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阿里巴巴正传
2855100000012

第12章 屌丝马云

【时代背景】

互联网1969年诞生于美国,之后不断发展壮大,吸引了全世界人民的目光。此后北美、欧洲以及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都纷纷加入互联网。由于历史政治等原因,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在引入互联网这一新兴技术和新文明成果的过程中遭遇巨大的阻力,经历了很大的曲折。经过精心的准备与不懈的努力,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在国外友好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终于一步步地接近能为人们带来无限想象力的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互联网。从1986年启动中国学术网项目,并通过卫星链路远程访问日内瓦的主机节点,到1987年从本土经由意大利和德国的互联网路由节点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再到1990年注册登记了我国的顶级域名CN,以及1993年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租用美国卫星链路接入美国能源网,最终于1994年4月初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认可,正式开启中国拥抱全球互联网的时代,期间凝聚了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国际友人、国际友好组织、政府决策部门的辛劳和心血。一方面,互联网早期由于政治原因拒绝更多国家、更大程度接入和使用的局面被打破;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初期的技术门槛较高,资源极为紧缺,因此仅有科技工作者、科研技术人员等很少的人群使用,而且使用的范围也被限制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较窄领域。

我国各方面都很重视互联网的引入与建设,积极筹备国内互联网络的基础建设,并且逐步建成一些高水平的科技专用网络以及校园网络,如NCFC(中国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的主干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两所高校校园网,以及中科院院网都于1992年年底顺利完成。这也从技术上、舆论环境上为全功能接入全球互联网做好了充足准备,中国网络融入世界范围内信息互通网络的重要时刻终于就要到来。

成长与分裂

要理解今天的“互联网第一枭雄”马云,就不得不关注他早期的成长经历。一个人在上半场人生的性格、成长、境遇,或多或少早已决定了他在中场或下半场的表现,有点日后见分晓的意思。当我们今天看到一个成功者,会禁不住想往前探索,看看“成功者”小时候长什么样,是什么影响了他。

马云坦言,“我觉得影响我的人挺多的,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人影响我:路遥的《人生》影响过我,金庸的《笑傲江湖》影响过我,《阿甘正传》里面简单的阿甘影响过我,《排球女将》中的小鹿纯子影响过我,还有我的父母、我的老师、我的朋友,他们都影响过我。但是,我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完全影响你,重要的是你能从每一个影响过你的人身上找到各种机会,然后不断学习,从而反过来影响别人”。

如今已“知天命”的他,于1964年教师节这天在杭州出生,祖籍浙江绍兴嵊州市(原嵊县)谷来镇。

据说马云的父母没有什么大文化,儿时的马云,由于父母工作的关系,常常能在各个茶馆听杭州大书、听苏州评弹。在茶馆里,在那些充满叙述的历史往事与人物传奇中,幼时马云得以穿梭,并且潜移默化修炼成了“讲故事”的才能。“现在我讲故事的水平比很多人好,有茶馆的功劳”。

少年马云,酷爱看武侠小说,熟读金庸,痴迷于那些大侠形象,以及行侠仗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故事。不仅如此,马云从小就喜欢打架,因而成为小学乃至中学老师眼中打架最多的学生。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因为帮人打架,伤得露了白骨,却没有打麻药,直接被缝针。“虽然很疼,但我当时眼泪都没掉一滴”。在不可考证的时间点里,马云还学过8年散打和太极。马云表示,最喜爱的武侠人物是“风清扬”(后成马云化名),最钦佩的就是他“无招胜有招”。

然而“爱打架”的表象下,却阐述了马云另一个角度的性情——没有一次打架不是为了朋友或姐弟。尽管爱打抱不平,但在别人眼里,这个小孩有点“傻”。“出去的时候,有时候朋友受欺侮了,我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就觉得这个人怎么可以这样?”

