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教育宗旨
2880600000009

第9章 书法

书,心画也。〔中〕扬雄:《法言·问神》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中〕康有为:《广艺舟双揖·缀法》

书法,就其现象而言,它是一门借助于汉字,追求运动、节奏、张力,有着无穷变化的点画线条形式及其递进组合态势的抽象艺术。〔中〕丛文俊:《书法意象批评释名》

喜即气和而宇舒,怒则气粗而宇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中〕陈绎曾:《翰林要诀·变法》

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中〕蔡邕:《九势》

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中〕蔡邕:《九势》

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中〕孙过庭:《书谱》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中〕苏轼:《论书》

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亦贵写。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作字惟有用笔与结字。用笔在使尽笔势,然须收纵有度;结字在得其真态,然须映带匀美。〔中〕冯班:《钝吟书要》

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中〕包世臣:《艺舟双揖·答三子问》

书以笔为质,以墨为文。〔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沈著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写字者,写志也。〔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作书能养气,亦能的助气。〔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书道,亦足以恢扩才情,酝酿学问也。〔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善书。书与画殊途同归也。〔中〕朱和羹:《临池心解》

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中〕沈尹默:《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

中国书法从很早开始便成就为一门最为普及的艺术,一门最引人入胜的艺术;而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又成就为一门独特的、高级的艺术。〔中〕陈廷佑:《中国书法美学·国粹论》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中〕卫夫人:《笔阵图》

用笔须手腕轻虚。〔中〕虞世南:《笔髓论·指意》

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易。〔中〕李世民:《笔法诀》

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中〕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平腕双苞,虚掌实指,妙无所加也。〔中〕韩方明:《授笔要说》

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中〕林蕴:《拨镫序》

虚掌实指,指不入掌,东西上下,何所阂焉!〔中〕林蕴:《拨镫序》

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中〕苏轼:《论书》

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中〕苏轼:《论书》

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中〕姜夔:《续书谱·用笔》

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中〕丰坊:《书诀》

大字运上腕,小字运下腕,不使肉衬于纸,则运笔如飞。〔中〕丰坊:《书诀》

悬腕则笔势无限,否则构而难运。〔中〕徐渭:《笔玄要旨》

执笔欲死,运笔欲活。指欲死,腕欲活。〔中〕王澍:《论书剩语·执笔》

臂、腕、指三者功夫齐到,方能成书。〔中〕朱履贞:《书学捷要》

臂肘一悬,则周身之力自至矣。〔中〕朱履贞:《书学捷要》

中锋腕力尚矣,然腕力之运行,全在肘力左右之,非怒笔木强之谓。〔中〕朱和羹:《临池心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中〕蔡邕:《九势》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中〕蔡邕:《九势》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有,至回左亦尔。〔中〕蔡邕:《九势》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中〕蔡邕:《九势》

护尾,点画势尽,力收之。〔中〕蔡邕:《九势》

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中〕蔡邕:《衍极》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中〕卫夫人:《笔阵图》

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中〕王羲之:《书论》

每书欲十迟五急,十由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中〕王羲之:《书论》

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纤微向背,毫发死生。〔中〕王僧虔:《笔意赞》

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中〕欧阳询:《传授诀》

太缓而无筋,太急而无骨。〔中〕虞世南:《笔髓论·指意》

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抄;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中〕孙过庭:《书谱》

转折者,方圆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转。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不欲滞,滞则不遒。然而真以转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劲,不可不知也。〔中〕姜夔:《续书谱·真书》

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坼。……折绞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屋漏痕欲其横直匀而藏锋,锥画沙欲其无起止之迹,壁坼者欲其无布置之巧。〔中〕姜夔:《续书谱·用笔》

古人论诗之妙,必曰沉着痛快。惟书亦然,沉着而不痛快,则肥浊而风韵不足;痛快而不沉着,则潦草而法度荡然。〔中〕丰坊:《书诀》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中〕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作书最要泯没棱痕,不使笔笔在纸素成板刻样。〔中〕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僵,乃是千古不传语。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中〕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中〕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欲知多力,观其使运中途。何谓丰筋?察其纽络一路。〔中〕笪重光:《书筏》

