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每天读一点中国史(先秦-隋唐五代卷)
2857700000016

第16章 秦汉:天下统一(8)

中元二年(57年), 光武帝还没有来得及祭祀明堂、登临灵台, 就与世长辞。他的中兴大业由明帝、章帝所继承, 最为耀眼的是, 水利专家王景治理黄河成功, 出现了持续八十多年没有灾害的盛况, 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一页。与此相映成趣的是,班超出使西域, 稳定了边境形势。这些镜头从一个侧面显示, 东汉虽然平淡, 也有辉煌的一面。

明帝、章帝时代中兴气象继续发展, 和帝以后, 中兴气象消失, 外戚、宦官的争权夺利是一个关键。

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在宫中任命一些宦官担任中常侍、黄门侍郎等官职, 传达皇帝的诏令, 批阅尚书进呈的公文, 使宦官的权力陡然膨胀。和帝以后, 皇帝都是幼年继位, 由母后临朝听政。这两种因素与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相互作用, 为外戚、宦官挟主专权提供了方便。

外戚专权自然与皇后有很大关系。西汉的皇后大多出身微贱, 难以形成有势力的“后党”。东汉则不然, 皇后大多出身名门之家, 例如, 明帝的马皇后的马氏家族、章帝的窦皇后的窦氏家族, 都是世家大族; 和帝的阴皇后的家族是皇亲国戚,和帝的邓皇后出身于功臣世家。其后的皇后, 莫不如此。

与此相关联的是, 东汉的皇后大多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最突出的是明帝的马皇后(明德皇后), 一向好学, 精研儒家经典, 俨然一位女经学家。此人极有文才, 亲自为明帝撰写《起居注》, 被后世视为皇后的楷模。明代编撰女性教材《闺范》时, 把明德皇后列为开篇第一人, 绝非偶然。其他如窦皇后、阴皇后、邓皇后都很有学问。当时后宫有皇后与嫔妃的教师——赫赫有名的班昭(《汉书》编者班固的妹妹), 是当时著名的才女, 人称“大家”。她不仅把班固未完成的《汉书》续修完成, 而且教授马融等通读《汉书》, 把马融培养成著名的经学家。由她出任后宫的女教师, 反映了皇后嫔妃追求学问的强烈欲望, 这种盛况后世似乎很难看到。

但有一利必有一弊, 由于学问的兴盛, 皇帝从名门望族中挑选皇后, 结果导致了外戚势力的兴起。为了摧毁这种势力, 皇帝不得不起用宦官, 于是导致宦官专权。

如此循环往复, 形成了东汉政治的一大特色。

光武帝、明帝鉴于西汉末年外戚专权的前车之鉴, 对此有所提防, 皇后阴氏家族、马氏家族成员, 都难以染指权柄。加之光武帝享年六十二岁、明帝享年四十八岁, 皇后临朝称制的可能性极小。此后的皇帝大多短命, 为母后临朝、外戚干政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和帝十岁即位, 窦太后临朝称制, 他的哥哥窦宪以大将军头衔出任侍中, 掌握内廷和外朝大权, 他的三个弟弟同时封侯, 掌握机要部门, 于是乎窦氏党羽都成了朝官或刺史, 刘家天下几乎成了窦家天下。深居宫中的和帝与内外臣僚隔绝, 要从外戚手中夺回政权, 只能依靠最亲近的宦官。宦官郑众利用所掌握的禁军权力, 剪除了窦氏势力。和帝为了酬谢郑众, 封他为侯, 让他参与朝政, 开创了宦官封侯专权的先例。和帝死, 临朝称制的邓太后不立和帝的长子刘胜, 而立才一岁的刘隆作为傀儡, 是为殇帝。殇帝在位不到一年即夭折, 邓太后立十三岁的安帝为傀儡, 自己与兄弟邓骘把持朝政。邓太后一死, 安帝利用宦官李闰、江京剪除邓氏势力, 而皇后阎氏的兄弟阎显等人也乘机身居要职, 形成外戚与宦官联手掌控朝政的奇特局面。安帝死, 宦官孙程等拥立十一岁的济阳王刘保为顺帝, 处死阎显, 把持朝政。