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家庭出身不好,被“归类”的人的生活,各方面压力都很大,马云的父亲脾气又十分火暴,因此,马云可以说是在父亲的拳脚下成长起来的。“爸爸骂我,我就用英语还口,他听不懂,挺过瘾,就学上了,越学越带劲。”

能用英语顶嘴,是因为马云小时候英语就很好。据说,13岁的时候,他就已经骑着自行车带着老外满杭州跑了。而喜欢上英语,是源于中学一位地理女老师上课时对学生良苦用心的叮嘱。这位女老师说,有一次在西湖边上,她遇到一个外国人询问她中国地理,她因为英语很好,所以对答如流。老师给学生总结说:要学好地理、学好英语,这样当遇到外国人问你问题的时候,你才不会给中国人丢脸。由此,马云开始了艰苦的英语学习之旅。“小时候学英文,也是蛮艰苦的,大概有8年时间,每天骑自行车到西湖边去,背单词,背课文,不管刮风下雨下雪。每天在杭州饭店,就是现在的香格里拉饭店门口,逮到老外就跟他练口语。”

马云从小功课不好,数学得过1分。他挨过处分,也被迫转过学。但是特别爱交朋友。“这么多年,到现在为止,我觉得最最珍贵的是朋友的友情。我在每一次最困难的时候,都是朋友帮忙。小时候也一样,所以我把朋友的友情看得很重。”

提到得到他人的帮助,马云有个澳大利亚的朋友,是忘年交,也是马云当年在香格里拉饭店门口认识的,这个老外的儿子比马云小两岁。他们回国后,马云和他们每个星期至少通一次信。“1985年他们邀请我到澳大利亚玩,到他们家里去访问。正是这个第一次到国外的机会,真正改变了我的观念。1985年之后,他们几乎每一年都要到杭州来玩,在我家里住上一到两个月……这是一辈子的朋友。我念大学最苦的时候,他资助过我,现在他也挺为我感到骄傲的……他到杭州来的时候,每天到公司来,坐在我的对面,看着我……”

据说马云从小到大,无论小学、中学,都没上过什么好学校。他参加过两次中考,三次高考。高考失败那年,瘦小的马云做起了蹬三轮车的工作。他也曾去酒店应聘过服务生,但因身高原因被拒绝了。而有一天,他偶然发现一本书——路遥的《人生》。这本书改变了他的命运,虽然高考不中,他还是下决心,“我要上大学”。但紧接着,他经历了第二次高考落榜。

马云最后一次高考,是1984年。这一次,他被杭州师范学院以专科生录取。因为他的成绩是专科分数,离本科线还差5分。而阴差阳错的是,学校本科人未招满,马云幸运地上了本科。凭其不懈努力,还在大三时就当选了院学生会主席。今天的马云毫不回避过去的挫败,还总拿“三次高考”的故事自我调侃说“可以帮助成绩不好的人找回信心”。

在马云当院学生会主席时,班上有个同学因犯小错误被取消了研究生考试资格。马云十分替他痛惜,如果他不参加研究生考试,就意味着得被分回农村老家。于是马云去找班主任、系领导、院领导,花了两天时间,一一说服。结果,这个同学考上了研究生。这本是一段马云已经遗忘的插曲,而在多年后的一天,马云当时在深圳,突然有一个人激动地找到马云,特意从广州跑到深圳来看他。马云定睛一看,原来这是曾经帮助过的那个考上研究生的同学,当时任一家著名外资公司广州区经理。

马云从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毕业,是1988年,他去了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英文及国际贸易讲师。当时,他是当年杭州师范学院500名本科毕业生中,唯一到高校任教的。在后来的日子里,他还被评为杭州优秀青年教师。“我自己觉得,算,算不过人家;说,说不过人家。但是我大学过得很成功,创业也成功了——如果马云能够成功,我相信80%的人都能成功。”

