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散文分册)
2859000000001

第1章 自序

拓展和丰富我们的心灵世界

散文是什么?我们通常想到的是抒情文章和游记文章,中小学语文教材里选入的散文主要是这些作品,而且也形成了一些保守的套式:写春天是“春暖花开”,到夏天则“热浪滚滚”,秋天就是“金秋十月”了,然后来到了“白雪皑皑”的冬天。这样训练的结果,让孩子们形成了固定的甚至是懒惰的认识,而不是停顿一下,思考一下,学着用生动丰富的细节来表现。比如写夏天的热,你可以说:“趴在树荫下的大黄狗,伸着舌头,无精打采地喘气。”你也可以说:“天气热得连树上的蝉都不叫了。”如果是冬天,也不要动辄“白雪皑皑”,你可以换一个比喻:“下了一夜的大雪,像一床床白色的被子,盖在无数的房顶上。”

这是写季节的。如果写人呢?比如一个人很高兴,我们的语文书里有现成的好词好句“欢呼雀跃”“连蹦带跳”,这些都是概括式描述,因而是狗皮膏药,用到哪里都可以,同时用到哪里都没有什么功效,很难打动人。我们改一个思路,可以用“他激动得脸涨红了”。结合具体的、不同的情境,表现不同性格的人物,还可以用更小、更生动的细节。如写足球运动员射门成功,可以说:“他兴奋得连做了十几个后空翻。”而一个倔强的女同学在终于考出好成绩时,“她只是默默地看着卷子,咬着嘴唇,什么也不说,泪水在她的眼眶里打转”。

这些例子是我临时想出来的,还不够好。在这本书里,有更多的好例子。写风景的散文很多,不专门写风景但写风景很出色的散文也很多。本书中沈从文先生的散文《忆翔鹤》,写他在香山和青年时代的朋友翔鹤聊天的情形:“我们在那两株‘听法松’边畅谈了三天。每谈到半晚,四下一片特有的静寂,清冷月光从松枝间筛下细碎影子到两人身上,使人完全忘了尘世的纷扰,但也不免鬼气阴森,给我们留下个清幽绝伦的印象。”

王璞的散文《孙桂琴》,写自己和小伙伴:“我俩沿着铁道一直往南走往南走,阳光仿佛一寸寸地温暖起来。有一天,我们挖着挖着野菜抬起头来,发现四周围一片翠绿,而头顶是宝石般的一片天蓝。”

类似的例子很多,希望童鞋们在阅读时慢慢体会。一个打动人心的情景,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要结合不同的人物性格、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发生的不同事件,有机地推动、展现出来的。

我一直反对滥用习语、俗语和成语,提倡真实自然准确的表达,提倡更宽泛的阅读,也提倡更开阔的眼界。本书选入的散文比较宽泛,不局限于游记、抒情、记叙,亦将哲学、历史、文化、科学各类文论和随笔选入,并包括书评、影评、议论、杂感、演讲等,扩大阅读视野--这些应用类文章对中学生、大学生都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今后无论从事哪方面工作,人们都应该训练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结合具体工作,提高文论、报道、书评、影评、访问等应用文写作能力。

最近读到在剑桥大学留学的濮实博士的文章《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和未来》,这个观点我举双手赞成。语文教育的目标不是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成作家,但现代社会中每一位受到过良好教育的人,都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一个成功的案例是十几年前某房产公司打出“人,诗意地栖息”的广告,从而成为那个时期的经典广告策划。在此之前,人们还没有想到住得诗意这个境界,那时候拥有一个独立的、私密的空间,人们已经乐得要打滚了。

这个广告灵感来自德国大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该房产公司也因此在房产销售上大获成功。这是“写作能力”的真实运用,我猜想出这个妙语的人,会得到一笔丰厚的奖金。

有效的阅读和写作训练,培养良好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不仅能运用在房产公司的销售广告上,而且可以说能运用到任何需要交流、沟通的正规和私人场合里。因此,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确是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最核心、最基本的能力。一个拥有良好表达能力的人,会在人际交往、信息沟通等各个方面占有优势。

