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华战争故事
2878800000010

第10章 千里跃进大纵深:柏举之战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有:“(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这里所说的“西破强楚,入郢”一事,就是春秋末期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爆发的著名的吴楚柏举之战。

吴国是春秋时期长江流域下游的的一个国家,原本是楚的属国,吴君寿梦时开始崛起。晋国为与楚国争霸,采取联吴制楚之策,派楚国亡臣巫臣带着一队战车来到吴国,教吴人乘车、御射、列阵,吴军由此而学会了车战。此外,吴国与晋国交好后,经济、文化也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大起来。于是,吴君寿梦慢慢萌生了走出国门的意图,自号吴王,欲与门外的南方大国楚国在疆场上一试。公元584年,吴军新编水陆大军齐出,一举攻下楚国淮河重镇州来。此后近七十年间,双方先后发生过10次大规模的战争,几成世仇。在这10次战争中,吴军全胜6次,楚军全胜1次,互有胜负3次。

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夺得吴国王位,称吴王阖闾。吴王阖闾是一位英明有为的君主,他即位以后,立志称霸天下。他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改良吏治。他整军经武,任用楚国亡臣伍子胥、伯嚭为谋士、大军事家齐人孙武为将军,教授兵法,操练队伍,使吴国出现国富兵强的势头。

孙武可是个人才。他是齐国人,自称是东海一小农,他是应吴国大夫伍子青的邀请,南下到吴国来的。他的兴趣是研究兵法,对名利之事看得很淡。他这次所以答应做地位显赫的大将,一是想助老朋友伍子胥一臂之力。击败楚国。伍子胥原是楚国人,因父亲和哥哥被昏庸的楚平王所杀,逃难到吴国已有十多年,天天不忘要复仇。孙武答应做大将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已写成一部兵书,这部书有始计、作战、谋攻、军形、兵势等13篇。他很想在实战中检验一下,看看这些兵法在战争中效果如何,有没有需要补充和提高的地方。

吴王拜孙武为大将后,设盛宴庆贺。酒席间,吴王说:“我平生之志,就是要称霸中原,让咱们南方人扬眉吐气,而楚国自特地盘大,人口多,处处和我作对,所以,要达到称霸中原的目的,必须击败楚国。另外,伍大夫一门忠良,为楚平王治国保疆立下汗马功劳。可恨楚平王听了奸巨费无忌谗言。杀了伍大夫父兄不算,还要斩草除根,追捕伍大夫。可怜伍大夫为了躲避追杀,逃到我们吴国,过昭关时一夜急白了头发。我一定要替伍大夫报仇,踏平楚国。不知孙将军对伐楚之事有何考虑?”

孙武说:“楚国我们一定要打的。不过,迫害伍大夫的楚平王己死好几年了,继位的楚昭王精励图治,国力强大,如果轻易出兵,我们很可能会失败。战争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和百姓的生死,需要考虑周全,经过周密思考后,才能决断。一般人以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武力,其实不然,胜败依武力决雌雄,这是下策,不战而胜才是上策!”

吴王感到奇怪,问:“打仗就是两军对阵以决胜负,不战如何决胜负呢?”伍子胥也弄不明白,催促孙武道:“你有什么高招,快说出来让我们听听。”

孙武微微一笑说:“胜利之道,有四种手段。第一,伐谋,就是事先探明敌人的意国,先发制人,以求精神上压倒对方,使敌人丧失斗志,从而获取胜利,此法为上策。第二,伐交,就是详细研究敌国有哪些同盟者,粉碎他们之间的同盟关系,从而削弱它的力量,此法为中策。第三,伐兵,即战争,用武力取胜,属下策,第四,伐城,攻城得胜,由于敌人坚守,要付出很大代价才能取胜,这是下下策。”

伍子胥说,“我明白了,攻打楚国,以伐谋和伐交为主,辅之以伐兵,对么?”吴王也来了兴趣,问:“这伐谋和伐交,到底该如何做呢?”

