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育评估的体制创新
2864300000012

第12章 教新育机评遇估 新面挑临战的(1)

在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估取得一定进展、又存在诸多不足的同时,也正在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有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也有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同时还有教育评估本身的改革出现的新局面和全球化对它的影响。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从世界范围来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心由教育普及和平等入学机会向教育质量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教育质量保障与教育评估成为热点话题。甚至有人预示:教育的“评估时代”正在到来。

近年来,我国教育评估的大背景也已经或正在发生着变化、出现一些新的情况,这些变化和新的情况使教育评估面临新的形势,同时也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首先,教育大发展、大扩张背景下的教育质量保障的任务越来越繁重,教育评估的作用越来越显现,离开了评估教育质量将难以保障,甚至其快速下滑将难以避免,这使得通过评估体制的创新完善教育质量保障和改进体系的任务迫在眉睫。特别是在全民教育程度较低、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的我国,完成这项任务困难更大。在优质教育资源仍然总体不足,教育均衡化水平仍然不高,而有些方面资源配置还在进一步失衡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评估促进教育公平,已是当务之急。

在教育现代化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潮中,教育评估实践的科学化、人文化的程度和相应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而对外部教育评估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教育评估作为国外的舶来品,实践和理论探索都不够,从经验型评估到专业化评估过渡的道路将比较长。但是,也正因为教育改革与发展迫切需要评估的支撑,而教育评估目前还无法提供有效的支撑,因此才给教育评估既带来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同时,在教育管理非集中化的趋势下,对教育质量监控的要求越来越紧迫。在教育决策、行政、办学、评估和服务“五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制将被逐步打破的情况下,如何避免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现象的出现。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和落实宏观管理,要求学校自主规划、自我管理、自由发展,学校从原来的没有自主权要自主权,到现在的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又显得有点手足无措、孤立无援。不改革现有管理体制,现代学校制度就无法走向完善,而改革又使学校教育管理者一下子成为了新手。过去那种政府大包大揽的管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自上而下、外部主导的管理性评估模式不再适用。那么,到底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评估模式?这需要对教育评估体制进行新的设计。

再者,办学体制和学校教育质量趋向的多元化、办学类型和办学个性的多样化,使得教育评估需求也趋于多样化,任务更加繁杂。加上教育评估专业服务需求升高,而我国专业教育评估机构远未健全到能承接相应的角色的程度,使教育质量监控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质量视角的多元化对教育评估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克服原有评估的一些偏差和缺陷,高等教育应该由谁来评、评什么、怎么评等问题已经被严肃地提出,并已在教育评估界、其他教育工作者中间以及社会上引起比较大的争论。这些争论对于探索高等教育评估的未来走向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比较及时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推开的形势下,教育评估滞后于教育教学改革的矛盾显得越来越突出。课程规划、实施过程、改革结果都需要评估,课程建设和内涵发展走到了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同时强调学习过程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真正面向素质教育的综合性评估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是,所有这些比起一张考卷定优劣的传统管理来,难度要大得多。能不能评出素质,能不能真正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来评估教育,关系到课改的成败、素质教育的落实,更长远地看,关系到整个人才培养、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和民族的未来。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评估改革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难点甚至是瓶颈,评估改革能否成功是保证课程改革成功的一个关键。一方面学校课程自主权的扩大急需自我评估制度与之配套,同时学校评估制度改革应有利于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为课程改革服务。要改变长期以来以升学率作为唯一标准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做法,建立符合新课程实施要求和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评估体系。学校评估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估的组成部分。防止片面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诊断和促进功能;避免片面强调评估结果,忽视评估过程;改变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忽视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做法。同时,要建立以学校自评为主,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学校评估制度,从根本上解决片面强调外部评估的作用,忽视自我评估和多重价值主体共同参与的问题,改变学校作为改革和发展的主体,作为主要利益关系人没能有效地参与评估的主要过程,往往被排斥在评估的舞台之外并处于一种任人摆布的地位的做法,强化评估为学校工作的改进和发展服务的功能,为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为了配合高中课程改革,也为了克服学校评估过程中的一些体制性障碍,近两年来,教育部一直在指导开展一项“普通高中发展性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实验”的重大课题研究,全国开展普通高中发展性评估的框架方案有望很快出台,并以此取代已经实施了十多年的示范性高中评估方案。这是一项由课程改革带给教育评估的积极进展。

二、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经济社会方面的发展将不同程度地反映到教育发展以及教育评估中来。教育评估一方面首先要对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问题作出反应,另一方面要直接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实际上,教育评估系统与整个教育系统一样都会受到经济社会这一更大系统的制约和影响。

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新目标的背后,有其经济社会原因。在教育普及与平等入学机会问题在世界许多地方已经基本解决,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正在得到解决的同时,教育质量问题才更多地被提上议事日程。同时,政府不断增加的教育投入和家长不断增多的教育开支,使公众对投资应该得到的产出和效益越来越关注。人们想知道“化掉的钱的数额与教育产品的质量是怎样的关系”。根据国际上的相关研究,投资本身对于教育质量和产出效益的影响在投资达到一定程度后随着投资的增加而逐渐递减。这就容易得出一个结论:教育投入的增加对于提高教育质量的影响是有限的。于是,同等投入下教育系统内的质量保障与改进问题便更加显得重要。

同时,教育牵涉到千家万户,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教育问题往往会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对教育的评估、评价和评论不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专利,教育系统以外的部门以及一般社会公众都会对教育质量和绩效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特别是随着现代公民社会的巩固和发展以及民主法制精神的更加深入人心,人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公平意识不断加强,多方利益相关人关注和参与教育评估的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顺理成章。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而评估也成为更加敏感性的社会活动。学校、家长和其他利益关系人的民主意识的提升及其多元价值诉求,使得教育评估的社会和政治敏感性越来越增强。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办好让社会放心、学校欢迎、同行认可、人民满意的教育评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教育系统中的一些原有的角色关系正在逐步地改变。教育对象正在成为服务对象,受教育者变成了教育消费者,教育者变成了服务者,教育管理者成为了教育经营者。教育工作者,包括教育评估工作者,必须对此作出反应。教育评估者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以及受教育者在原有评估中的角色分工都将发生改变。原来的评估对象在教育评估活动中将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