能运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中〕笪重光:《书筏》

劲如铁,软如棉,须知不是两语;圆中规,方中矩,须知不是两笔。〔中〕王澍:《论书剩语·运笔》

能用拙,乃得巧;能用柔,乃得刚。〔中〕王澍:《论书剩语·运笔》

用笔沉劲,姿态乃出。〔中〕王澍:《论书剩语·运笔》

须是字外有笔,大力回旋,空际盘绕,如游丝,如飞龙,突然一落,去来无迹,斯能于字外出力,而向背往来,不可得其端倪矣。〔中〕王澎:《论书剩语·运笔》

隔笔取势,空际用笔,此不传之妙。〔中〕王澍:《论书剩语·运笔》

书家贵下笔者重,所以救轻靡之病也。然一味苍辣,又是因药发病,要使秀处如铁,嫩处如金,方为用笔之妙。〔中〕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

几下笔须使笔毫平铺纸上,乃四面圆足。〔中〕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上》

惟管定而锋转,则逆入平出,而画之八面无非毫力所达,乃后积画成字,聚字成篇。〔中〕包世臣:《艺舟双揖·述书中》

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中〕包世臣:《艺舟双揖·历下笔谭》

每作一画,必有中心,有外界。中心出于主锋,外界出于副毫。锋要始、中、终俱实,毫要上下左右皆齐。〔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起笔欲斗峻,住笔欲峭拔,行笔欲充实,转笔则兼乎住、起、行者也。〔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逆人、涩行、紧收,是行笔要法。〔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笔心,帅也;副毫,卒徒也。卒徒更番相代,帅则无代。论书者每曰“换笔心”实乃换向,非换质也。〔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要笔锋无处不到,须是用“逆”字诀。勒则锋右管左,努则锋下管上,皆是也。〔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有振、摄二法。〔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行笔不论迟速,期于备法。善书者虽速而法备,不善书者虽迟而法遗。〔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涩法与战掣同一机窍,第战掣有形,强效转至成病,不若涩之隐以神运耳。〔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要曲而有直体,直而有曲致。〔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法在用笔,用笔贵用锋。〔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作字之法,先使腕灵笔活,凌空取势,沈著痛快,淋漓酣畅,纯任自然,不可思议。将能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擒纵二字,是书家要诀。〔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凡字每落笔,皆从点起。点定则四面皆圆,笔有主宰,不致偏枯草率。〔中〕周星莲:《临地管见》

用笔到毫发细处,亦必用全力赴之。〔中〕朱和羹:《临池心解》

工夫深,虽枯亦润;精神足,虽瘦亦肥。〔中〕姚孟起:《字学臆参》

其墨或酒或淡,或浸或燥,遂其形势,随其变巧。〔中〕欧阳询:《用笔论》

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中〕孙过庭:《书谱》

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中〕姜夔:《续书谱·用墨》

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此窍也。〔中〕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论用笔》

筋骨不生于笔,而笔能损之,益之;血肉不生于墨,而墨能增之,减之。〔中〕笪重光:《书茂》

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已。笔实则墨沈,笔飘则墨浮。〔中〕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下》

墨到处皆有笔,笔墨相称,笔锋着纸,水即下注,而笔力足以摄墨,不使旁溢,故墨精皆在纸内。〔中〕包世臣:《艺舟双揖·述书下》

用墨之法,浓欲其活,淡欲其华。〔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墨不旁出,为书家上乘。〔中〕朱和羹:《临池心解》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中〕蔡邕:《九势》

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笔画少处,力量要足以当多;瘦处,力量要足以当肥。〔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字莫患乎散,尤莫病于结。散则贯注不下,结则摆脱不开。〔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作书贵一气贯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叠一片,方为尽善尽美。〔中〕朱和羹:《临池心解》

法者,左顾右盼,前呼后应,笔笔断,笔笔连,修短合度,疏密相间耳。〔中〕姚孟起:《字学臆参》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是事实,中山兔毫不能佳也。〔中〕蔡邕:《笔论》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中〕蔡邕:《笔论》

欲书者,先于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堰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中〕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心欲急不欲迟,何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中〕王羲之:《书论》

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妄想。〔中〕王僧虔:《笔意赞》

轻重出于心,而妙用应乎。〔中〕虞世南:《笔髓论·释真》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中〕虞世南:《笔髓论·契妙》

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中〕孙过庭:《书谱》

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中〕孙过庭:《书谱》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中〕柳公权:《旧唐书·柳公绰传》

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中〕黄庭坚:《论书》

未书之前,定志以帅其气,将书之际,养气以充其志。〔中〕项穆:《书法雅言·神化》

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本领极要紧,心意附本领而生。〔中〕冯班:《钝吟书要》

用意险而稳,奇而不怪,意生法中,此心法要悟。〔中〕冯班:《钝吟书要》

书要心思微,魄力大。微者条理于字中,大者旁礴乎字外。〔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以法为主,气以辅之,则任笔所之,无不如志矣。〔中〕周星莲:《临池管见》