孙武说:“削弱敌人有许多方法。比如,我虽强,但故意伪装成弱小,使敌人轻视我,丧失对我的警惕。再比如,利用奸细离间敌人的重要大臣,使之窝里斗。这些办法都属于伐谋策略!”

伍子胥连称这手段高明,他又问孙武:“伐交当如何做呢?”

孙武说:“说具体的吧,现在,楚国与唐、蔡两个小国结成同盟,如果我们攻楚,唐、蔡二国一定会出兵帮忙,和我国作对。所以,我们要使用外交手段拉拢唐、蔡二国,这就是伐交之策。一旦唐、蔡二国保持中立或反过来帮我国去攻打楚国,楚王就招架不住了!”

吴王和伍子胥连声称好,佩服孙武的智慧和深谋远略,决定依计而行。

机会终于等到了。他派到楚国的奸细回来报告,楚大臣囊瓦得罪了唐、蔡两国国君,他们很怨恨他。

事情是这样的。唐、蔡两国,每年都要向楚国朝贡一次。今年,唐侯带了一匹千里名驹,蔡侯带了一件狐皮制的珍贵战袍,前往楚国献给楚王。囊瓦欲得这二件宝物,竟然派人在半途将两人阻挡,既不让他们去见楚王,又不让他们离开楚国。唐侯手下有个小头目,头脑比较灵活,心想何必为一匹马而让主人不明不白地滞留在楚国呢,半夜里偷出千里驹,献给了囊瓦,说:“我家大王,称赞你德高望重,特令我献上千里驹!”囊瓦立即放了唐侯,让他回国。蔡侯得知唐尹脱身的办法后,便也将狐皮战袍送给了囊瓦。蔡侯离开楚国边界时,气哼哼地说:“太欺侮人了,我虽为弱国之君,但总有一天,我要过边界杀了襄瓦这个老贼!”

孙武立即以吴王的名义,给蔡侯送去一件狐皮战袍,还有一封信。信的内容是:听说楚右令尹夺了大王心爱的狐皮战袍,我感到震惊。楚虽为强国,囊瓦不过是一个臣子,蔡虽为弱国,大王你是堂堂一国之君。当臣子的怎么可以对君王强取豪夺呢。我也是一国之君,对囊瓦的行为非常气愤。特送狐皮战袍一件,以示慰问。蔡侯看了吴王的信,不禁流出了眼泪。心想,楚国是强国,吴国也是强国,还不如和吴国结盟呢。

唐侯也收到吴王送的千里驹和一封信。他也流出了眼泪,准备投靠吴王。数日后,蔡、唐两国派使者秘密来到吴国。正式表示和吴国结盟,共同对付楚国。送走使臣后,吴王高兴地对孙武说:“将军英明,不费一兵一卒,就使我得到蔡、唐两国5万军队!”伍子胥说:“楚王失去5万,我得5万,合计有10万军队呢!大将军的伐交计谋可真行呀!”吴王对孙武说:“大将军,现在可以对楚用兵了吧?”

孙武说:“楚王听信风胡的话,失去了戎心,唐、蔡两国暗中背叛,又削弱了他的力量。伐楚的条件已成熟了。不过,用兵前还要做一件事。”吴王问:“什么事?”孙武说:“我们南面的越国,对我窥视已久。万一他们在我们北上伐楚时,乘虚率倾国之兵进攻,我们腹背受敌,一夜之间就亡国了。”

吴王背脊是惊出了许多冷汗,失声说:“怎么办呢,怎么办呢!”孙武说:“派使者到越国去探探风声,就说我们准备伐楚,兵力和粮食都不够,向他们借兵借粮草。如果越国答应我们要求,则无犯我之意,到那时,才可以放心大胆去打楚国。”伍子胥问:“万一越国拒绝呢?”

