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逆袭心理学
2876900000017

第17章 不忘“童真”,做更好的自己(2)

最后,孩子的姥姥过来看望孩子,提醒妈妈:“孩子自己会管理好大小便的,不要总是提醒。你越提醒他可能越跟你对着干!”听了姥姥的话,一个星期后,孩子的大便就规律了。姥姥要求大家不要再提醒孩子大小便的事情,尿湿了就换,不拉就算。

姥姥说:“我生养你们姐妹俩,你是老大,我当宝贝一样看待,紧张得很。结果你总是爱生病,从小没少去医院。生你妹妹后我自己感觉有经验多了,反而像养猪一样,随便她去,你看这黄毛丫头从小多皮实!你呢,就像我当年的样子,固执,执着,凡事有要求。你妹妹呢,整个一个大脾气,傻乐傻乐的……”

姥姥的话,道出了一个大问题:1—3岁“力比多”下移至“肛门、直肠区”,此时也是训练幼儿大小便习惯的时期。孩子可从排便与控制大便中获得快感,即肛欲满足。甚至会对自己的臭臭很感兴趣,胡乱玩弄。要求太严格,长大了孩子容易形成所谓的肛门性格者,在行为上表现为冷酷、顽固、刚愎、吝啬等。更严重的会成为“肛交爱好者”或者“男被动同性恋者”。最好的方法是顺其自然,想拉就拉,不强迫孩子,训练要有度,尊重孩子的需要。

拉也跟心理学有关系哦!

孩子固执是因为妈妈要求他拉太严厉了哦!

后天男同也和拉有关系啊,天啊,啊,啊!

(一个妈妈后悔自己当初过于严格管理孩子了!)

(3)3—6岁,“小弟弟,小妹妹”心理学

每个家里养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到一定年龄,小男孩儿会不自觉玩弄“小鸡鸡”。小女孩儿会不自觉玩弄小屁屁,大人看到多数都会制止:

“别碰,脏!”

“哎呀,你干吗呀,别玩了,去玩别的!”

大部分家长的隐忧是:“如果他们现在就这么色,那以后不麻烦大了!”这是一个大误区。

用大人的“有色眼镜”看待孩子玩弄“小弟弟”,小屁屁,并严苛责备,才会造成小宝贝心灵的创伤。殊不知,这只是孩子的动物性,本能的发育导致的,可以说是纯洁的欲望。强加干涉,不断苛责,则可能会让孩子“对性产生罪恶、恐惧感”,导致长大后性功能障碍,或者一提到性,就感到罪恶。

以前大部分家长不知道这是孩子自然发育的结果,年纪越大的爷爷奶奶,干涉得就越多。遇到特别爱干净,或者特别注重道德观念的家长,对孩子来说简直就是天灾。这件事情,其实很像啃手指,你越管,孩子越觉得这个事情很重要。本来他只不过是身体发育,碰几下,让你这么一强调,他的好奇心上来,导致你是越管越管不好。大部分情况下,如果没有外人干涉,顺其自然长大了也就好了。

啃手、拉、随意大小便、玩弄“小弟弟”,都是动物性的特征,尊重孩子的动物性、纯洁的欲望,才不至于给未来的心理成长埋下“地雷”。

第三个秘密:模仿就是一切!

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自己就要做出来!为什么?

学习的本质是—模仿!

张亮:在灵水村,张亮带着天天去看房,天天有洁癖,闹着死活不肯进农舍,最后天天熬不过,还是被张亮扛在肩头走了进去!

天天:后面的节目中Angela洗衣服,个子小,要自己挂上晒衣架很难,一开始天天抱Angela没成功,看到Angela有点失落,于是天天说:“能让我再试试吗?”

张亮:当张亮失手将水倒在天天的鞋上的时候,天天哭闹着要“赔”,张亮则主动认错说“Sorry”!

天天:“保护鸡蛋”环节,天天面对爸爸的责问,主动认错:“爸爸,我错了,你打我吧。”

张亮:湖里捞鱼,张亮看王岳伦捞不到,怕Angela失落,于是自己悄悄捞了一条递过去。

天天:在“找食材”环节,看到Cindy提一篮子菜很沉,主动过去帮她忙。

这一切,你都能从天天身上看到张亮的痕迹。孩子如何做,都是跟父母学的!

就教育这件事情,孩子小的时候,不讲道理的时候,身教远远胜过言传!

模仿即是学习,榜样是最好的参照系!

心理tips:模仿学习原理

模仿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模仿过程而产生的,即一个人通过观察另一个人(榜样)的行为反应而学习了某种特殊的反应方式。心理学家班都拉强调个体可通过简单的观察学会某些行为,但要使个体运用这些行为,就必须运用强化手段。

好习惯是模仿来的,坏行为也常常是通过这一方式形成的。也因此有种说法:如果你希望有出色的孩子,请在孩子面前扮演好你作为父亲的角色!

小孩儿一生下来,首先是个需要依赖你生存的小动物,在这方面跟小猴子没啥两样。小动物只有基本生存法则,要吃喝拉撒,不开心哭,开心了笑,你不能随便抢走我的东西,这里面哪一样都跟道理没关系。想做好爸爸妈妈的角色,有一个重要的习惯要建立—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不是“教”,而是“做”。

孩子永远都以自己的爸爸妈妈为榜样!在这一点上最初的几年爸爸妈妈们是有天然优势的。

但随着孩子长大,榜样会更加多样化,怎么让他听自己的,而忽略那些不好的榜样呢?

男神奶爸:变成孩子,教育孩子!

