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普外科速查手册
2877500000010

第10章 外科感染(1)

(第一节)疖

疖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自毛囊或汗腺侵入所引起的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脓栓形成是其感染的一个特征。

主诉

患者表现为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痛的小结节,数日后,结节中央因组织坏死而变软,出现黄白色小脓栓,红、肿、痛范围扩大。

临床特点

1.临床表现

(1)最初,局部出现红、肿、痛的小结节,数日后,结节中央因组织坏死而变软,出现黄白色小脓栓,红、肿、痛范围扩大。再数日后脓栓脱落,排出脓液,炎症便逐渐消失而愈。

(2)疖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面部特别是所谓“危险三角区暠的上唇周围和鼻部疖,如被挤压或挑刺,感染容易沿内眦静脉和眼静脉进入颅内的海绵状静脉窦,引起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有头痛、寒战、高热,甚至昏迷等,病情十分严重,病死率很高。

(3)不同部位同时发生几处疖,或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生疖,称为疖病,见于抵抗力降低者。

2.误诊分析疖易与下列疾病混淆:

(1)多发性汗腺脓肿:也在夏季发病,多见于婴幼儿及体弱的产妇的头、额等部位。皮损为多发性皮下脓肿,表面压痛、炎症较轻。无脓栓,遗留瘢痕。通常伴有很多痱子。一般人称为痱毒,也有人称为假性疖病。

(2)化脓性汗腺炎:多见于青年女性,皮损为皮下硬结。形成皮下脓肿,随后表皮红、肿、热、痛,破溃后形成瘢痕。皮损好发于腋下、腹股沟、生殖器、肛周、脐周等。

辅助检查

1.血常规及药敏试验患者如有发热等全身反应,应检查白细胞计数;可作脓液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2.其他检查疖病患者要检查血糖和尿糖,区别于糖尿病感染。

治疗要点1.治疗原则早期促使炎症消退,局部化脓时及早排脓,应用抗菌药物。

2.具体治疗方法红肿阶段可用外敷、超短波、红外线等理疗措施,也可外用金黄散或鱼石脂软膏外敷。已有脓头时,可在其顶部点涂苯酚溶液。

有波动时,应及早切开引流。对未成熟的疖,不应任意挤压,以免引起感染扩散。出现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时全身应用抗菌药物。

3.治疗注意事项面部特别是所谓“危险三角区暠的上唇周围和鼻部疖,如被挤压或挑刺,感染容易沿内眦静脉和眼静脉进入颅内的海绵状静脉窦,引起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有头痛、寒战、高热,甚至昏迷等,病情十分严重,病死率很高。有糖尿病者应予以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等相应治疗措施。

(第二节)痈

痈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好发于皮肤韧厚的项、背部,有时也见于上唇和腹壁。

主诉

早期呈大片酱红色炎症浸润区,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接着中央区皮肤坏死,形成粟粒状脓栓,脱落很慢,中心部塌陷,状似蜂窝,溢出脓血样分泌物。常有轻度寒战、发热、全身不适、恶心等全身症状。

临床特点

1.主要表现患者年龄一般在中年以上,老年居多,部分患者有糖尿病。最初,皮肤呈大片酱红色炎症浸润区,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接着中央区皮肤坏死,形成粟粒状脓栓,脱落很慢,中心部塌陷,状似蜂窝,溢出脓血样分泌物。患者常有轻度寒战、发热、全身不适、恶心。易发生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静脉炎。

2.次要表现唇痈容易引起颅内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危险性更大。注意患者有无糖尿病、低蛋白血症、心脑血管病。

3.误诊分析容易与痈混淆的疾病:

(1)头部乳头状皮炎:最初为毛囊炎,可出现增殖性瘢痕,无坏死灶和明显的全身症状。

(2)疖:炎症较浅在,浸润较轻,呈锥形,中心有脓栓。全身症状轻微,坏死组织不明显,顶端化脓中心有脓栓,无蜂窝状脓孔。

(3)脓癣:常见于头皮,无溃疡,坏死组织不多,皮损为毛囊性脓疱,患处有断发,可以查见真菌。

辅助检查

1.首要检查如有发热等全身反应、应查白细胞计数,可做脓液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2.次要检查检查血糖、尿糖,除外糖尿病;检查尿蛋白,除外低蛋白血症。