顺帝为了抑制宦官, 先后任命皇后梁氏之父梁商及其子梁冀为大将军。顺帝死后,梁太后与梁冀先后立冲帝、质帝、桓帝, 梁冀专擅朝政达二十年之久。桓帝羽翼丰满后, 利用宦官单超等人之手, 剪除梁氏势力, 此后宦官独揽朝政。

如此循环往复, 外戚和宦官走马灯似的交替把持政权, 结党营私, 以谋取小集团利益为指归, 朝廷政治势必日趋腐败。

尚书的沿革班超出使西域

尚书这个官称是从汉代开始的, 属皇帝的直接随员之一。六尚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和尚书, 属于皇宫的内臣, 负责皇帝的日常起居和工作,像今天的生活秘书、政治秘书之类的, 是一个很小的内廷官员, 并不能直接参与最高的政治决策。光武帝亲政的时候, 以尚书台总领纪纲, 职无不统, 并且御史台也合并在少府下面, 而不以实权交给三公等传统意义上的权臣。自此以后, 尚书的权威日益高涨, 这当然是实现中央集权政治一种必要的政治机构, 因而宫廷的办公室就最终取代了中央政府, 而皇帝的侍从也就一跃而居于三公之上, 那么尚书就由事务官变为政务官了。并且因为尚书事权极重, 所以当时称之为“政归台阁”。而所谓的“台阁”, 就是指宫廷办事处的意思。

党锢之祸

宦官集团横行不法, 激起了士大夫和读书人的强烈不满。特别是洛阳城里的太学, 简直成了抨击宦官、指点朝政、品评人物的场所。那里有三万多名太学生, 多数都是忧国忧民的热血青年。他们以郭泰、贾彪为领袖, 跟反对宦官集团的外戚、宗室、士大夫联合起来, 互相标榜, 互相赞誉, 逐渐形成了一个有统一斗争目标的圈子。宦官集团自然痛恨他们, 因此诬蔑他们为“党人”。“党” 这个字在古代是贬义的, 如结党、朋党等。

当时, 他们还给三十五个最有名的大官僚、大名士加了称号, 窦武、陈蕃、刘淑三人等称“三君” (天下的楷模), 李膺、杜密等八人称“八俊” (俊杰), 郭泰、范滂等八人称“八顾” (有德行), 张俭、刘表等八人称“八及” (能引导后进),度尚、张邈等八人称“八厨” (能以财救人)。他们还编了许多像“天下楷模李元礼(李膺), 不畏强御陈忠举(陈蕃)” 这样的歌谣, 号召人们跟宦官集团作斗争。摇摇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年), 李膺做了司隶校尉(负责纠察京师百官及所辖附近各郡), 陈蕃升任太尉, 窦武也因为他女儿被立为皇后做了城门校尉。这么一来, 朝廷中又出现了一些新气象。

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因犯法, 被李膺捉拿正法。张成怀恨在心, 便去皇帝那里告状, 说李膺等人串通各地的学生互相标榜, 树立私党, 到处诽谤朝廷、败坏风俗。

汉桓帝不明真相, 便让太尉陈蕃签发命令, 逮捕李膺和所有的“党人”。

陈蕃接到逮捕党人的公文, 却不肯在上面签字。他连忙去见汉桓帝, 劝解说:

“陛下要逮捕的这些党人, 都是天下有名的人才, 他们忧国忧民, 并没有犯什么过失, 怎么能随便逮捕呢?” 汉桓帝见陈蕃站在党人一边, 索性罢免了他的官职, 改任光禄勋周景为太尉。事后, 汉桓帝便亲自签发了命令, 把李膺、杜密、范滂等二百余名党人全都关进了监狱。

幸亏窦皇后的父亲窦武极力劝谏, 桓帝才答应释放。但把这二百多个党人的名单通报给各地官府, 明确宣布对他们“禁锢终身”, 一辈子不允许再做官。这就是第一次“党锢之祸”。

在这一年的冬天, 汉桓帝突然得病死了。他活了三十六岁, 前后立过三个皇后,但没有生一个儿子。窦皇后急忙请她父亲窦武入宫, 跟他商量妥当, 让汉章的玄孙、河间王刘开的曾孙刘宏做了皇帝, 就是汉灵帝。汉灵帝只有十二岁, 又是一个小皇帝。于是, 大臣们便尊窦皇后为太后, 请她临朝摄政。窦太后马上拜窦武为大将军、陈蕃为太傅, 让他们辅助朝政。窦武、陈蕃上台后, 决心除掉宦官集团, 把朝政大权全部夺回来。