做榜样,大部分家长都知道,但如何促使孩子模仿自己,每个家长做得并不是太好!

《爸爸去哪儿》第二期结尾:一天的生存竞赛结束了,爸爸们各自在屋子里开始了对孩子的教育。张亮穿着短裤背心,努力把自己蜷成一小团在床上打滚,装得像个不懂事的孩子。然后过了一会儿迅速鲤鱼打挺,一跃而起。张亮问天天:“如果你是村长,你喜欢哪个?”天天嘟囔着:“喜欢听话的。”接下来,张亮扮成村长和天天演习了一下刚才的场景。

拍手,集合,天天立马跑到跟前!

这就是“男神奶爸”的育儿方法,相比较其他爸爸,那一集大家对张亮绝对印象深刻。当其他爸爸或道歉,或安抚,或讲道理,或训诫孩子的时候,张亮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完成了一次有趣的教育,也为你展现了童年的又一个秘密!

反向模仿,是亲密关系的开始

心理tips:反向模仿促成好感与亲密

1999年,《个人和社会》心理杂志发表了一篇有影响的论文,论文诠释了模仿行为与社会亲密关系之间的联系,尽管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被模仿。在研究中,心理学家、杜克大学的唐雅·查特兰和耶鲁大学的约翰·巴格要学生们在与研究人员一对一的讨论中对一套照片加以描述。

在讨论中,研究人员以不易察觉的方式,不断地模仿学生的举止和动作:假如学生身子向后靠,研究人员也向后靠;学生把双臂交叉起来,研究人员也交叉双臂。没有学生注意到研究人员在模仿他们。与那些没有被模仿的学生相比,被模仿的学生们报告,他们更喜欢与自己谈话的研究者,也认为交流更顺畅。总之,当人们模仿我们时—我们点头他们也点头,我们把头斜过来他们也斜过来—他们更愿意和我们交朋友。

建立认同感,是建立好感、亲密关系的基础。我们所说的和孩子打成一片,并不是说你以家长的角色和孩子玩闹,而是成为孩子,平等地教育孩子!会做好父母的人,一定首先是个好孩子,有时候,为了孩子的成长,你需要成为优秀的演员,既要扮演好父母的角色,也要扮演好孩子的角色。

第四个秘密:孩子并非一张白纸

该如何理解孩子

当石头不想参加节目时,郭涛狠劲儿批评了石头,他觉得有想法可以说出来,但不能直接溜号!

当天天看到爸爸厨艺被差评垫底的时候,想第一时间给爸爸拿根狗尾巴草,却被爸爸叫住!

当田亮面对第一天进村,还没开始抽房号就大哭不停的Cindy的时候,道理说破天,还是无效!

当林志颖希望让Kimi逐渐独立的时候,无论怎么讲,还是摆脱不了那一句:“爸比,不要走!”

每当我们希望把自己的想法加诸孩子身上的时候,总会铩羽而归。

当然,也有牛哄哄的科学家,支持这一论调!

孩子是一张白纸?

说的人不少,而且支持这一观点的人还有所谓的科学派。

“给我一打健康而体形健全的婴儿,给我一个专门的环境培养他们,我保证从他们之中任意选出一个,都能将他们培训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当然还有乞丐和小偷,而不论他们的才能、爱好、秉性如何,也不管他们的祖先是什么种族!”心理学家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学派创始人这样说。

华生指出,人格是一切动作的总和,是各种习惯系统的最后产物。人格是可以改变的,因为它是受环境的影响形成的,所以改变人格的途径就是改变人所处的环境。

谢耳朵,用巧克力豆改变了潘妮!

还记得《生活大爆炸》中谢耳朵喂潘妮巧克力豆吗?潘妮是同屋室友的女友,一个大大咧咧的女招待。谢耳朵这个高智商科学怪青年不能忍受潘妮大声说话等各种不拘小节的行为,他是怎么拿下潘妮的坏习惯的?

谢耳朵和莱纳德(潘妮男友)以及潘妮一起看电视,潘妮说话大声。好戏开始了:

谢耳朵会提醒并用一种看似非常不经意的行为促使潘妮模仿他的低音调,把刚才潘妮说的话中的关键词用较低的音调重复一遍,问你说的是××××吗?潘妮随之以表现“幽默”的方式,自然地模仿了起来作为回应。随后谢耳朵很识趣地拿出了一盒巧克力豆,注意这一切都是不经意间完成的!这样,潘妮一旦再做出他不喜欢的事情,例如旁若无人地讲电话、大声说话等,谢耳朵会提醒她注意,并且在她改进后立即给她一粒巧克力豆,谢耳朵并没告诉她做得好会奖励巧克力豆,但他知道女人都喜欢吃,不是吗?

潘妮的“正确”行为受到鼓励并继续延续下去,直到形成一种习惯。终于,潘妮在谢耳朵面前一度被改造得像一只听话的“忠狗”。

有兴趣可以去看《生活大爆炸》第三季第三集,具体说来,这种方法是行为主义中桑代克经典观点的运用,这是行为主义教育改变人行为的基本方法。华生的论点确实不是口出狂言!

“白纸理论”失效时

孩子们从进入幼儿园就开始参加各种比赛,做得好就有奖励,做得不好就没奖励甚至回到家还有批评和惩罚。结果只有一部分孩子按照这个规律发展成了专业人士,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因此获益。尤其是在孩子们本身不想做那件“被鼓励”的事情时,他有千万个干扰因素掺杂进来,这是华生行为主义受限的地方,他忽略了一个现在看来很重要的基本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