本书选入一篇时髦文章,是央视著名主持人柴静写的《火炭上的一滴糖》。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我对女主持有偏见,觉得一个女主持,文章能写好吗?没想到她的文章写得很好、很生动,也很有亲和力,非常打动人。一个普通读者不一定熟悉的人物,在文章的各个侧面中表达出来,而且生动有趣,令人印象深刻。这种结合日常生活俏皮话和网络词语,但又经过作者精心锤炼的语言,可能意味着一种不同于传统的鲜活语言正在慢慢形成。

作者在一开头,就运用了一个鲁迅经典句子加课后问题,这样的例子读过中学的人都记忆犹新,因此读者比较广泛,人人都能会心一笑。接着,作者设置了两个考试成绩、人生走向完全不同的人物,然后把他们捏合到一起。这样,一开头就令人印象深刻。为了加深各位的印象,我把这两段话引用在下面:

中学语文课本上有道题,鲁迅先生写道“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课后题问“这句话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心情?”

老罗当年念到这儿就退学了,他说“我他妈的怎么知道鲁迅先生在第二自然段到底是怎么想的,可是教委知道,还有个标准答案”。

冯唐是另一种高中生,他找了一个黑店,卖教学参考书,黄皮儿的,那书不应该让学生有,但他能花钱买着,书中写着标准答案“这句话代表了鲁迅先生在敌占区白色恐怖下不安的心情”。他就往卷子上一抄。

你们看,人物性格、态度和人生走向,在一道题面前,出现了巨大的差异。这样的叙述,令人无法忘记这两个人的形象。

具有这种表达能力的作者,往往善于交谈、沟通,并无形中渗透着令人无法抗拒的说服力。在做访谈、主持时,肯定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是现代人的基础和核心能力,还体现在我们现在无人不用的微博、微信上。有些有才华的作者,即便在短小的微博体里,也照样能写出令人佩服的句子来。同样是微博,为什么人家成了受人关注的博主呢?因为他能够在观察社会、思考世界时,用准确有趣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观点。而普通的网民,则只会发“呵呵”“挺”“赞”这类字眼,还有的更是只发一些“怪字符”。这样,你的表达就没有说服力,没有感染力,你也成不了明星博主。

网络的相对开放,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表达场。很多思想活跃的人因网络相对自由,为想象力插上了翅膀,用看来不太规范的语言、生动活泼的新词新意,拓展了现代汉语的表达空间。因此,在传统名作家的作品外,本书还选入了优秀的网络文章。

比如一篇优秀的网络文章《孙悟空的师父是谁》。这篇文章的作者“轩辕孤坟”不知道是何方神圣,他的文章贴在网上之后被疯狂转发。这篇文章在人人都知道的《西游记》里找到了一个很特殊的观点,以这个观点为切入口,他深入地分析了不同材料、不同观点所描述的孙悟空的形象,并在这种形象分析中找到了疑点。

胡适之先生谈到读书,要“于不疑处有疑”。该文作者可谓有心的读书人。因为是一篇网文,所以文章里充满了各种网络用语。可能有些学者会批评这些网络用语不符合语言文字规范,甚至有意地加以排斥。但我认为语言与文字的规范需要顺应语言发展的现实,而不能以僵化的规定压制鲜活的语言。语言是随着时代变化的,有些新词经过长期的沉淀之后,会变成汉语中的常用词,词典编撰者和语言研究学者都应该吸收生活语言,研究和学习不能脱离实际。

我一直强调,广泛阅读各种不同的好作品,是学好语文的唯一途径,但阅读要得到有效的引导,知道哪些作品是好的,哪些作品是差的。面对不同的材料,我们应该懂得怎样去分辨它,学习它,思考它。

在语言层面,一篇好的作品起码应该是有趣的。作家性情有趣,遣词造句生动活泼;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是好文章的基本要求;独特的思想和思考角度,则是写出好文章的重要基础--好文章总是说出了我们想说却怎么也说不出的妙语。优秀作家表达出一般人从来想不到,但是感受得到的情境,拓展了我们的想象空间。一位有独特思想的作家,总能从人们想不到的角度写出风格鲜明、观点独特的作品。