有一天上朝的时候, 陈蕃把窦武拉到一边, 悄悄地对他说: “从前先帝在位的时候, 曹节、王甫他们就把持朝政, 把国家弄得乱七八糟, 老百姓纷纷起来闹事,都是他们的罪过。现在若不趁早把他们除掉, 必是后患。” 于是, 他们不顾汉桓帝早先颁发的禁令, 重新起用被废黜的李膺、刘猛、杜密等党人做大臣, 跟他们商议对策, 共同做诛灭宦官的准备。

汉灵帝即位的这一年(168年) 的五月间, 发生了一次日食。陈蕃又去找窦武,对他说: “我陈蕃已经快八十岁了, 除了愿意帮助将军除害, 还贪图什么呢? 趁现在发生了日食, 将军正可以归罪于宦官, 把他们都除掉!” 窦武听了陈蕃的话, 马上去见窦太后, 对她说: “从前的宦官, 不过是为皇宫里看守门户、听从使唤的奴才罢了。可是现在却起用宦官执掌朝政, 让他们的子弟布列朝廷、出任州郡, 这真是是非颠倒。老百姓纷纷起来闹事, 都是宦官专政的罪过。最近的日食, 正是上天发出的警告。因此, 只有诛灭所有宦官, 才能振兴朝廷, 安定人心。”窦太后却说: “汉朝以来历代都有宦官, 要诛杀也只能诛杀有罪的, 怎么能全杀了呢?” 窦武只好听从窦太后的意见, 先把罪恶昭著的管霸、苏康杀了。后来, 窦武和陈蕃还想杀死曹节、王甫等人, 但因为窦太后犹豫不决, 这件事就拖下来。

哪想到, 他们的计划泄露了。曹节、王甫见情势不利, 急忙先把窦太后和汉灵帝抢过来, 然后再以汉灵帝的名义下诏书, 带领人马去捉拿陈蕃、窦武。

陈蕃见事情紧急, 连忙召集手下的几十名官员和门生, 手执兵器闯进皇宫。他振臂高呼道: “窦大将军忠心卫国, 并没有造反, 真正造反的是宦官!” 王甫带领了人马冲杀过来, 捉住了陈蕃, 把他关进了监狱。那些宦官看见被捆绑起来的陈蕃,一边用脚踢, 一边破口大骂道: “老东西! 你现在还能裁减我们的名额、削夺我们的俸禄吗?” 还没过一天, 陈蕃就被他们活活地折磨死了。

窦武急忙集合北军的人马, 向宦官反击。宦官也调集虎贲军和羽林军攻打窦武。

双方的军队在洛阳城里混战了一场。

窦武名义上是个大将军, 可是办事没有魄力, 不够坚决。陈蕃、李膺等人都是文弱书生, 根本不会打仗。战斗的结果, 虎贲军和羽林军打败了北军, 窦武被包围后自杀, 陈蕃被宦官杀害。

宦官集团取得胜利之后, 由宦官头子侯览指使他的爪牙上书控告党人张俭, 说他和同郡的二十四个人结党谋反。灵帝下令逮捕张俭。张俭逃出京城, 望门投止,也就是走到哪儿, 依靠哪儿的百姓接待和掩护。最后辗转逃往塞外。宦官曹节又乘机奏请灵帝收捕李膺等一百多人, 把他们关进监狱, 过几天又把他们偷偷地杀害了。

宦官集团还在全国各地大肆搜捕和杀害党人, 几天工夫, 被杀、被流放、被监禁的党人就有六七百人。接着, 又把一千多个太学生全都关押了起来。凡是有替党人喊冤的, 也都被杀被捕。所有党人和党人学生、父子、兄弟, 凡是做着官的, 都一律免职, 驱逐回乡, 禁锢终身, 永远不许再做官。这就是第二次“党锢之祸”。

汉末名士的风骨

在东汉末年的腥风血雨中, 在朝野缄口、天下寒心的情况下, 陈蕃、李膺、范滂等知识分子敢于仗义执言, 伸张正义, 不为名利所诱, 不怕坐牢杀头。这种铮铮铁骨, 在汉末名士中不乏其人。

他们那种忧国忧民、自我献身的精神, 尤其难能可贵, 对后世的知识分子影响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