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肥胖症自然疗法
2860800000002

第2章 肥胖症的基本知识(1)

小资料

在中国人奔小康的过程中,一个曾困扰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年的问题——肥胖,开始浮现并使许多中国人为之心烦。肥胖已是当今世界人类健康的最大障碍,已成为公众最为担心的社会性疾病。全世界因患肥胖症死亡的人数是因饥荒饿死的人数的两倍多。我们这一代人已经比上一代人减少了1/3的运动量,除非人们决心1多参加运动,否则,如糖尿病、心脏病和高血压等与过分肥胖有关的疾病将更加普遍。

(一)肥脾症的定义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它包括了肥胖本身对健康的损害以及与肥胖相关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等对健康的损害两个方面。因此,在医学上将肥胖称之为肥胖症。

肥胖是指人体脂肪积聚过多,当进食热量超过消耗量时,多余的物质便转化为脂肪储存于各组织及皮下,一般超过理想体重10%称为超重,超过20%以上则称为肥胖。从生理的角度来讲,人体能量的摄入和能量的消耗保持着一定的平衡,能量的摄入增加或消耗减少会导致能量代谢不正常而造成肥胖。能量消耗可分为静息时的能量消耗和活动时的能量消耗,静息时的能量消耗占热量的50%-70%。活动时的能量消耗对减肥起着重要作用,而静息时的能量消耗的减少在肥胖的产生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调查发现,有些肥胖者并不比一般人吃得多,有时甚至比一般人吃得少,他们尽管也参加一些运动,但体重仍不见减少,这是由于肥胖者的能量消耗低,即他们摄取的营养很少以热能的形式消耗掉,而是更多地把营养转化成能量贮存起来。

正常人体内脂肪细胞有200亿-300亿个而终生性肥胖者高达900亿-1500亿个,为正常人的3-5倍,同时每个脂肪细胞内脂肪含量亦较多。20岁以后的成年型肥胖主要是脂肪细胞变大,而不是脂肪细胞数量增加。终生性肥胖症患者脂肪细胞数量和体积都增加,体重减轻后只是脂肪细胞皱缩,而无数量减少。有些人吃相同的食物,做相同量的运动,所剩余的热量却有很大的差别,且肥胖症的发生情况也不同,这就要涉及遗传、年龄、性别、职业、内分泌等一些与肥胖有关的比较复杂的问题。

肥胖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因人而异,轻者无明显症状,仅有不同程度的脂肪堆积,脂肪分布以颈及躯干或臀部为主,中、重度肥胖表现有乏力、怕热、出汗、行动不灵活、动则气短心悸,以及便秘、性机能减退,女性可伴有月经不调等症状,部分病人由于内分泌功能失调而浮肿,也可因为脂肪过多或活动减少导致下肢血液、淋巴液回流受阻而引起浮肿。

肥胖症患者的胸部脂肪过度堆积,因横膈抬高常觉呼吸短促,不能耐受较重的体力活动,甚至可以导致低换气综合征:气促、脉快、无力、易倦、嗜睡、发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氧分压、动脉氧饱和度下降。严重肥胖时可有血压增高,左心室肥大,最终导致心力衰竭。有些患者可伴有糖尿病或高脂血症,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心脏病或胆石症。肥胖儿童运动不灵活,不愿参加活动,易出汗、心慌、气短亦是患儿活动后常见的症状。此外,患儿抵抗力低,易患呼吸道疾病,部分患儿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等。

(二)肥脾啶的分実

临床上一般将肥胖症分为两大类,有明确病因者(如下丘脑-垂体的炎症、肿瘤、创伤、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性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胰岛素瘤等)称继发性肥胖症无明确特殊病因可寻者称单纯性肥胖症,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肥胖症。肥胖者除了容易发生高血压和心脑血管合并症外,肝胆疾病也是常见的并发症。通过肝组织活检证明约50%肥胖症合并脂肪肝,常与胆囊炎与胆石症同时存在。我国单纯性肥胖症患病率较欧美国家低,程度也较轻,但在儿童中有增加倾向。

单纯性肥胖

单纯型肥胖属非病理性肥胖,无明显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和特殊临床症状,它的发生与年龄、遗传、生活习惯及脂肪组织特征有关,常见的肥胖之人大都属于此类。根据其肥胖的特征不同又可分为两种:①体质性肥胖:自幼肥胖,脂肪细胞增生肥大,分布全身,又叫脂肪细胞增生肥大型肥胖症、幼年起病型肥胖症。获得性肥胖:此种肥胖者,脂肪多分布于躯干,脂肪细胞仅有肥大而无数量上的增生,患者大都在21-25岁以后因营养过度及遗传因素引起。又称为脂肪细胞单纯肥大型肥胖症、

成年起病型肥胖症。

单纯性肥胖主要是因吃得多而消耗得少所致。一般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虽然吃得很多,但因消耗量大而不会发胖。很少参加体力劳动的人,虽然吃得不多,但消耗少反而容易肥胖。