我曾鼓吹过一个非主流观点:形散!神也散!长期受到“形散神不散”观念教育的人,肯定无法接受这个说法。实际上,什么是“神不散”呢?是歌颂伟大的某人某事某物。多少陈腐之气借此散发,多少想象力丰富、性情活泼可爱的孩子被这个“神不散”攥在手里动弹不得,而在写作文时苦思冥想、抓耳挠腮、长吁短叹,最后无滋无味地应付了事。即使有天分的孩子写出了有趣的妙文,也会因为“神散”了而被贬抑。各类优秀作文选里,都被一种“神”牢牢控制着,那就是“假神”和“无聊神”。

在“神不散”的标准下,语文教材里充斥着各种忧国忧民、神情沉重或者歌功颂德的无趣文章。代表性道德文章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代表性“歌德”散文是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有趣的妙文,在语文教材里是不会出现的,而那些想象力丰富的杰出儿童文学、幻想文学,在语文教材里也几乎绝迹。

本书选入著名画家、作家黄永玉先生的长篇散文《我少年青年中年暮年心中的张乐平》,是一篇趣味无穷的妙文,很难用哪一种“神不散”的框框来套它。他的文章自然是有神的,但是他的神不是课文强调的那种神。在对人生、对人性、对时代、对朋友的真情实感之下,黄永玉先生写出了另外一种神:大漫画家张乐平先生的种种有趣、无趣、好玩、不好玩的事情。这些事情综合到一起,塑造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张乐平形象。他不是干巴的,不是概念化的,而是滋润的、生活化的、多样化的,是性格特点鲜明的。

文有定法,却不能墨守成规。读书要“于不疑处有疑”,本书选了一些观点极其独特的文章,让你读来会恍然大悟:为什么人家会想到这么有意思的事情?为什么他能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因为优秀作家总保有好奇心,有怀疑精神,不倦地探索。杰出作品于不可能处处新奇,在貌似平庸的题材里看到精彩的世界--话说古代宇航员孙悟空驾驶宇宙飞船以接近光速在外太空飞行,穿越虫洞进行时空跃迁,不多时来到一座不知名星云外缘,以为到了宇宙尽头,心头不禁窃喜。他在一根大柱子下撒了泡尿,还写了八个字:齐天大圣到此一游!谁也没想到,看似广大无边的浩瀚宇宙,其实只在如来佛的手掌之间翻覆。

说到这里,好吧,本书选了中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李淼教授的一篇妙文《中国神话中的现代宇宙学》。在李淼教授的精妙论述中,中国神话里的盘古、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等老神仙,都跟现代宇宙学中的宇宙诞生、星云、太阳系等发生了关系。真是不读不知道,一读真是妙。

每个人在长大过程中,都会被各种条框约束,说一句话瞻前顾后、吞吞吐吐,哪里能如孙悟空般翻得起筋斗云?能爬上一片破毯,像阿拉丁那样飞出两三里地,不吓得胆战心惊摔下来就不错了。

无论做人还是作文,都要突破自己,让心灵自由,使自己成为一个丰富、主动、自悦的人,这才是走在正途上。

这要看每个人的阅读能力、感受能力、领悟能力,也要对你看待人与事的态度。待人处世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人道主义是基本的态度,而要反对兽道主义。

钱谷融先生“文革”前写《论“文学是人学”》被批斗十几年,“文革”刚结束,巴金先生接连写了三篇《人道主义》,在文章里批判不准谈人道主义的非人时代,控诉那个颠倒黑白的时代兽道主义的横行肆虐。

爱也是基本的人性态度。对人对己,都是平等的;对树木花草,都是有敬有爱且喜且悦的。

又或者如晋代王子猷那样,“乘兴而行,兴尽而返”。这种自然、洒脱、从心所欲的态度,也只有晋代妙人才会有。现在,我们有各种羁绊,只能望洋兴叹。但打破思想与行动的枷锁,让自己的心灵和人生重获自由,这是每个自由灵魂的渴望。有时候在生活中做不到一想到就背包出行,但在文章里我们可以畅游世界。

读好书,是与古今中外的聪明人交谈。唯有读书,可以让你汲取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伟大圣哲的大智慧。

读书这么好的事,岂可遽然放弃?欢迎进入散文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