孙武说:“那他们一定会在背后攻我们。先下手为强,在伐楚之前,先解决它。”数天以后,吴国使者到越国,向越王面陈吴王借兵借粮的要求。越王觉得事关重大,就与文臣武将商议,如何处置此事。武将胥抒说:“不能借,吴国人去打仗,让我们越国人白白去送死,天下哪有这种道理。”丞相范蠡对越王说:“吴王向我借兵借粮,并不是真的求我援助,实质是来打探我们意图的,看我是否会趁他伐楚之际攻其不备。”越王大吃一惊,问范蠡:“这事该如何处理?”范蠡说:“派使者送一信给吴王,说我国贫穷,兵力薄弱,只能支援点粮食。这样,吴王才会安心伐楚。一旦吴王离开吴国伐楚,我们就在背后打他们出其不意,占其领土,这是上策!”越王考虑了一会,觉得范蠡的谋略不错,便写了封信,调拨军粮500石,送到吴国。

孙武看了越王的信,问伍子胥意见如何。伍子胥说:“越国送来军粮,表示无侵犯之意,我可放心大胆地伐楚了。”孙武摇摇头,说:“这信是范蠡的一种欺骗手法。我们不可轻看范蠡,此人是善于用权谋的人。只送军粮而无士兵,这是个圈套。他以军粮安我心,等我伐楚离开国土后,他会遣兵来打我们。”伍子胥说,“越国人真狡猾,干脆,找借口失消灭它。”孙武摆摆手说:“人家待我以礼,送我军粮,我们却对他动武,这要失信子天下的,不可这么做。我已想出一个办法,派5000军队守于吴越边境。这样,我去攻楚国,越国就不会来犯了。”伍子胥不解地问:“越国真的来犯,5000人管什么用呢?”孙武说:“范蠡是聪明人,见我边境置兵,自知阴谋已被我识破,决不会对我用兵了。”

果然,范蠡得知吴国在国境置兵的消息后,叹了口气说。“我送500石军粮,原想迷惑吴国,竟然被识破。看来,孙武果然名不虚传,是个善于权术的人,和这样的人作战,不知什么时候会吃他计谋的亏,还是别去惹麻烦吧!”

孙武解除了后顾之忧后,正式誓师伐楚也就提上了日程。

公元前506年,给楚国致命一击的时机终于来到了。这年秋天,楚国大军围攻蔡国,蔡在危急中向吴国求救。另外,唐国国君也因愤恨于楚国的不断侵凌勒索,而主动与吴国通好,要求助吴抗楚。唐、蔡两国虽是蕞尔小国,但位居楚国的北部侧背,战略地位相当重要。吴国通过和它们结盟,遂可以实施其避开楚国正面,进行战略迂回、大举突袭,直捣腹心的作战计划。

吴国便打起兴师救蔡的旗号,吴王阖闾亲自挂帅,以孙武、伍子胥为大将,阖闾的胞弟夫概为先锋,倾全国3万水陆之师,乘坐战船,由淮河溯水而上,直趋蔡境。囊瓦见吴军来势凶猛,不得不放弃对蔡国的围攻,回师防御本土。当吴军与蔡军会合后,另一小国唐国也主动加入吴蔡两军行列。于是,吴、蔡、唐三国组成联军,浩浩荡荡,溯淮水继续西进。进抵淮汭(今河南潢川,一说今安徽凤台)后,孙武突然决定舍舟登陆,由向西改为向南。伍子胥不明白其中的意思,问孙武:“吴军习于水性,善于水战,为何改从陆路进军呢?”孙武答道:“用兵作战,最重要的就是神速。应当走敌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个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迟缓,吴军优势难以发挥,而楚军必然乘机加强防备,那就很难破敌了。”说得伍子胥点头称是。就这样,孙武挑选3500名精锐士卒为前锋,迅速地穿过楚国北部大隧、直辕、冥阨三道险关,直插楚国纵深。不出数日,挺进到汉水东岸。

当吴军突然出现在汉水东岸时,楚昭王慌了手脚,急派囊瓦和沈尹戍,倾全国兵力,赶至汉水西岸,与吴军对峙。大将沈尹戍是一位头脑冷静的优秀军事指挥家。他针对吴军作战的特点,向统帅囊瓦提出如下建议:由囊瓦率楚军主力沿汉水西岸阻击吴军的进攻,正面牵制吴军。而由他本人北上方城(今河南方城县境),征集那里的楚军,迂回到吴军的侧后,毁坏吴军舟楫,阻塞三关,切断吴军的归路。尔后与囊瓦所率的主力实施前后夹击,一举消灭吴军。

