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训案例
“输”在起点上孩子刚上小学,回到家里,听到他给同学打电话,往往用“喂”、“哎”、“混蛋”、“呆子”等不礼貌用语称呼同学。不会用“请”、“谢谢”、“麻烦你”等礼貌用语。他们班里有个同学小时候被妈妈放在餐桌上的热稀饭烫伤了半边脸,他说人家是“阴阳脸”;他给很瘦的同学取外号叫“非洲难民”;给很胖的同学起名叫“北极熊”。
有一天,他和爸爸妈妈讲起班级的事情,嘲笑老师普通话说的“洋泾浜”、“娘娘腔”,爸爸妈妈对他拆台贬损的行为非但没有制止,反而都笑了起来……
专家解析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带有决定未来教育成败的先行性质、启蒙性质、奠基性质,是儿童长知识、练身体、学做人的关键时期。家长们一定要与学校密切配合,贯彻示范教育、养成教育的原则,促使儿童茁壮成长。
年轻的父母尤其应当懂得,刚刚跨入校门的低年级学生特别尊重教师,教师的言行在他们幼小心灵里占有权威的地位,当我们家长的意见与老师的教导有出入时,孩子会毫不犹豫地“听老师的”。儿童对老师的这种崇拜心理,正是他们在集体中接受教育的有利条件,我们家长千万不能“拆老师的台”,随意贬损学校、老师的威信和形象。家长若发现了什么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首先应当主动找教师和学校反映情况、提出建议,不能在孩子面前贬损学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脱节或不一致,无疑会大大损害教育的成效。
孩子的礼貌要从小抓起。礼貌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通过语言、表情、行为、态度表示相互尊重和友好的言行规范。它体现了时代的风尚与道德水准,反映着人们受教育的程度。礼貌是精神面貌,是态度表现,不可小看。以礼相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友好。良好礼貌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教育和训练,成为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要不失时机、随时随地训练孩子的礼仪。对孩子不礼貌的言行要及时批评,指出不礼貌的后果,以理服人。家庭和学校要持之以恒,统一要求,培养孩子讲文明、懂礼貌,使他们学会亲切、和气、文雅、谦逊地说话和做事,能有礼貌地处理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彬彬有礼的素养。
教育误区
1.盲目模仿。夫妻之间、长幼之间、邻里之间缺乏礼貌,“别插嘴!滚一边去!”孩子耳濡目染,受到不良影响。
2.一孔之见。认为懂礼貌仅仅是“打招呼”。结果孩子礼貌也难以教会,即使教会了也只是一种虚伪和敷衍,没有多少意义。
3.物质诱惑。“叫阿姨,给你糖吃”,“不叫,不买玩具”,这只能使孩子一时做出有礼貌的样子而不能持久,更不懂得礼貌的实质。
4.高压手段。礼貌教育缺乏礼貌的环境。有的家长在孩子不礼貌时,训斥、责怪甚至打骂孩子。孩子在“高压”中表现出的“礼貌”,并不是出于真心。
5.冷漠无情。对孩子的文明行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没有鼓励和赞扬,任凭孩子萌动的爱心自生自灭。
成长故事
气质淑女第一步
当第一次从女儿口中听到“笨蛋”这个词的时候,我震惊了,她才6岁,是谁教她的呢?我们设计了一个“角色互换”游戏。我在孩子做事做得不大好的时候,说“你真笨!”然后,听听她的感受。
女儿说:“很刺耳!很没面子!”我们就开始和她讲文明用语、礼貌待人的道理。
我们做父母的也开始对自己的言谈举止格外注意。我们约定在家庭生活中尽量用“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来表达我们的需要、感谢或歉意。
没过多久,我就很欣喜地听到女儿这样对我说:“妈妈,请帮我拿一下玩具,好吗?”以前,她是这样命令我的:“妈妈,你去给我拿那个玩具,快点!”更可喜的是,当我给女儿削了个水果的时候,她会说“谢谢妈妈”了。
现在,女儿不管是在家中还是在外面,我再也不用为她的礼貌问题而操心了。
相关链接
《老子》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闻:听。耳朵听了,可是没有听进去,跟没听到一样,不关心,不在意,不重视,视而不见,漠不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