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每天读一点中国史(先秦-隋唐五代卷)
2857700000020

第20章 魏晋南北朝:民族交融(4)

唐太宗虽然规定了道先佛后, 但纵观唐代近300年, 实际上采取二教并重的政策。统一全国后, 唐太宗下令在发生过战争的地方修建寺刹, 建立道场。他还亲自撰写《圣教序》宣扬佛法。武则天为了利用佛教帮助她夺取政权, 曾谕令使佛教地位在道教之上, 还命令僧人开讲佛经, 广建寺塔。佛教的发展, 触犯了世俗地主和封建贵族的利益, 迅速膨胀的寺院经济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破坏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因此唐武宗在会昌五年(845年) 下令灭佛, 时称“会昌法难”。佛教经这次沉重打击, 从此一蹶不振。武宗死后, 佛教重新恢复, 但此时已是唐末, 国势渐衰, 佛教也远非昔日可比。

隋唐时期, 中外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十分广泛。在佛教方面的交流往来活动也十分频繁。唐太宗时, 玄奘法师到印度学习佛经17年, 回国后翻译经论75部。唐高宗时, 义净法师赴印度取经, 历时25年, 回国后, 翻译经、律56部。不少印度、西域、日本、朝鲜等国家的僧人来华传播和学习佛教, 或中国的高僧前往他国传播佛教。唐玄宗时, 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法。摇唐代以后, 佛教内部各派互相合流, 同时, 儒、释、道三教也进一步互相吸收和融合, 出现了“三教合一” 和“儒佛一致” 的思想。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思想。程、朱、陆、王等理学大师虽然大多有批评佛教的言论, 但他们本身却吸收了不少佛教思想。他们提出的许多基本命题、观点和论证方法都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因此后人评论理学, 有人认为是“儒表佛里”。

元明以后, 我国汉族地区的佛教日益衰落, 在佛学义理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发展。

整个佛教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清末民初, 有些居士和佛教学者对佛学重新注意,并进行了一些整理、研究工作, 使佛学在近代又略有复兴的趋势。

佛教的影响

佛教依据一种神秘的神不灭论, 以及建立在其上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说,把解脱现实世界痛苦的希望寄托在幻想的极乐世界。在哲学上, 宣称诸法因缘和合而成, 无常无我, 皆是空的、不真实的幻象: 认为人生充满着痛苦, 由于因果的作用在六道中轮回。但人人具有不灭的灵魂, 通过戒定慧的修炼可以超脱生死轮回, 觉悟成佛。主张出世修行。作为古代哲学发展的重要环节, 中国佛教哲学提高了传统哲学的思辨性和超越性, 对后来哲学发展特别是宋明理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佛教藏经的大量翻译和刊刻印刷, 大大促进了中国翻译工作与印刷术的发展。除了雕版印刷的佛经外, 还有石刻的佛经。这些石经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佛教、书法、雕刻艺术等, 都是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鸠摩罗什的传奇人生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 出现了许多高僧大德。其中, 鸠摩罗什(344—413)

是十六国时期的著名高僧、译经大师, 他翻译的佛经对中国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小说家施蛰存曾以他为题材, 写了一篇题名《鸠摩罗什》的小说, 可见他一生事迹之奇。

鸠摩罗什是音译, 意译是“童寿”。他的父亲是印度高僧, 母亲是当时龟兹国的公主。龟兹国在今天新疆的库车一带, 在汉代属于中国的西域, 龟兹国王曾和汉王室联姻。因此, 鸠摩罗什是兼有中印双方血统的人。

鸠摩罗什7岁随母亲出家, 每天能背诵32000字的经文, 被认为是神童。他9岁时跟母亲到印度的西北方现在的克什米尔求学, 三年后跟着母亲返回中国, 又在沙勒学习佛法。到20岁的时候, 鸠摩罗什已经精通大乘佛法, 闻名西域各个国家。后来,母亲鼓励他到中国弘扬大乘佛教, 他毅然应允, 待在龟兹等待到中国去的机会。

当时, 前秦帝国在苻坚的主持下, 基本统一了北方。公元384年, 他派大将吕光率领大军去攻打龟兹, 想一举平定西域。苻坚崇信佛教, 常常听人提起西域高僧鸠摩罗什, 所以这次出征, 一再嘱咐吕光: “西域有位高人, 名叫鸠摩罗什, 精通佛法, 可以说是国家之宝。你这次出征, 一定要把他给我带回来。”吕光一攻进龟兹城, 马上就派遣部队寻找鸠摩罗什。见到鸠摩罗什, 吕光有些不相信, 没想到他才41岁名声就这么大了。吕光不信佛, 就有点看不起他, 又见他一副傲岸不群的样子, 便起了恶作剧的念头, 想捉弄鸠摩罗什一下开开心。