小翻译社的创始人

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任教时的马云,那些年一直尝试改变自己的生活,不停折腾。他发起了西湖边上的第一个英语角,时常带着学生在这里“论战”。在马云众多口语学生中,还有一位特殊的学员,是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奶奶,据说是李鸿章的后代。“我研究过李阳的疯狂英语,要是我加入进来,风头会盖过他,我的秘籍是真能叫人脱口讲外语的。”

当时杭州以及其他城市,都欠缺英语人才,尤其是又懂语言,又懂贸易知识的综合人才。因此马云成为了杭州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很多企业老板陆续邀请马云做他们的翻译。于是马云开始在杭州翻译界小有名气。但这时候,马云已经开始忙不过来了。

1992年,马云和朋友成立了海博翻译社,杭州第一家正式在工商局注册的翻译公司,英文叫“Hope”。翻译社主要请退休老教师做翻译。当时马云只是想,将退休老师供养起来,也算为社会做点贡献。但翻译社成立后的第一个月,仅收入700元,而房租就花去2000多元。在朋友也动摇、不知所措的时候,只有马云坚信只要做下去就会有前景。于是他一个人背起了麻袋,来往于义乌、广州等地进货,卖礼品、鲜花、贺卡、手电筒,以小商品的微薄盈利维持着翻译社的运转。当时的翻译社,一半是翻译社,一半是鲜花礼品店。有朋友劝马云,只卖鲜花礼品得了,翻译社赔钱,但马云还是坚持开着翻译社。期间马云还销售过医药,推销至大医院、小诊所。就这样坚持了两年多,翻译社被养活了,并成为了杭州乃至浙江省最大的翻译社。1995年,翻译社开始盈利,而这之后,马云几乎就没再管过翻译社。“我一直的理念,就是真正想赚钱的人必须把钱看轻,如果你脑子里老是钱的话,一定不可能赚钱的。”

如今,当你进入海博翻译社的网站www.haibofanyi.com,页面依然能看到马云手写的“永不放弃”几个字,以及马云的照片。“经营翻译社的过程让我明白成功者至少需要兼备两种品质:一是大胆执着的性格,二是对市场的敏锐嗅觉。”

海博翻译社现在的负责人章红回忆,“当大家都还没想到这个行业的时候,当大家都还没有看到这个商机的时候,马云首先想到了,他的想法都是具有前瞻性的。那时我们杭州没有翻译社,我们是第一家独立存在的这样一个公司,大家都不看好,而且一开始也不赚钱,但马云坚持下来,没有放弃。所以,我很佩服马云,他说的话会让你振奋,没有希望的东西在他看来也充满生机,他能带给他身边的人生活的激情”。

马云的妻子张瑛,当时也是英语老师,她和马云是杭师院的同班同学。两人由大学相识,之后走过了多年相濡以沫的日子。还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任教时,他们买了第一套房子,湖畔花园。张瑛说:“马云毅力特强,乐观,倒没觉得他特别聪明。他不会算计,特别没心眼。他是很乐观的人,从我认识他到现在,他从不说今天很郁闷、很气愤,不会这样;他能以平常心对待碰到的事,总是给我希望。马云喜欢群居。事业是他心爱的玩具,是他的生命,他乐在其中。”

“他能带给他身边的人生活的激情”“总是给人希望”,这就是马云的魅力,在后来一次次的创业里,除了伴侣,有的人是他的学生,有的是朋友,他们忠心追随着马云。

何一兵和马云相识于1994年,当时何一兵和马云一个学校,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CAD研究所,因为工作要出国,需要练习口语,因此他去找了这位当时已经是“杭州最有名的”英语口语老师。尽管马云和何一兵两人都是杭电的老师,但此前却从未打过交道。于是彼此熟识后,关系就更好了,经常聚在一起。何一兵就是后来和马云合作“中国黄页”的人,他说“生活中马云其实是一个蛮可爱,蛮风趣,有幽默感的这么一个人”。

可以说,马云的商海试水,正是从创建海博翻译社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