刚刚开始发胖的人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显着肥胖时因脂肪的大量积聚而使机体负担加重,氧耗量较正常时增加30%-40%因而患者出现怕热、多汗等现象。过于肥胖的人横膈大多抬高,影响呼吸和血液循环,因此易感疲劳,呼吸短促,不能耐受较重的体力劳动。平时经常有头晕、头痛、心悸、腿胀、下肢浮肿等症状。极度肥胖时,因肺泡换气不足,可出现缺氧、嗜睡症状,并可因血容量和心搏增加引起左心室肥大,严重时可导致心肺功能衰竭。肥胖还容易并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痛风、胆石症、胰腺炎等疾病。

继发性肥胖

这类肥胖是因内分泌代谢异常而引起,肥胖者大都呈特殊体态,症状较单纯性肥胖明显,属于病理性肥胖。

(1)病理性肥胖的种类

①柯兴氏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脸、脖子和躯干肥大,面颊及肩部由于脂肪堆积形成特殊体征,如“满月脸”“水牛肩”,而四肢则脂肪不多。因此,这种肥胖者躯干与四肢比例很不相称,故医学上又称为向心性肥胖。其主要病因是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皮质醇分泌过多,需要及时诊治。

垂体性肥胖:全身骨骼及软组织、内脏组织增生和肥大,患者呈面胖、下颌大,手掌、手指增厚变宽等,大多由于脑垂体肿瘤使垂体前叶分泌过多的生长激素所致。

③胰源性肥胖:由于胰岛素分泌过多、脂肪分解减少而合成增加和代谢率降低等原因造成的肥胖。

④性功能降低性肥胖:又称脑性肥胖症。特征是乳房、下腹部和外生殖器附近肥胖明显,而面部和上肢不肥胖,成年患者伴有性功能丧失或性欲减退等症状。

(2)根据脂肪细胞数和细胞大小分类

根据体检标准,判定人体是否肥胖并寻求相应的病因,是人们追求健美、长寿的重要步骤。掌握一些必需的知识,进行自身监控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的胖瘦取决于其所含的脂肪细胞数目及脂肪细胞所含的脂肪量。人体的脂肪量的增减主要是由容纳脂肪的脂肪细胞数和脂肪细胞大小的变化来调节的。身体部位的不同,其脂肪细胞数量、细胞大小也不同。脂肪分布的厚度,也因男女老幼不同而有所区别,但一般和肥胖程度大致平行。正常人全身的脂肪细胞数为25X10-50X109个皮下脂肪细胞平均直径为67-98微米,每一脂肪细胞含脂肪量约为0.60微克。脂肪细胞的大小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

根据脂肪细胞数的增加和脂肪细胞大小的增长,可将肥胖症分为三型:①肥大型。开始肥胖时只出现脂肪细胞肥大,每个细胞直径可达100-150微米,脂肪含量可达0.6-1.0微克。经限制饮食治疗后,体重减轻,脂肪细胞大小可恢复正常。增生型。脂肪细胞大小和细胞内脂肪含量在正常范围内,然而脂肪细胞数增加,常为50X109-150X109个。一般始于幼儿期,发病者在最初2年之内脂肪细胞数增加迅速者约占肥胖症的10%可发展为结合型。③结合型。脂肪细胞数、大小及脂肪含量呈轻度到重度增加。细胞数常超过100X109个,细胞直径超过100微米,细胞内脂肪含量超过1微克。此型肥胖较为严重,治疗效果一般不明显。

以上只是病理学分型在临床上很难有严格界限,因为每个患者的脂肪细胞数、脂肪细胞大小、细胞内脂肪含量均有差异,即使在同一患者身上,不同部位的异常程度也不同。一般认为,脂肪细胞数的增加和肥胖发病年龄有关。如小儿在1岁之内营养供给量超过同年龄儿正常需要量,则脂肪合成增加并储存在脂肪细胞内,使细胞数迅速增加,细胞体积变大脂肪含量增加,至青春期肥胖仍未得到控制则易发展为成人肥胖症。

了解腰部、臀部、腿部的脂肪的比例,对于了解肥胖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人们把这种比值分为两种:脂肪主要分布在下体者称为下体肥胖者;脂肪主要分布在上体者,称为上体肥胖者。一般来说由于脂肪细胞增多而引起的脂肪较为稳定,对身体危害不大,但减肥困难,如下体肥胖。上体肥胖因为是由于细胞增大而贮存脂肪,所以极不稳定,血管中脂肪酸沉积,对身体危害较大,易引起冠心病、脂肪肝、糖尿病等疾病,但这种上体肥胖比起下体肥胖更容易减肥。

小贴士

减肥药主要有五大类:一是食欲抑制剂二是能量消耗增强剂;三是阻止消化吸收药物;四是影响脂肪代谢的药物五是其他药物。使用药物治疗肥胖症多为以下四种情形①应用药物抑制食欲以保证病人忍受因控制饮食所带来的生理与心理变化。饮食控制半年到1年体重仍有增加者。③病人拒绝饮食控制可试用药物治疗。④对于某些情绪不好者或伴有消化性溃疡者在饮食治疗有困难时应加用药物作为一种暂时的办法。