3.检查注意事项必要时做细菌学检查。

(1)细菌培养:对多发、反复感染者,可由脓肿直接抽取脓液进行细菌培养,阳性结果有助于致病菌的诊断。

(2)药物敏感性试验:在脓液细菌培养的同时,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可为临床药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3)心电图检查:排除心肌受损的可能。

治疗要点1.治疗原则全身应用抗生素及局部处理。

2.具体治疗方法全身治疗患者应适当休息和加强营养。可选用磺胺甲唑加甲氧嘧啶或青霉素、红霉素等抗菌药物。局部处理,初期红肿阶段,治疗与疖同。如红肿范围大,中央部坏死组织多,或全身症状严重,应做手术切开引流。术后加强换药,促进创面收缩愈合,创面较大者可行植皮术。

3.治疗注意事项切口线应超过炎症范围少许,操作要轻柔,切勿挤压,以免感染扩散,若皮肤切除过多,可在健康肉芽组织形成后进行植皮。

有糖尿病者应予以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等相应治疗措施。

(第三节)急性蜂窝织炎

急性蜂窝织炎常由溶血性链球菌或葡萄球菌侵入皮下、筋膜下或深部疏松结缔组织所引起。这种急性化脓性感染呈弥漫性炎症,向四周迅速扩散,与正常组织无明确界限。病变的中心区如坏死严重,液化后可以形成脓肿。

主诉

表浅的急性蜂窝织炎,局部明显红肿、剧痛,并向四周迅速扩大,病变区与正常皮肤无明显分界,可出现捻发音。深在急性蜂窝织炎,局部红肿多不明显,但疼痛剧烈,全身症状较重。

临床特点

1.主要表现常因致病菌的种类、毒性和发病的部位、深浅而不同。

表浅的急性蜂窝织炎,局部明显红肿、剧痛,并向四周迅速扩大,病变区与正常皮肤无明显分界,可出现捻发音,病变的中央区域容易发生坏死,常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深在急性蜂窝织炎,局部红肿多不明显,但病情严重,全身症状剧烈。

2.次要表现口底、颌下和颈部的急性蜂窝织炎,可发生喉头水肿和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由厌氧性链球菌、拟杆菌和多种肠道杆菌所引起的蜂窝织炎,局部可检出捻发音,蜂窝组织和筋膜有坏死,且伴有进行性皮肤坏死,脓液恶臭,全身症状严重。

3.误诊分析易与丹毒混淆,丹毒损害边界清楚、表浅,局部水肿轻,不化脓。

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加,病情较重时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治疗要点

1.治疗原则全身应用抗生素及局部处理,形成脓肿则切开引流。

2.具体治疗方法可用50%硫酸镁溶液湿热敷或金黄膏外敷局部,也可作紫外线或超短波治疗。一般需同时应用抗生素。一旦形成脓肿,应即作切开引流术。有时虽无脓肿形成,但为了减轻组织张力或压迫,也应作切开术。

3.治疗注意事项口底部的蜂窝织炎应及早切开减压。

(第四节)丹毒

丹毒是球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黏膜微小损伤处侵犯皮内网状淋巴管所致的炎症。一般不化脓,很少有组织坏死。

主诉

患者局部皮肤的片状红疹,界限清楚,指压可以褪色,可以伴有水疱;病变较重时,有头痛、畏寒、高热等症状。

临床特点

1.临床表现丹毒的好发部位为下肢和面部。起病急,患者常有头痛、畏寒、发热。局部表现为片状红疹,颜色鲜红,较淡,边缘清楚,并略隆起。手指轻压可使红色消退。在红肿向四周蔓延时,中央的红色消退、脱屑,颜色转为棕黄。有时可发生水疱。局部有烧灼样痛。