吕光强迫他娶龟兹国王的女儿, 罗什苦苦推辞。吕光说: “你的父亲是有名的高僧, 若他没有碰过女人, 又哪里来的你? 你别以为自己的德行很高。一个人德行再高, 未必能高过自己的父亲吧?” 不由分说, 吕光将罗什灌得酩酊大醉, 同龟兹公主一道关在密室里, 罗什被逼破戒成亲。

接下来, 吕光余兴未尽, 又将罗什硬请到门外空地, 命士兵牵来一头牛, 要罗什骑上去。牛颠颠地跑了一会儿, 吕光觉得不过瘾, 又搞来一匹马, 让罗什骑。劣马狂颠乱跳, 罗什衣衫凌乱, 狼狈不堪。吕光哈哈大笑。

但罗什下来后, 却心神不乱, 脸上仍然显出凛然不可侵犯的神色。吕光心中一愣, 知道遇到了得道高僧, 翻然有悔改之意。此后, 便将罗什带在自己身边。

回师途中, 吕光得到苻坚在淝水之战中大败的消息。接着, 又有消息说, 苻坚被杀, 前秦灭亡。在这种情况下, 他听从鸠摩罗什的劝告, 进军凉州, 建立了后凉国。

鸠摩罗什在后凉, 转瞬间待了十多年。虽然后凉政权对他十分尊重和信任, 但由于吕光等人并不信佛教, 所以就不支持罗什从事传法译经的活动, 只是将他当成一个会占卜吉凶、预测祸福的方士。

与此同时, 羌族首领姚苌建立了后秦, 定都长安。他信奉佛教, 十分仰慕鸠摩罗什的大名, 数次派使者来凉州, 想邀请罗什去长安, 都被拒绝了。

直到姚苌的儿子姚兴当国王后, 用武力灭了后凉, 才在公元402年把鸠摩罗什迎入关中。这一年, 鸠摩罗什已经58岁了。

鸠摩罗什到达长安后, 姚兴如获至宝, 十分优宠, 待他以国师之礼, 并把他安置在一处风景优美、幽静雅致的园林中居住。罗什的终身事业——译经传法, 现在开始了。

不久, 鸠摩罗什门下的僧人达到了五六千之多。国内知识界、思想界的精英们,纷纷云集在罗什的周围。道生、僧肇、道融、僧睿是他门下最有名的弟子。

他们每天工作, 从早到晚, 手不释卷。译经的时候, 往往由鸠摩罗什拿着梵文佛经的原本, 先按原意进行口译, 再由弟子们发挥集体智慧, 师徒共同斟酌, 选择最能准确达意、优美精审的汉语表达法。鸠摩罗什在凉州居住了十多年, 对汉地的方言已经非常熟悉。加上他的许多弟子都是精通古典汉语言的大师, 所以, 他们翻译出来的佛经达到了当时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公元413年, 70岁的鸠摩罗什在长安去世。他在长安工作的12年中, 译了佛经300余卷。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事业, 在当时堪称独步空前。他不仅第一次有系统地翻译和介绍了大乘空宗的理论, 而且在翻译文体上一变过去朴拙的古风, 创造出一种具有外来语和华语调和之美的新文体。他主持翻译的经论, 特别为中国佛教徒喜闻乐诵。比如中国目前最流行的四部佛经: 《阿弥陀经》《法华经》《金刚经》《维摩诘经》, 全是他一个人翻译的。

鸠摩罗什生活的4世纪中后期和5世纪初期, 正是中国佛教的大发展时期, 鸠摩罗什以他的佛经翻译, 在中国佛教史上, 乃至在中国思想史上, 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最有贡献的人物。

《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 又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 指最为坚硬的金属, 喻指般若如金刚一样锋利无比, 能破除世间一切烦恼与偏见。般若, 梵语“妙智慧” 一词的音译; 波罗, 指到达彼岸、完成; 蜜, 指无极。金刚般若波罗蜜, 指按照此经修持能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 修得悟透佛道精髓的智慧, 脱离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而到达苦海彼岸。《金刚经》于公元前994年成于古印度, 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的前身) 与众弟子、长老须菩提等人的对谈记录, 由弟子阿难记载。

《金刚经》卷末有四句著名的偈文: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堪称一经之精髓。

魏晋南北朝的道教

战国到秦汉时代, 人们普遍相信阴阳五行说, 相信可以通过占卜、祈请等方式沟通天地人神, 为世人解除痛苦危厄; 相信可以通过引导、辟谷、炼丹等方法, 获得长生。加之东汉末年起, 疫病流行, 以为人治病为名的宗教团体得以发展。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就是这样产生的。东汉灵帝熹平年间, 张角的太平道徒众多, 达数十万人, 爆发了黄巾起义。

