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肥胖症自然疗法
2860800000006

第6章 肥胖症的基本知识(5)

痛风是指体内嘌呤代谢异常,引起过多尿酸盐结晶在关节沉积,从而导致关节炎性病变。痛风多发生在营养过度的肥胖症人身上,痛风的“发作“也常常在美餐之后。尽管痛风与肥胖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但两者关系甚为密切。有人对50岁以上494名受检者的血尿酸进行测定,发现肥胖者较非肥胖者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高3倍。肥胖度越高,血尿酸水平越高,痛风的患病率也越高。曾有人报道超重20%以下者高尿酸血症患者约占9.2%超重20%-40%者约占9.4%超重40%者可达20%。如能控制富含嘌呤食物的摄入,节制饮食量,减轻体重则可降低血尿酸水平,亦可减少痛风的发作。

肥胖症与直立性雌过低

久蹲后突然站起,有时会发生轻度脑缺血,这种病叫直立性血压过低。这种疾病与贫血并无关系,多是由于身体调节血压的功能不健全而引起的。肥胖者随着体内脂肪的增加,向组织各处运输血液的血管相应地需要增加,提高血压的功能也需要相应的增加。如果身体状态不能发生相应改变(如在迅速发胖的情况下),就会发生功能障碍,导致直立性血压过低。肥胖症与高血面肥胖者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生率显着增高。肥胖症人体内脂肪组织大量增加,使血液循环量相应增加,使得小动脉的外周阻力增加。心脏必须增加心搏出量,以保证外周组织的血液供应,心脏因负担加重而致小动脉硬化,引发了高血压。肥胖症患者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水钠潴留,这会进一步增加血液循环量,从而加重高血压。有些肥胖症人血压并不高,这与机体本身的代偿能力有关,一旦失去代偿能力则会出现血压升高。减轻体重是防止高血压发生的有效措施,甚至对已经发生高血压的肥胖者,经低热量饮食疗法治疗使体重下降后,高血压也可自行缓解。

遗传因素对肥胖者高血压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高血压患者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包括一部分体重正常的高血压患者。高胰岛素血症对血管壁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对高血压的发生有很大的影响。

高脂血症即血浆胆固醇、三酰甘油、总脂等血脂成分的浓度超过正常标准。肥胖者的脂肪代谢特点是血浆游离脂肪酸升高,胆固醇、三酰甘油、总脂等血脂成分普遍增高,肥胖者的血浆胆固醇水平在5.2毫摩尔/升以上的可占55.8%。男子在60岁以后,女子在50岁以后,血浆胆固醇水平会显着升高。肥胖症患者往往伴有高胰岛素血症而使三酰甘油合成过多,故经常表现有高脂血症尤其是高三酰甘油血症。另外,由于脂肪、肌肉、肝细胞等胰岛素受体数降低而对胰岛素不敏感患者糖耐量常减低,胆固醇、三酰甘油及游离脂肪酸常增高,因此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胆石症等病。50%肥胖者有肝内脂肪浸润,这是由于脂肪组织增加,游离脂肪酸释出增多之故而减肥可使脂肪浸润消退。肝炎后体内脂肪肝多是由于摄食过多、活动过少引起的肥胖所致。常见于急性肝炎恢复期和慢性活动性肝炎HBsAg阳性并伴有谷丙转氨酶增高者,这是由于不适当地增加营养和减少体力活动的结果。肥胖者大多喜食高糖饮食随着大量糖分进入肝脏,超过了肝脏贮存糖原的能力,而使相当多的糖经代谢转化成乙酰辅酶A进而合成脂肪酸增多。肥胖者多合并糖耐量减低和高胰岛素血症促使肝脏合成大量三酰甘油,产生内源性高脂血症。

肥胖症与胆结石症

胆结石病人多数都较肥胖,这是因为肥胖症病人营养过剩而血脂偏高,因消化脂肪的需要,胆汁的分泌就要增多,以致胆囊的负荷加大。同时,由于胆固醇明显增高,胆囊内胆固醇结石的机会也大大增加。此夕卜,肥胖者活动减少也可能是结石生成的条件之一。总的说来,胆结石在肥胖症人中的发病率是较高的,其机理尚不明确。另外,胆囊炎病人中也有许多人较一般人肥胖。

小贴士肥胖症的三级预防

指导肥胖病患者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采用有效的治疗措施,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官硬化、糖尿病、胆石症、骨关节疾病、痛风等的预防和治疗。

(七)中医学对肥脾症的认识

肥胖症以多食少动、身体肥胖为其临床特征,属中医学“瘀胀“范畴。过食肥甘厚味,多余部分化为膏脂,堆积于体内,则为“膏人““月旨人““肥人“。饮食不节,食量过大,过食肥甘厚味,致油脂堆积,影响脾的运化长期过食甜食或含脂肪多的食物(如肥肉、肥鸭、猪油等),醇酒厚味,易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司,水谷精微不能化成精血,膏脂痰浊蓄积体内,遂成肥胖。