本来,这是楚军击败楚军的上策。囊瓦起初也同意了沈尹戍的建议。可是在沈尹戍率部北上方城后,楚将武城黑却对囊瓦说:“如果等待沈尹戍的话,那战功不就被沈尹戍一个人得了吗,不如以主力先发动进攻,击破东岸的吴军,这样您的战功就自然会居于沈尹戍之上。”大臣史皇也说:“楚国人讨厌你而总是赞扬沈尹戍。如果沈尹戍先战胜吴军,功在你之上,你的令尹之位也就难保了。最好赶快向吴军进攻。”囊瓦一听,觉得有理,就改变原来的作战计划,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传令三军,渡过汉水,向吴军进攻。

孙武见楚军主动出击,正求之不得,立即采取后退疲敌、寻机决战的方针,主动由汉水东岸后撤。囊瓦果然中计,挥军直追。吴军以逸待劳,在小别(在今湖北汉川东南)至大别(今湖北境大别山脉)间迎战楚军,三战三捷。囊瓦连败三阵,便想弃军而逃。史皇对他说“国家太平时,你争权,现在作战不利,你就想逃跑,这是犯了死罪。现在你只有与吴军拼死一战,才可以解脱自己的罪过。”囊瓦无奈,只得重整部队,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一说湖北汉川)列阵,准备再战。

公元前506年11月19日,吴军赶到楚军阵前,列阵相峙。吴军先锋夫概对吴王阖闾说:“囊瓦这个人不仁不义,楚军没有几个愿为他卖命。我们主动出击,楚军一定会溃逃,我军主力随后追击,必获全胜。”阖闾没有同意。夫概回营后,对属下部将说:“既然这事能干,我们当臣子的就要见机行事,不用等待命令。现在我要发动进攻,拼死也要打败楚军,攻入郢都。”于是率领自己的5000前锋部队,直闯楚营。果然楚军一触即溃,阵势大乱。阖闾见夫概部突击得手,乘机以主力投入战斗,楚军很快便土崩瓦解。史皇战死,囊瓦弃军逃往郑国。楚军残部撤到柏举西南的清发水(今湖北安陆西的涢水),吴军半渡而击,俘虏楚军一半。渡过河的楚军逃到雍澨(今湖北京山县境),正埋锅造饭,吴军先锋夫概的部队就追来了,楚军仓惶逃走。吴军吃了楚军做的饭,继续追击。沈尹戍得知囊瓦主力溃败,急率本部兵马由息(今河南息县境)赶来救援。吴军先锋夫概部在沈尹戍部突然的凌厉反击下,猝不及防,一下被打败。吴军主力赶到后,孙武指挥部队迅速将沈尹戍部包围。尽管沈尹戍左冲右突,奋勇冲杀,受伤三处仍无法冲出包围。最后沈尹戍见大势已去,遂令其部下割下自己的首级回报楚王。随后吴军一路向郢都扑去。

这时郢都城内已是风声鹤鸣,人心惶惶,楚昭王不顾主战大臣子西、子期的反对,也不顾全城军民的生死存亡,悄悄带上几名家属开门出城,向云中和陨城方向逃去。昭王西逃的消息传到军前,楚军立即涣散,子期率部分精兵去追赶和保护昭王,子西见事不可为,也只好率残兵西逃。11月29日,吴军攻入郢都。柏举之战遂以吴军的辉煌胜利而告结束。

柏举之战是春秋晚期一次规模宏大、战法灵活、影响深远的大战。吴军灵活机动,因敌用兵,以迂回奔袭、后退疲敌、寻机决战、深远追击的战法,一举战胜多年的敌手楚国,给长期称雄的楚国以十分沉重的打击,从而有力地改变了春秋晚期的整个战略格局,为吴国的进一步崛起,进而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伐楚胜利后,吴王把第一大功归于孙武。但孙武不愿意做官,回老家隐居去了。他留下一部《孙子兵法》,是举世闻名的军事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