳胆经之穴。

【位置】在颞颥后发际陷者中(《甲乙》)。

【取法】颈后外侧,平风府穴,在斜方肌上端和胸锁乳突肌之间。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较厚,针刺时有韧感,阻力大,所以针体的选择上宜稍粗。

②中层:斜方肌外侧、头夹肌和头半棘肌。

③深层:枕下三角的底由环枕后膜及环椎后弓组成,再深处即为延髓。

【刺灸法】患者低头伏案,针朝对侧眼内眦方向直刺0.8~1寸。

注意:①针刺深度:本穴不宜深刺,最深不超过1.5寸。根据杨占林解剖成人风池穴的深度标准:针风池直刺时男性均值为41.21毫米±3.82毫米、女性均值为43.88毫米±4.61毫米。由此可见,针刺深度在1.5寸之内(约相当于两个中指身寸)是较安全的,常规下不会出现上述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现象。

②针刺方向:针尖向内下朝人中或鼻尖方向针刺。这样针尖仅通过皮肤、皮下组织、肌层到达寰椎后突,就可避免与椎动脉和延髓下段所在部位相接触而不致发生意外。最危险的针刺方向是向上朝对侧眼球方向直深。因为此方向正好与椎动脉及延髓下段所在部位相对应。稍有不慎,针尖即有可能进入枕骨大孔,刺伤椎动脉或延髓,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意外。

③体会针感:针刺时针尖接触该穴皮肤时,针下紧韧,阻力感较大,必须依靠一定的指力才能刺入,继续进针,针尖经过皮下组织和肌层组织,此时针下感觉软,阻力较小,较容易通过(针在此层中,有可能刺中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及其分支而使患者有疼痛感,但一般都不会引起严重后果);再继续进针,针尖就接触到寰枕后膜或寰椎后膜及与之紧密相连的硬脊膜而进入枕骨大孔。

【主治】感冒,头痛,颈项强直,中风,口眼歪斜等。

耳门手少阳三焦经之穴。

【位置】在耳前起肉当耳缺者(《甲乙》)。

【取法】耳屏上切迹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凹陷中,张口取之。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较薄,血管丰富,神经敏感,所以针体的选择上宜稍细。

②中层:腮腺。

③深层:下颌窝。

【刺灸法】①针刺,从后外向前内下方刺0.5~1.5寸,主治聋哑病,针时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向咽部扩散,使咽部出现发紧发热感。

②直刺0.5~1寸,适用于面神经炎、面瘫。

注意:本穴针刺深度一般不超过1.5寸,过深可刺中迷走神经(迷走神经的位置较深,正常情况下不容易刺中),引起迷走神经反应。针尖方向不可向下,以免刺中颈动脉窦,引起颈动脉窦综合征。本穴不宜穴位注射,如必须施术,进针不可过深(1寸以内),药物要选择对神经刺激较小的药液。

【主治】头痛,眩晕,面瘫,耳聋,耳鸣,瘰疬等。

睛明足太阳膀胱经之穴。

【位置】在目内眦外(《甲乙》)。

【取法】在目内眦的上外方凹陷中取穴。

【进针层次】①浅层:眶区皮肤更薄而细腻,皮下组织少而疏松,上睑皮肤极薄,约0.1毫米,神经敏感,所以针体的选择上宜稍细。

②中层:眼轮匝肌较薄,位于上、下眼睑皮下。

③深层:眶脂体,充填于眶内器官,如眼球、眼肌与眶骨膜之间的脂肪组织构成,其作用宛如眼球的弹性软垫,有缓冲作用,针刺进入此层有空松感。

【刺灸法】用手指向外侧轻压眼球,使眼球固定,针尖从眶内侧壁与眼球之间进针。针尖朝向视神经管,缓缓刺入0.2~0.6寸,深刺可达1~1.5寸。

注意:针刺睛明穴常见的意外及预防与诊治:

①出血:皮下组织中的小动、静脉,由于组织疏松,移动性大,只要进针时不过快,常不致受到严重损伤;在进针时手指加压情况下,出血亦不致过多。若针刺超过0.8~1.3寸,则在贴近杬眶内侧壁外易刺伤前述的筛前、后动脉。此类血管穿入骨壁,位置固定,极易损伤出血,患者表现为眼球发胀、外突感。若出血较多,血液在疏松的眶脂体内弥漫,产生前述的“熊猫眼”,具体操作参见眶区。

②刺中眼球:此种情况多见于进针时未按压固定眼球,或进针部位过于贴近眼球,眼球壁外层巩膜虽十分坚韧,刺中表层有滞针感,但在眼球的“赤道”处,巩膜最为薄弱,若进针速度过快,极易刺穿眼球。

③刺中视神经:若针刺深度超过1.8寸,针刺方向朝向视神经孔则易刺中视神经,刺中时针有黏滞感,患者主诉眼冒金星,头痛,严重者有恶心、呕吐等重症出现。

④伤及眶上裂及其深部结构:若针尖朝后外方刺入,并且深度超过2寸,则针尖可直达眶上裂,刺中眶上裂中的动眼、滑车、外展神经及三叉神经之眼神经,而且可透过眶上裂伤及颅内的海绵窦以致损伤大脑颞叶前端,造成颅内出血,引起严重后果。

【主治】耳鸣,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耳聋,牙疼,三叉神经痛,近视眼等。

廉泉(包括上廉泉)任脉经穴。

【位置】在颔下结喉上,舌本下(《甲乙》)。

【取法】位于甲状软骨和舌骨之间陷中;而上廉泉则定在下颌骨下缘、舌骨之间。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薄而多皱襞,进针时应绷紧皮肤再行针刺,由于该区域神经敏感,所以针体的选择上宜稍细。

②中层:舌骨下肌群;或者舌骨上肌群,下颌下腺等。

③深层:舌肌或喉腔。

【刺灸法】直刺0.5~1寸。

注意:其实,廉泉和上廉泉在体表定位完全是可以一致的,只是施针者根据疾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向。廉泉穴进针后刺向咽喉部位,主要对咽干舌燥,声音嘶哑、咽喉肿痛等咽喉部疾患有效果;而上廉泉进针后针尖朝向舌根部位,主治舌僵不语、舌肌麻痹等与舌有关的疾病。

【主治】咳嗽,中风失语,口干舌燥,聋哑,牙疼,消渴等。

下关足阳明胃经之穴。

【位置】在客主人下,耳前动脉下空下廉,合口有空,张口即闭(《甲乙》)。

【取法】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较薄,血管丰富,神经敏感,所以针体的选择上宜稍细。

②中层:腮腺、咬肌、颞肌后方与下颌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