2.误诊分析本病须与接触性皮炎、蜂窝织炎、多形日光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病鉴别。

(1)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史。局部红肿、边界不清楚、痒。皮疹有丘疹、水疱、大疱、糜烂、渗液、结痂等。白细胞计数不增多。

(2)蜂窝织炎:发病部位较深,是皮下组织发炎。患处有触痛并略微红肿,境界不明显,炎症迅速扩展和加重,以中央炎症明显,有显着的指压性水肿,以后变软,溃破化脓,排出脓汁及坏死组织。

(3)多形日光疹:是发生在面部及暴露部位的多形发疹。其损害有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水肿性红斑、斑丘疹、丘疱疹及水疱或苔藓化等多形皮疹。

(4)血管神经性水肿:为一种暂时性、局限性、无痛性的皮下或黏膜下水肿。多发生在组织疏松而易肿胀的部位,如眼睑、口唇、耳垂、外生殖器、喉等处。

辅助检查

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加。

2.病理检查重度水肿、血管扩张,血管附近有很多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链球菌。淋巴管内壁的内皮细胞肿大。

治疗要点1.治疗原则以应用抗菌药物为主,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2.具体治疗方法抬高患处,局部用50%硫酸镁湿热敷,或用青敷膏外敷。全身用药首选青霉素,必要时静脉给药。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或氨氟沙星等。并在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后仍继续应用3~5日,以免再发。如同时有足癣,应将足癣治好,以避免丹毒复发。还应防止接触性传染。

3.治疗注意事项因溶血性链球菌可常存在于皮肤黏膜,本病易复发,治疗要彻底。

(第五节)浅部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多数由于溶血性链球菌从破损的皮肤或其他感染灶蔓延到邻近淋巴管及淋巴结所引起。本病可发生在身体各部,主要病理变化为淋巴管壁和周围组织充血、水肿、增厚,管腔内充满细菌、凝固的淋巴液和脱落的内皮细胞。淋巴管炎在皮下结缔组织层内,其病因与淋巴结炎相同。

主诉

患者四肢有一条或数条“红线暠向近侧延伸,有压痛,伴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缺乏等。

临床特点

1.临床表现急性淋巴管炎好发于四肢,有一条或数条“红线暠向近侧延伸,有压痛;所属淋巴结可肿大、疼痛。严重者伴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缺乏等。急性淋巴结炎表现为临床表现早期为淋巴结肿大、疼痛和压痛,可推动;后期多个淋巴结粘连成硬块,不易推动,表面皮肤常有发红和水肿,压痛明显。常有全身症状。如不及时控制其发展,可形成脓肿。

2.误诊分析脓肿形成后,先试行穿刺吸脓,以鉴别血管瘤和血肿,测知脓肿表面组织厚度,然后在麻醉下切开引流。

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变化取决于病菌的毒性和感染程度。

治疗要点

1.治疗原则主要是积极处理原发病灶,如感染伤口、疖等。局部淋巴结炎症可采用热敷或外涂药物。一旦脓肿形成可行切开引流术。有全身症状时应加用抗菌药物。

2.具体治疗方法首选青霉素或苯唑西林(新青霉素栻),疑有肠道菌类感染时加用甲硝唑。然后,根据临床疗效和菌种检验报告调整药物。发现皮肤红线时,可用呋喃西林等温湿敷,如果红线向近侧延伸快,可在皮肤消毒后,在红线的几个点直刺入皮下,再用抗菌药液湿敷。

3.治疗注意事项如果忽视原发病的治疗,急性淋巴结炎常可转变为淋巴结的慢性炎症。

(第六节)脓肿

脓肿是急性感染过程中,组织、器官或体腔内,因病变组织坏死、液化而出现的局限性脓液积聚,四周有一完整的脓壁。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脓肿可原发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远处原发感染源的致病菌经血流、淋巴管转移而来。往往是由于炎症组织在细菌产生的毒素或酶的作用下,发生坏死、溶解,形成脓腔,腔内的渗出物、坏死组织、脓细胞和细菌等共同组成脓液。