起义的太平道教徒先后被统治阶级所剿灭, 其首领或被杀, 或受招安。五斗米道的张鲁投降了曹操, 道教的发展一度低迷。然而, 道教并未由此衰落, 反而在魏晋之际发展起来, 并且在南北朝时期成为全国性的宗教, 与佛、儒鼎立。之所以如此, 实际上要归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道教的清整与革新。

当廉价的符水道教随着农民起义的失败而终结时, 高贵的金丹道教即代之兴起,其代表人物为葛洪。

葛洪(283—363), 字稚川, 是著名的道教思想家, 道教神学的奠基人。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说明: “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 属道家。” 写书的目的在于“粗举长生之理”。

葛洪的道, 是道教的神仙之道, 与道家不同。道家主无, 道教主有, 故道家贵无生, 而道教贵长生。神仙道教的中心目的, 即长生与成仙。

葛洪认为, 神仙是必定有的, 神仙是可以学得的。延长人的生命, 依靠内修和外养两方面的功夫。外养更重于内修。所谓内修, “守一” 便是; 所谓外养, 主要靠服食, 可以服食今中药中的常见药, 如茯苓、地黄、麦门冬、天门冬等, 还有不常见的东西, 如木芝、草芝、肉芝等。其实, 服食中以金丹为最要紧的大药。金丹的做法, 特点有四: 首先极富诱惑性, 因长生是大家都喜欢的; 第二是做法麻烦,原料是不易得来的东西; 第三, 做法模糊, 药品的分量没有比例, 令人无从下手;第四, 做时须经过一番仪式, 又多禁忌, 做的地点又必须在名山之上, 困难甚多。

因此, 非常明显, 制金丹只是一种富有诱惑性的谎言, 叫人家去相信它, 可是叫人家永远做不到。摇摇寇谦之(365—448) 是北魏天师道创始人。如果说葛洪是道教的理论家, 那么寇谦之就是道教的实践家。北魏初年, 拓跋氏野蛮的军事征服和黑暗统治激起了异常尖锐的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北魏统治者为稳定社会秩序, 巩固自己的统治,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缓和矛盾。在思想上, 他们利用宗教这个精神鸦片来麻醉人民。北朝的道教改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寇谦之学张鲁之术, 因得崔浩的尊信, 并由崔氏向魏明元帝极言举荐, 才被尊为天师, 道教乃成为国家所承认的宗教,俨然与儒释并列了。他的主要目的, 一是“清整道教, 除去三张伪法”。革新、整顿旧五斗米道, 建立正规化的新天师道, 变五斗米道为官方道教, 使其更好地为统治阶级服务。二是从事上层道教的教义、教仪、教规和组织系统的建设, 使道教成为一种积极干预政治生活、可由上而下统一掌握的社会现实力量, 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新道教。

寇谦之创立新天师道, 采取了以下步骤: 首先, 制造宗教神话, 尊奉太上老君,并确立自己的新天师道首领的地位。第二, 改革教义、教仪、教规。从教义来看,早期五斗米道以老子为教祖, 以五千文为经典, 因此其教义主要附会道家的清静无为、少志寡欲、诚信不欺等思想内容。寇谦之在改革道教教义时, 大量吸收了儒家的思想, 比如, 尊君、提倡封建伦理道德、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宣扬积德行善等。

而且, 他还吸收了佛教的“六尘六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等思想, 并把佛教内心养神的修炼方法引入道教。从教仪来看, 以前的五斗米道无非就是叩头思过, 烧香念咒, 饮符水, 作三官手书等; 寇谦之制定了厨会、求原、求福、除病、设会等方面的仪式规定。在教规方面, 寇谦之借鉴了佛教戒律, 并借太上老君的名义, 为道教徒制定了许多戒律, 用来约束他们的思想和言行, 以防止他们恶心邪欲的产生, 这样就使新道教真正成为统治广大信徒的工具。第三, 设计活动组织方案,由他以天师、真师身份统领天下道教, 既治鬼道, 又治民事, 设置各级道官; 建造宫观、道场; 按时礼拜, 斋戒祈祷; 一般民间信徒可就地建立坛宇, 朝夕礼拜, 兼学修身炼药长生。第四, 将分散在民间、不同系统的天师道, 集中统辖, 变成主要为皇权服务的官方天师道。新天师道重诵戒念经, 继承了张鲁的教内等级制。

由上可见, 寇谦之的道教改革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 从士族地主的利益出发, 在对道教组织、教义、教仪和教规的改革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思想, 即变五斗米道为官方道教, 使其更好地为统治者服务。第二, 在修炼方法上重德性的修养。

葛洪的道教理论是重视服食炼养, 飞升羽化, 这对一般没钱又无“闲” 的信徒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寇谦之在改革时宣扬以养性为主, 服食为次的思想, 解决了原道教在修炼上存在的问题, 实际上对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更加有利。第三, 在改革中吸收了部分儒、佛理论, 使道教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完善, 能为更多人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