月巴胖起因部分由个体差异所致这部分人是由先天禀赋所决定的。也就是说肥胖的形成与人的先天体质有关。肥胖者的子女常为肥胖,自幼多脂且为全身性发胖。成年以后,形体更加丰腴而阳气常多不足,津液膏脂输化迟缓血中瘀滞过多。或素体阴虚阳亢脂化为膏,溶入血中,化生肥胖。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内伤,可以影响五脏六腑功能七情变化超出人体生理调节范围,必定影响饮食起居,引起脾胃运化功能障碍功能过弱过亢均能导致肥胖。尤其是脾、肾、肝、胆功能失调都是发生肥胖的因素。久坐久卧缺少劳作久卧久坐,活动过少这样的恶性循环会减少机体对食物营养的消耗以致痰湿浊脂充于肌肤也是肥胖的重要原因。外感湿邪人里内蕴侵袭脏腑影响脏腑功能也常为发生肥胖的因素。中医认为,肥胖可以是单独的一个病也可以是继发于其他疾病之后的一个症。

中医认为,肥胖的发生与湿、痰、虚有关,故肥人多湿、多痰、多气虚。肥胖与脾胃有密切的关系。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可“运化水湿”,因此脾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其他脏腑。中年以后肾气渐衰,脾肾阳虚,气机不畅,湿邪困脾,湿蕴化热,水湿代谢紊乱,溢于肌腠,即所谓“肥人多痰湿“。嗜食膏粱厚味,饮食超量,营养成分供过于求,嗜卧少动,使体能消耗明显降低,致营养过剩使脂肪充于肌肤而致肥胖。脏腑功能失调,肝郁气滞脾虚失运,肾虚气化失职,运化疏泄乏力,气机郁滞,升降失司,血行不畅,内伤久病,痰浊内生,或外受湿邪使脂浊痰湿蓄积体内,日久就会形成肥胖症。由于脾肾气虚,肝胆失调,不仅造成膏脂痰浊水湿停蓄,也使气机失畅脉道不利,可有气滞或血瘀。

肥胖症多属于虚实夹杂、标实本虚之证。标实以痰浊、膏脂为主常兼水湿,亦兼有气滞、血瘀本虚则以脾胃不足,甚者脾肾虚弱为主。病位以脾为主,次及肾及肝胆,亦可及心肺,但总以脾肾气虚为多见肝胆疏泄失调也有见。病理因素为湿痰瘀滞,主要病机转归为脾胃受损,脾不散精,或脾肾不足,水道不利,变生膏脂痰湿,瘀积体内而成肥胖。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肥胖症病情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本病的治疗应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因引起肥胖的原因多样,个体差异较大,症候表现错杂,临床当审因辨证,分而治之。从辨证施治的角度,将肥胖分为脾虚湿阻型、脾肾两虚型、胃热湿阻型、气滞血瘀型、阴虚内热型五种临床类型,根据不同症型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治疗可以收到理想的减肥效果。

(1)脾虚湿阻型:形体肥胖臃肿,肢体困重,倦卧少动,胸闷憋气气短乏力,活动后尤甚,头晕头重,心悸,脘腹胀满,纳差食少,口黏口甜,下肢时有水肿,大便溏薄不爽,舌淡胖,舌苔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滑。此型临床上最为多见。治宜健脾益气,化痰除湿。

(2)脾肾两虚型:形体肥胖,下肢虚浮肿胀,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动而喘息,腰背酸痛,头晕气短,食少纳差,畏寒,腰膝冷痛,阳痿阴冷大便溏薄或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薄白,脉沉细。重度肥胖症患者多为此型。治宜益气健脾,温阳益肾。

(3)脾胃湿热型:多食,体肥健壮,消谷善饥,面色红润,口干口臭舌燥,大便秘结,二三日一行,甚则三五日一行,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有力。此型多为体壮的中青年肥胖者。治宜清胃通腑,凉血润肠。

⑷气滞血瘀型:形体肥胖,胸痛胁胀,胃脘痞满,烦躁易怒,口干舌燥,头晕目眩,失眠多梦,食欲亢进,月经不调或经闭,大便偏干,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数或细弦。肥胖日久者可见此型。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5)阴虚内热型:体质肥胖,头痛眩晕,目胀耳鸣,面色如醉,血压升高,肢体麻木,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尖红,苔少或薄,脉细数或细弦。此型临床上比较少见。治宜化痰降浊,滋阴清热。

医生忠告

预防肥胖症应从幼年开始,正确理解现代健康概念应包括身、心、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预防肥胖主要是适当控制进食量,特别要限制高脂肪和糖类饮食,坚持参加一般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这在儿童期、青春发育期、妇女产后及绝经期、男性中年以上和病后恢复期,以及有肥胖家庭史者中,应倍加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