由于脓液中的纤维蛋白形成网状支架才使得病变限制于局部,另脓腔周围充血水肿和白细胞浸润。最终形成的肉芽组织增生为主的脓腔壁。脓肿由于其位置不同,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

主诉

患者体表皮肤出现肿块,伴红、肿、热、痛及波动感。

临床特点

1.临床表现浅表脓肿略高出体表,红、肿、热、痛及波动感。小脓肿,位置深,腔壁厚时,波动感可不明显。深部脓肿一般无波动感,但脓肿表面组织常有水肿和明显的局部压痛,伴有全身中毒症状。

2.误诊分析脓肿的鉴别与其发生部位有关,如肝脓肿须与肝癌进行鉴别,而体表部位的脓肿须与血管瘤等进行鉴别。

辅助检查

1.血常规出现全身症状时,白细胞计数可以升高。

2.超声检查对于深部脓肿超声有利于诊断。

治疗要点

1.治疗原则脓肿未局限时,应局部热敷、理疗,一旦形成脓肿及时切开引流,伤口长期不愈者,应查明原因。

2.具体治疗方法切口应选在波动明显处并与皮纹平行,切口应够长,并选择低位,以利引流。深部脓肿,应先行穿刺定位,然后逐层切开。术后及时更换敷料。全身应选用抗菌消炎药物治疗。

3.治疗注意事项切口不要穿过对侧脓腔达正常组织,以免感染扩散。脓液排除后,用手指探查脓腔,分开纤维间隔。要记录放入脓腔的纱布或引流条的数目。

(第七节)甲沟炎

指甲的近侧(甲根)与皮肤紧密相连,皮肤沿指甲两侧向远端伸延,形成甲沟。甲沟炎是甲沟或其周围组织的感染。多因微小刺伤、挫伤、倒刺(逆剥)或剪指甲过深等损伤而引起,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主诉

指(趾)甲一侧或双侧甲沟的近端发红、肿胀、疼痛,继而出现脓点。

临床特点

1.主要表现急性甲沟炎可始于甲倒刺或嵌甲,并可发展至邻近甲沟炎的甲廓甲板化脓,很快引起疼痛,肿胀和指(趾)甲周围的红斑。加重时感染可沿着甲的边缘(侧面和近端甲廓)或可蔓延至甲下并化脓。

2.次要表现少数人的感染渗透至指的深部,可导致肌腱感染,发生肌腱坏死,进而感染沿腱鞘蔓延,终致慢性感染,产生甲毁形。

3.误诊分析甲沟炎多无全身症状,如不切开引流,脓肿可向甲下蔓延,成为指甲下脓肿,使该部指甲与甲床分离。指甲下脓肿变可因异物直接刺伤指甲或指甲下的外伤性血肿感染引起。如不及时处理,可成为慢性甲沟炎或慢性指骨骨髓炎。慢性甲沟炎有时可继发真菌感染。

辅助检查

一般没有特殊检查方法,可根据甲沟炎表现出来的症状诊断,出现全身症状时,白细胞计数增高。

治疗要点

1.治疗原则早期可用热敷、理疗、外敷鱼石脂软膏或三黄散等,应用抗菌药物。已有脓液的,可在甲沟处作纵形切开引流。

2.具体治疗方法感染已累及指甲基部皮下周围时,可在两侧甲沟各作纵行切口,将甲根上皮片翻起,切除指甲根部,置一小片凡士林纱布或乳胶片引流。如甲床下已积脓,应将指甲拔去,或将脓腔上的指甲剪去。

3.治疗注意事项拔甲时,应注意避免损伤甲床,以免日后新生指甲发生畸形。应采用神经阻滞麻醉,不可在病变处行浸润麻醉,以免感染扩散。

(第八节)脓性指头炎

脓性指头炎是手指末节掌面的皮下经组织化脓性感染,多由刺伤引起。

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主诉

患者指尖有针刺样疼痛,并迅速出现愈来愈剧烈的疼痛。疼痛可转为搏动性跳痛,患肢下垂时加重。

临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