(三)容易肥脾的人群

人在漫长的一生中,并不是每个时期都容易发胖的,往往是在某些特定环境条件下,或处在某时期内、特殊生活条件下容易发生肥胖病。例如,运动员或平时爱活动的人,一旦运动停止后容易发胖,因为在突然终止运动后,饮食习惯却没有随之而改变,饮食量仍然较多,而消耗量已有减少,于是造成体内热量过剩,转变成脂肪堆积在皮下,逐渐形成肥胖。对于一般人来说,容易发胖的时期是婴幼儿期、青春期、结婚后、妊娠期和产后、中年期和更年期。此外,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掌勺的厨师大都长得白白胖胖,而长期在井下工作的煤矿工人却都是瘦瘦的。可见肥胖与职业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不同职业的人肥胖的发生率不同。一般来说脑力劳动者较体力劳动者肥胖率高诚市人口较农村人口肥胖率高;消耗体力小较消耗体力大的肥胖率高。

婴幼儿肥胖

婴幼儿肥胖较为常见,其高发年龄为1岁,其次为5岁。约有1/3的肥胖儿会进入成年期肥胖,因而潜伏着许多疾病的危险。凡是1岁以前变为肥胖的儿童,其体内脂肪细胞的总数是增多的,而凡是后来才变为肥胖的儿童,则未见有脂肪细胞数量异常。小儿肥胖症的成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1岁左右婴儿的肥胖可能与脂肪细胞分化的数目有关并预示着今后肥胖的倾向性。小儿肥胖症的特点是机体脂肪含量过多而致体重增加。如果小儿体重过重而脂肪含量并不过多,可能仅仅是机体内非脂组织如肌肉含量增多或骨架较大,则不能诊断为肥胖症。肥胖儿身高增长较正常稍快,骨龄正常或超过实际年龄性成熟可正常或提前。

由于肥胖,小儿学步的时间会推迟容易出现扁平足,小儿行动较笨拙,容易疲乏。年龄较大的儿童可出现性情孤僻、自卑感强。肥胖婴幼儿抗感染能力减弱,易患呼吸道感染。肥胖儿易患股骨骺滑脱和股骨畸形且畸形的程度和肥胖程度相关。小儿肥胖严重者可继发多种危险的并发症如心血管症状、通气不良综合征、脂肪肝、感染性疾患等。更严重的是肥胖儿的血液中会出现高胆固醇、高三酸甘油酯、高胰岛素水平如果持续到成年则会使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等病症的发生率升高。

预防肥胖要从婴儿期开始。从新生儿起,父母就应注意科学喂养合理计算摄入量。1岁以前最重要,应该掌握每月体重以增加500克为度,不要超过太多。母乳是婴儿的最佳营养食品,具有良好的正向促进作用,以母乳为主的蛋白质使婴儿向高而瘦的体格发育,表现为头大、皮脂薄、胸围较小;而且母乳喂养儿体质健康,较少发生肠炎、贫血等人工喂养儿常见的疾病。奶粉喂养的方式极易造成婴儿蛋白质、能量摄入过多,生长速率过快。如孩子饿哭了,可加喂清水或新鲜水果汁,不加或少加一点糖,经过一段时间即可适应。父母要对婴儿进行四肢和全身的自由活动,定期测量体重,超过标准者注意饮食调节。学龄前儿童不要养成贪吃零食的习惯,肥胖儿的过多热量摄入均源于零食。此外不要让孩子养成挑食或偏食的习惯。要鼓励他们参加一些有益的运动。保证每天有8小时至10小时的睡眠,提倡早睡早起与每天至少2小时以上的室外运动。8-10小时上课、做作业,2小时吃饭,其余时间机动,周末可增加室外活动。总之,合理安排食宿,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对孩子非常有益,也是防止肥胖发生的重要环节。

青少年肥胖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少年由于营养过剩导致的肥胖症却逐渐增多。调查表明,我国女青年14-16岁肥胖病检出率高达4.58%男性17-18岁肥胖病检出率高达5%-6%。青少年的肥胖绝大部分属于单纯性肥胖,是由于食物摄取过多使体重增加,或者由于活动量减少使体内能量消耗减少所造成。青少年的肥胖往往起因于婴幼儿时期的过度喂养和营养过剩。

肥胖青少年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善于参加活动锻炼,放学回家后多以室内活动为主,很少在户外做运动量大的活动。造成这种情况有多种原因:一是目前能提供给青少年的活动场所较少;二是由于现在大部分小孩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从小溺爱,父母生怕孩子在外惹事闯祸,受到伤害,所以大部分家庭情愿让小孩留在家里;另一方面,大多数肥胖儿童也不太喜欢在室外活动,性格较为孤僻,不合群。正是由于这些少年儿童在户外活动量少,能量的消耗必然减低,容易造成小儿肥胖,儿童发生肥胖后,自我感觉活动不灵活,反应慢,容易疲劳,反过来又进一步减少活动量,更使能量消耗减少肥胖日趋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